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7298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鉴赏与批评严复译天演论ppt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严复译天演论片段赏析,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的著作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0ther Essays, 译者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译作于1897年12月由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 此处选择该译本的第一、二段与原文对比赏析。,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光绪三年(1877),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批派遣留学英法的学员,赴英国学习舰船驾驶。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后改名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两年半,成绩优异,成为该校的高材生。,1879年毕业回

2、国后,先于福州造船厂船政学堂任教习,次年于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严复简介,严复(1854一1921),初名传初,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天演论是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严复不是生物学家,为何对进化论感兴趣?还有当时的知识分子,其中也没有谁是生物学家,却为何因天演论而激动?,1. 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严复翻译天演论之际,正是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鸦片战争之耻未雪,又添甲午战败新辱。

3、国家兴亡让头脑冷静的严复并未盲目地去逞匹夫之勇,而是在思考西方列强崛起的奥秘和中华帝国沦落的根源,他决定从启蒙做起,引进西方致富致强的秘诀,启蒙尚沉湎在中世纪迷梦中的中国封建士大夫。 他以超凡的眼光从汗牛充栋的西方学术典籍中挑选了若干经典,以封建知识分子所喜爱的古雅文体,译成汉语,译文出版后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冲击了延绵上千年的封建传统思维定式。,中华大地上随后爆发的维新运动乃至五四运动,都与严复用他的译著所开启的启蒙运动有关,闭关自守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从此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康有为称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也称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可见,天演论并不仅仅是一部普

4、通的译著,而是一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与伦比作用的奇书。,严复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自然不在进化论本身,而在于生物进化的原理与社会进化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才得以不断进化的,即所谓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般人看进化论,视野往往都局限在生物学范畴,但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却看到了进化论的社会学意义,进化论 的丛林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的进化。 在中国面临来自西方的列强和来自东方的日本的威胁时,进化论的社会学意义对于仍然沉湎在天朝帝国迷梦中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 天演论的启蒙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意

5、识到,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丛林,不同的民族就是这个丛林中不同的物种,而不同民族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中国面临来自东西方夹击的危难时刻,中国人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自身的体制、文化和思想传统是否还有优势可言?是否还能适应于当时的文化丛林?如果已无优势可言,如果已经不是适者,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自强保种?,仅仅从这两段译文即可看出,严复作为译者的主体意识已经渗透到译文的方方面面,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利用语言、利用译文,旁敲侧击地表达他的这一意识,如: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 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

6、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疆者后亡,弱者先绝, 其中,“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译自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原文只有植物为不多的土壤而展开竞争这层意思,但严复却从中读出了“相雄”和“各据”,俨然一幅“群雄相争,各据一隅”的诸侯割据场面;,“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译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

7、he frosts of winter,再次突出一个“争”字,且是以两个“争”译原文一个fought,加上前面已有一“争”,后面还有一“战” (译struggle),中英文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词汇衔接链,即contendedfought struggle与“争争争战”,二者不同在于,英语中的三个词中有两个词的战斗性并不是很强,即contended struggle,与此相关的fought夹在这两个词之间,从功能语法之衔接论的角度看,这个词只能作为contended 和struggle的同义词出现,其战斗性必然因受到牵连而减弱,而中文译词 “争争争战”, 三“争”接一“战”,突出了“争战”的效果,战

8、斗性因词语的特殊组合和质感而加强,这让当时的中国读者极易联想到战云压城的现实。,“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译自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同样也是“别有用 心”,Atlantic自明朝起就译“大西洋”,严复不用,而用“西洋”,从文体上讲,他可能是求与“北海”的对仗,但联想意义则直指“西洋”列强;而英文的 North sea对严复来说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译成“北海”,其联想意义也更是可想而知:当时正值中国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以大多数中国人当时的地理常识,很少有人能想到此“北海”非彼“北洋”,严复在此巧妙地用译文暗示,

