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9066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2 水体污染与自净4.3 活性污泥处理工艺4.4 生物膜处理法4.5 厌氧生物处理,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4 生物膜处理法,4.4.1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 4.4.2 生物滤池 4.4.3 生物转盘,4.4 生物膜处理法 4.4.1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概 述,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两者是平行发展起来的污水好氧处理工艺。,概 述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初沉池生物膜反应器进水回流排泥排泥出水二沉,4.4.1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生物膜的形成及其

2、生长是实现废水有效处理的前提;形成性能良好的生物膜是关键; 定义: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粘性的微生物混合群体薄膜。是生物膜法净化行废)水的工作主体 普通滤池的生物膜厚度约23mm。微生物量以每平方米滤料上干燥生物膜的重量或每立方米滤料上的生物膜污泥重量表示,4.4.1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生长是实现废水有,生物膜:高度亲水,滤料1上厌氧层2、好氧层3;附着水层4,流动水层5;6空气O2,7有机物BOD,8好氧产物CO2、H2O,9厌氧产物NH3、H2S、CO2;,生物膜的构造,有机物降解过程: 空气中氧溶解于

3、流动水层中; 污水中有机物由流动水层传递到附着水层,在进入生物膜; 微生物代谢有机物。,生物膜:高度亲水,滤料1上厌氧层2、好氧层3;生物膜的构造有,生物膜的载体,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表面的材料称为填料(载体),在生物膜法的发展和性能特征方面填料有着重要的影响。,滴滤池,生产中最早,以碎石为填料。碎石比表面积小,负荷小,占地大,喷洒废水布水方式不卫生。所以生物膜法一直未被重视。,塑料工业发展,塑料填料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推动生物膜法发展。,生物膜的载体 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表面的材料称为填,载体材料:无机和有机两大类,载体材料: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无机类载体沙子、碳酸盐类、各种玻,选择生

4、物膜载体的基本原则,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强烈的水流剪切力作用; 优良的稳定性,包括生物、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 亲疏水性及良好的表面带电特性,带正电荷的载体有利; 无毒性或抑制性; 优越的物理性状,如载体的形态、相对密度、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等; 就地取材、价格合理。,选择生物膜载体的基本原则 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强烈的水流剪,Biofilm on rough surface,Biofilm on smooth surface,Biofilm on rough surfaceBiofil,载体1,载体1,载体2,载体2,生物滤池是生物膜反应器的最初形式,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史。,1893年英国将污水

5、喷洒在粗滤料上进行净化试验净化效果良好生物滤池问世。,早期:水力负荷和BOD负荷都很低,但占地大,易堵后来:出水回流,提高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为高负荷生物滤池。,现有:普通低负荷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等。,4.4.2 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生物膜反应器的最初形式,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史,生物滤池构造与原理,排水系统:池底,包括渗水装置、汇水沟和总排水沟以及其供通风的底部空间。两个作用:1排除出水;2保证滤池通风良好。渗水装置:支撑滤料,其排水孔隙总面积不小于滤池表面积20%;与池底距离大于0.4m,以利通风,一般在出水区的四周池壁均匀布置进风孔。,构造:池体、滤料、布水装置

6、、排水系统,生物滤池构造与原理通气道排水渗水装置配水虹吸配水干管及支管,(1). 构造特征,滤料:滤池主体,对滤池净化功能有直接影响。要求:比表面积大;孔隙率足够;机械强度较好,不易变形和破碎。,(1). 构造特征通气道排水渗水装置配水虹吸配水干管及支管滤,生物转盘源于原联邦德国,1954年第一套半生产性生物转盘试验装置在西德海尔布隆(Heilbronn)污水处理厂建成。原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勃别尔(Popel)教授和哈特曼(Hartman)教授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64年发表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与性能论文,奠定生物转盘技术发展基础。,4.4.3 生物转盘,生物转盘源于原联邦德国,4.4.

7、3 生物转盘,生物转盘构造特征,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及驱动装置组成。盘片串联成组,中心贯以转轴,转轴两端安设在半圆型接触反应槽两端的支座上。转盘面积的40左右浸没在槽内的污水中,转轴高出槽内水面1025cm。如下图所示。,生物转盘构造特征 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及驱动装置组成。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 盘片,1)主要部件,应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易于挂膜、不变形,比表面积大,易于取材、便于加工安装等性质。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或聚脂玻璃钢制作。 =37mm( =1015)2)形状、大小:圆形、

8、正多角形,为波纹状盘片,此时表面积可提高一倍。直径:23.6m,最大5.0m3)盘片间距:一般为30mm,多级转盘前级数为2535mm,后级数1020mm。, 接触反应槽各部位尺寸和长度,据转盘直径和轴长决定,半圆形。盘片边缘与槽内面间距不小于100mm。槽底设放空管,槽两侧面设有进出水设备,多采用锯齿形溢流堰。多级生物转盘的接触反应槽分为若干格,格与格之间设导流槽 。, 盘片 1)主要部件,应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易于,转轴实心钢轴或无缝钢管,长L=0.57.0m,否则易扰曲变形,发生折断或扭断,直径d=5080mm。转轴中心距槽内水面的距离(b) /转盘直径(D)= 0.050.1

9、5,取0.060.1,转轴在液面之上b 150mm。驱动装置电机减速器转动链条轴,转速0.8-3.0r/min,线速度15-18m/min 。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损设备机械强度,消耗电能,盘面产生较大剪切力,易使生物膜过早剥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转盘的转速以0.8-3.0 r/min,外缘的线速度以为宜。, 转轴与驱动装置,转轴 转轴与驱动装置,生物转盘的净化机理,盘片交替与污水和空气相接触,在盘片上产生一层滋生着大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当生物膜与反应槽内污水接触时,污水中有机物被生物膜所吸附降解,当转盘转动离开污水生物膜与空气接触时,一方面生物膜表面吸附水层中的有机物继续降解,一方面吸附水层吸收

