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8474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87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ppt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内容摘要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本章内容简介,本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了城镇标准,对城市化及逆城市化做了深入的机制探讨,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了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 二、起源与发展 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 城市(二) 集镇,集镇是

2、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1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 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活动型村落:无固定地点、无固定居住地。特殊类型:如,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经营性农场。,(一) 城市,概念: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1.奥隆索城市职能

3、分类,表为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 工业城市 交通城市 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二、起源与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的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文艺复兴后,君主王朝为了体现其权威,往往把首都建筑和建设作为其权威的体现。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出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小汽车增加,城市问题出现,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郊区化。,(二)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

4、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分为内 外城。 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城市出现新的变化,城市偏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不平衡状态,反映了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为初期发展阶段,时间为1949-196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略有上升。第二阶段从1960-1977年,由于经济困难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经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阶段从1978-199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

5、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三) 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2.古代村落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4.现代村落的发展 经历以上四个发展阶段,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城镇的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二) 我国城镇建制设置,1.城市(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

6、镇(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2.镇: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做了调整,新规定如下:(1)凡是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按照第二条适当放宽。(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随不足2000人,

7、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四)逆城市化阶段,1.城兴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生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

8、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

9、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1.在利用河流方面2.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內港3.制高点和隘口(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1.城市与水运的关系2.城市与陆运的关系3.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一)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特点是:力量大、突发性。(二)地形与城市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

10、形条件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的分布,如热带地区。,(三)气候与城市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城市的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考虑取暖、防冻等(四)水资源与城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关系密切。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五)城市的生物环境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既是

11、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集聚力就是向心力吗,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3.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发展、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如:自然地理条

12、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在1929年提出。2.扇形模型: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3.多核模式: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与1945年提出。,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二、城市景观与感知,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概念定义: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结构。,(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由奥尔巴哈于1913

13、年提出,公式为:Pr=P1/rq式中:P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 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q为常数,2.首位城市法则由杰佛逊于1939年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体系。,(三)农村聚落体系,定义:农村聚落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特点: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二、城市景观,(一)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二)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课后作业:,1.论述逆城市化现象。2.深入分析地质环境、地形、气候、水资源、生物与城市的关系。3.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