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6495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井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钻井地质基础知识,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一、地质年代及地层,二、岩石基础知识,三、构造基础知识,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钻井地质基础知识,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一)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由宙、代、纪、世、期五个级别和一个自由使用的时间单位“时”组成。 “宙”、“代”、“纪”、“世”是 国际性的时间单位,“期”是大区域性的时间单位,“时”是地方性的时间单位。,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宙: 是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分为隐生宙(现已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代:是国际上通用的最大单位。

2、一个代相当于形成一个界地层所经历的时间。纪:是国际上通用的第二年代单位。纪是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一)地质年代,世:是国际上通用的第三年代单位,是国际地质年代表中最小的时间单位。世是纪的一部分,相当于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期:是全国性的或大区域性的地质年代单位。世分为期,期是世的一部分,相当于形成一个阶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二)地层,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至今已有40多亿年了。在它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地球表面都有一套相应的地层形成。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 地层既是一个物质概念,同时也具有时间概念,是地壳发展历史的物质记录。

3、,一、地质年代及地层,(三)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指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层四级单位是宇、界、系、统,此外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单位是阶,以及地方性的小区域的群、组、带等单位。,一、地质年代及地层,(三)年代地层单位,界:是国际上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相当于一个代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地壳运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把隐生宇分为太古界和元古界两个界。根据生物演化把显生宇划分为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系:是国际上通用的第二级地层单位。系是界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统:是国际上通用的第三级地层单位。统是系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阶:是全国性

4、和大区域性的地层单位。相当于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一、地质年代及地层,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地壳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同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可以是以上升运动为主,形成高地,遭受风化剥蚀;另一时期可能是以下降运动为主,形成洼地,接受沉积,这样就使得先后形成的地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接触方式,即地层接触关系。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和不整合两种。不整合又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四)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是指沉积物连续堆积,无沉积间断或无重大沉积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完全一致,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其特点是岩性与生物演化连续、渐变,为沉积区持续稳定下降背景下的沉积。,一、地质

5、年代及地层,4.1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先沉积的和后沉积的地层之间是平行叠置的,但并不连续,具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岩性和古生物演化突变。角度不整合:新老地层之间产状不是平行叠置的,而是成一定角度相接触,且具有沉积间断,称为角度不整合。其特点是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岩性及生物演化突变。,一、地质年代及地层,4.2 不整合接触,:沉积缺失,层序有间断、即部分地层无沉积或虽有沉积但却被剥蚀。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交错层理,地层的产状是指地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及其状态。在野外所见的

6、地层有水平的、倾斜的、或直立的,这些都是它们的产状。,一、地质年代及地层,(五)地层的产状要素,1、地层的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一个岩层面上可以有无数条不同高度、相互平行的走向线。走向线的方位角叫岩层的走向。它指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2、地层的倾向:沿岩层倾斜面向下所引的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真倾向,简称倾向。它指出岩层向深度的延伸方向。倾向与走向的方位角,二者相差90。3、地层的倾角:岩层的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问的夹角,叫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岩层倾角。倾角指出岩层倾斜程度的大小。,图1-1 地层要素示意图AB-地层的走向线 OD

7、-地层的真倾斜线OD-地层的倾向 -地层的倾角,在野外,岩层露头完整,地层倾角测量方便,可直接用地址罗盘等工具丈量。但在井下数千米深的情况下,无法直接测量,且地层层面多为曲面,倾角大小不一。因此,区域上井下不同深度和层位的地层倾向和倾角主要从地震剖面上,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形态,通过时深转换,计算得出,但精度不高。钻井完钻后,可进行SHDT测井,较准确地测量地层倾角,为后续井施工提供依据。,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六)地层倾角对地层厚度的影响及计算,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六)地层倾角对地层厚度的影响及计算,6.1 地层倾角对地层厚度计算的影响,在地层为水平状态时,计算出的铅直厚度即为地层的真实垂厚。