10、空气中的氧,供生物膜利用和将其传递到污水中使槽内的DO达到一定浓度。而老化了的生物膜在剪切力作用下而脱落,然后进入二沉池。,生物转盘的净化机理 盘片交替与污水和空气相接触,在盘片上产生,生物转盘净化反应过程与物质传递过程,生物转盘净化反应过程与物质传递过程,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2 水体污染与自净4.3 活性污泥处理工艺4.4 生物膜处理法4.5 厌氧生物处理,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4.5 厌氧生物处理,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4.5 厌氧生物处理,4.5.1 厌氧

11、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利用专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从而达到处理有机废水或污泥的目的,又称为厌氧消化法。,概念,厌氧消化的终产物为CH4和CO2; 中高浓度的工业废水 难降解有机废水 低浓度的城镇污水,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废水浓度,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污水生物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耦合技术,高,多,低浓度,耦合技术,低,少,中、高浓度,能耗,剩余污泥,废水浓度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污水生物处理好氧处,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过程,厌氧消化的两阶段理论,碳水化

12、合物、蛋白质及脂肪,有机物,合成,分解,新细胞,小分子有机物,挥发酸、醇类、H2、CO2、H2S及NH4+,能量,合成,分解,新细胞,CH4和CO2,能量,第一阶段,产酸阶段(酸性发酵阶段),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碱性发酵阶段),pH,56,pH,78,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过程 厌氧消化的两阶段理论,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复杂有机物,H2 , CO2,CH3COOH,挥发性有机酸和醇类,CH4+CO2,第一阶段,水解发酵阶段,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不能直接利用除甲酸、乙酸、甲醇、甲胺、 H2 及CO2之外有机酸

13、和醇类。,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CH4+CO2,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消化的四阶段理论,简单有机化合物单糖、双糖、氨基酸及多肽,挥发性有机酸和醇丙酸、丁酸、戊酸及乙醇,H2 , CO2,CH3COOH,3. 同型产乙酸菌,复杂有机物,2. 产氢产乙酸菌,4. 产甲烷菌,1. 水解发酵细菌,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消化的四阶段理论3.,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化粪池,1895年,英国的Donald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厌氧化粪池,是厌氧处理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主要用于处理来自厕所的粪便污水

14、,通常设于独立的居住或公共建筑的下水管道上,或郊区的别墅式建筑。,A septic tank system,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化粪池,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化粪池是一个矩形密闭的池子,用隔墙分为两室或三室,各室之间用下水连接管接通。上层为浮渣层,下层为污泥层,中间为水流,通过各室后由另一端排出。化粪池采用污泥与废水完全混合的模式,SRT与HRT相同,厌氧微生物的浓度低,处理效果不佳。,化粪池,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化粪池是一个矩形密闭的池,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厌氧接触法,对于悬浮物较高的有机废

15、水,可以采用厌氧接触法。,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厌氧接,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厌氧接触法,特点: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泥回流至消化池,使SRT与水HRT分开,厌氧反应器内能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同时可大大降低HRT;存在的问题是从厌氧反应器排出的混合液中的污泥由于附着大量气泡,在沉淀池中易于上浮到水面而被出水带走;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仍有产甲烷菌在活动,产生沼气,使已沉下的污泥上翻,固液分离效果不佳。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1)在反应器与沉淀池之间设真空脱气器; (2)在反应器与沉淀池之间设冷却器;,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厌氧接触

16、法特点:,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二代厌氧反应器,提高系统内生物量、强化传质作用、延长SRT、缩短HRT;包括厌氧生物滤池(AF)、厌氧流化床(AF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滤池,装填料的厌氧反应器。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态生长在滤料表面,避免了厌氧污泥随出水流失。分为升流式和降流式两种类型。,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二代厌氧反应器提高系统,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生物膜的吸附微生物的代谢滤料的截留,优点:实现了SRT和HRT的分离控制;缺陷:容易出现堵塞和短流现象,需要定期清洗,增加运行成本。,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

17、艺与反应器 厌氧生物滤池降流式升流,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厌氧反应器,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集生物反应器与沉淀于一体的厌氧反应器,污水从下部流入,通过布水系统、厌氧颗粒污泥层、三相分离器,最终从上部溢流堰流出。 (1)在反应器的上部设置了气、固、液三相分离器; (2)在反应器底部设置了均匀布水系统; (3)反应器内的污泥能形成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很高的产甲烷活性。,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第二代,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进水配水系统:将

18、进水均匀的分配到反应器整个横断面;反应区:核心区。包括颗粒污泥区和悬浮污泥区;三相分离器:将沼气、污泥和废水三相分离;集气室:收集产生的沼气,并将其导出气室送往沼气柜;出水排水系统:均匀收集处理水并将其排出反应器; 排泥系统:均匀排除反应区的剩余污泥;浮渣清除系统:清除沉淀区液面和气室表面的浮渣,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颗粒污泥沉速大,可使反应器内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平 均可达50 g VSS/L以上;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相对较短;UASB反应器集生物反应器和沉淀分离于一体,结构紧凑;无需设置填料,节省了费用,提高了容积利用率;一般无需设置搅拌设备,上升水流和沼气产生的上升气流起到搅拌的作用;结构简单,操作运行方便。,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颗,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三代厌氧反应器,为解决UASB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短流、死角和堵塞等问题,在第二代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三代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三代厌氧反应器为解决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