9、中国正陷于东西夹击之中。,译文“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一语基本上是严复从原文语境资源中“牵强附会”引申出来的,用心何在?正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写照。 “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是as they best might和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两部分的合译,原文并无“种族”之语,也无“天能”之意,而严复却从原文中提炼出了“自存种族”的忧患意识,并借译文指出,即便是小草(离离者)尚能“尽”此“天能”,何况人乎? 再看“疆者后亡,弱者先绝”一语,几乎也是严复无中生有的借题发挥,“疆者”即“强者”。严复的用心,可谓良苦。严复从天

10、演论的生物进化理念中所提炼出来的“自强保种”和“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了从梁启超到鲁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的翻译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译介外国思想的先河,中国由此而逐渐进入了图存救亡的革命时期。,2. 百年不衰的译学价值,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翻译理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起的争议最大,一般认为,严复为追求语言的“雅”而牺牲了“信”,即对原文内容的忠实。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从目前盛行的目的论来看,严复

11、翻译此书有其特定的目的,他是要通过西学来启蒙国人以达“自强保种之事” ,为达这一目的,他将他的目标读者群设定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他之所以将目标读者群设定为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因为他所要建构的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甚至是一种新的上层建筑。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必然会把这一历史大任寄托于掌握话语权的知识阶层,他的翻译策略皆是以此为中心。,为阐释他的“雅”的翻译 美学观,他在译例言中引用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论断。这里已经包含了朴素的接受美学的意识:译文要想行远,就必须要“文”。如何才能使译文达到他心目中“文”或“雅”的要求呢? 他认为得用“汉

12、以前字法、句法”,而不能用“近世利俗文字”,具体是以韩愈和司马迁的美文为他的审美理想:“中国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理由是“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 一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 。,可见,严复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策略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译文要符合目标读者群的审美理想。他努力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翻译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天演论极大地满足了当时封建士大夫的语言审美情趣,征服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连清末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在为天演论所作的序中也赞“其书乃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天演论这一不

13、同凡响的案例说明,成功的翻译,除了要求译者精通两种语言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符合当下文化需求的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确定译文目标读者群,继而再根据目标读者群的审美情趣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这个角度看,严复是中国翻译界第一个有着明确读者定位的译者,这也是他成功的一大关键。 如果严复不察时局、不看读者,盲目地求“信”,把原文依样译成一部生物学专业论文,这对于当时还没有生物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还有什么意义?读者看不懂,不爱看,是“不达”,严复说:“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3. 审时度势的风格定位,从语言上看,赫胥黎英文原文的文法和文风与当代英语的差别并不明显,而严复译文的语言则与当

14、代汉语天差地别。有一定英语阅读能力的当代中国读者会觉得赫胥黎的英文比严复的译文更好懂些。原因很简单,在严复所处的清末,白话文尚未成为通行的书面文体,当时知识分子的语言审美理想是以“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为特征的文言文。 文体学中有一个术语叫“时代风格” (period style),顾名思义,指流行于特定时代的总体语言风格。从时代风格的角度看,语言作品的风格,总的来说,就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但必须指出的是:原文是给原文所处时代的读者看的,译文是给译文所处时代的读者看的,因此,文风与时俱进是对译者的一个基本要求。从这一角度看,严复的文体选择也是符合文体学原则的。如果严复处在白话文通行的当代

15、,那么他也一定不会再用文言去翻译,除非他的译文不想“行远”。,就具体的语言风格而言,严复的语言风格以“雅”著称,他所偏爱的桐城派文体以“汉以前字法、句法”为文章正轨,因此他的“雅”,即便在清末也显得比较古雅,不过清末汉语与“汉以前字法、句法”同属文言文,在知识分子读来,不至于恍如隔世看不懂,反而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们的最爱。 如译文开篇便是“赫胥黎独处一室”,赫胥黎对应原文哪个词?为什么这样译?,对应原文的I。把英文的I直接译成作者的名字,这里便隐约就有“汉以前字法、句法”的影子,让人联想到司马迁的史记的文风,史记各传多以人名开篇,如“司马相如者”、“太史公曰”,等等。 严复的英语水平不至于连I都

