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475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 页数:182 大小:6.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ppt课件.ppt(1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主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使用说明,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而制作的。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本电子教案努力尝试用双语(汉英)编写。,目 录,第一章(Chapter 1) 绪论(Introduction) 第二章(Chapter2 )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三章(Chapter3 )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

2、章(Chapter4 ) 人口、人种与民族(Population Ethnicity Nationality) 第五章 (Chapter5 ) 农业地理(Agricultural Geography) 第六章 (Chapter6 ) 工业地理(Industrial Geography) 第七章(Chapter7 ) 语言地理(Language Geography) 第八章(Chapter8 ) 宗教地理(Religious Geography) 第九章(Chapter0 ) 城市地理(Urban Geography) 第十章(Chapter10) 旅游地理(Tourist Geography)

3、 第十一章(Chapter11 ) 政治地理(Political Geography) 第十二章(Chapter12 ) 行为地理(Behaviour Geography) 第十三章(Chapter13 )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Problems),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A List of Reference Books),1、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2、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陈才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3、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人口地理学,张善余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世界贸易地理概论,张学政著,华中

4、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6、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7、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旅游地理学,保继刚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区域管理与发展,王铮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持续发展导论,牛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97年。11、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周一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12、人文地理学相关报刊、网站。,What is Human Geography?,Human Geographers work at a variety of geographical scales ranging from l

5、ocal, through regional and national to, increasingly, global. Human Geographers also work with Physical Geographers in study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Human Geography provides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wo common themes for both t

6、eaching and research within Human Geography are:,-understand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laces, localities and areas in a range of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key question:WHERE?),-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s. (ke

7、y question:WHY?),第一章 (Chapter1) 绪 论 (Introduction),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特性,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1. 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2. 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

8、性、综合性。,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的产生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9、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和应用化趋向。,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四

10、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读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三、为普及人文地理学知识服务,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和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一)文化的概念:(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

11、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二)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形式文化区、功能 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文化区类型,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

12、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

13、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

14、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概念 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人、文化和环境)、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15、、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人地关系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 人文地

16、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2. 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3. 成果总结,1. 人文地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2. 文地理学的空间模型研究方法3. 社会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1.经验主义方法论2. 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第四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与发展分布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种民族民俗与流行文化,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出

17、生率和高死亡率。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二、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1. 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

18、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 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1. 加速增长阶段 2. 负增长阶段 3. 高速增长阶段 4. 减速增长阶段 5. 波动增长阶段 6. 持续增长阶段,1. 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

19、成因2. 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 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三、人口与发展,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

20、展的矛盾。,(三)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 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 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 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 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2.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 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 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

21、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 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 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 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 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 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 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

22、移,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机制,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第五章 农业地理,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农业景观和农业

23、区位论,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农业的形成 2. 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人类原来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重大差异:第一是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流动,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第二是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第三是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3. 人类文明的出现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墨西哥、玛雅和印加。,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宴享说。 人口压力说是以博塞洛普(E. Boszerup)为代表的。 宴享说是由海登(B. Hayden)提出的。,C. O. 索尔

24、的推论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世界动植物的驯化,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传统农业 1.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2.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 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2)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3) 美国的殖民农业。 3. 传统农业的类型 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 (1) 旱作农业: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

25、缘一些地方。 (2) 水稻农业: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 地中海农业:地中海农业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 (4) 游牧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条件不利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

26、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

27、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现代农业的类型,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小麦、水稻、玉米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棉花、糖类、饮料三、畜牧业生产布局,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二、农业区位论(一)假设条件(二)农业圈层,第六章 工业地理,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产业类型和工业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科学前提与基础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科学

28、前提与基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正是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促使在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登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 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

29、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党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1. 纺织工业2. 钢铁工业3. 采煤工业4. 运输业5. 机械工业6. 化学工业7. 食品工业,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工业生产的扩散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工业生产的扩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垄断中,英国煤产量占世界的2/3,棉布占1/2以上,铁产量占1/2。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主要扩散方向是欧洲与北美。 (1)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次

30、是法国。 (2)向北美的扩散: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 (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次革命是技术的重大变革。第一次革命的发明家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人,而第二次工业生产革命的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将工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急剧提高,并以比第一次产业革

31、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国扩散。,第三节 产业类型和工业区,第一产业中的工业第二产业及其分布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1. 伐木业2. 捕捞业3. 采矿业,第二产业及其分布,北美工业区欧洲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日本工业区其他国家的工业区,1 . 新英格兰区2 . 中大西洋工业区3 . 摩霍克河谷区4 . 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5. 大湖西岸工业区6 . 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7 . 东南工业区8. 海湾工业区9. 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10. 西海岸工业区,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主要包括: 1. 英国工业区

32、2. 莱茵-鲁尔工业区 3. 莱茵中部工业区 4. 意大利北部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 1. 中央工业区 2. 伏尔加工业区 3. 乌克兰工业区 4. 乌拉尔工业区 5 . 库兹涅茨克工业区,二战后,日本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工业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消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其工业区都面向太平洋一边。 1. 京滨工业区 2. 阪神工业区 3. 中京工业区 4. 北九州工业区,1. 拉美工业区2. 亚洲工业区3. 非洲工业区4. 澳大利亚与新西

33、兰工业区,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原来对产业的划分,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外,只有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业。由于服务业业务发展较快,行业太多,遂有进一步的划分。在国外,有人从第三产业中分出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 (1)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等。 (2)第四产业:指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3)第五产业:指那些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如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第四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及其新变化,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 自然条件2. 资源条件3. 能源条件4. 市场条件5. 劳动力条件6.