8、但地层具有一定倾角时,未能考虑井眼轨迹与地层倾向、倾角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的铅直垂就有可能大于或小于地层的真实垂厚(见图1-2)。 当井眼轨迹与地层倾向相同时,计算出的地层铅直厚度大于地层真实垂厚;反之,则小于地层真实垂厚。 因此,在已知地层倾角时,计算地层真实厚度应在实测井斜数据中加上(倾向相同时)或减去地层倾角(倾向相反时),即可得出地层真实厚度。,图1-2 定向井地层垂厚计算示意图,一、地质年代及地层,6.2 水平井地层倾角计算方法,a.利用预测垂直深度和实际垂深差来计算地层倾角,如上图: 地层倾角Arctan(ADAB)/CD),其中AB是已知的,可由邻井资料或厚度分布图得出,AD是测量

9、值。AC两点的水平距离可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b.利用电阻率曲线,计算地层倾角,PD和AT有不同的探测范围,在接近非目的层时会有不同的反映,利用探测范围的差别及电阻率PD和AT相应的不同,即可定量计算目的层层面的倾角。,一、地质年代及地层,6.2 水平井地层倾角计算方法,c.利用上下自然伽玛计算地层倾角,如上图:利用自然伽玛的探测范围、伽玛探测器的水平位移,井眼倾角,就可计算出目的层倾角,d.当同一地层界面重复钻遇时,不同钻遇点A、B的垂深差、位移差与地层界面组成的ABC,通过井斜数据计算出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垂深差h1和位移差h2,反正切计算出的,即为地层倾角。,一、地质年代及地层,(六)地

10、层倾角对地层厚度的影响及计算,实例分析:,XX-平2井通过导眼钻探得知油层垂厚为1.5m,水平段钻进时采用89井斜钻穿目标层,进尺18m。底界出层后,增斜钻进又从底界入层(见下图)。第一次进出层的井眼轨迹、油层垂厚与油层顶面组成ABC(见图1-7)。已知斜边AB长18m,一个直角边BC长1.5m,使用反正弦可算出CAB为4.8,地层倾角则等于CAB减去井眼轨迹与水平线的夹角1,即为3.8。增斜后,钻头从底界入层,则B、D为同一界面的2个点,2点之间的垂深差为7.64m,位移差为119.69m,使用方法一计算出的地层倾角为3.7,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二、岩石基础知识,地壳是由岩石组成

11、的,所以又叫岩石圈。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按一定规律组成的集合体。按照成因的不同,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地壳最表层,从地表到地下两公里范围内,沉积岩约占75%;岩浆岩和变质岩约占25%。从地表到深度15公里范围内,则沉积岩只占5%。石油主要是储存在沉积岩里。,(一)岩石的概念及分类,二、岩石基础知识,1、岩浆岩的概念及分类。 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有一千余种。岩浆岩分类的主要根据一方面是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另一方面是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见右图)。 按照岩石形成的部位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12、。,(二)岩浆岩,二、岩石基础知识,2、岩浆岩的一般特征。岩浆岩既然是天然岩浆冷凝生成的,因此在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产状等方面必有别于变质岩和沉积岩。其主要特征如下:,(二)岩浆岩,(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结构的岩石。(2)岩浆岩中具有特有的矿物和构造,如霞石、白榴石、条纹长石、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等。(3)岩浆岩体无层理,一般与围岩有明显的界线;围岩与岩浆岩接触处常见热变质现象。(4)岩浆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的碎块即“捕虏体”。(5)岩浆岩中没有生物化石。,二、岩石基础知识,3、主要的岩浆岩。(1)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苦橄玢岩、金伯利岩(2)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岩、玄武

13、岩(3)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4)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二)岩浆岩,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金伯利岩,辉绿岩,二、岩石基础知识,1、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概念。随着地壳的不断演化,地球上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所处的地质环境(指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及经历的时间)也在不断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它们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通过物理-化学条件也会发生改变。这种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变质岩可根据原来岩石的类型划分为两大类: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为正变质岩;由沉

