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7269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行为与管理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本章重点:1、群体的内涵(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2、沟通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原则;3、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群体规范与冲突;4、团队管理;5、平衡理论。本章难点:1、沟通实际运用;2、群体规范与冲突。,讨论之一: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讨论之二: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恨?讨论之三:你的寝室、班里的规范是什么?,第4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4.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4.1.1 定义与特征1定义所谓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由若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群组合体。2特征1)有共同目标;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3)有行为规范;4)相互关系的动态性。,4.1.2 群

2、体分类1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及行为分工清晰、成员地位及角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2按群体的规模大小分: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3按群体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协会)和集体4按群体的社会影响及作用分:参照群体和非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又称为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5按群体是否存在分: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4.2 群体的作用和凝聚力,4.2.1 群体的作用1.群体对组织的作用(1)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中坚力量(2)群体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源动力(3)群体是

3、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系的纽带(4)群体是解决组织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5)群体能够推动复杂决策的完成(6)群体是促使成员社会化或对其进行培训的媒介(7)群体是组织社会形象的传播工具,2.群体对个体的作用(1)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要的基本手段(2)群体是人们产生、加强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的基本手段(3)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现实的基本手段(4)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 (5)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途径,4.2.2.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它是群体使成员在群体内部参与活动并拒绝离开群体的吸引力。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1)

4、群体的领导方法一般说来,“专制型”或“放任型”的领导方法都不利于群体凝聚力的形成。(2)成员的共同性共同目标、利益、兴趣爱好(3)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4)群体对外的地位(知名度)(5)外部的影响因素(与外部的关系:相对隔离则高)应当注意的是,群体成员获得其他群体个别信息,特别是更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况下,群体凝聚力可能降低。,2.凝聚力过高造成的问题:小团体意识当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过强时,从众倾向会很明显。在决策过程中,这种倾向表现为片面和过分地追求一致而忽视决策的质量,或者在表面一致的现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决策。这种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被称为小团体意识(groupthinking

5、)。当小团体意识发生时,成员们更关心的是小组内部的团结和成员之间的友谊,而不是小组决策的质量。西方学者还将历史上很多例政府的错误决策归因于在制定高层决策的组织中小团体意识的存在。其中包括美国人对侵略古巴猪湾的决策以及约翰逊政府时期对越南战争的持续。1986年发射挑战者号的灾难性决策也可作为小团体意识的一个例证。前几年,英国政府对疯牛病不会传染给人类的宣称很可能也来源于小团体意识。,可能产生小团体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的原因:(1)群体的凝聚力过高。(2)群体与外界隔离。(3)群体的领导推行他所倾向的方案。要完全消除小团体意识还没有很好的方法,但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措施降到最小。下面这些防范

6、措施主要是针对小组领导者的角色及其对小团体意识的影响而言的。,(1)小组领导必须让成员轮流承担批判性评价者的角色。(2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不应该在达成最后方案之前就预先指定某些方案或方法。 (3)领导者可以在整个工作小组作出决策之前让各个分小组先制订自己的决策。(4)休息期间可以由外界专家为尚未决策的小组提供指导意见。(5)当一些竞争组织成为工作小组决策的中心时,决策会议必须全面考察预警信号和这些组织可能的反竞争策略。(6)在工作小组作出了某项决策后,应该召开能提供修改机会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给成员们提供质疑的机会。,3.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较为复杂,不能片面地认

7、为凝聚力越强,生产率就越高。1)如果群体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较高,且群体凝聚力也高,则易产生较高的生产率;2)如果群体与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即使这时的群体凝聚力低,也可能出现高的生产率;3)当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群体的态度就不会支持组织的目标,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高,产生的破坏性就大,生产效率就低; 4)如果这时的群体凝聚力低,则不会对生产率产生太大的影响。,4.3 群体的沟通4.3.1 沟通的概念1.沟通的概念及其功能沟通也称意见沟通,是联络、通讯的意思。所谓沟通就是信息的交流。在群体或组织中,沟通主要有4项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传递。1)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成员的行为。2

8、)沟通通过不同的途径激励群体成员。3)对很多群体成员来说,群体是主要的社交场所,个体通过群体间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满足感或挫折感。 4)沟通的最后一个功能与决策角色有关,它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选方案。,2.沟通的过程沟通过程如图4.3所示。,4.3.2 沟通的分类1.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分为正向沟通和非正向沟通2.按沟通的方向,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3.按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的位置是否变换,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4.按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否需要第三者的加入,可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5.按信息沟通时所凭借的媒介,可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6.按信息沟

9、通时发送人与接受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可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沟通,4.3.3 沟通网络1.沟通网络的概念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 由不同的沟通渠道所组成的结构形态,被称之为沟通网络。2.沟通网络形态(1)正向沟通形式如图4.4所示的5种沟通网络类型。,(2)非正向沟通形式经实验研究,发现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有以下4种:1)单线式沟通。它是信息发送者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递给最终的接受者。如图4.5(a)所示。2)集束式沟通。这是一种选择性很高的沟通形式。它是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传递给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如图4.5(b)所示。3)流言式沟通。也称闲谈传播式。它是由一个人主动地把小道消息传播给众人。如图4.