34、 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1. 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2. 汽车制造业的变化3. 微电子工业4. 英、美产业的转移与变化,第五节 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 对社会的影响,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需求不旺生产能力过剩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 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

35、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一些国家往往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其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工业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它超过了人类过

36、去的发展历史,所以人们称我们的时代为工业时代,我们的社会为工业社会,我们的文化为工业文化。,19世纪民族迁移,中国福建土楼,土楼结构,中国安徽民居,黄土地窑,第七章 语言地理,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语言的扩散与影响语言景观,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的产生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发展,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 语言是符号系统,(一)英语的形成和发

37、展(二)汉语的发展 1. 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4. 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5. 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7.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世界语言谱系世界主要语言分布,世界语言谱系,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如下: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分

38、类的二级单位。 (3)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世界主要语言分布,(一)印欧语系(二)汉藏语系(三)闪含语系(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五)非洲语言(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七)其他语言,20世纪90年代美洲的主要语言区,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语言传播特性语言的传播与环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语言传播特性,语言的传播通常由迁移和扩展两种方式来实现。迁移传播一般由使用该种语言的人由甲地迁往乙地而形成;扩展传播则是指文化通过人群的迁移,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和阶层性的特点。,

39、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集团的影响 2行政区划的影响 3人口迁移的影响 4经济条件的影响,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1.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 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 多语言国家出现,第四节 语言景观,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地名景观,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一) 文字的本质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

40、和发展。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征。 (二)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 汉字 2. 阿拉伯文字 3. 希腊文字 4. 拉丁(罗马)文字,地名景观,(一)地名景观的特点 特殊性、符号性和变异性 (二)我国的地名景观 1.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 反映历史方面 4.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三)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 美国 2. 其他国家,第八章 宗教地理,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宗教的传播与分布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宗教景观,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 主要宗教,宗教的定义及其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三大宗教,1. 佛教

41、2. 基督教 3. 伊斯兰教,宗教的定义及其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詹乔弗雷泽认为宗教是人们向一种高于人的权力的妥协。 赫斯宾塞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力量的信仰。 布雷德雷强调宗教是人生对善的追求。 迈克塔格特宣称宗教是人追求与宇宙和谐的一种感情。 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宗教: (1)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

42、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 (2)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的现象。,民族宗教,(1)犹太教: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信奉圣经(旧约),以部落神雅赫威(Yahven)为惟一的神。 (2)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教。 (3)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可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学说为

43、神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 (5)神道教:是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最初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后吸收儒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宗教组织主要宗教的分布区,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一)移民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 (二)传播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两种形式。 (三)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

44、四)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1. 和平共处 2. 竞争 3. 排斥,基督教传播,世界上主要宗教发源地及传播路线图,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 1. 神权政治 2. 政府与宗教 3. 民族与宗教,宗教组织,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宗教组织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物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宗教组织本身虽然并不能造成宗教景观,但是却是宗教地理发展过

45、程中的重要媒介。 在各类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组织可称是最严密的。而同样是世界性宗教的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信仰的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传播。,主要宗教的分布区,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第三节 宗教仪礼、习俗与 地理环境,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宗教与文化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地域性的环境差异对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风俗

46、有很大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其突出,通常在处于部族阶段的人们中,宗教几乎完全表现为一种生态仪式,成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如在低纬湿热地区,绝大多数定居或半定居从事农业的民族,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有细致的仪式,通过各种象征性的仪式表达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对丰收的祈望。,宗教与文化,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视觉、听觉上可以感受到的文化类型外,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胜地是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宗教仪式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宗教礼仪、宗教节日等。在一些宗教中,各类礼仪、特别是节日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重要

47、的关系。,第四节 宗教景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围具有同一性,成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征。 主要的宗教景观有基督教堂、伊斯兰清真寺、佛教寺庙等。,罗马梵蒂冈教堂,法国圣米歇尔修道院与教堂,伊斯兰宗教建筑,中国古庙,中国佛寺建筑屋脊走兽,泰国曼谷的小乘佛寺,第九章 聚落地理,聚 落城 市集镇与乡村,第一节 聚 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一) 起源与发

48、展 (二) 城镇标准,起源与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1. 原始的居住地 2. 古代村落 3.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4. 现代村落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1. 古代城市发展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为内外城。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后

49、,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1951年的157个和1 896个增加到1960年的197个(城市数)和1961年的4 429个(建制镇数)。 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城镇标准,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城镇体系,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50、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1.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 (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2.镇 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做了调整,新的建制标准规定: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