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779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175 大小:16.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pt课件.ppt(1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 言,1. 互换性概述 2. 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介 3. 计量技术发展简介 4.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 互换性概述,一、互换性的含义互换性 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或附加修配就能装在机器上,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例 灯头和灯泡,螺钉螺母,滚动轴承 汽车、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日用工业品、机床、汽车、电子产品、军工产品互换性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不需经过任何选择、修配或调整便能装配、维修更换装配或更换后的整机能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1. 互换性概述,二、互换性在机械制造生产中的作用使用方面 提供备件,维修方便(保证了机器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提高

2、了机器的使用价值)制造方面 提高生产水平,进行文明生产(1.为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自动化创造了条件 2.装配方便,组织装配流水线)设计方面 缩短了机器设计周期(采用公差标准,标准零、部件,CAD)互换性是重要的生产原则和有效技术措施不但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1. 互换性概述,三、达到互换性的方法几何参数 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宏观、微观)以及相互的位置关系 (本课程) 机械性能 硬度、强度完全一致不可能达到互换性并不要求相同规格的零、部件几何参数绝对相同,而是允许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公差 允许零件尺寸和几何参数的变动量互换性的分类 按可换性的程度

3、 完全互换(绝对互换) 不需选择、辅助加工和修配不完全互换(绝对互换) 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为降低成本而采用其他技术手段来满足装配要求,如分组装配法,2. 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介,标准化是实现互换性的基础,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简化多余的产品品种节约原材料、减少浪费、信息交流,提高产品可靠性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GB3935.1-1996)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活动过程,包括制订、贯彻、修订,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制订、修订、贯彻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重要任务在标准化的全部活动中,贯彻标准是个核心环节标准化在

4、深度上是没有止境的一切有人类智慧活动的地方都能展开,目前重点放在工业生产上,2. 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介,要使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就要求制订统一的公差与配合标准1902,英国伦敦以生产剪羊毛机为主的钮瓦(Newall) 极限表1906,英国国标B.S.27。1924,英国国标B.S.164。1925,美国标准A.S.A.B 4a德国标准DIN 基孔制、基轴制、公差单位等概念,标准温度201926,成立了国际标准化协会ISA ,由第三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差与配合标准1929,苏联 公差与配合标准1940,正式颁布了国际公差标准ISA1947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重建,改名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仍由

5、第三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差与配合标准中国1955,一机部 第一个公差与配合的部颁标准1959,国家科委 第一个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GB159174-59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陆续制订、修订标准,3. 计量技术发展简介,长度计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度基准的发展档案米尺,国际米原器,铂铱合金, ,激光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的行程长度计量器具不断改进隧道显微镜 分辨率0.01钠米,可测原子或分子的尺寸或形貌 Bining和Rohrer 1986诺贝尔奖我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已拥有一批骨干检测仪器制造厂,4.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在生产中,为了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要求,

6、同一品种同一参数还要从大到小取不同的值,从而形成不同规格的产品系列例:普通车床加工最大直径 320,400,500,630 形成产品系列本身的零部件加工和检验用的刀、夹、量具及机床等使用性能防止数值传播的紊乱把产品品种的发展一开始就引向科学的标准化轨道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就是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数值进行协调、简化和统一的一种科学的数值标准目前我国数值分级的国家标准 GB321-80,4.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优先数系由一些十进制等比数列构成,代号为 Rr 基本系列R5 1, 1.6, 2.5, 4, 6.3,10R10 1, 1.25, 1.6, 2.0, 2.5, 3.15, 4.0, 5.0, 6.