10、5(c)所示。 4)偶然式沟通。也称“机遇式”沟通。它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把小道消息传播给他人,这些人又随时传播给其他人。偶然式沟通没有一定的线路,也并不强3调人们的有意传播。如图4.5(d)所示。,4.3.4 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1.信息源方面的因素1)信息发送者的发送目的与组织目的的一致性。2)发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信息发送者对传递信息的表达方式和能力。4)发送者对信息反馈和跟踪、监督的要求程度。2.通道方面的因素(1)通道的选择(2)通道与信息传接双方的连接特性,3.信息接受人方面的因素(1)信息接受人对所传递信息的需求程度 (2)对信息解码和理解能力(3)信息接受人的信息反馈4.沟通

11、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因素(1)沟通双方对传递信息的需求程度是否一致是沟通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2)沟通双方的情感状态 (3)沟通环境的物理条件,4.3.5有效沟通的原则(1)总体考虑,确定沟通目标,明确主题和概念。(2)了解听众,选用合适的语言。 (3)调动情绪。 (4)随时调整沟通的内容和方式。 (5)尽可能传递有用的信息。 (6)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7)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该着眼于未来。(8)应该言行一致。(9)多昕,不要轻易下结论。(10)使用例外原则。(11)使用需知原则。,讨论之一: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讨论之二:怎样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仇恨,4.4 群体行为与团队发展4.4

12、.1 群体行为模式及外在影晌因素1.群体压力的影晌:社会从众行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当一个人发觉自己与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 心理会上产生一种压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譬如,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他人,个人几乎难以活动,这样就使人逐渐形成不自觉地依赖他人的心理,从而导致从众。还有,人要在工作和生活上有所成功,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努力和群体的力量。,从众行为的研究来自心理学家阿奇20世

13、纪50年代所作的实验。他将几组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让他们对图3-1所示几条线的长短进行比较,判断图右边的A,B,C三条线中哪一条与左边的X线是同样长度。试验组每组成员79人,其中只有一名是真正的被试者,其他几个都是实验人员事先串通的合作者。,在现实中,社会从众行为往往会发生表里不一的情况。根据表面与内心从众与不从众的情况,会有以下四种组合:(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这就是所谓表里如一、口服心服。(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这就是所谓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个体由于其身份和地位而存在顾忌,尽管从内心里同意某一群体的想法和行为,但不公开表现其内心的真实状态。譬

14、如,某垂层管理人员内心同情其下属员工的要求,而上级领导却不同意,在上级主管会议上他就不公开表示从众和支持,可是内心却认为员工的要求是合理的。(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这也是表里如一、但口不服心不服气个体选择了不向群体妥协的心理状态。坚持原则、个性鲜明而直爽的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态度。,2.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表现为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

15、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因此,在群体环境下,个体会拿出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来取得更好的绩效,以赢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都是利用社会助长作用来挖掘个体潜力的好形式。(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当然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抑制作用方面的例子。一般地说,决定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对于简单的工作,工作任务可以分配到具体的人,一群人共同做事时一般会提高个体的绩效。反之,如果工作复杂度和难度都大,工作难以

16、分配到具体的人,协调的工作量很大,一群人共做时会使得一部分人的绩效下降。(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如果个体对工作很熟悉,那么一群人共做时个体绩效会大大提高。相反,对不熟悉的工作,一起工作的情况下个体的绩效反而下降。(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一个性格开朗、乐于表现、心理成熟的人在群体环境下工作绩效会提高。,在实际局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根据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个体对主作的熟练程度、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以及工作场地的可能条件,妥善地安排群体或个体工作,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助长作用而减少社会抑制作用。,3群体对行为的影响:社会懒惰行为(social loafing)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对个

