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9225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65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课件.ppt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世纪,从古希腊奴隶制希伯达姆(Hippodamus)模式的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到我国西周周礼考工记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记载,都总结了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成就。但作为一门科学和一项社会实践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在20世纪初才得以确立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第1页/共59页,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工业城市的发展,在认识工业城市问题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由此而

2、构筑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第2页/共59页,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 了人类居住地的模式,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 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尤其是伦敦和一些工业城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法规来管理和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第3页/共59页,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早期发展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和设想。 英国的霍华德(E. Howard) 法国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第4页/共59页,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一个具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Gar

3、den City)的概念。他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问题。这一思想基本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了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伦敦东北56kin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沃斯(Letchworth)。,第5页/共59页,柯布西耶在19201930年代发表了大量的著作,提出了有关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

4、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第6页/共59页,柯布西耶在这些规划设想中所运用的技术准则,为此后的城市规划发展确立了合理性的标准,而其所倡导的城市集中发展的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的先导和理论基础。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理性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并深刻地影响了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第7页/共59页,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实践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及其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相关。城市规划所处理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面对这样的庞大系统,仅凭感觉和

5、感性认识来开展工作,显然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在其纷杂的表面行为之下所蕴含的规律性,科学的预测和预想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从而来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就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第8页/共59页,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理论 在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根据各种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 一是功能理论,它主要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 二是决策理论,它主要是系统地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因素,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的可能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这里包括系统的

6、分析方法论,如何进行科学的决策。 三是规范理论,它主要是阐明城市规划中的价值目标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公正公平之类的价值取向。,第9页/共59页,(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观点 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无论将城市看作是一个地理空间,或是一个经济空间,还是一个社会空间,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进行的,是整个地域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地域环境的中心。因此,有关城市发展的原因就需要从城市一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会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

7、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第10页/共59页,(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观点 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任何有关于城市经济在质和量上的增加,都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的发展,但在组成城市经济的种种要素中,究竟是怎样的因素,才是促进城市经济整体发展的最根本要素,这个问题才是真正认识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众多相关的理论中,经济基础理论揭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第11页/共59页,(3)、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统一的观点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的综合,或者说,是分散与集中相

8、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第12页/共59页,、城市的相互作用 P哈格特(P. Haggett)于1972年依据物理学热传递的方式将城市相互作用的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主要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和人口的移动等。 第二类,指城市间进行的各种交易。 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等。,第13页/共59页,这样,城市间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各种交易过程; 信息的流动。 这些相互作用,都要借助于一系列的交通和通信设施才能实现,这些交通和通信设施所组成的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也就赋予了城市在

9、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第14页/共59页,揭示城市空间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的城市相互作用模式,深受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众多的理论模式中,引力模式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规律推导出来的。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质量(可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代表)成正比。引力模式基本上还是猜测性的,理论上仍还不完备。,第15页/共59页,、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交通和通信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等不断从城市向各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减

10、弱,并最终被附近其他城市的影响所取代。每个城市影响的地区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够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第16页/共59页,一般地说,这与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等级体系(the urban hierarchy)。在组织形式上,位于国家等级体系最高级的是具有国家中心意义的大城市,它们拥有最广阔的腹地;在这些大城市的腹地内包含若干个位于等级体系最低层次的小城市,它们是周围地区的中心。,第17页/共59页,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范围的确定,就是要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具体化。但是,城市具有各种职能,每一职能的吸引范围都不同,而一个区域总是

11、同时受到两个甚至更多城市的影响。因此要确定城市的影响区的范围仍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第18页/共59页,HL格林(HLGreen)于1995年根据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公司和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五项指标来划分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平均边界,从而确定这两个城市的影响范围,进而可求得两城市间的断裂点(1945年,PD(20nverse)。,第19页/共59页,第20页/共59页,二、现代城市空问理论 城市空间组织的目的在于为城市生活提供合适的场所,因此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结构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要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的组织,就必然反映了组织者的价值判断和有意识的选择

12、。城市规划内容的主要方面应当是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意义在于间接地处理城市中的各类社会经济关系,而且这种间接的处理同时又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有序发展的基础。,第21页/共59页,1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空间分布。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其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有 JH杜能(J.H.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AIfred We

13、b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w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第22页/共59页,2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就城市土地使用而言,由于城市的独特性,城市土地和自然状况的惟一性和固定性,城市土地使用在各个城市中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但是它们之间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在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之间的配置具有一定的模式。为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根据R墨菲(RMurphy)的观点,所有这些理论均可归类于: 同心圆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第23页/共59页,(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这是由Ew

14、伯吉斯(EwBurgess)于1923提出的。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的区域:,第24页/共59页,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CBD);第二环是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Zone of workingmens homes),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Zone of b