16、不认识,之所以如此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中国当时及以前的类似文体中,用第一人称代词作自称有违规范。无独有偶,类似的译法在严复同时代的著名翻译家林纾的译文中也出现过,他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开篇词也同样是“小仲马曰”。,在行文上,文言文中单音节字用得比较多,这与当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时代风格形成显著差别,这一点在天演论中尤显突出,如“怒生之 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等等。 另一个特点就是常用四字结构,请找出译文中的四字结构?如“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数亩之内,战事炽然,疆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等

17、等。这些四字结构由于在译文中频繁出现,从而为译文平添了一种原文所没有的节奏感,使译文读起来抑扬顿挫,气势磅礴,这正是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美,而严复则将这种语言美在天演论中发挥到了极致。,既然严复追求的是古雅,因此译文里就有很多古语和在今天看来冷僻的字和词,还有很多文言用法,如“其借征人境者”中的“征”指“象征”、“证明”;“旁午交扇”,是从比较冷僻的成语“旁午构扇”变化而来,“旁午”指频繁,“构扇”指接连、煽动,在此变换为“交扇”,取其字面意义,译原文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

18、om the North Sea,可谓是神来之笔;“苟人事不施于其间”中的“苟”(意“如果”),译原文的except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man;“兹之所见”中的“兹”(意“今”),译today;“则三古年代以还方之”中的“三古”,指“远古、中古、近古”;“以还”指“以来”;“方”指“比较”,用以译Compared with the long past of this humble plant,all the history of。,这些古词古语古用法如今虽然已经很少用,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词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偶然一用,往往会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老一代翻

19、译家的语言表达会那么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过多的使用古语在今天未必就是一个很好的翻译策略,毕竟还要考虑当今读者的审美趋势。如今的译文,如果四字格满天飞,会给人以老气横秋的感觉,也可能会让人肃然起敬,但却未必会激发大多数人的阅读兴趣。,4. 融会贯通的翻译表达,就翻译艺术而言,严复译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原文意思吃透,融会贯通,化为己有,然后再利用文言文概括性强的优势,按他既定的风格设计,用他自己的话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其文气之流畅,逻辑之严明,仿佛是桐城派美文的原创,几乎没有翻译的痕迹。他忽而一句数分,忽而前后腾挪,把句子乃至段落中的各语言单位,根据译入语的认知特点和译者的审美偏好,

20、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原文一句可切割为若干短句或短语,句内成分常常跨句甚至跨段重组。以原文第一句为例,注意比较原文的句序编号在译文中的位置:,It may be safely assumed(1)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2)in southern Britain(3),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4)in which I write(5),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6)

21、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在英伦之南(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 )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 ),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人功未施。,It may be safely assumed(1)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2)in southern Britain(3),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4)in which I write(5),was in what is called

22、 the state of nature.(6)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5),在英伦之南(3),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4)。乃悬想(1)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2),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6),人功未施。 原文的顺序123456在译文中已变成534126。这种打散、分割、再重组的翻译技法正是严复译文最突出、也是最有魅力的特点之一,从中可以看出,译者在把重形合的英语转换成重意合的汉语文言文时所作出的努力。,这样的融会贯通常常需要对语境资源进行重新调配。在天演论中,语境资源跨句、跨段甚至超语篇重组与共享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请找出文中例子?如上句中最后一个句子,其中

23、的“人功未施与该句前半部分在原文中并非一句,而来自于原文下一句中的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这是跨句资源调整。 再看译文第二段第一句中的“英之南野”,这也并不是原文第二段中的元素,而是第一段中的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 side与第二段中的in some places的融合,前者在第一段中已经译出(英伦之南),这里因衔接的需要,又用了一次,这属跨段语境资源的整合。 再如“罗马大将恺彻” 一语,原文只是一个词Caesar,“罗马大将”便是语篇外元素的融入,这是对超语篇语境资源的利用。,在译文的局部语

