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8624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PPTX 页数:193 大小:3.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翻译简史 第六讲ppt课件.pptx(1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翻译简史,李春暨南大学翻译学院,2017年春,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第六讲,中国古代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的翻译(1),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主要内容:明代初中期的翻译回族的翻译活动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清初中期的翻译,明代初中期的翻译,回回历书的翻译“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明代的外事翻译与四夷馆,回回历书的翻译,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太史院(元官署名,掌观测天象,编制历书等天文历数事务)为司天监,同时为了适应国内回教各民

2、族的宗教和生活习惯,仿照元朝的办法设置回回司天监,征召元朝太史院使张祜、回回司天监海达儿、阿都剌等十四人修定历数,编制每年的回回历书。,回回历书的翻译,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九月,诏翰林李翀、吴伯宗、回回太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等书。朱元璋写给马沙亦黑、马哈麻的敕谕说:,朕闻君子之道行,是为万幸。君子之道不行,是为不幸。非道不行也,乃是君子之不才,致道有滞于时。中国之文,开八卦以代结绳,而编简至于方册,流传古圣人之言,莫不备载,万物性情造化,无所不该焉。,洪武初,大将入都,所得图籍,文皆可考。惟秘藏之书数十百册,乃乾方(西北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其文者。闻尔道学本

3、宗,深适其理,命译之。今数月所译,知上下察幽,其测主之道,甚是精详。乾方之秘书,非尔安能明于中国,尔非书安能名不朽之智人。敕命尔等为翰林编修,汝其钦哉。,回回历书的翻译,回回历书,是从元朝接收过来的。明史历志介绍说:,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合麻所作。洪武初,得其书于元都。十五年秋,太祖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为中国所无,乃命翰林李翀、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其法不用闰月,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岁,岁十二宫,宫有闰日。凡百二十八年而宫闰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周,周十二月,月有闰日。凡三十年月闰十一日。历千九百四十一年宫月日再会。此其立法之大概也。,回回历书的翻译,到洪武十

4、六年五月,此书译毕。这部由李狲、吴伯宗与马沙亦黑、马哈麻等合译的天文书,计四卷,现收集在涵芬楼秘笈内,书名是明译天文书。,回回历书的翻译,此书的说杂星性情一章介绍了星分六等,这是“星等”概念在我国的初次出现。回回历中的五星位置计算方法,主要是从希腊天文学中继承下来的。此种计算方法,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但考虑到行星离地球的距离及用三角函数来详细求得经纬度,在我国天文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对明末清初天文学者学习西方天文知识起了先行作用。,华夷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洪武十五年(1382年),命翰林侍讲火原洁等编华夷译语。上以前元素无文字,发号施令,但借高昌书制蒙古字行天下,乃命原洁与编修马懿赤黑等

5、以华言译其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复取元秘史参考,纽切其字,谐其声音。既成,诏刊布。自是使臣往来朔漠,皆能得其情。 焦竑玉堂丛语,“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华夷译语的编纂,是为了明朝使臣学习蒙古语提供一种教材,即所谓“使臣往来朔漠,皆能得其情”。“皇上推一视同仁之心,经营是书,以通言语,以达志意亡。将见礼乐教化四达而不悖,则用夏变夷之道,端在是矣,岂日小补之哉?”(刘三五华夷译语序),“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华夷译语实乃是蒙汉词典,其词汇包括了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等几大类。书中蒙文,仅是用汉字拼切其读音,同时译成汉文,分类排列。,“蒙

6、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马懿赤黑,即译回回历的马沙亦黑,为中亚撒马尔罕人。火原洁原仕于元,入明任翰林侍讲,乃“朔漠之族,生于华夏。本俗之文,与肩者罕。志通中国四书,咸明其意,遂命以华译胡语”(刘三五华夷译语序),“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华夷译语(蒙古译语)仅是单词的翻译,若要用以造句成篇,表达思想,远远不够,虽然该书下册收了十二篇文章作为学习课文。但马懿赤黑、火原洁仍嫌不足,况且范文仅是一些单调的公文。为弥补其不足,两人进而翻译了内容丰富的元秘史。,“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元秘史(或蒙古秘史),又称为脱卜赤颜(Tobchiyan),意思是是藏于宫廷的“秘文”,“非可令

