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534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诗,古体诗,近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绝句,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律诗,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关于

2、“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朗读,zhng,du,zh,ku,chng,gng,y,理解字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始:才 归:回家,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 累累:

3、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 雉:野鸡,旅:野生 葵:葵菜,羹:糊状食物,贻:送,赠送,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疏通诗意,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整体感知,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为什么会这样呢

4、?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十五岁就去当兵: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出封建兵役制度极不合理,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家是怎样的?,松柏冢累累,表现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3.家人死亡让老人深受打击,可让他悲伤的还有什么呢?,家凄凉,从哪里可以看出家的凄凉?,兔从狗窦入,遥望到近看,映入眼帘的是更凄楚景象,4.打击重重,悲上加悲,老人还悲什么?,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这些东西吃起来会是什么滋味儿啊?,无依靠,哪个诗句写出写出了他悲伤的心情?,出门东向看,泪

5、落沾我衣。,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扑簌簌洒落在沾满沙尘征衣上。,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旨: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回乡所见:行动:回乡心情:,远望:近看,狗窦:梁上:中庭:井上:,十

6、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入,雉飞,生旅谷,生旅葵,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泪沾我衣,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作者介绍,岑参,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作者简介,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

7、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l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

8、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指西域的天气,狐皮袍子,锦缎做的被子,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穿,大沙漠,纵横的样子,这里指主帅的营帐,营门,ch牵引,下雪后红旗冻

9、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这里形容雪花,阴云,阴暗无光,用丝织成的帐幕,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

10、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主要内容:深层情感:,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11、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咏雪瀚海雪景图,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 分组成的?,想一想,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风雪送客图,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思考,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明确,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思考,明确,为什

12、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的。,明确,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

13、情感?,思考,依依惜别,明确,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思考,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情深义厚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中送别 依依不舍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依依惜别 难分难舍,明确,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想一想,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

14、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1. 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 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问自答,自问喻答,自问无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北固山图,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 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盛赞。雄居山巅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思想内容抒

15、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风格 豪放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坟墓,、介绍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西临长

16、江。,神州:指中原地区,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悠悠:长远悠久。,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u。万兜鍪:千军万马。,休:停止。,坐断:占据、割据。,曹刘:指曹操与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

17、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赏析词作,何处望神州?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自问喻答。,自问无答。,自问自答。,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 ”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18、江滚滚流。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

19、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

20、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

21、,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小结,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过零丁洋,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

22、,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简介:,文天祥纪念錧,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3、,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疏通诗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21岁读经书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

24、、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4、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

25、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言志,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对偶双关,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山坡羊 潼关怀古,曲牌名,题目,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作者简介:,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

26、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元代散曲家,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牌名,题目,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

27、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解释,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思想感情:,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背诵五首诗词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