24、境建构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某些结构、意义或节奏在语言组织过程中会出现结构成分不足而难以完成结构整合的现象,此时在扩大的范围内搜索和调动相关的语境资源,往往可以获得所需的成分,像“罗马大将恺彻”,如果不增加“罗马大将这一解释性成分,当时的中国读者就会不明白“恺彻为何意,与其加一个注释,不如天衣无缝地融人正文。这种引申性增词并没有增加语境中没有的意义,因此不属于语义过载。,严复在语篇重构过程中所进行的资源整合,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句内资源的整合上。他很少按原文的句法结构来重构他对原文的理解,原文句子的主谓结构大多被拆解,代之以他所追求的“雅的结构。这一语言重组过程需要对原文的句法元素作新的调整,即重新

25、语法化,而这种调整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句法结构变化, 如this humble plant,被译作“此区区一小草耳”,原文是个名词短语,译文则是一个句子。有时会涉及词类的转换,如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译作“飘风怒吹”,原文furious原是gales的定语,在译文中被易位至动词“吹”之前,成了副词;再看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被译成“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一个名词ravagers,根据其不同的搭配,被译成了两个动词“践啄和“齧伤,继而整个介词短语被译成了

26、两个句子。,有时会涉及词义的引申和词语的增加,如“飘风怒吹”中“飘”,就是从gales和swept的词义中引申的:gales指“风”,swept指“吹”,“风”和“吹”的语义成分中都有“飘”的语义成分; 而“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中的“鸟兽” 和“蚁蝝”则是从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中解析出来的,原文是用抽象词进行概括,意思是“地下的动物和地上的动物”,严复则用具象词加以概括,更符合汉语认知的习惯。尤其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这种对仗结构更是继承了史记的文风,史记中就常有这种句式,如“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

27、公列传第四十五),“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小结: 在翻译的句法重组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句法成分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原文中有一成分A,根据译文的语境和文体需要,最好能组成结构AB,但是原文的字面上没有B的资源。严复的窍门就是因地制宜,在局部表面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从语境资源中或从现有的语言材料的深层语义成分去挖掘表面缺失的资源,这时结构的变化、词类的转换和语义的引申往往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严复的翻译思维就是理解时吃透原文,将原文的思想化为己有,然后在表达的时候,完全按照汉语的思维来完成他对“雅”的追求。,5. 收放自如的修辞再造,严复为了在译文中营造文言文所特有的

28、“雅”,基本上抛弃了原文本来就不多的积极性修辞结构,在基本保留了原文思想的基础之上,只要语义和表达上有空间,他就一定不会在修辞上放过锦上添花的机会,从而使得整个译文妙语连珠,意象横生,追求的正是古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如 plant,译作“离离者,不由得让人有“离离原上草的联想,native grasses and weeds,译作“怒生之草,交加之藤”,用两个四字格的对仗对应原文一个简单的词组;再有the state of nature,译作“天造草昧,贴切而又富于文采。天演论中像这样的锦上添花,多是依意不依词的修辞再造,这一技巧在严复的生花妙笔之下被运用得可谓收放自如、炉火纯青。,

29、所谓“收者,译者常常以简驭繁,如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被译作 “灌木丛林,蒙茸山麓,trodden underfoot, by the prehistoric savages who have left their flint tools,则被“革衣石斧之民”巧妙地一笔带过,既化解了把flint tool译成文言而可能会造成的费解,又使译文优雅如常。,所谓“放者,严复每每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30、”者如 in the climate of the glacial epoch,(Para2)被译作“邃古之前,坤枢未转,英伦诸岛乃冰天雪海之区;如果将glacial epoch直译作“冰川时代或“冰河纪,清末的读者可能只会想到寒冷,而不会有地质纪元方面的遥远联想,译作“邃古之前,坤枢未转则避免了这种因为直译而造成的误读,又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再如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maintained

31、itself,被译作“数亩之内,战事炽然,疆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其中,“数亩之内”一语来自于上一句中the scanty surface soil,此语在上一句中已经被译为“(各据)一抔壤土”,而“年年岁岁, 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则是在one year with another和 unceasing的基础上借题发挥的;最让人称绝的是把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maintained itself译作“战事炽然,疆者后亡,弱者先绝,偏有留遗”