7、外人传者”。该书是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原文是畏兀儿体蒙古文,作者佚名。,“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该书根据古代蒙古族的民间世代传说,生动地记载了蒙古族的起源、成吉思汗先世谱系、蒙古社会生活、阶级状况,突出描写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在逆境中的奋斗、蒙古国家的建立及其南侵西征的过程,以及窝阔台汗继位后的事迹。,“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元代赵世延、赵世安奉命修经世大典时曾要求利用此书,译出太祖以来史实,而未获准。后察汗译脱卜赤颜为圣武开天记,乃是一部修正了的元秘史译本。,“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洪武年间,马懿赤黑、火原洁译脱卜赤颜,其方法是根据当时还存在的畏

8、吾蒙本,用汉字另拼蒙文,并在每个单字右旁附加汉字译文。到永乐年间,称之为元朝秘史,收在永乐大典十二卷“元”字韵中。当时的汉文旁译,是最彻底的硬译,是运用蒙古语法写成的汉文。例如:,“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那的后,王罕(人名)的弟额儿客合刺,(人名)王罕(人名)兄自的行被杀时逃躲着去着,畏乃蛮(种名)的亦难察(人名)皇帝行投入了。(马、火译本),其后,王罕之弟额儿客噜剌,(将)被其兄王罕所杀也,逃去,投乃蛮之亦难察罕焉。(拿遭阔梯步译,1978年),明代的外事翻译与四夷馆的建立,1.外事翻译单位:明代接待外宾并配有翻译人员的官方机构有:鸿胪寺主客清吏司。,鸿胪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

9、97年),改殿庭仪礼司置鸿胪寺,设卿及左右卿为长贰(正副职),左右寺丞参领寺务,主簿厅主事为首领官,领司仪、司宾署,又设鸣赞、序班、外夷通事等属官司掌重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享、外官朝觐、外国诸蕃朝贡礼仪及吉凶仪制。与此同时,又在礼部设立主客清吏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主客清吏司与此同时,又在礼部设立主客清吏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分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诸著朝贡,辨其贡道贡使贡物远近多寡丰约之数,以定王若使,迎送宴劳,庐帐食料之等,赏赉之差。凡审语言、译文字、送迎、馆伴,考稽四夷馆译字生、通事之能否,而禁饬其交通漏泄。”(明史官职志),会同馆,永乐年间(

10、1403-1424年)又设会同馆于北京,安顿外来使节。正统六年(1441年)定为南北二馆。北馆六所,南馆三所。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以副使一人分管南馆。凡瓦剌、朝鲜、日本、安南使臣等例于南馆安顿。其他周边各卫及土司、各王府公差使节等于北馆安顿。,外事翻译法规,凡外来朝贡觐见者,来去必有通事陪同。如有意摆脱通事而擅自进京者,则以违法论处。迎送途中若出事故,通事及伴随人员,亦必治罪。如:,正德三年(1058年),(哈密卫)写亦虎仙入贡,不与通事偕行,自携边臣文牒投进。大通事王永怒,疏请治究。(明史西域传),四夷馆,明代的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明初与邻邦外蕃和海外国家交往十分频

11、繁,而口笔译人员奇缺,故不得不设立专门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四夷馆,以明太祖洪武二年到三十年来统计,单入贡者,琉球有十二次,高丽和暹罗各十八次,占城十六次,安南十三次,爪哇和乌斯藏各九次,真腊八次,三佛齐六次,日本五次,撒马儿罕和朵甘各三次,撒里和哈梅里各二次,西洋、孛泥、琐里,须文达那、打箭炉、西蕃、百花、彭亨、闰婆、览邦、缅、畏兀儿、阿难功德国、墨刺、别失八里和泥入刺各一次。,四夷馆,来贡国家,必须呈表,如洪武十三年,日本来贡,“以无表却之。”表的翻译,便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此外,来使的接待,也必须有口译人员出场。加上“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