14、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为副变质岩。,二、岩石基础知识,2、变质岩的分类。根据变质作用的类型可将变质岩划分为以下五类:(1)动力变质岩类。指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域变质岩类。指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3)混合岩类。指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 (4)接触变质岩类。指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5)交代变质岩类。指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三)变质岩,构造角砾岩,千枚岩,片麻岩,蛇纹岩,二、岩石基础知识,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期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成的岩石。2.1.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形成作用分类如下

15、:,(四)沉积岩,二、岩石基础知识,粘土岩主要由直径小于0.01mm的粘土矿物含量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它的岩性特征主要由粘土矿物决定。粘土岩是分布最广的沉积岩,它约占沉积岩总量的60。粘土岩是最主要的生油岩,同时还可作为良好的盖层。,2.2 粘土岩,二、岩石基础知识,碎屑岩是由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的岩石,碎屑成分占50%以上。它是沉积岩中分布很广的岩石,是主要储油岩石之一。按照碎屑颗粒直径大小分类见下表,2.3 碎屑岩,砾岩,细砂岩,粉砂岩,二、岩石基础知识,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及白云石两种碳酸盐矿物组成。 以方解石为主称为石灰岩,以白云石为主称为白云岩。这就是碳酸盐

16、岩的最基本类型。 在我国碳酸盐岩约占沉积岩总面积的55,尤其是在西南区(滇、黔、川、湘、桂、鄂)等分布更广。碳酸盐岩是重要的生油岩和储油岩。从世界范围来说,碳酸盐岩油田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7,而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2.4 碳酸盐岩,三、构造基础知识,在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实践中,常常发现沉积岩已经不是水平的,而是改变了它的原始产状,成为各种不同的构造形态,有的倾斜、有的弯曲、有的甚至被断开。我们把由于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永久形变,改变其原始产状,形成的褶皱、断裂、劈理等,统称为地质构造。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地质构造是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基本地质条件之一。,(一)地质构造

17、的概念,三、构造基础知识,褶皱的概念及分类。褶皱构造是指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中产生地应力的作用下,塑性变形的结果。褶皱中的每一个独立的弯曲叫褶曲。褶曲分为背斜褶曲和向斜褶曲两种基本类型,(二)褶皱构造,背斜褶曲(简称背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翼地层时代较新;一般情况下两翼岩层的倾向相背朝外。向斜褶曲(简称向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分岩层时代较新,两翼地层时代较老;一般情况下两翼岩层倾向相向朝内。,三、构造基础知识,1、裂缝的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受力后而发生形变,除了发生褶皱变动外,当岩石所受的

18、力超过了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而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根据岩层遭受破坏以后,断裂构造两侧岩层沿着断裂面有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可将断裂构造分为裂缝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裂缝是指岩层中的一种破裂,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 2、裂缝的分类。按照裂缝的力学成因分为张裂缝和剪裂缝两种。张裂缝: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叫张裂缝。张裂缝总是稍微张开的,裂缝面粗糙不平,常呈锯齿状(见下图左)。剪裂缝:岩层在剪应力作用下所形成的裂缝叫剪裂缝。剪裂缝产状较稳定,延伸较远。裂缝面紧闭,平直光滑,常有错动的痕迹和擦痕等(见下图右)。,(三)裂缝,三、构造基础知识,岩层受力破裂

19、后,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断层直接影响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极大地增加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工作的复杂性。,(四)断层,1、 断层要素。断层构造的基本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断层面:指断层两侧的岩块沿它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线: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指断层两侧的岩块。如果断层面是倾斜的,位于断层面以上的断盘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下面的断盘叫下盘。断距:指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距离。,三、构造基础知识,1)在垂直于被错断地层走向的剖面上。,断距,地层断距:断层两盘被错断的相当层间的垂直距离(ho)。 铅直地层断距:相当层间的铅直