32、,其中的“疆者后亡,弱者先绝”显然来自于译者借题发挥的联想。,上面这些“添枝加叶”,多少还能看得出其语义出处,而那些“无中生有”的地方,其语义出处则多是来自于译者丰富的想象,如they filled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被译作“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其中的“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其语义来源正如译文所言“莫可究详”。,小结:

33、 说严复的译笔是生花之笔一点也不过分,以上所举各例,要么意象鲜明,要么对仗工整,严复就这样硬是把一篇充满抽象概念的学术论著译成了一篇洋溢着具象美、节奏美和对称美的桐城派美文。,6. 意味深长的增减删改,翻译界常指责严复的译文不够准确,但却没有意识到,严复的不准确是他故意为之,如此指责他的人把严复仅仅视为一名译者,而没有意识到严复首先是一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然后才是一名译者,他的所为其实已远远超出了标准翻译的技术层面。如果我们能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角度来看严复的翻译,结论就不会是指责性的了。试想,如果严复真的如那些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样追求一字一词的准确,那又会怎样呢? 参照北京科学出版社组织

34、力量于1971出版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译文。,译文中有三个注释,在此略去了。这个译文在准确性上应该高于严复的译文,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生物学专业论文。且不说此译未用文言,不可与严复译文同日而语,仅仅文中所出现的专业壁垒就足以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像这样的译文,能不能达到严复所期待的“行远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如果严复的译文是这个样子,中国的近代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种面貌了。 仔细对照严复的译文与赫胥黎的原文,我们不难看出,严复想译得准确的地方,他是可以译得非常准确的,很多他借题发挥甚至所谓无中生有的地方,在原文中也往往是有或显或隐、或近或远的语境支持的。,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指出,严复译得不准确的地方,大多并非

35、是他英文理解能力不够而造成的错译。一位严复研究专家指出: 这一位四十三岁的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对于西洋学问造诣之高,对于西洋社会了解之深,不仅远非李鸿章、郭嵩焘、张之洞等洋务派人物可比,就是那些甲午战争前曾经到过国外的维新派人物,如王韬、郑观应、何启之流,甲午战争后领导整个维新运动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们,也都不能望其项背。(王械,1982:68一69),严复自己也在译文的“译例言中特地申明: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2009a:202一205),在

36、此我们要意识到,翻译家的翻译目的和启蒙思想家的翻译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以忠实原文为最高境界,而后者则以启蒙思想为最高目标。有什么目的,就会有什么手段;不同的目的会选择不同的手段。严复的目的是启蒙,因此他在为这一目的而选择手段时,自然会选择他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他在翻译中,“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增、时减、时删、时改,为的就是要让天演论能为天下读书人所懂、所爱,进而能有所思、有所动。,在上面所引用的这两段译文中,有关“增”和“改”,如引申和意象的改变及增加,前面已经讨论得不少,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减”和“删”还没有专门涉及。由于所引只有两段,所以讨论只能局限于这两段,在这么小的篇幅

37、里,“减”用来指句内成分的减少,“删”则指整个句子。关于“减” 的典型例证,有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这句在译文中被略去了,从译文本身看,理由很充分,因为该段前文已经提到“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文言义法历来讲求惜墨如金,如此近距离的同义重复,若非修辞所需,则为文言所不容,故减之在理。,关于“删”,有第二段的第一句:Reckoned by our customary standards of duration, the native vegetation, like the “everlasting hills”which it clothe

38、s, seems a type of permanence.该句整句被删。此句第一个句法成分是一个过去分词短语,但语篇功能则是为了承上启下,概念功能并不是很强,弃之并不影响语义表达;主句部分the native vegetation. seems a type of permanence的语义“本地的植被似乎是永恒不变的”,此意在上下文中已经表达得十分充分,若译出,语义会嫌重复;此句中的介词短语like the “everlasting hills” which it clothes,在前一段中也有所表达:“灌木丛林,蒙茸山麓”,因此,也是删之合情。就此两个局部而言, 译者的“减”与“删”,可谓尽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位翻译家天才的翻译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