7、3, 8.0, 10R20 R40补充系列R80倒数系列R10的倒数系列 1, 0.8, 0.63, 0.5, 0.4, 0.315, 0.25, 0.2, 0.16, 0.1变形系列 Rr/pR10/3 1, 2, 4, 8, 16, 31.5, ,4.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优先数系的主要特征,R5系列的项值包含在R10系列之中, R10系列的项值包含在R20系列之中, R20系列的项值包含在R40系列之中, R40系列的项值包含在R80系列之中Rr系列中的项值可按十进法向两端无限延伸,也适用于比值r/p等于整数的派生系列Rr/p同一系列中任意相邻两优先数常用值的相对差近似不变。其中R5系列约

8、为60%, R10系列约为25%, R20系列约为12%, R40系列约为6%, R80系列约为3%R10/3,R20/6,R40/12的理论等比数列十分接近于公比为2的倍数系列标注派生系列时,除含有项值 1 的可用简化符号Rr/p外,其它的均需表明系列中含有的一个项值如 R10/3( 2.5 ) 例:试写出R10/3从0.012到100的优先数系的派生数系 解: 该数系为 0.016,0.0315,0.063,0.125,0.25,0.5, 1,2,4,8,16,31.5,63,第一章 圆柱公差与配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一章 圆柱公差与配合,1. 概述 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3

9、. 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4. 国标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 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6. 一般公差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1.1 概 述,圆柱结合的使用要求用作相对运动副 如:滑动轴承与轴颈的结合,导轨与滑块的结合,有一定的配合间隙用作固定连接 整体零件拆成两件如:齿轮轴齿轮与轴、蜗轮轮缘与轮毂的结合 必须保证一定的过盈,以在传递足够的扭矩或轴向力时不打滑用作定位可拆连接 主要用于保证有较高的同轴度和在不同修理周期下能拆卸的一种结构 如:一般齿轮与轴、定位销和销孔的结合等,必须保证一定的过盈,但也不能太大 公差 协调机器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的矛盾 配合 反映机器零件之间有关功能要求的相互关系

10、GB15917459,GB1800180479, GB/T180492GB/T1800.1 1997, GB/T1800.2 1998, GB/T1800.3 1998, GB/T1800.4 1999, GB/T18011999, GB/T180379, GB/T18042000,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1,有关孔、轴的定义孔 通常指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轴 通常指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从装配关系看从加工过程看在极限与配合制中,孔、轴的概念是广义的,且都是由单一尺寸构

11、成的,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2,有关尺寸的术语和定义1尺寸 用特定单位表示长度值的数字 工程上规定,图样上的尺寸数字的特定单位为 mm 基本尺寸 设计给定的尺寸 计算偏差的起始尺寸 孔、轴的基本尺寸代号分别为 D 和 d实际尺寸 零件加工后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并非被测尺寸的真值 孔、轴的实际尺寸代号分别为 Da 和 da极限尺寸 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设计时给定 孔、轴的最大、最小极限尺寸代号分别为 Dmax、 Dmin和 dmax、 dmin,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3,有关尺寸的术语和定义2最大实体状态(MMC) 具有材料量最多时的状态 最大实体尺寸(MMS) 孔

12、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最小实体状态(LMC) 具有材料量最少时的状态 最小实体尺寸(MMS)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作用尺寸 实际孔、轴都有形位误差,当两者结合时,实际起作用的孔显得小了,轴显得大了 孔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孔内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 轴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轴外接的最小理想孔的尺寸,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4,有关尺寸偏差与尺寸公差的术语与定义1尺寸偏差(偏差) 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上偏差 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 孔 ES, 轴 es 下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 孔 EI, 轴 ei 极限偏差 上偏差

13、和下偏差统称 实际偏差 实际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尺寸公差(公差) 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的代数差的绝对值 上偏差与下偏差的代数差的绝对值,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5,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6,有关尺寸偏差与尺寸公差的术语与定义2尺寸公差带图 由零线和公差带两部分组成 公差及偏差的数值与基本尺寸数值相比差别甚大,不便用同一比例表示零线 零偏差线 表示基本尺寸 公差带 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在国标中,公差带包括了“公差带大小”与“公差带位置”两个参数。基本偏差 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标准公差 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前者由标准