12、而西蕃则率使侯显”(明史侯显传)。,四夷馆,四夷馆应外事翻译的需要而设。 明史职官志三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真、酉蕃,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暹罗馆。,四夷馆,初设四夷馆隶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习译。宣德元年(1426年),兼选官民子弟,委官教肄学士,稽考课程。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始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员为提督,遂改隶太常。嘉靖中,裁卿,止少卿一人。,四夷馆,四夷馆应外事翻译的需要而设。续通典载:永乐五年二月甲子,设四夷馆:蒙古、女真、西蕃、西天、回

13、回、百夷、高昌、缅甸凡八馆,隶翰林院。弘治七年,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员为提督,遂改隶太常隶太常。嘉靖中,裁卿,止少卿一员,用本寺衔名,不治寺事。正统六年(1441年),增八百馆。万历七年(1579年),增暹罗馆。,四夷馆,其中,女真馆习译女真族语文,回回馆习译波斯语文,西天馆习译印度语文,西蕃馆习译西藏语文,高昌馆习译回鹘语文。暹罗即今泰国。八百,古国名,即八百媳妇国。明洪武(1368-1398)时曾在彼处设置八百大甸宣慰司,治所在今泰国北部清迈。,四夷馆,四夷馆的生员,一开始是进国子监生入学,人给米一石,后来则选官民子弟入馆学习。以天顺中(1457-1646年),“官员、军民、匠作、厨役子

14、弟,投托教师,私自学习,滥求进用”, 礼部侍郎邹干奏请朝廷,“今后各馆有缺,仍照永乐间例,选取年幼俊秀监生,送馆学习。其教师不许擅留各家子弟私习,及徇私保举”(梦余录)。,四夷馆,四夷馆各馆均编有华夷译语。华夷译语包括近二十种语文。若以地区分类,属于亚洲西南及南方民族语文者有:缅甸译语、暹罗译话、八百译语,猛卯译语、湾甸译语、百夷译语,安南译语、西天译语、西蕃译语、满喇伽译语;属于亚洲西部及中部民族语文者有:回回译语(波斯)、高昌译语(回纥)、蒙古译语、汉回译语(土耳其);属于亚洲东北部民族语文者有:女真译语,朝鲜译语、日本译语。,回族的翻译活动,伊斯兰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发展

15、,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诞生的社会背景: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治紊乱,氏族部落各据一方,仇杀、劫掠习以为常。贵族集团利用氏族复

16、仇的陋习,经常制造纠纷,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停滞,劳苦大众濒于破产;有些氏族贵族也因战争失利而没落。社会经济危机重重。与此同时,外部势力的入侵,使危机进一步加深。,525628年,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从也门到叙利亚的商道,对也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使当地经济遭到破坏。特别是波斯占领也门后,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到叙利亚的商道,使昔日繁荣的阿拉伯诸城市,由于商道的改变,成为一片荒野。,过去的商道中心麦加,过境贸易急剧衰落,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杜因人生路断绝。于是,商业贵族把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进行重利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进一步

17、尖锐化。,在宗教信仰方面,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物体,相信精灵。同时,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偶像崇拜也极为普遍。但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居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开始动摇。,犹太教和基督教虽早已传入半岛,其宗教思想对以后伊斯兰教也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不能适应阿拉伯半岛面临的要求社会改革的新形势,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打破氏族壁垒,消除氏族间的仇杀,实现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宁,以摆脱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是当时阿拉伯社会的出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顺应这一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以“安拉唯一”为号召,提出了“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与安宁”等主张,既反映了上层社会的要求,也符

18、合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居民摆脱困境的愿望。伊斯兰教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的关头,为适应经济的变化和建立统一国家的要求而产生的。,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来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时随叔父和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经商,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和国际环境也有所了解。,后为麦加富孀赫蒂彻去叙利亚经商,并于25岁时同她结婚。赫蒂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的学者和流行于半岛的“哈尼夫”一神论思想的传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响,40岁时,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在阿拉伯历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启示,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从而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19、,起初,他传教的范围只限于至亲好友。612年,才开始向麦加的居民公开传教。他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独一无二的。他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反对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正统的宗教,他自己是这个宗教的最后一位使者,受命于安拉,传布伊斯兰教。其使命是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安拉之道”。,他提出禁止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贫民,善待孤儿,奴隶赎身,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等改良社会的主张,激起了阿拉伯半岛的劳苦大众对伊斯兰教的向往和期望。伊斯兰教影响的日益扩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别是部落贵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领的种种阻难,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622年,穆罕默德