20、距离(hg)。 水平地层断距:相当层间的水平距离(hf)。,2)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剖面上。,视地层断距:断层两盘被错断的相当层间的垂直距离(ho)。 视铅直地层断距:相当层间的铅直距离(hg)。 视水平地层断距:相当层间的水平距离(hf)。 断层走向 平行于地层走向:断距=视断距 不平行时:视断距 断距,三、构造基础知识,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主要是由于张应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2、断层的分类,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逆断层主要是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作用形成的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错动的断层叫平移断层。断层面近于直立,断

21、层线较平直。主要是水平剪切作用形成的 。,扭转断层:断层以垂直断层面的直线为旋转轴做旋转运动的断层叫扭转断层。在扭转轴两边, 一边为正断层,另一边为逆断层。同一条断层在不同的地段其断距是不等的 。,三、构造基础知识,钻井过程中,如果井型为直井或定向井的井眼轨迹与断层面倾向相反时,钻遇正断层,地层层序出现缺失;钻遇逆断层,地层层序出现重复,3、断层效应,当定向井的井眼轨迹与断层面倾向相同,但井眼轨迹的倾角小于断层面倾角时,钻遇正断层,地层层序出现重复;钻遇逆断层,地层层序出现缺失.,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在地下油气藏中的石油无论在成分上和相态上

22、都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的烃类气体及少量非烃类气体,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1、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没有确定的化学成分,因而也就没有确定的元素组成。但它的元素组成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据统计,石油的平均元素组成为:碳84.5%、氢13.0%、硫1.5%、氮0.5%、氧0.5%。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占绝对优势,一般在95%-99%,平均为97.5%。,2、石油的的化合物组成。按其化合物元素的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碳和氢元素形

23、成的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烃),在石油中占80%以上;另一类为含氧、硫、氮的化合物,称为非碳氢化合物(非烃),在石油中一般含量为10%20%,为石油的杂质部分。 3、石油的组分。石油的组分是指组成石油的物质成分。根据石油中不同化合物对不同溶剂及吸附等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利用不同的方法将石油组成分成性质相近的“组”。每一组分内包含性质相似的一部分化合物,一般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炭质共四组。,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二)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及条件,根据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于有机物质。晚期成因学说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沉积岩中的那些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干酪根,而干酪根是原

24、始有机质在成岩作用阶段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缩聚作用形成的。 干酪根的成分十分复杂,由于不同干酪根的来源和经历千差万别,其成分也不相同。国内外研究表明,干酪根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主要由C、H、O和少量S、N组成。在结构上主要由具有芳香结构的核和具有脂肪族链状结构的支链组成,研究表明,干酪根生成油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干酪根核上连接着的化学键发生断裂使支链从核上脱落的过程。,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二)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及条件,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油气勘探经验和许多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证明,温度和时间是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对因素,其他因素如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物质等

25、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地层内石油之所以能够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丰富的有机物质,二是必须有使有机物质向石油转化的还原环境。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丰富的有机物质,而无向石油转化的环境,石油就不能形成。反之,虽然有良好的向石油转化的环境,而无丰富的有机物质,同样石油也不能形成。所以上述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任缺其一,石油都无法生成。至于生成石油量的多少,则与两个条件的好坏以及两者之间有效配合密切相关。,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烃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烃源层或生油层。,(三)生油层(烃源岩)的岩性特征,按生

26、油层的岩性特征, 一般是粒细、色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的岩石,其中常含原生分散状黄铁矿和游离沥青质。常见的烃源岩可分为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煤系烃源岩。1、粘土岩类烃源岩。以泥岩、页岩为主,其次为砂质泥岩及粉砂质泥岩等。这些岩石一般是在浅海、海湾、泻湖、内陆湖深水湖泊等较为安静的环境中形成的。这样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也有利于有机物质的保存和向石油转化。,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2、碳酸盐岩类烃源岩。包括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生物灰岩、礁块灰岩、暗色微隐晶质泥灰岩、灰岩及白云岩等。近几年来由于对碳酸盐岩大油田形成条件的研究,对石灰岩的生油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认为石灰岩具有和泥、页岩同