14、公差确定,后者由基本偏差确定,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7,有关配合的术语与定义1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基本条件:孔和轴的基本尺寸必须相同具有包容和被包容的特性,即孔和轴的结合 配合是指一批孔和轴的装配关系,用公差带相互位置关系反映配合比较确切 配合的两种基准制:基孔制 是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基本偏差即下偏差=0 基准孔代号:H基轴制 是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基本偏差即上偏差=0 基准轴代号:h,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8,有关配合的

15、术语与定义2 配合公差 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表示装配后的配合精度 Tf间隙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轴的尺寸所得差值为正 最大间隙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小极限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X max 最小间隙 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X min 间隙公差 允许间隙的变动量,最大间隙与最小间隙的代数差 间隙配合 孔的公差带完全在轴的公差带之上,即具有间隙的配合 (包括 X min =0) 例2,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9,有关配合的术语与定义3过盈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轴的尺寸所得差值为负 最大过盈 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Y max 最小过盈 孔的

16、最大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小极限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Y min 过盈公差 允许过盈的变动量,最小过盈与最大过盈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过盈配合 孔的公差带完全在轴的公差带之下,即具有过盈的配合 (包括Y min =0) 例3,1.2 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 10,有关配合的术语与定义4过渡配合 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迭 配合公差 最大间隙与最大过盈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极限情况 X max Y max 例4,1.3 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1.3.1 标准公差系列 公差单位,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分段,1.3.1 标准公差系列,标准公差 国标规定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值 公差等级系数和公差单位的乘积值

17、IT ISO Tolerance 公差单位 i 计算标准公差的基本单位,是制定标准公差系列表的基础 尺寸D500 第一项主要反映加工误差,呈抛物线规律 第二项用于补偿与直径成正比的误差,包括测量误差 D500 3150 大尺寸 i 采用线性关系 温度公差等级 基本尺寸一定,公差等级系数唯一决定公差大小 公差等级分为20级 IT01,IT0,IT1,IT18 依次降低,系数依次增大基本尺寸分段 D180 ISO一致,不均匀递增数系 D180 优先数系 主段落R10 中间段落R20,1.3.2 基本偏差系列,基本偏差 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使公差带位置标准化的唯一指标 基本偏差系列用拉丁字母表示,按

18、顺序排列,除i, l, o, q, w外的21字母加上cd, ef, fg, za, zb, zc, js共有28个代号孔用大写字母表示,轴用小写字母表示H和h的基本偏差为0,H为基准孔, h为基准轴JS和js是对称分布,基本偏差为+IT/2或-IT/2,逐渐取代近似对称偏差J和j另一极限偏差由公差等级决定基本偏差字母与公差等级数字并列,且大小相同,如H7不能写成H7 ,因为基本偏差和公差等级是组成公差带的两个独立要素,二者地位等同,1.3.2 基本偏差系列2,轴的基本偏差 计算公式,是根据使用要求、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经数理统计分析整理出来的,是以基孔制配合为基础来考虑的 ah 用于间隙

19、配合,基本偏差的绝对值等于最小间隙 jn 主要用于过渡配合,保证孔轴配合时对中,拆卸不困难 pzc 过盈配合,基本偏差为下偏差,保证足够连接强度,正常传递扭矩 轴的另一个偏差 ei = es IT 或 es = ei +IT 孔的基本偏差是以轴的基本偏差换算得来的换算的前提是:保证按基轴制形成的配合和按基孔制形成的同名配合相同 25H8/f8 25F8/h8 25F7/h6 25H7/f6 通用规则 用同一字母表示的孔、轴基本偏差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孔 AH: EI = -es JZC: ES = - ei 特殊规则 孔的基本偏差ES和轴的基本偏差ei符号相反,而绝对值相差 因为在较高公

