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政到预备立宪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政到预备立宪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南互保,1、背景: 英美列强害怕义和团反帝运动扩大到南方 东南督抚主张镇压义和团,抵制宣战上谕2、参与者: 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许应骙等和各国驻上海领事,3、内容:上海租界与长江内地由签约双方各自保护,“两不相扰”4、影响:使八国联军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用兵,阻碍了南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削弱了清政府的抵抗力量,(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从瓜分到以华治华,一、列强在中国的瓜分冲突,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沙俄、法国 支持慈禧,同意议和 英、日、德 扶植光绪,反对议和,1、列强在华的瓜分矛盾难以克服,成为列强对华政策从瓜分转向“以华治华”的重要原因。,2、义和团反帝运动的浪潮,使西方列强看到了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决心,不得不改变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二、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6、修订商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3、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使馆区”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小结:,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加紧对中国的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4、。,(四)从新政到预备立宪,目录,第一节 新政改革第二节 列强侵华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第三节 预备立宪与政体改革第四节 保路风潮,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一 、新政改革,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晚清社会剧烈动荡变化的时期。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编练新军与举办警政,举办警政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有成效的项目之一。中国本无警察,保甲历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天津期间,在北京由“安民所”设巡捕以维护
5、其殖民统治;在天津由“都统衙门”设巡警。,返回本章目录,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1895年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成为北洋军阀的开山祖。1902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返回总目录,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胡奉清政府之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四千七百人初驻天津附近的马厂袁世凯在原定武军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请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开始了“小站练兵”是为编练新军之始。清政府倡行“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于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由总督巡抚或将军都统兼任督办
6、负责练兵事务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小站练兵营盘示意图,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三十三年陆军部奏定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新军编练在全国铺开。但到清亡为止只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虽在于巩固已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后来新军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大量走向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新建陆军在小站采用西法练兵,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清官员在某军事学堂与受训的新军学员合影,返回总目录,新建陆军在小站练兵场面,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袁世凯仿照西法创设保定警务局,招募巡警3000名,并设警务
7、学堂培养巡警骨干。次年将天津警务学堂并入保定警务学堂,改名为北洋警务学堂。三十一年,袁世凯设天津四乡巡警。北洋警察的建立与完备,成为中国警政的开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废科举、兴学堂是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亦是洋务派和维新派早已为此呼喊、实践的事业。义和团运动后,清廷在第一道新政上谕中就把兴学堂和改革科举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清先后颁定了钦定学堂章程等各级学校的章程,并颁布了新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与教育宗旨的确立。实业教育在兴学新政中颇著成效。,1904年严修应袁世凯之邀任直隶学务公所督办,掀起废庙兴学之风,各种普通学堂纷纷创立。图为直隶学务公所外景。,返回本章目录,教育改革,返