27、样的生油条件。,(三)生油层(烃源岩)的岩性特征,3、煤系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沼泽环境和海陆过渡环境。煤是一种富集型有机质,它是由不同数量的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构成的混合体。晚古生代以后所形成的煤主要是以高等植物为主体的腐殖型煤。煤系不仅可以作为气源岩,也可以作为油源岩。,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能够储存和渗透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储集层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四)储集层,1、储集层的孔隙性。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岩石未被固体物质充满的空间。 区分总孔隙度或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 。 2、储集层的渗透性。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岩石渗透性的好坏是

28、用渗透率来表示的。区分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 3、储集层的类型。常按岩石类型把储集层分为三类: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和其他岩类储集层。,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盖层是指在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常见的盖层有泥岩、页岩、蒸发岩(石膏、盐岩)及致密灰岩。 盖层之所以能封隔油气层,使油气藏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岩性致密,碎屑颗粒极细,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并具有较高的排替压力。排替压力为岩样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小压力。,(五)盖层,1、盖层的微观封闭机理,盖层尽管非常致密,但也是具有孔隙的岩层,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渗透性。就目前的

29、认识,可以总结为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三种主要机理。,2、盖层的宏观封闭性,盖层物性封闭只反映了盖层岩石的封闭性能,尽管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也具有一定的宏观性质,但都不能全面反映盖层作为一套封闭性地层的封闭特征。从石油地质学的观点来讲,盖层是具有一定厚度和一定展布范围的地质体,只有这样它才能对下伏储集层中的油气起封闭作用。 盖层的宏观封闭性主要与盖层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和连续性、韧性等主要因素有关。,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油气运移是指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内的任何流动。,(六)油气运移,1、油气初次运移。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向附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其主要动力为压实作用、热膨

30、胀作用、毛细管力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等。其主要形成时期为成岩过程的中期。 2、油气二次运移。油气从生油层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称为油气的二次运移。其主要动力为浮力、水动力。其主要形成时期为生油期之后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期。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为生油凹陷附近的隆起或斜坡地带。,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六)油气运移,3、油气运移的方式。油气运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渗滤和扩散。渗滤是由于压力差的作用,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扩散是由浓度差引起的。 4、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一是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二是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三是烃类的浓度梯度。5、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有六种,即

31、构造运动力、地静压力、水动力、浮力和重力、毛细管力、热力。6、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有孔隙和微裂缝。二次运移的通道,从微观角度讲包括孔隙、裂缝和孔洞;从宏观角度讲,在沉积盆地中具有比较发育的空隙空间,并且有作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宏观通道的地质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和不整合面。,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七)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从分散的状态逐渐在圈闭中集中的过程称为油气的聚集,分散的油气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勘探的对象。,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多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

32、述六个方面的地质要素经常被地质人员概况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它全面概括了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石油地质学的“灵魂”。 但是,一个盆地要形成丰富的油气资源,仅仅具备上述条件还是不够的,上述条件的优劣、各条件的相互匹配关系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富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七)油气聚集与油气藏,我们把上面油气成藏的六个基本要素概括为油气藏形成的四项基本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来源。烃源岩的规模要大、质量要好,砂泥岩接触面积大、排烃条件好 ,具备有力的运移条件。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油气聚集效率最高 的是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三、有效的圈闭。1.只有那些在油气区域性

33、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对油气的聚集才是有效的;2.圈闭所在的位置距油源区越近,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圈闭的有效性越高;3.圈闭位于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上;4.适宜的水动力强度和流体性质.四、良好的保存条件。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八)油气藏类型,目前在勘探上常采用基于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方案,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八)油气藏类型,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图例,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图例,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图例,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图例,四、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