20、差等级中,孔比同级的轴加工困难,常采用孔比轴低一级相配 孔的另一个偏差 EI = ES IT 或 ES = EI + IT,表110 基本尺寸至500mm国标轴的基本偏差,表110 基本尺寸至500mm国标轴的基本偏差,表111 基本尺寸至500mm国标孔的基本偏差,表111 基本尺寸至500mm国标孔的基本偏差,1.4 国标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对选用的公差带与配合要标准化,要有限制按国标提供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可以组成很多种公差带 标准公差20等级,基本偏差28种,孔和轴公差带种数太多,对生产不利,零件、定值刀、量具和工艺装备根据我国生产实际情况,考虑各种产品的特点,兼顾今后发展的需要,分

21、别推荐了孔和轴的一般、常用和优先的轴公差带以及常用、优先配合表1-13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轴公差带表1-14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孔公差带表1-15 基孔制常用、优先配合表1-16 基轴制常用、优先配合优先采用 优先公差带、优先配合其次采用 常用公差带、常用配合再次 一般公差带必要时 可自行组合,1.4 国标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2,表1-13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轴公差带(尺寸500mm)1195913表1-14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孔公差带(尺寸500mm)1054413,1.4 国标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3,表1-15 基孔制常用、优先配合常用59、优先13 种,轴的标准公差 IT7,与低一级的孔相配

22、合,其余同级,1.4 国标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4,表1-16 基轴制常用47、优先13 种配合常用47、优先13 种,孔的标准公差 IT7、8,与高一级的轴相配合,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确定基准制、公差等级、配合种类1.5.1 基准制的选用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基孔制 减少孔加工用的定尺寸刀、量具基轴制仅用于有明显经济效果的情况用冷拉钢材作轴,外圆不经加工在同一基本尺寸的轴上,需装上不同配合的零件与标准件配合时,依标准件而选允许采用任一孔、轴公差带组成配合,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2,1.5.2 公差等级的选用尺寸500mm,公差标准高于IT8的,孔比轴低一级保证产品质量条件下,尽可能选择较

23、低的精度等级,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3,1.5.2 公差等级的选用表1-21 各种加工方法的合理加工精度,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4,1.5.3 配合的选用计算法 根据一定的理论公式计算出所需的间隙和过盈试验法 可靠但成本较高类比法 广泛应用工作情况对过盈或间隙的影响,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5,1.5.3 配合的选用各种基本偏差的应用说明,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6,1.5.3 配合的选用各种基本偏差的应用说明,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7,1.5.3 配合的选用优先配合选用说明,1.5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8,1.6 一般公差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一般公差 车间一般加工条件下可以保证的公差不单

24、独注出极限偏差当允许公差更为经济时,应在尺寸后直接注出极限偏差表1-25 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的数值表1-26 倒圆半径与倒角高度尺寸的极限偏差的数值,第二章 长度测量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二章 长度测量基础,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2.1 测量的基本概念,一、测量、检验与检定测量 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 q=L/E 被测量值L等于计量单位E与测量值q的乘积 测量对象 主要指几何量,包括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误差等计量单位 我国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 长度 m, mm,m, nm 角度 弧度(rad), 度(), 分(), 秒()测量方

25、法 测量时所采用的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综合测量的精确度 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检验 判断被检对象是否合格,可用计量器具也可用量规、样板等专用定值量具,不能得出具体的量值检定 为评定计量器具的精度指标是否合乎该计量器具的检定规程的全部过程,如用量块来检定千分尺的精度指标等,2.1 测量的基本概念2,二、测量基准和尺寸传递系统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用各种计量器具进行测量为了保证零件在国内外具有互换性,必须保证量值的统一长度尺寸基准和传递系统由长度的最高基准过渡到国家基准、工作基准、工作器具、被测对象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的行程长度机械制造中实用的长度基准是量块和线