15、etter residences),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第五环是通勤区(Commuters zone),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第25页/共59页,(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这是H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的理论。他根据美国64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芝加哥、底特律、费城、华盛顿等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城市住宅的分布有以下9种倾向:,第26页/共59页,住宅地沿着交通线延伸的现象十分显著;高租金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高房租住宅地存在不断向城市外扩展的倾向;高级住宅地

16、喜欢聚集在社会领袖等名流人物宅地的周围;办公楼、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第27页/共59页,高级住宅地紧密结合交通线路分布;高房租住宅追随在高级住宅地后面延伸;高房租的公寓多数建立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地带内;房地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第28页/共59页,第29页/共59页,第30页/共59页,(3)、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 Theory) 这是由CD。哈里斯(C. D. Harris)和EL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第31页/共59页,有些活动要求设施

17、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第32页/共59页,第33页/共59页,3地租和竞租理论 地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D李嘉图(DRicardo)首先提出了一般的地租概念,指出地租的含义是任何一块土地经过利用而得到的纯收益。杜能则提出了位置级差地租的概

18、念,马克思对此也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并且将地租的概念与对资本的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这一概念在20世纪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位置级差地租理论认为,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第34页/共59页,地租的概念包括两个因素,即转换收益和经济租金。转换收益是指土地持有者将土地供给不同的活动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经济租金代表了高于转换收益的溢价,所以能获得这个溢价是由于存在着竞争以取得稀缺的土地。在城市中,区位是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第35页/共59页,4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 CA佩里(C. A. Perry)于1

19、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 borhood unit)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第36页/共59页,5行为一空间理论 行为一空间理论主要是通过对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的分析来认识城市的空间,也就是将空间与空间中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由此而产生的一组理论。这些理论是在1960年代以后,主要是针对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第37页/共59页,行为一空间理论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活动的需要出发,来探讨城市空间的形成和组织,改变了之前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及思维方式的途径,促进了城市规划在新的方向上

20、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深化了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空间进行处置的基本含义的认识。,第38页/共59页,三、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理论 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的概念是从总体规划(master plan)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体规划更多地带有蓝图式(blue-print)的终极模式的色彩,自1960年代以后,在系统方法思想的影响下,综合规划出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综合规划包括了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而这些在传统的规划中并不包含。,第39页/共59页,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

21、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综合规划的特征在于它的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Black,1968年)。,第40页/共59页,2连续性城市规划理论(Continuous City Planning) 连续性城市规划是MC布兰奇(Melville CBranch)于1973年提出的有关城市规划过程的理论。他的立论点在于对总体规划所注重的终极状态的批判。他认为,过去关于城市规划的一些观念上的和实际运作的不恰当认识妨碍了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第41页/共59页,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和主要成果,1

22、雅典宪章(1933年) 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得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的。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建筑师所制订的,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第42页/共59页,雅典宪章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它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宪章的内容上正是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

23、代城市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第43页/共59页,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并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并对它们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城市主义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第44页/共59页,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之前的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第4

24、5页/共59页,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1970年代后期,国际建协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于1977年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有关官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以及演变,评估了城市规划实践的实际效用和产生的问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第46页/共59页,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

25、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第47页/共59页,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他们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第48页/共59页,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第49页/共59页,马丘比丘宪章同时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

26、的不确定性,“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城市规划就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不问断的连续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与城市系统相协调。,第50页/共59页,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了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马丘比丘宪章还强调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建议。,第51页/共59页,3华沙宣言(1981年)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确立了。“建筑一人一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以此来使人们关注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关系,把建设和发

27、展与社会整体统一起来进行考虑。,第52页/共59页,华沙宣言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包括了生理的、智能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既是同等重要的,又是必须同时得到满足的。从这样的前提条件出发,无论对于怎样范围和性质的规划和设计,“改进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应当是每个聚居地建设纲要的目标”。,第53页/共59页,4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和2l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

28、(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第54页/共59页,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现在得到国际社会较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第55页/共59页,议程在关于“促进稳定的人类居住区的发展”的章节中,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住房;改善人类住区的管理,其中尤其强调了城市管理,并要求通过种种手段采取有创新的城市规划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促进可持续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促进供水、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第56页/共59页,在人类居住中推广可循环的能源和运输系

29、统; 加强多灾地区的人类居住规划和管理; 促进可持久的建筑工业活动的依据; 鼓励开发人力资源和增强人类居住区开发的能力。,第57页/共59页,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个国家和城市得到普遍认同,并作为政府的主导性纲领而达到贯彻,城市规划领域中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地推进。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城市土地使用的合理化到社区空间和环境的组织,从城市公共领域的架构到社会公正,从交通、能源政策的改进到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方面,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有些国家和城市还制定了相应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手册,从而将20世纪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完整的总结,并为2l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58页/共59页,谢谢您的观看!,第59页/共5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