20、宣称自己受到安拉的“默示”,动员大多数穆斯林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继续传教,从而进入一个将宗教和政治、经济、军事结合在一起的新时期。,他打破穆斯林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界限,号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家族,团结一致贯彻“穆斯林都是弟兄”、“你们要一同抓紧安拉的准绳,不要分裂”等原则,建立起以穆罕默德为首,包括艾卜伯克尔、欧麦尔、艾卜欧拜德、奥斯曼和阿里等为领导核心的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以先知兼政治、军事领袖的身份,发号施令。同时,建立清真寺,逐步规定了一些必须遵行的礼拜、斋戒等宗教制度。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陆续作出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法律的规定,并提出有关伦

21、理道德等方面的主张,以政教合一的组织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革。他先后向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亚、埃及、波斯、拜占廷等地派遣传教使节,扩大自己的影响。,630年,他率领1万多人攻占麦加。以艾卜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迫于形势,改信了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权威。随后,穆罕默德下令清除克尔白神殿中的偶像,并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政治渐趋统一,麦地那成为新政权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0多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同年

22、 6月穆罕默德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初步形成。,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

23、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于他生前没有留下关于继任人问题的遗嘱,因而引起了伊斯兰教内部为争

24、夺继任者(哈里发)地位的纷争。结果,穆罕默德的密友和岳父艾卜伯克尔当选为第一任哈里发,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哈里发制度,并出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哈里发制度从632年一直延续到1924年3月凯末尔主持的大国民会议正式决议废除哈里发制度才告结束。伊斯兰教经历了漫长的哈里发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到1798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埃及以后,伊斯兰教国家开始沦为西方殖民地,从而揭开了近代伊斯兰教史的序幕。,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首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迅速平息各部落的反叛,巩固新政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636年击溃拜占廷军队,占领了大马士

25、革;637年占领波斯首都泰西封;638年又攻克了耶路撒冷;641年,攻占了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642年灭波斯萨珊王朝;同年征服埃及,占领亚历山大港。,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又继续西进征服北非,并东征亚美尼亚,镇压波斯和呼罗珊的反抗。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伊斯兰教开始了第一次大传播,由地区性宗教变为世界性的宗教。为统一思想和指导立法,在奥斯曼主持下,完成古兰经的编纂工作。同时开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制度。,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继位后,伊斯兰教内部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和第一次

26、武装冲突。661年阿里遇刺,当时驻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的地位。,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661年穆阿维叶自称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改哈里发的选举制度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走上定居的道路,统一币制和税收,分封土地,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文化”。在军事上,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随之出现了伊斯兰教的第二次大传播。从7世纪中到8世纪初,阿拉伯人从波斯继续前进,在阿富汗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占领了

27、印度西北部,进入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从7世纪末到8世纪初,完全征服了马格里布消灭了拜占廷帝国在北非的残余势力。使当地游牧部落柏柏尔人很快地信奉了伊斯兰教。,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经过3年征讨,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地区,使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扩展到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侵袭高卢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 伊斯兰教国家封建制度成熟的时期,由

28、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首相为首的波斯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迁都巴格达。由于未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政治局面安定,经济发展,从而出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阿巴斯哈里发提倡翻译和研究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古典名著,这不仅保存了欧洲的古代文化遗产,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阿拉伯的科学与文化。同时,古兰学、古兰经注、圣训学、教法学和伊斯兰教哲学等,渐臻成熟,出现了很多的宗派和学派。10世纪以后,苏非主义盛行并进入正统派思想体系。,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13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