26、纹尺,其中量块应用较广,2.1 测量的基本概念3,二、测量基准和尺寸传递相系统2角度尺寸基准和传递系统,2.1 测量的基本概念4,三、定值的长度和角度基准量块 无刻度的标准端面量具,主要用作尺寸传递系统中的中间标准量具,或在相对法测量时作为标准件调整仪器的零位,也可用来直接测量零件形状 长方形平面六面体,2个测量面和4个非测量面标称长度 两相互平行的测量面之间的距离材料 特殊合金钢,量块的研合性 量块的一个测量面与另一量块的测量面或另一经精密加工的类似的平面,通过分子吸力作用而粘合的性能 量块的工作面是经过超精研磨制造的。测量表面留有一层极薄的油膜(约0.02m),切向推合力作用,牢固联接,2

27、.1 测量的基本概念5,三、定值的长度和角度基准2量块的精度级 以量块的标称长度为工作尺寸,忽略制造误差等 以量块经检定后所给出的实际中心尺寸作为工作尺寸,忽略检定时的测量误差,2.1 测量的基本概念6,三、定值的长度和角度基准3GB6093-85规定:量块共有17种套别例:83块一套的量块组成所需尺寸51.995,2.1 测量的基本概念7,三、定值的长度和角度基准4多面棱体 用特殊合金钢或石英玻璃经精细加工制成,常见的有4, 6, 8, 12, 24, 36, 72面体等,2.2 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一、计量器具分类 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的统称基准量具通用计量器具极限量规类 一种没有刻度的用于

28、检验被测量是否处于给定的极限偏差之内的专用量具,如光滑极限量规、螺纹量规、功能量规等检验夹具 专用的检验工具度量指标分度值 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刻度间距 相邻两刻线中心距离示值范围 计量器具所指示或显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围测量范围 在允许误差限内,计量器具所能测量零件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围灵敏度 计量器具示数装置对被测量变化的反应能力,2.2 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2,二、测量方法分类及其特点直接测量 用计量器具直接测量被测量的整个数值或相对于标准量的偏差 间接测量 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再通过函数关系式求出被测量绝对测量 在计量器具的示数装置上可表示出被测量的全值 相对(比较)

29、测量 在计量器具的示数装置上只表示出被测量相对已知标准量的偏差值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精度的各因素不改变 不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精度的各因素全部或部分有改变,2.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误差分类 系统误差 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随机误差 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的误差粗大误差 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计的误差精度精密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正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系

30、统误差的影响程度精确度(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2.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2,随机误差 特点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有界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抵偿性 当测量次数n增大时,算术平均值愈趋近于真值 评定随机误差的尺度标准偏差概率论原理 正态分布曲线不存在系统误差时,测量方法精密度的高低可用标准偏差的大小来表示,2.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3,评定随机误差的尺度标准偏差2极限误差是单次测量标准偏差的3倍,或称谓概率为99.73%的随机不确定度,即随机误差绝对值

31、不会超过的限度算术平均值当测量次数n增大时,算术平均值愈趋近于真值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测量结果比用其它任一测量值作为测量结果更可靠,2.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4,由残余误差求标准偏差判断系统误差的残余误差观察法不存在系统误差 系列残余误差大体正负相同,无显著变化规律存在线性系统误差 系列残余误差有规律地递增或递减存在周期性系统误差 系列残余误差有规律地逐渐由负变正或由正变负该方法不能发现定值系统误差判断粗大误差 拉依达准则(3准则,服从正态分布的误差且重复测量次数较多)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1. 概述 2. 形状公

32、差 3. 位置公差 4. 公差原则 5. 形位公差的选择 6. 形位误差的检测,3.1 概述,一、形位误差的产生及其影响机床夹具刀具间几何误差 + 受力变形 + 热变形 + 振动 + 磨损等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包括尺寸偏差 、形状偏差 、位置偏差对零件的使用功能有较大影响功能要求 机床导轨表面的直线度、平面度,齿轮箱上各轴承孔的位置误差配合性质 间隙、过盈自由装配性 形位公差 限制零件的形状和位置误差 保证零件的装配要求、保证产品的工作性能,3.1 概述,一、形位误差的产生及其影响,3.1 概述2,二、形位误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几何要素 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按存在的状态分理想要