8、回总目录,1906年天津设立劝学所,负责天津府县内初、中等教育事务,同时发行劝学月刊。,天津府县劝学所门景,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清政府还先后派遣留学生到日、美等国,迅速形成了留学高潮,养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返回本章目录,一腔热血的留日中国青年学生,返回总目录,1903年10月天津首批留日师范生启程赴日本弘文学院学习。这批留日生有陈哲甫、陈筱庄、胡玉孙、李琴湘、华芷龄、郑菊如、俞义臣、徐毓生、刘宝慈、刘宝和10人。,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是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1902年2月23日,清
9、廷发布上谕,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清廷接着连续颁布具体措施,参酌各国通行律例,制订保护和发展工矿、铁路和商务等实业的律例。 1903年9月,设立商部,掌管商务、工矿、铁路、电、银行、货币、农桑、畜牧等事务,并把以前的路矿总局并入商部。直隶设北洋工艺总局,袁世凯委任周学熙为总办,下设工艺学堂、实习工厂和考工厂。1906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和邮传部。新机构的建立与律例章程的健全,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铁路矿务的发展尤为显著。,直隶工艺总局设立的教育品参观室,陈列教育用品。,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北洋官立造纸厂成立于1907年,厂址在城西芥园游民习艺所内。造纸为当时新
10、兴的工业。图为该厂试办章程。,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1900年唐新余在上海建立的仁昌缫丝厂,返回总目录,二、列强侵华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展开了新的争夺,重点是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强迫清政府接受其政治性的贷款,并在中国神圣的国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 20世纪初的新形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返回本章目录,1910年,广州至九龙的铁路建成,图为建成后的第一班火车,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在外国巡捕监视下的中国劳工,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洋商在中国开办的制藤工厂,返回总目录,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辛丑条约的签订并没有平
11、息帝国主义在华的激烈争夺。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东北成了帝国主义的角斗场。 沙俄在条约签定后拒绝撤走停驻在东北的军队,引起日、英、美等国不满。日本为了实现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在英国支持下,于1904年2月6日对旅顺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旅顺要塞的炮台,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将要出征的俄军将领,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将要出征的日军官兵,返回总目录,“三笠”号主炮,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返回本章目录,奉天(今沈阳)前线的沙俄炮队,返回总目录,1904年9月末,俄军与日军在沙河展开激烈攻防战,1904年12月,一艘遭重创的俄军巡洋舰正在下沉。,返回本章目录
12、,返回总目录,俄国战败,在美国调停下,日俄签定朴茨茅斯条约。沙俄将库页岛南部给日本,将旅顺口、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权益转让给日本。 日本强迫清政府增开长春等16处为商埠,在营口等地划定日本租界权限。日本占据了东北东北南部。,返回本章目录,日俄舰队在旅顺口激战,执行封锁旅顺港口任务的日本舰队,返回总目录,英、俄帝国主义早就觊觎中国的西藏地区。1903年英国乘沙俄忙于对日作战之机,派英军一万余人入侵我国西藏地区。 西藏军民为保卫江孜与英军展开激战,于4月克服江孜宗政府,后因英军大批增援,攻占拉萨。,返回本章目录,西藏地方民军给达赖喇嘛的抗英誓书,返回总目录,英国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中英续订藏印
13、条约,并把与西藏地方当局签定的拉萨条约作为附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此加深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严重,进一步激起了广大人民奋起自救反抗斗争的新浪潮。,返回本章目录,西藏洛隆宗地区寺庙抗英僧军名单,返回总目录,三、 预备立宪与政体改革,新政进行的细枝末节的改革不能笼络各派政治势力,也无法挽救清廷的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行宪政。,返回本章目录,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返回总目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2