29、,酋长奥斯曼自称土耳其王。他在统一了中亚以后,继续向外扩张。1453年灭拜占廷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并在此建都。,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其间,伊斯兰教虽在西班牙遭到彻底的失败,但却占领了全部巴尔干半岛,在东西欧获得重大发展。16世纪,苏丹(君主)苏来曼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同时,在印度也建立了强大的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随之出现了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在此期间,通过商业和军事活动,伊斯兰教又传播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中国的回族与穆斯林,“回回”一词,原是“回纥”

30、、“回鹘”音转,最早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的“凯歌”词中。据沈括自己说,其词原是“市井鄙俚之语”(大众语)。,历史上,回族曾称做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时期对来华回族先民或回族的不同称谓。其中“回回”一词使用的年代较长,是当时的汉人用来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儿”在内的人群。,这种情况在元代发生变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儿,汉人用回回来对译蒙古语Sartaul(撒儿塔兀勒),大意为商人,泛指帕米尔高原以西,黑海以东来华者,这些来华者中有穆斯林,也有非穆斯林,如术忽回回(犹太人)、绿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罗哩回回(吉普赛人)以及信奉拜火教(袄教)、摩尼教(明教)

31、、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等的西域人,这些来华者被统称为回回。,关于回回称谓的来历,有的国内学者认为该词本身应当是派生于回纥、回鹘的又一中文异写,而回族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早期的来华通商贸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来,以及唐安史之乱期间大食国援兵助唐王平叛后想念家乡之意。自从回族在中国初步形成后,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此外,不同民族对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称呼,如蒙古族曾称回族为Sartaul(撒儿塔兀勒),藏族称回族为kace。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把回族称作 Tunggan-Tunggen(东干)。四川凉山的彝族多称回族为Maja(马家)。 云南佤、 傣等少数民

32、族称回族为 Basi, Basi,意为来自parsi、Farsi(波斯)。,十三世纪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西亚一带的各族人迁徙到中国内地或边疆,有的守边屯田、有的经商、有的为官等,他们和原来就定居在我国内地的回回以及当地原住民族女性通婚,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总体来说,回族的形成,是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在外来民族中,是以波斯、阿拉伯和中亚男性为主体,构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本土民族中,是以汉族女性为主体。从回族形成的过程看,是外来民族成分融入中国社会,本土民族成分融入外来民族,进而共同形成为中国回族。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当时的政府编入户籍,从蕃客转变为回回户

33、就等于有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在清代,由于存在以伊斯兰教作为划分民族的倾向,故又常将“回回”和维吾尔人俱称为“回”。但为了区别,有时也称“回回”为“汉回。或“熟回”,称维吾尔族人为“缠回”或“生回”。因其中夹杂着民族歧视因素,故现代广大回族人民仍依元明时习惯,自称为“回回”。,在清代,由于存在以伊斯兰教作为划分民族的倾向,故又常将“回回”和维吾尔人俱称为“回”。但为了区别,有时也称“回回”为“汉回。或“熟回”,称维吾尔族人为“缠回”或“生回”。因其中夹杂着民族歧视因素,故现代广大回族人民仍依元明时习惯,自称为“回回”。,回族来源:一认为主要来源于唐代回纥,一认为来源于汉族,

34、一认为来源于突厥与东来的波斯、阿拉伯、阿富汗人的混合体,一认为来源于东迁的波斯、阿拉伯及13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国人。根据现有史料,回回民族的先世最早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到中国经商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我国回族的语言文化,我国回族原来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年深日久,由于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使汉语逐渐取得优势,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便为汉语所取代,汉语也就变成回族的共同语言了。,我国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或称回教。伊斯兰教从唐代传人中国之后,直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古兰经仍“未经汉译”,其原因在于“多言释道,不如冥冥。民可使用,不可使知。吾于经取其不译而已矣”。(李光谱、宗谦甫重

35、修清真寺碑记 ),回族翻译活动的兴起,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北方的穆斯林开始建立了经堂教育制度,传习经典,培养宗教职业者,原来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编写的教材,在汉语取得优势的情况下,不得不转译成汉文。,在我国南方,以南京、苏州为中心,回族学者的汉文译著活动变得大为活跃,举凡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历史,人物传、典礼制度、语言文学等各方面的内容都有所涉及。,比较重要的译著,有张中(1567-1657)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王岱舆(约15701660)的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希真正答、伍遵契(15981698)的归真要道、修真蒙引,马伯良(16 40-1711