33、素 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实际要素 零件上存在的要素,在测量时,由测得的要素代替实际要素按检测关系分被测要素 图样上给出了形状或位置公差要求需要研究和测量的要素基准要素 图样上规定用来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或位置的要素 理想的基准要素成为基准按功能要求分单一要素 对要素本身提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被测要素关联要素 相对基准要素有方向或(和)位置功能 要求而给出位置公差要求的被测要素按结构特征分轮廓要素 构成零件轮廓的点、线或面的要素中心要素 轮廓要素对称中心点、线、面或轴线的要素,3.1 概述3,三、形位误差特征项目和符号 GB/T 11821996,3.1 概述4,四、形位误差的标注公差框格,3.1 概述

34、5,四、形位误差的标注被测要素的表示法,3.1 概述6,四、形位误差的标注基准要素的表示法,3.2 形状公差,形状公差 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用形状公差带表达:形状、方向、位置和大小等 其公差值用公差带宽度或直径来表示直线度 用于限制给定平面内或空间直线、轴线的形状误差 根据零件功能分为给定平面内、给定方向上、任意方向上,3.2 形状公差2,平面度 用于限制被测实际平面的形状误差圆度 用于限制回转表面的径向截面轮廓的形状误差圆柱度 用于限制被测实际圆柱面的形状误差,3.2 形状公差3,线轮廓度 用于限制平面曲线的形状误差理论正确尺寸 用于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方向、位置的尺寸

35、设计时对被测要素的理想要求,不附带公差,3.2 形状公差4,面轮廓度 用于限制一般曲面的形状误差,3.2 形状公差5,3.3 位置公差,位置公差 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带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根据关联要素对基准功能要求的不同,分为定向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方向上允许的变动全量分为给定一个方向、给定两个方向和任意方向上的三种 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 定位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允许的变动全量 包括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跳动公差是基于特定的测量方法规定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公差项目,分为圆跳动与全跳动,3.3 位置公差2,平行度 用于限制被测要素对基准要素相平行

36、的误差,3.3 位置公差3,垂直度 用于限制被测要素对基准要素相垂直的误差,3.3 位置公差4,倾斜度 用于限制被测要素对基准要素有夹角(090)的误差,3.3 位置公差5,同轴度 用于限制被测要素的轴线对基准要素的轴线的同轴位置误差对称度 用于限制被测要素中心线(或平面)对基准要素中心线(或平面)的共线(或面)的误差位置度 用于限制被测点、线、面的实际位置对其理想位置的变动,3.3 位置公差6,圆跳动 被测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回转一周时,由固定的指示表在给定方向上测得的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 包括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斜向圆跳动,3.3 位置公差7,全跳动 被测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作若

37、干次旋转,同时指示表作平行或垂直于基准轴线的直线移动时,在整个表面上允许的最大跳动量 包括径向全跳动、端面全跳动,3.4 公差原则,公差原则 确定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相互关系所遵循的原则独立原则 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相互无关,分别满足要求 相关要求 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相互有关的要求 包容要求 要求实际要素遵循最大实体边界,加注符号 E 最大实体要求 要求其实际轮廓处处不得超越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加注符号 M 最小实体要求 要求其实际轮廓处处不得超越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加注符号 L可逆要求 可逆要求是一种反补偿要求,在符号(M, L)后加注符号 R,3.4 公差原则2,一、术

38、语和定义最大实体尺寸 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最小实体尺寸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体外作用尺寸 孔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孔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 轴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轴体外相接的最小理想孔的尺寸,3.4 公差原则3,一、术语和定义2体内作用尺寸 孔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孔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轴的尺寸 轴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与实际轴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孔的尺寸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孔、轴为最大实体尺寸,且其轴线的形位误差等于给出公差值时的体外作用尺寸最小实体实效尺寸 在配合面的全长上,孔、轴为最小实体尺寸,且其轴线的形位误差等于给出公差值时的体

