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7916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高三一轮复习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子,学习目标1掌握“数”“直”“发”“胜”“于”“则”“焉”胜”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间,未见用,退而与其徒著书立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

2、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2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

3、,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2一词多义,答案(1)几,表不确定的数目/读“c”,细密/命运/列举罪状(2)副词,只是,不过/与“曲”相对/副词,径直、直接(3)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派遣/花开/发动/发出、抒发(4)副词,尽/承受/超过/优美的(5)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判断,就是(6)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胜. sh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2)尽:谷不可胜食也. Shng (3)胜利:二败而三胜(4)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优美的:

4、予观夫巴陵胜状,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名词用作动词种植(3)名词用作动词穿上(4)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5)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6)动词用作名词生者;死者(7)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答案(1)黄河北岸的魏地,在今河南济源一带(2)不要希望(3)供养活着的人,5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树之以桑。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直不百步耳。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1)判断句这也是逃跑啊。(2)判断句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5、3)宾语前置句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会有这样的事的。(4)状语后置句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5)状语后置句把桑树种在宅子四周。 (6)省略句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7)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了。(8)固定句式(直耳,译为“只不过罢了”)(那些人)只不过是没跑一百步罢了。(9)固定句式(是何异于,译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呢?,合作释疑,1、第二节中,孟子作比喻的用意何在?,2、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3、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4、第四节中哪两句使

6、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1、第二节中,孟子作比喻的用意何在?,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2、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 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

7、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3、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能施仁政,则天下之民至焉。 仁者爱民,4、第四节中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 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 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文本审美1、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义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4段的3种措施和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中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文章内部的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刻的特点。,结构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