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9880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65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五首,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三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古诗五首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三,使至塞上,王维,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

2、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诵读欣赏:小组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诵读欣赏:,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

3、使边塞的经历。,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单车欲问边”,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诗人以“蓬”、“雁”自比。,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颔联(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诗人以“蓬”、“雁”,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

5、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感情:,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苦闷抑郁,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感慨赞美,诗中感情: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总结:,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总结: 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

6、经历和描绘塞外奇特壮,黄 鹤 楼 崔颢,黄 鹤 楼,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作者简介:,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

7、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黄鹤楼简介:,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8、,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诵读感知(小组讨论交流并思考:)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诵读感知(小组讨论交流并思考:),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

9、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体会情感: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思乡之情。),体会情感:,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初读诗歌:了解内容,在文中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在文中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再读诗歌:寻田园特点,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有怎样的特点?,再读诗歌:寻田园特点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有怎样的特点,三读诗歌:品内心世界,陶渊明笔下归隐后的生活

10、是平静的、充实的、质朴的、自然的、和谐的、幽美的那么身处其中的诗人内心又是如何的呢?,三读诗歌:品内心世界陶渊明笔下归隐后的生活是平静的、充实的、,四读诗歌:悟高尚人格,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四读诗歌:悟高尚人格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总结: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总结:,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不

11、会逢迎世俗,进入令人失望的官场违背了他的本意,是误入尘网,是被困樊笼。回归田园才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顿不堪,诗人也心满意得、无比欣慰。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其宁静丰足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更是诗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体现。,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再读这三首诗,体会诗中意境与情感。,再读这三首诗,体会诗中意境与情感。,请同学说说应怎样学习诗歌? 1.多读,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来读诗。2.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读他的更多的诗和文章,以诗读诗,以文读诗。4.还要利用后世评论家的学术研究来读诗。 5.还要去欣赏字词和名句。,请同学说说应怎样学习诗歌? 1.多读,学会利用注释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