39、内作用尺寸,3.4 公差原则4,已知:测得直径尺寸都为16 ,直线度为 0.02 ,垂直度误差为 0.2,3.4 公差原则5,二、独立原则 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相互无关,分别满足要求 尺寸公差控制局部实际尺寸的变动量 一般用于对零件的形位公差有其独特的功能要求的场合,3.4 公差原则6,三、包容要求 实际要素应遵守其最大实体边界(即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的边界),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仅用于单一要素(形状公差) ,主要应用于有配合要求,且其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必须严格得到保证的场合,3.4 公差原则7,三、包容要求 实际要素应遵守其最大实体边界(即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的边界),

40、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小实体尺寸,3.4 公差原则8,四、最大实体要求 适用于中心要素有形位公差的情况,控制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处于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即尺寸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的边界)之内 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其中心要素的形位误差值超出给出的公差值,主要应用于有配合要求,且其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必须严格得到保证的场合应用于被测要素,3.4 公差原则9,四、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3.4 公差原则10,最大实体要求,零形位公差 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且形位误差为零,3.4 公差原则11,五、最小实体要求 适用于中心要素有形位公差的情况,控制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处于其最小实体实

41、效边界(即尺寸为最小实体实效尺寸的边界)之内 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允许其中心要素的形位误差值超出给出的公差值,仅用于中心要素,以保证零件的最小壁厚和设计强度,3.4 公差原则12,最小实体要求,3.4 公差原则13,六、可逆要求 当形位误差值小于其给定公差值时,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极限尺寸。但两者综合所形成的实际轮廓,仍然不允许超出其相应的控制边界 可用于最大实体要求,也可用于最小实体要求。主要应用于对尺寸公差及配合无严格要求,仅要求保证装配互换的场合,3.5 形位公差的选择,确定形位公差值的方法有类比法和计算法。通常使用类比法。类比法 参考现有手册和资料,参照经过验证的类似产品的零

42、部件, 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其公差值总的原则 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取最经济的公差值 各种形位公差的值分为112级,其中圆度、圆柱度公差值,为了适应精密零件的需要,增加了一个0级。P93: 表36 310,3.5 形位公差的选择2,一、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的选用依据是零件的工作性能要求、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形位误差的可能性,以及检验是否方便等机床导轨的直线度或平面度公差要求,保证工作台运动时平稳和较高的运动精度轴承座、与轴承相配合的轴颈,规定圆柱度公差和轴肩的端面圆跳动公差,保证轴承的装配和旋转精度齿轮箱体上的轴承孔规定同轴度公差,控制在对箱体镗孔加工时容易出现的孔的同轴度误差和位置度误差对轴

43、类零件规定径向圆跳动或全跳动公差,既可控制零件的圆度或圆柱度误差,又可控制同轴度误差,检测方便端面圆跳动公差在忽略平面度误差时,可代替端面对轴线垂直度的要求,3.5 形位公差的选择3,二、公差原则和公差要求的选用独立原则是处理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关系的基本原则,应用较为普遍对重要的配合常采用包容要求对于仅需保证零件的可装配性,而为了便于零件的加工制造时,可以采用最大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等为保证最小壁厚可选用最小实体要求,3.5 形位公差的选择4,三、形位公差的选用未注公差值的规定在同一要素上给出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位置公差值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值(轴线的直线度除外)一般情况下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平行度

44、公差值应小于其相应的距离公差值考虑到加工的难易程度和除主参数外其他参数的影响,在满足零件功能的要求下,可适当降低1到2级选用,如孔相对于轴、细长比较大的轴或孔、距离较大的轴或孔、宽度较大的零件表面等,3.6 形位误差的检测,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理想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最小条件分为两种情况:轮廓要素 理想要素位于零件实体之外与实际要素接触,并使被测要素对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中心要素 理想要素应穿过实际中心要素,并使实际中心要素对理想最大变动量为最小,3.6 形位误差的检测2,形状误差及其评定2 最小包容区域 包容被测实际要素且具有最小宽度或直径的区域。