36、)的教疑提要,马注的清真指南等。,回族重要的翻译家,王岱舆又名王涯,号真回老人,生于南京,出身经学世家,生而慧敏,勤奋好学,最后成“四教博通”(指回耶佛道四教)的学者。他常引经据典,用伊斯兰教的观点,就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舌战三教九流,并将辩论内容记录下来,经多年积累,整理成书,定名为正教真诠。,正教真诠,共四十篇,分上下卷。上卷集中论述宗教哲学,下卷集中讲解教义。清真大学是一部阐述伊斯兰教宇宙哲学的专著,全本有三大本题,即“真一”、“教一”和“体一 。希真正答采用问答形式,内容不出上述两书范围,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 伍遵契字子先,南京人,终身潜心于伊斯兰教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于1668

37、年着手翻译修真蒙引,于1672年脱稿。后又开始翻译波斯人阿卜杜艾卜白克尔的MIRAD一书,名为归真要道。这是一部伊斯兰教的经堂教本,阐述教义和伦理道德。翻译时由他口述,其兄伍天叙笔录,“译义求达,不敢藻饰”。,3.张中字君实,号寒山叟口他从诧甲之年,随印度学者阿世格学习信仰大纲(Yiman Moujimel),历三载后将其所得整理成帙,译名归真总义。不料稿毁于火,仅存什一。张氏因此忧愤成疾。后经其弟子整理,方于1661年问世。张氏又将波斯文Chihan Faisul译成回篇要道。,4. 马德新(1794-1874)字复初,出身于伊斯兰教经学世家,青少年时代得著名经师周老爷的真传。回乡后,执教讲

38、学。1841年秋,有意作学术旅行,历时八年。先去麦加朝觐,尔后在中近东游历四年。,4. 马德新(1794-1874)1847年6月,从吉达启程回国,途经新加坡,由十听说该处地近赤道,昼夜长短如一,便居留一年,就地观测天时,借“解决希占勒历计算上的疑难。1849年4月返回故里,用阿拉伯文记录沿途见闻,由其弟子马安礼译成朝觐途记。,马安礼在译后“跋”中称:此复初老夫子自叙其朝觐所经历之途也。复初氏,大理太和人,少孤,聪明过人,有奇志,缵承家学,当时知名,壮游秦蜀,博通经史,归即设教于诸方。既而游历天方,旁搜博采,与天方宰臣大夫,究天文杂家文学,及各国礼乐制度,风土人情,历历在目,并购诸奇经以还,皆

39、中国所未见者。,夫前乎夫子而朝觐者有人矣,然未闻于吾教之道有所发明,东西土之异同,四大贤之制度如何,各国政令又如何,皆未知之也。独夫子所所,留意记载,每与愚等淡及天方风景,娓娓动人。至于教典礼法,则尤知之确而言之有本。,马德新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晚年始学汉文。他用这三种语言译、著了三十余种作品,所涉内容,包括伊斯兰教哲学、古兰学、教法学、天文学、地理学、阿拉伯语言学、修辞学等等。他的汉语译作,如宝命真经、四典要会、大化总归、天理性命说、性命宗旨等,均是由他口授,弟子马安礼和马开科笔录加工整理的。,马开科在大化总归序言中忆及马德新的翻译活动时说:“夫子命译此经,虽亲口授,而有碍情理者,科未尝不

40、蓄疑其中,与夫子辩正焉。所幸夫子谦抑为怀,郑重其事,每于一章一节,必手执经本,逐字互校,以求无背谬之意。”,1856年,马德新参与云南回民反清运动,事破后随马如龙降清,赐二品伯克,诰授荣禄大夫,署理云贵总督、滇南回回总管。1874年,终为云贵巡抚岑毓英杀害,卒年八十一岁。,回族翻译家的主要翻译方法,(1)“用儒文传西学”、“原儒语以明其义”、“本韩柳欧苏之笔,发清真奥妙之典” 。也就是用儒家的概念对外国伊斯兰教经籍进行意译。,(2)“择其最切要者详为解释” 这就是根据回族地主阶级的现实需要进行择译。中文译著的多数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或明理,或释疑,或阐明一一方面的教义,或说明教法),以一本或几本