14、3条,内容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帝位,改年号为宣统。当时,溥仪只有两岁,由载沣监国摄政。 溥仪的“登极大典”,是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的。那天天气奇冷,当大臣把溥仪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小皇帝就开始闹起来。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小皇帝,不让他乱动。小皇帝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载沣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小皇帝的哭叫也越来越响。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幼年登基时的溥仪,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载
15、沣摄政后,即罢斥袁世凯,与此同时宣示“预备立宪、维新团结”的宗旨。1909年10月,作为各省议会“预备”的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1910年10月,作为“立议院基础”的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为集权皇室,载沣不仅自己亲自统率新编禁卫军,而且先后任用皇亲贵族掌管清廷禁卫军、海军、陆军,控制军权。并于1911年5月组成所谓“责任内阁”,总揽政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治,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此次改革的重点是编制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以及设立资政院和责任内阁,各省设立咨议局。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至辛亥
16、革命前夕,先后修订了几种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为中国近代法制建设与进步奠定了基础。,返回本章目录,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内设田赋、漕仓、税课、库藏等十个司。这是度支部库藏司官僚的合影。,返回总目录,地方自治是实施政体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地方自治的开展,主要依靠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地方士绅和商人。地方自治的推行,使许多拥有经济实力的工商界代表人物参与各级自治机构,掌握一定的领导权,并为资产阶级扩大了参政、议政的渠道。但很多地方自治处处受到官治的羁绊,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1911年5月8日,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13个内阁成员中,皇
17、族占7人,他们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重要职位。由于军政大权集中在皇族贵族手中,所以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幅图是当时革命派报纸登载的揭露责任内阁真相的漫画。,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奕劻组阁的“谕旨”一宣布,全国为之哗然。立宪派人更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舌敝唇焦,奔走呼号,要求开国会,设责任内阁,到头来,国会被拒绝,却弄出一个皇族内阁来。这对立宪派的宪政理想简直是极大的污辱。于是,一个以要求撤销皇族内阁为主题的请愿运动迅速兴起。各省立宪派人相约提前到京举行咨议局联合会的第二次会议,商讨对策。6月10日,咨议局职合会向都察院呈递亲贵不宜充内阁总理,请
18、实行内阁官制章程,另简大员组织一折,要求代奏。清廷王公大臣本来是为了防范“权臣窃柄”,“鼎祚潜移”的祸患,才让皇族亲贵掌握住内阁的大权,不容他人染指。立宪派却援引公例,力陈皇族亲贵不应组织内阁,这当然会遭到清廷的拒绝。7月5日,咨议局联合会又一次上书请都察院代奏,重申“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王公亲贵们毫不退让,拟了一道“上谕”掷了下来,对立宪派大加呵斥。愤怒的立宪派代表们,立即发表一份宣告全国书,揭露王公亲贵们所作所为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为专制”。随后又发出一个通告各团体书,公开对“上谕”逐条批驳,指责上谕避开皇族不宜组织内阁的主题,所答非
19、所问,牛头不对马嘴。并声明,定于阴历八月间再聚北京“续行请愿”。但在续行请愿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局势急剧变化,立宪派人多数另有他图,对清廷是否撤销皇族内阁的问题,已经不感兴趣。而清廷基于平息革命风潮,稳定自身统治的需要,不得不屈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压力,将皇族内阁解散。(选自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这是革命党人印发的反对清政府伪主宪传单上面印有劝告国人反抗伪立宪文。,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它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包藏专制祸心。图的左上角用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
20、、“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四、 保路风潮,1911年长江中游出现的保路风潮,是清廷皇族内阁颁布“铁道干路国有”政策,并强行夺取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两路抵借外债所激发起来的。而在此之前,湘、鄂、粤、川等省绅商在赎回铁路修筑权之后,已为维护商办反复进行了历时数年的斗争。收回粤汉路的修筑权,原本是首先奏捷的一场保路运动。但是英、日、德等国此后仍多方诱劝湖广总督张之洞借债,使之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1908年7月,清廷任命张之洞为督办粤汉铁路大臣,不久又命其兼办鄂境川汉铁路。奉旨之后,张之洞即仰承朝廷准备借外
