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9908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元导语,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习目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文化常识,姓、名、字、号中国古人的姓名包括姓、名、字、号四项。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婚姻只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一个氏族内部不能通婚。因此,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就出现了姓的概念。后来,由于子孙繁衍

2、,原来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便是氏。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男子才可称氏,而女子和贫贱者不得称氏。战国以后,姓氏融合为一,平民百姓都有了姓氏。,文化常识,姓、名、字、号名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古人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婚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因而有“幼名冠字”的说法。字由名演化而来,且与名的意思有机相联。命字方法有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与义相反(如公孙黑,字子皙)、连义推想(如朱张,字子弓)、以物连类(如孔鲤,字伯鱼)等。,文化常识,姓、名、字、号古代有地位的人除了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有人

3、号和自号之别。人号,是由他人对己的称呼。但要值得别人称号,必须具备受人特别尊敬的条件。先秦时男子的尊称常用伯仲或公、翁、子、父、甫等等。称伯仲是有区别的:二十称伯仲是敬而不尊;五十称伯仲,既表示恭敬,又表示尊重。公、翁、父是对尊老的敬称。子是对男子的美称。甫即傅,犹如今天的师傅、先生。自号,多以各人的性情、志趣、爱好和处境而定,可以随时随地增加。,文化常识,孔子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

4、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文化常识,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文化常识,冠礼冠礼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礼也叫“成丁礼”或者“成人

5、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项重大典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被称为“礼之始也”。冠礼之所以被称为“礼之始”是因为其表示青年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而存在,其表现为具有了可以继承父业,拥有婚丧嫁娶、掌管家族的资格,言行举止都需要以“礼”为准则,正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步入礼制社会之中。所以冠礼是青年进入社会的标识,是“成人之道”,被称为“礼之始”。加冠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所以以弱冠代称20岁。,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思考: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

6、路:“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哂之(其言不让),吾与点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一日:指很短的时间;长,年长;乎,于。毋吾以也:毋,不要;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用。居则曰:居,平日、平时;则,就。不吾

7、知:不知吾。知,了解。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近旁侍奉。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摄乎大国之间:摄

8、,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加之以师旅:有军队来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续。饥馑,泛指饥荒。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为,治。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知方:知道为人的正道。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义理。”,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

9、乐,以俟君子。”,哂(sh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或者。方圆,纵横。求也为之:为,治。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及,等到。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如其礼乐: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俟:等待。,孔子对他示以微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要等待君子(来推行了)。”,“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能:动词,胜任、能做到。焉:这里作

10、指示代词,也可理解为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瑟希:鼓,弹奏。瑟,古乐器。

11、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铿尔:铿的一声,指止瑟声。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身,站起来。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于。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何伤乎:伤,妨害。乎:语气词,呢。,“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春:即暮春,指农历三月。莫,同“暮”。既:副词,已经。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童子:少年。指未成

12、年的男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乎,相当于“于”。风,吹风。咏:唱歌。喟然:叹息的样子。喟,叹息。与:赞成。,(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成年人五六个,少年六七个,到沂水去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

13、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笑他。”,“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与,同“欤”,疑问语气词。,“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

14、(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么谁能做大司仪呢?”,小组合作,深入研习,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这句话如何解读?,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3.孔子为何哂子路?又为何与点呢?,4.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孔子在教学上的态度。,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这句话如何解读?,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

15、人的理想。,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 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 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1)子路形象赏析孔子问志,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反映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率尔对曰),子路所要治理的国家是“千乘之国”,千乘之国的兵力是有75000士兵,在当时有这样兵力的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

16、中,子路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他自信不疑,并且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夫子的评价:哂之其言不让,在这里并未直接批评,只是笑了一下。原因:其一,孔子不怀疑子路的能力 ,他确实能做到;其二,孔子批评的仅仅是子路 “率尔对日”的不谦让,子路性格当中确实有鲁莽的一面,所以夫子 “哂之”,稍稍打压一下子路的鲁莽劲。,(2)冉有形象赏析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有礼),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这说明他很谦虚。在形容国家时先说“方六七十”,又说 “如五六十”,说明他对 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小心。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 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 ,则

17、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的谦虚。,夫子的评价:用两个反问句肯定冉有,表示赞同,(3)公西华形象赏析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才述志。 (有礼),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 ,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 ,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重视以礼治国,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的专长。夫子的评价: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

18、具有这种才能。,(4)曾皙形象赏析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说明在侍坐的过程中有音乐的伴同 (礼乐教化),也可看出曾皙的淡定和高雅。,表面上看曾皙不讲从政、治理国家,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实际上他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委婉展现了自己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曾皙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可看出曾皙的从容和洒脱。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夫子的评价: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一种认为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

19、、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的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还有人认为应该是二者的结合。,3.孔子为何哂子路?又为何与点呢?,(1)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

20、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3.孔子为何哂子路?又为何与点呢?,(2)李惇在群经识小中说,“三字承知尔之间,兵、农、礼乐,言志之正也。点之志却是别调,夫子独许之者,亦以见眼前真乐,在己者可凭;事业功名,在人者难必;喟然一叹,正不胜身世之感也。”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眼前乐事与孔子“舍之则藏”的志趣相合。孔子身处春秋变乱纷争之世,极想拨乱反正,行道救民,但周游列国,终不得志,而他又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以求取功名利禄,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曾皙能够“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与自伤不遇的孔子同调,因此被孔子赞同。,(1)循循善诱。一开始,孔子以诚恳的态度自我表白,显

21、示了一个大宗师的气度,营造了一种轻松、亲切、活跃的谈话氛围,很值得我们学习。(2)尊重学生。让学生“各言其志”,但不轻易加以褒贬,尊重学生的志向和选择。(3)春风化雨。诲人不倦又讲究方法。面对曾暂的提问,一一加以解答,但又点到为止,更多的让他自己揣摩。(4)爱而不溺。孔子立场鲜明,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理想,但对子路的鲁莽,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不满。,4.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孔子在教学上的态度。,课堂巩固,夯实基础,情景默写,情景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22、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高度赞赏。(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_ ”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吾与点也,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篇。,2.完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练习题。,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