17、人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懒惰行为。有研究发现在拔河比赛中,3个人一起拉的力量只能达到一个人平均力量的15到2倍。8个人一起拉时的力量则不到一个人的4倍。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在一些集体工作的环境下,群体中会有一些不履行职责而搭便车的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社会懒惰行为的发生有下面一些原因:(1)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心。 (2)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3)公平思想。 (4)职责不清。心理学家提出了下面一些实际建议,以减少群体中的社会懒惰行为。(1)增加工作的趣味性和有意义的方面,提高成员的参与程度。(2)让群体成员确信个人的贡献是可鉴别和有意义

18、的。 (3)教育成员不应该容忍工作中不充分努力的行为。4)考核制度中要对个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5)奖励制度中要让成员获得奖励的一部分是根据其个人的表现给予的。,4.群体规范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群体规范上。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确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成员应该具备的态度,规定了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等。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前者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如各种规章制度和守则等;后者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如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各种行为和风俗习惯等。但正

19、式和非正式规范都有约束和指导成员行为的效力。成员的行为符合这个框架和标准,就会得到群体的认同。反之,当成员偏离或破坏这种规范时,就会引起群体的注意。轻者要受到教育和指责,群体还会运用各种纠正方法,使其回到规范的轨道上来。重者则要受到惩罚,甚至被排除出群体之外。,讨论之三:你的寝室、班里的规范是什么?,4.4.2 群体冲突1.冲突的基本概念冲突即为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所谓群体冲突是指在组织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或在目标、利益上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现代冲突调节理论认为:一是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冲突并非都是坏事;三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冲突,防止和制止破

20、坏性冲突,调节和利用建设性冲突,并将冲突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2.冲突的种类及基本特征(1)根据冲突的范围界限可分为3种类型1)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冲突。2)群体之间的冲突。3)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2)根据冲突的实质可分为两种类型l)建设性冲突,也称积极冲突。其特点是:双方目标一致,共同关心目标的实现;双方彼此愿意了解和听取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交换意见以讨论为主,不伤感情;双方以争论的问题为中心来互相交流意见,对事不对人。2)破坏性冲突,又称消极冲突。其特点是:双方目标不一致,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昕取甚至根本不听取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很少或完全停止交换情况和信息:双方不以争论的问题为中心,逐步

21、由对问题、观点的争论转为对人的攻击。,3.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2)信息沟通障碍t (3)考核评价不当 (4)个性差异(5)利益需求不一致 (6)宗派,4.解决冲突的方法1)协商解决法。2)仲裁解决法。3)权威解决。4)拖延法。5)回避法。6)转移目标法。7)心理位置互换法。8)求同存异法。9)调整政策法。10)群体重组法。,4.4.3 群体竞争,1.竞争的概念所谓竞争是指组织、群体或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争夺可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互相争夺、力求胜过或压倒对方而获得利益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竞争的主要要素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目标。2)对手。3)成败。,2.竞争的作

22、用1)竞争可以使群体成员精神振奋,努力进取。2)竞争可以缓和群体内部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当群体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时,无论是哪位成员都无法独自与竞争对手相较量,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力量。因此,竞争可以使一个群体缓和内部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3)竞争有助于群体成员素质的提高。4)竞争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3.竞争应注意的问题(1)全面认识竞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2)重视竞争对群体的多方面影响1)群体间竞争对群体内部的影响。2)群体竞争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3)竞争胜败对群体的影响。竞争胜利对群体的影响。竞争失败对群体的影响。(3)防止自私自利和敌对行为的产生(4)重视法规的作用,4.

23、4.4 群体合作1.合作的概念所谓合作是指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与其他群体或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2.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在一个群体中竞争与合作优劣大致有以下4种情况:1)若工作比较简单,而群体中成员都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程序,则竞争优于合作;2)若工作比较复杂,而群体成员中有些人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则合作优于竞争;3)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成员的态度与情感多由群体定向,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争的成绩。4)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情感又属于自我定向,则个人竞争的工作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3.合作的条件(1

24、)目标的共同性(2)利益的互惠性(3)行为的协调性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获得各自所期望的利益,合作双方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统筹兼顾,步调一致,不能各自为政,这样才能维系已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4)分工的明确性合作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没有分工或分工不明确就谈不上合作。4.影响合作的心理因素(1)个性特征(2)从众行为(3)短期行为与自私心理,4.4.5 团队1团队的概念团队是指通过其成员专业素质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努力为组织达到最高行为效能的群体。2团队的类型根据团队的存在目的,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组织中,有4种类型的团队比较普遍: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和虚拟型团队,如图4.

