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773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四次课—传递函数及结构图简化ppt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3 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初始条件均为零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返回子目录,这里,“初始条件为零”有两方面含义:,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时的值为零。,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静止的,即t= 时 ,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的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定义,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子,分母的阶次是:。,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2、否则无法用拉氏变换导出;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而与输入、输出无关;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函数;(可定义传递函数矩阵,见第九章),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因为,当 时, ,所以,,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对应。这将在第四章根轨迹中详述。,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三、传递函数举例说明,例1. 如图所示的RLC无源网络,图中电感为L(亨利),电阻为R(欧姆),电容为C(法),试求输入电压ui(t)与输出电

3、压uo(t)之间的传递函数。,解: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常引入图示的无源网络作为校正元件。无源网络通常由电阻、电容、电感组成,利用电路理论可方便地求出其动态方程,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即可求出传递函数。这里用直接求的方法。因为电阻、电容、电感的复阻抗分别为R、1Cs、Ls,它们的串并联运算关系类同电阻。,则传递函数为,四、典型环节,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为典型环节。常见的几种形式有:,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一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式中: ,T为时间常数。,二阶振荡环节,传递函数为,式中:T为时间

4、常数, 为阻尼系数。,二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式中: 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系数,此外,还经常遇到一种延迟环节,设延迟时间为 ,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24 动态结构图,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用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能形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返回子目录,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信号线,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表信号传递的方向。,2. 传递方框,方框的两侧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G(s)。,3.综合点,综合点亦称加

5、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省略时也表示,4. 引出点,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1. 串联连接,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串联连接。,2.并联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3. 反馈连接,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三、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构成原则

6、: 按照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连接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以机电随动系统为例,如下图所示,举例说明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对象方程组如下:,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1),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2),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3),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4),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5),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6),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7),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8),四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思路: 在保证总体动态关系不变的条件下,设法将原结构逐步地进行归并和简化,最终变换为输入量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串联结构图,等效变换

7、证明推导,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两个串联的方框可以合并为一个方框,合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等于两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乘积。,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并联结构图,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等效变换证明推导,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两个并联的方框可以合并为一个方框,合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等于两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代数和。,3.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反馈结构图,C(s) = ?,3.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等效变换证明推导,3.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图,4.综合点的移动(后

8、移),综合点后移,Q(s),?,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移动前,移动后,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综合点后移等效关系图,综合点前移,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移动前,移动后,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4. 综合点的移动(前移),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4. 综合点的移动(前移),综合点前移等效关系图,综合点之间的移动,4.综合点之间的移动,结论:,结论:多个相邻的综合点可以随意交换位置。,5. 引出点的移动,引出点后移,?,R(s),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

9、于什么。,引出点后移等效变换图,引出点前移,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于什么。,引出点前移等效变换图,引出点之间的移动,引出点之间的移动,相邻引出点交换位置,不改变信号的性质。,五 举例说明(例1),例1:利用结构图变换法,求位置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Qc(s)/Qr(s) 。,例题分析,由动态结构图可以看出该系统有两个输入r,ML(干扰)。 我们知道:传递函数只表示一个特定的输出、输入关系,因此,在求c对r的关系时,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可取力矩 ML0,即认为ML不存在。,要点:结构变换的规律是:由内向外逐步进行。,例题化简步骤(1),合并串联环节:,例题化简步骤(2),内反馈环

10、节等效变换:,例题化简步骤(3),合并串联环节:,例题化简步骤(4),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题化简步骤(5),求传递函数Qc(s)/Qr(s) :,五举例说明(例2),例2: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传递函数C(s)/R(s)。,例2 (例题分析),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的多回路结构。,例2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逐步化简。,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将综合点2后移,然后与综合点3交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2),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3),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4),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5),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

11、,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6),串联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7),串联环节等效变换结果,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8),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9),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0),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1),等效变换化简结果,例2 (解题方法二),将综合点前移,然后与综合点交换。,例2 (解题方法三),引出点A后移,例2 (解题方法四),引出点B前移,结构图化简步骤小结,确定输入量与输出量。如果作用在系统上的输入量有多个,则必须分别对每个输入量逐个进行结构图化简,求得各自的传递函数。若结构图中有交叉联系,应运用移动规则,首先将交叉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多回路结构。对多回路结构,可由里向外进行变换,直至变换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注意事项:,有效输入信号所对应的综合点尽量不要移动;,尽量避免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