41、阿、波文经籍为蓝本,参考其他经籍,择译汇编而成。,(3)“以其所得于天方者与东土所存之典故,合而参之,揭精拔萃,约为典章” 此为将伊斯兰教教义同中国的各种传统的正统思想,放在一起,互相进行对比,然后择其最需要者,汇编成书。在互相对比“参观” 中,两种思想已有所结合。,(4)“博览诸家,折衷于天方” 这是一种把诸家的思想(指主张宗教及唯心主义各家)汇集起来,以伊斯兰教的教义为线索进行汇编。这些内容以符合或不违背伊斯兰教根本教义为标准。如清真指南。,(5)“遵中国之理,引孔孟之章译出” 这是把中国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观点和孔孟的书籍作为译著的根据。如四典要会。,(6)“会通儒书,详明注释” 这类译著

42、一般都是择译的东西比较简略,而大量的篇幅是把有关儒家学者的论述汇编起来,作为说明,故看起来是翻译,是国外的东西,实际上是中国的东西,作者的发挥占有很大分量。如天方正学。,(7) 以儒家的观点作“集览考证”以此证明所译内容的正确,以免有些读者因学识浅薄而怀疑所译的内容与儒家的道理不同。天方典礼就采用这种方法。,(8)“与古圣贤之旨相发明”如四典要会自叙在说到伊斯兰教的礼拜、淋浴是合乎古圣贤的说法时,讲“孔子之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足以引之;孟子之言斋戒淋浴则可以祀上帝,又足以证也。”这是把儒家祖师的言论作为经典,“以为依归”,以说明所讲内容的正确无误。,(9) 以补充发挥儒家“知而不言” 或言之

43、而核的内容,补儒家的不足。天方性理、大化总归、四典要会都采取这种形式。他们认为儒家知道或说到了天人、性命、生死的道理,但没有讲到底或没有讲明白,所以他们以译著来补充这种不足。,(10)以突出伊斯兰教中某些内容的方法,增加两种思想的相合点,或证明二者“道本同源”。,(11)使两种思想“融会贯通” ,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体系。如天方性理。,(12)“义以穆为主,文以孔为用”、“以中为本,以外为量”,回族翻译家的历史贡献,明清两代的中国穆斯林学者推出一批伊斯兰教译著,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佛道意识形态长期间隔阂的局面。这些译著,将伊斯兰教理论观点与儒家理性学说两结合,又丰富了儒家理性学说的内容。,穆斯

44、林学者们以“学通四教”的精神从事译著,又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们的译著,看起来只是伊斯兰教经籍的翻译和注释,但实际上在其中不少是结合中国特点和收取中国思想资料后的一种创作。,古兰经的汉译,1.五卷残本古兰经用汉文正式翻译古兰经的,据说是始于马德新的宝命真经直解,翻译时间大约在咸丰八年至同治十三年之间(1858-1874)。译本传下来的只有五卷,到民国十六年十二月才为上海中国回教学会出资刊行。,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的翻译,据马品石说,他在间治年间听说马复初译此经方二十卷便辞世,稿藏苏姓家,于是到苏家手录,只抄了五卷,因事未竞。出版的五卷本。大概是马品石的抄本流传下来的,但也有

45、人怀疑非马复初译稿。,2.马联元(1841-1874)的孩听译解这也同样是古兰经最早的汉文节译本早“孩听”,乃阿拉伯Khatam的音译,意为古兰经选本。马联元是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字致本,云南新兴人,通晓汉文和阿拉伯文。,3.李铁铮译全本可兰经 系最早的古兰经的全译本,1927年出版于北平,系根据坂本健一日译本译出,并以罗德韦尔(Rodwell)英译本作参考。,4. 姬觉弥等人译汉译古兰经1931年出版于上海,此译以阿拉伯文原本为主体,并以穆罕默德阿里之英译本及坂本健一之日译本为参考。这两种译本,均是教外人所译。,5. 其他教内人译本王文清(即王静斋阿訇,1871-1949)的古兰经译解,19

