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042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轼词两首,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就是屡遭贬谪却依然旷达豪放的苏东坡!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的苏轼的千古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定风波。,1.初步了解苏词豪放雄浑的特点。(重

2、点),2.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3.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和豁达的胸怀。(难点),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了解作者】,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20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哲宗元年回京,密州,颍州,元丰七年汝州,徐州,56岁惠州,湖州,元丰三年黄州,自请外调杭州,自请外调杭州,扬州,定州,62岁儋州,逝世常州,【宦海沉浮】,自题金山寺画像心似已枯之木,身如

3、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个人成就】,1.文则“纵横恣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2.诗则“清新豪健”“苏黄”,苏轼、黄庭坚,3.词则“豪放旷达”“苏辛”,苏轼、辛弃疾,4.书法则“妩媚娟秀”“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5.绘画则“灵动尚简”“文苏”,文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他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讥新法弊端,被诬陷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创作背景】,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在祖国雄伟

4、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表达豁达的胸怀。,定风波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的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面对官场上的各种打击而坦然无惧的豁达心胸。,【文体知识】,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1.名家朗诵,跟随名家的朗读,走进苏词,体悟

5、苏轼旷达的情怀。,定风波,故垒( ) 纶( )巾 樯橹( )( )华发( ) 雄姿英发( ) 还酹( ) 萧瑟( )( )蓑( ) 料峭( ),li,un,qin,l,hu,f,hun,su,qio,xio,s,2.读准字音,3.学生试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3.初读思考,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主要内容?,【提示】,上阕:由景生情,抒发了对赤壁之战中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由赞美转入怀古,引出对古代英雄史事的叙写。,下阕:赞扬年少有为、建功立业的周瑜,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定风波的小序包含了什么信息?,【提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6、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地点天气人物作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雨,晴,雨具(拿雨具的仆人),余,同行,交代写作缘由,导学探究:理解作者情感,念奴娇 赤壁怀古,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描绘了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迭的古战场壮丽景象。,【提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乱”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不平;“穿空”二字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气势;“惊”字描绘巨浪,拟人手法,表现浪涛奔腾澎湃的声势。,“穿”“卷”“拍”三个动词,用的形象、恰切,把景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

7、下,涛声就在耳边。,作者以如椽巨笔勾出了一幅壮丽的“长江胜景图”。,2.词中的两个“笑”字蕴含着哪些深意?,第一个“笑”字表面是突出周瑜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提示】,第二个“笑”字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3.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请问:这首词的豪放情调体现在哪些方面?,豪 放,旷达之情,壮美之景,风流之人,4.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对这种说法,应如何理解?,独立思

8、考、联系文本、独立见解,【提示】,独立思考:旷达vs消沉,联系文本: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篇中周瑜的形象饱满、洒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令人敬仰,内心激荡。,独立见解:尽管结尾处带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导学探究: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定风波,1.请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提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2.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提示】,莫听,何妨,谁怕,吟啸且徐行,超然物外,向风雨挑战,潇洒安闲、泰然自若,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9、有什么深刻含义吗?,【提示】,竹杖芒鞋,马,轻,闲散江湖,奔波官场,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 从容 洒脱 旷达,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官场风雨所动摇的修养。,上阕小结,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山头斜照,人生的逆境,人生的希望,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10、,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提示】,政治的风雨,6.“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晴,【提示】,官职的降和升名利的失和得人生的逆境和顺境,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下阕小结,写景,怀古咏史,抒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壮志未酬功业未就,描壮观之景,怀英豪之人,抒旷达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定风

11、波,穿林之雨,料峭之风,萧瑟之处,竹杖芒鞋,斜照相迎,只身归去,旷 达 境 界,(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

12、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选A。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诗歌开头作者故意设问,意在引发对精卫填海的思考,启发读者揣摩精卫的精神,并非“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诗歌最后一句中的“我”所指代的对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代指诗中的精卫,即题干中所说“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这样理解的话最后一句中的“子”就指子孙后代;二是代指作者,则最后一句中的“子”是对精卫的敬称。两种理解都成立,关键是答出精卫填海体现出的精神及作者的肯定

13、与崇敬之情。,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东坡与和尚坐河边,见狗在河滩啃骨,东坡说:“狗啃河上(和尚)骨”,和尚顺手把写有东坡诗句的扇子往水中一丢,二人遂相视大笑。,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原来这是一对哑联。,苏轼词中,归字出现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14、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思考: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提示】,苏轼处于“归与不归”之间,他有归隐者的某些心态,但没有隐居起来。他用归隐者的淡泊、超脱来对待挫折、政治迫害,这样就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但他又用积极的心态来做官,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一个字“归”不只表明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连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