21、债、夺商路的政策,强行“以官办压商力,以外资压内资”。他首先同英国中英公司驻北京代表密议借款事宜,由于英方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张之洞未敢马上应允。1909年3月,德国德华银行代表柯达士乘虚锲入,以放宽条件为诱饵,同张之洞签订300万金镑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英国因早就霸占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闻讯即向张之洞恫吓威胁,百般刁难。同时,拉拢法国一起对付德国。不久,三国达成协议,由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和东方汇理银行组成三国银行团,联合对华借款。6月,三国银行团与张之洞签订湖广铁路借款草合同,贷给清政府的550万镑借款及筑路材料,由三国平均分摊,总工程师分别由英、德派遣。美国唯恐丧失机遇,一方面与英、德交
22、涉,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德在相互对抗中,都想争取美国的支持,于是经过多次谈判,三国银行团变成了四国银行团。1910年5月,四国银行团订立有关协定,合伙对粤汉、川汉铁路借款600万英镑,各摊四分之一。8月,四国银行团即通过本国公使照会清政府,要求速订正式借款合同。,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张之洞签署借款草合同之后,为迷惑人们视听,宣称“由官借款,而预定分其事,准商民买股”。但是,两湖人民群起反对,重新掀起以“拒债”、“集股”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湖南留日学生专门出版湘路警钟杂志,大力宣传拒款保路。接着,湖南立宪派绅商成立了“湘路集股会”,创办湘路新志月刊,抵制外债。咨议局议员82人联名呼吁
23、“铁路借款,湘人决不承认”。革命党人也发起组织铁路协赞会,乘势进行革命工作。整个湖南,出现了一股集股拒款热潮。湖北方面,绅商学军各界也于1909年11月组成了“湖北铁路协会”,接连数日召开大会,从社会名流到医卜星士、工农士兵,都踊跃与会,登台演说,呈现出一片沸腾的集股拒款之声。铁路协会还派代表赴京,联合两湖籍京官据理力争,要求铁路准归商办,拒借外债。清政府起初置之不理,但“湖北有可能酿成大乱”的消息不断传到北京,且传闻有陆军将校参加,才于1910年3月准许湖北设立商办粤汉、川汉铁路公司。,返回本章目录,川汉铁路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法令之前,已由四川人民筹集筑路股款着手修建。参加集
24、股的不仅有地主、资产阶级,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和佃农。这就是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股案。,返回总目录,但是,清政府并未就此放弃扼杀商办铁路的企图。邮传部限定湖北铁路协会于6个月之内必须筹足路款,否则仍借款官办。四国银行团更不善罢甘休,它们四处煽风点火,制造舆论,是清王朝扼杀商办铁路的幕后指挥者。为了唆使清政府尽快取缔拒款保路斗争,四国公使轮番催促清廷从速签订湖广铁路借款正式合同。清政府则奉命惟谨,公开表示:“欲救其弊,舍借款办法,目前实无良图。”于是,一出遭全国人民唾弃的变商办铁路为“国有”的双簧戏,不久即登台上演了。 1911年5月9日,清廷悍然抛出了铁道干路国有的“上谕”,规定“干路均归国
25、有,定为政策。”“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这道上谕的颁布,实际上是以法令的形式完全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22日,清朝代表盛宣怀与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首先劫夺了粤汉、川汉两大干线。,返回本章目录,这是当时的一幅漫画。画中揭露了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外国列强掠夺中国铁路。画面中火车冒出的烟云,为“中国铁道现状”六字组成。,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目录,“铁道干路国有”政策的实质,是清政府假“国有”之名,将已经允准各省集股商办的干路强行收回,接受奴役性的外债,出卖路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达到
26、挽救自身腐朽反动统治的目的。如果真如清廷“上谕”中所说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以加快发展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那么,实行铁道干线国有是无可厚非的。再说,如果清政府能够拒绝苛刻的奴役性条件,在无损于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举借外资,用于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样也不应加以指责。然而,清朝统治集团的主观愿望及其“国有”政策施行的客观效果,却并非如此,况且,对“铁道干路国有”政策的反动实质,当时的人们即有所洞察。还在1908年,东方杂志就载文对“官办”铁路发表评论云:“故综观以往,默计将来,凡官办铁路,无一不与外人有密切之因缘,既无一不得丧权失利之恶果。”该文最后由此得出结论:“与其为官办铁路,毋宁谓官卖铁路
27、之为当也。”事实正是如此,“官办”不啻官卖,“国有”实为帝国主义所有。濒于覆亡的清王朝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举强迫剥夺中国人民斗争数年争得的商办铁路权,“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种开门揖盗、祸国殃民的卖国行径,自然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清政府首先劫夺粤汉、川汉两大干线,因而保路风潮也率先在此数省勃然兴起,倏忽即席卷了长江中游。 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彻底暴露,使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与此同时,连绵起伏已有七八年之久的反对清廷出卖铁路路权的保路运动,又因皇族内阁颁布“铁道国有”政策、并随即将川汉、粤汉铁路主权拍卖给四国银行团而急剧高涨,因此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他次要矛盾也都达到了空前的白热化程度,从而最终导向了革命的全面爆发。(选自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返回总目录,参考书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返回本章目录,返回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