25、7所示。,3.影响团队效能的因素(1)团队规模最佳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比较小。 (2)成员的能力(3)分配角色及增强多样性(4)对共同目标的承诺 (5)建立具体目标(6)领导与结构(7)社会惰化和责任心(8)绩效评估与奖酬,成员角色与绩效,4.5群体中的人际关系4.5.1人际关系的概念1.人际关系的涵义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并且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2.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 (1)认识是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2)情感是人际关系形成

26、和发展的动力 (3)行为是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途径,3.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包括8种基本行为模式1)由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服从等反应;2)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等反应;3)由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协助和温和等反应:4)由尊敬、信任、赞扬、请求帮助等行为,导致劝导和帮助等反应;5)由害羞、礼貌、敏感、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或控制等反应;6)由反抗、怀疑、异样、疲倦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等反应;7)由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敌对和反抗等反应;8)由偏激、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4.5.2人际交往的种类1.人际交往

27、范围的大小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2)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3)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2.人际交往的需要类型(1)包容型1)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交往,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相互容纳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其行为特征是待人谦和、忍让、宽厚、心地坦荡,积极主动、热情大胆地进行交往、沟通、参与等。2)被动包容型。这种类型的人虽然有喜欢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但从行动上只是被动地期待别人接纳、帮助自己,缺乏积极主动、热情的精神。,(2)控制型1)主动控制型。其行为特征是主动、大胆,爱发号施令,运用权力、权威来领导、控制、影响、支配他人。2)被动控制型。的人常常根据情境的要求使内在标

28、准向外在标准妥协。其行为特征是等待、模仿、追随他人、受人支配服从,愿意与他人携手合作。(3)情感型情感型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爱的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1)主动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希望与他人所建立并维持的良好关系是以友情和爱情为基础的。其行为特征是热情、主动大胆,与人表示亲密、友情、同情和照顾等。 2)被动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也希望以友情和爱情为纽带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其行为特征是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不能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3.人际交往的媒介类型(1)血缘型(2)地缘型(3)趣味型 (4)业缘型4.5.3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空间距离因素2.相似性因素3.互补性因素4.交往频率因素5.

29、信息沟通因素6.情感因素,4.5.4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1.长期或短期的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2.人际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对行为的影响3.人际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对行为的影响4.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对行为的影响5.以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和以王作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4.5.5人际关系的平衡与改变涉及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很多,主要有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态度变化过程理论以及功能理论等。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失调会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以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认知因素

30、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弱或消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当认知结构内各要素之间是协调的,他就想去保持这种关系。费斯廷格认为,减轻或消除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心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下列方法:1)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双方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2.平衡理论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尔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海德尔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它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而形成的。人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尔把它称为感情关系。,4.6非正式群体行为研究4.6.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1

3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与正式群体相比较,非正式群体有以下9个特征:,1)情感密切。2)群体意识强烈。3)信息沟通灵活迅速。4)群体内聚力不稳定。5)自然形成其核心领袖人物,并且有较高的威信。6)成员的重叠性。7)自发性与不稳定性。8)不成文的规范。9)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4.6.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利益的结合 (2)观点、信仰的一致性 (3)兴趣爱好的一致性 (4)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一致性 (5)接触的空间距离近和频率高(6)气质或性格特征相同或互补(7)亲缘关系,4.6.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

32、按形成原因分类1)情感型。2)兴趣爱好型。3)利益型。4)信仰型。5)亲缘型。2.按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效应分类1)积极型。2)中间型。其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时一致,有时又不一致;在一个问题上一致,在另一个问题上又不一致;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起消极作用。3)消极型。4)破坏型。,3.按非正式群体成员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分类1)平行型。2)垂直型。3)混合型。,4.6.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加强群体的信息沟通。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保持成员的心理健康。3)增强群体内聚力。4)协助正式群体实现组织目标。5)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6)及时解决成员的困难,提高群体

33、土气。2.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产生抵触情绪,形成对立面。2)影响工作效率。3)传播谣言。,4.6.5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1)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为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服务1)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情感密切、互相信任、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2)利用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灵活、迅速的特点,及时宣传组织的目标和意图,收集成员对组织的意见和要求。3)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能较好地满足成员多种心理需要的特点,有意识地分配其承担正式群体元暇顾及的特殊艰难工作,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4)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群体意识强烈的特点,在确定劳动定额的任务指标时,适当提高标准,加大工作难度,以提高人力资源效能。,(2)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1)支持和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群体。2)信任中间型非正式群体。3)积极引导消极型非正式群体。4)坚决取缔破坏型非正式群体。(3)做好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4)加强正式群体的力量,削弱非正式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