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036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秋兴八首(其一),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学习重点,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2、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作者简介,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

3、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写作背景,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主要内容,玉露凋伤枫树林,研读课文,“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

4、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隐晦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

5、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结合诗歌创作背景,颔联“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这首写于公元766年诗人杜甫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这两句诗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个长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眼见菊花两度开放,却只能寄身孤舟、幽思不已、泪如泉涌的诗人

6、形象。,“丛菊两开他日泪”中的“丛菊”可以否改成“残菊”?为什么?,“丛菊”不能改成“残菊”。白露时节,菊花本来开得十分茂盛。而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正如“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就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乐景反衬哀情,更能体现出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3.“孤舟一系故园心”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回家心情的急切?,“系”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回家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表面上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

7、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问题探究,探究一【提问】1如何理解“

8、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作用?,重难点解析,“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点拨】,探究二【提问】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写家家催刀尺,户户捣衣声。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都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游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点拨】,1.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

9、各联的内在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写法品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2.对仗的运用,课文小结,首联:秋景 起,颔联:气象 承,颈联:感慨 转,尾联:忧国 合,忧伤漂泊忧国思乡,

10、秋兴八首(其一),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有诗“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拓展比较,1.对比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有什么不同,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知人论世是欣赏诗歌很重要的方法。秋兴八首(其一)写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局动荡时期,所以诗人笔下的秋景含有衰颓之气。沁园春长沙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境由心生,时代背景不同,诗人心情不同,感受到的秋天自然不同,寄寓的情感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