46、32年出版于北平,修订版1946年出版于上海;刘锦标可兰经汉译附传,1943年北平出版;杨仲明的古兰经大义,1947年出版于北平马坚(1906-1978)的古兰经, 1981年出版。,马坚的译本,是用的白话文体,他说:古兰经的原文,在当年是以种极美妙的白话文,到现在仍然是一般阿拉伯人所能听懂的文章,故以白话文译出我在翻译的时候,力求忠实、明白、流利。他的译本,是迄今较完美的本子。,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的翻译,耶稣会士的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耶稣会的成立十六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它动摇了教皇的绝对统治地位,使几乎半个欧洲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面对如此形势,天主教内部兴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它

47、的主力就是耶稣会。,耶稣会的成立耶稣会(拉丁原名 Societas Jesus, S.J.)于1535年8月15日由西班牙依纳爵罗耀拉 (Ignace de Loyola)创立。因罗耀拉忠于耶稣,故名耶稣会。1540年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承认其合法性。,耶稣会的成立耶稣会建立的宗旨是要采用一切手段为天主教会服务。其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著名的如笛卡儿。当时耶稣会很想为天主教恢复旧有地盘,但这在欧洲很难达到,于是它就借助欧洲各国海外殖民之风,谋求向外发展以扩大势力范围。,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1535年(嘉靖十四年),前山寨

48、都指挥黄庆请上官蕃移泊于濠镜,名其名曰“泊口”,葡萄牙人讹听为“MACAU”。另一说法,澳门南端天后庙,为福建渔民所建,福建渔民称为“阿妈阁”,即现“妈阁庙”。公元1533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门,在妈阁庙附近登岸,他们不知道地名,问当地渔民。渔民答曰:“妈阁”。葡萄牙人以为是地名,从此便称澳门为“MACAU”,中译音变成“马交”。华人均称此地为“澳门”,英国人称它为“MACAO”,葡萄牙人称为“MACAU”。,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第一位抵达中国的葡萄牙人应该是欧维治(Jorge lvares ),他奉葡属马六甲总督佐治德阿尔布克尔克之命于1513年夏天至1514年初(明正德八年至九年)航抵广东珠江口

49、屯门澳,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香料贸易。,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欧维治等人虽然没有被允许登岸,但仍然以极高的价格将货物卖光,获得了极高利润。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屯门澳内停泊的各国贸易商船,至少包括吕宋、渤泥、安南、东埔寨、占婆(现越南南部古国)、迟罗等合法的商船,也包括违反禁令的中国(主要是福建和广东)与日本商船,中国人亦乐于和葡萄牙人交易,争相购买香料,根本没有理会明朝政府不准与非朝贡国家交易的禁令。,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欧维治还在屯门澳竖立了葡萄牙探险家专用的标柱,来标志他这次航行的成功。但他的儿子却因水土不服而病死在屯门澳,被欧维治埋在其所立标柱之下。1521年月,当欧维治再次和他的朋友柯罗等航抵屯门

50、澳后,不幸于月日也病逝此地,柯罗遂将他也葬于他所树立的标柱之下。,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1529年,应两广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要求,广东又重新成为通商口岸。重开海禁之后,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商船在新宁县的广海、望峒,香山县的浪白、蠔镜、十字门,东莞县的虎头门、屯门、鸡栖等海澳湾泊。,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1535年,蠔镜开埠,成为中外互市之地,这是外国商人向一个指挥使行贿、再由他“请于上官”的结果。,澳门与耶稣会的传入此前,葡萄牙人因走私、抢劫等行为,被赶到上川岛与浪白澳这两个最早的居留地。因为二地远隔重洋,交通不便,粮食补充不易,“水土甚恶”,“难以久驻”,葡萄牙人于1553年借口舟触风涛,请求借蠔镜曝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