45、其形状与形状公差带相同,而其大小、方向及位置则随实际要素而定按近似方法评定的误差值通常大于最小区域法评定的误差值,更能保证质量位置误差及其评定 形状公差应小于或等于定向公差定向公差应小于或等于定位公差,3.6 形位误差的检测3,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在位置公差中,基准是指理想基准要素,被测要素的方向或(和)位置由基准确定由基准实际要素建立基准时,基准平面为处于实体之外与基准实际表面相接触,并符合最小条件的理想平面由实际轮廓线建立基准直线时,是以处于实体外与实际线接触,且符合最小条件的理想直线作为基准直线由实际轴线或中心线建立基准时,应以穿过该实际线,且使实际线到该线的最大偏离量为最小的理想直线为基

46、准轴线公共基准轴线则为包容两条或两条以上基准实际轴线,且直径为最小的圆柱面轴线,即为这些基准实际轴线所公有的理想轴线三基准体系中,第一基准面按最小条件建立,第二基准面按定向最小条件建立,3.6 形位误差的检测4,在位置误差测量中,基准要素可用下列方法:模拟法 采用形状精度足够高的精密表面来体现基准 分析法 通过对基准实际要素进行测量,然后经过数据处理求出符合最小条件的理想要素作为基准 直接法 当基准实际要素形状精度足够高时,就以其自身为基准,其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目标法 就是以基准实际要素上规定的若干点、线和面构成基准。它主要用于铸、锻或焊接等粗糙表面或不规则表面,以保证基面的统一

47、,3.6 形位误差的检测5,形位误差检测原则一、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 (1)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最小区域法 三角形准则、交叉准则、直线准则 对角线法 三点法,3.6 形位误差的检测6,一、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2 (2)圆度误差的测量 最小区域法 最小外接圆法 最大内接圆法 最小二乘圆法,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 2. 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 3.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表面粗糙度 加工表面所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 波距10属于形状误差,即宏观几何形状误差对零件的使用有重要影响配合 影响测量的准确

48、性,使配合性质不稳定摩擦和磨损 增大摩擦系数,越容易磨损接触刚度 降低疲劳 抗腐蚀性结合密封性、美观,4.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GB/T35052000 (GB350583) 表面粗糙度术语、表面及其参数GB/T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1311993 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1)主要术语及定义取样长度lr 是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不规则特征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是测量或评定表面粗糙度时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至少包含5个以上轮廓峰和谷 为了限制和削弱表面波度对表面粗糙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评定长度ln 是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在测量或评定时所规定

49、的一段最小长度,可包含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一般情况下,取ln=5lr,4.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2,GB/T35052000 (GB350583) 表面粗糙度术语、表面及其参数(1)主要术语及定义2中线 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准线,4.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3,(2)评定参数及数值 评定参数由幅度(高度)参数、间距参数和混合(形状)参数组成高度参数共三个,是基本的评定参数: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在取样长度 l 内,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在取样长度 l 内5个最大的轮廓峰高的平均值和5个最大的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由于测量点不多,故在反映微观几何形状高

50、度方面的特性不如Ra参数充分,4.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4,(2)评定参数及数值2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轮廓最大高度Ry 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峰顶线和轮廓谷底线之间的距离,4.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5,(2)评定参数及数值2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轮廓最大高度Rz,4.1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6,间距参数共两个: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 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 综合参数,与形状特征有关:轮廓支承长度率tp 间距参数、综合参数均为附加的评定参数。一般情况下应从三个基本评定参数中选取,只有少数零件的重要表面有 特殊使用要求时才选用附加的评定参数,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