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04556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企业经济理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公司治理结构分析,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需要企业:企业家理论,两类活动:经营活动:决定干什么,如何干。生产活动:执行,将投入变成产出。个人能力的差异:决策能力企业的本质:不同能力的人的合作:经营能力高的制定决策:经营人员经营能力低的执行决策:生产人员,企业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给定个人能力难易观察,如何保证能力最高的人经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问题经营能力有先天的因素;给定团队生产的特点,如何使每个企业成员有积极性努力工作?激励问题团队生产,测度贡献的困难观察行为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

2、:难易用合约规定的权利;完全合约和不完全合约;剩余索取权:合同收入与剩余收入;剩余收入与风险;剩余收入与激励。,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如何让人不偷懒:三种安排:合伙制:分享权利和剩余;经营者所有:古典资本主义生产者所有: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基本因素:监督的难易程度;相对重要性,经营者变成所有者,经营者最难监督;经营者最重要;,资本家变成所有者,越富有的人越不愿意高估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风险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能力分布与财富分布的不对称;现代企业:能力与财富的合作:经营者变成职业经理,制定经营决策;资本家变成股东,选择经理委托代理关系的本质,公司治理结构,核心:职业经理与投资者的关系

3、?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法律手段:声誉机制:,用控制权保护投资者,股东董事会经理人;股东的投票权:股与票;董事会的责任:债权人的权利:破产权,对外部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内部交易行为的限制;对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限制;,激励总经理的六种办法,年薪;奖金;股票期权;股票奖励;影子股票(有股无权)股票升值权。,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问题还是所有者的问题?激励机制:短期行为经营者选择机制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产权改革WTO与国有企业,2.激励相容问题分析,一、两权分离与企业经营目标变异二、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机制,一、两权分离与企业经营目标变异,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

4、因企业规模扩张、技术与管理的复杂化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钱的人并不一定有管理企业的能力有管理企业能力的人又不一定有钱当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能力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股份制的出现解决了这个矛盾,也就是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的原因,具体来说,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导致两权分离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这种分散不允许任何股东凭借有限的所有权而独揽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所有者并非均能胜任复杂的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工作,2、两权分离的后果,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引起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就是经理人员的效用目标并不与股东利益自然

5、一致,其相对独立的目标取向势必影响甚至改变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在经营者掌控的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异,3、企业经营目标变异,销售收入最大化经理薪金与销售量的正相关关系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密切相关经理效用最大化钱德勒:“经理革命”:现代企业日益被支薪经理掌控经理人员有较大的自由决策权,更为关注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经理人员更多追求的是权力、声望和薪金内部人控制企业转变为公司制后,多数或相当大量的股权由企业内部人拥有,从而在企业重大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强调,1、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拥有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支配权,有权把公司委托给别人经营管理,称为委托人。总经理接受董事会的

6、委托,代理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力,称之为代理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公司中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往上追溯,股东是委托人,董事会是股东的代理人往下看,总经理又成了委托人,部门经理成了代理人;部门经理与职工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所以现代公司是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二、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机制,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它们从制度上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激励问题二是经营者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张维迎,1999):要使选择者有动力选择合适的管理者,必然要在企业产权结构设计时给予选择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给予一定的激励,所以经营者的选择问题实质上仍是激励问题的

7、一部分。由此可见激励问题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企业激励问题的背景介绍,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企业在标准的阿罗和德布鲁的竞争均衡范式中,企业是被作为生产函数来对待的但新古典经济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之一,它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哈特,1998) 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使传统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理论受到严峻挑战。自此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问题,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企业激励理论的背景介绍,7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应用的

8、,以及威廉姆森等人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激励理论研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们主要从剩余索取权、信息非对称、团队生产等几个角度对于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将企业研究的重点从市场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上,他们强调了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者中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经济学将动态博弈理论引入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之中,充实了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理论的内容,并印证了在多次重复代理关系情况下,市场上的竞争、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发挥激励代理人的作用,企业激励理论的背景介绍,90年代开始,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经理报酬对经营业绩的敏感性方面有人认为经理报酬与业绩并不相关

9、.这些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家的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联系非常脆弱,这主要以詹森和墨菲等为代表。但也有人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主要是以霍尔和利伯曼的研究为代表,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后表明,现代企业由于经理股票期权等的推行,报酬与业绩之间呈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推行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的企业中业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企业激励理论的背景介绍,首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者和代理者的目标和利益并不一致企业合约的特点不完全合约不能完全规范各方的行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各代理人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种在不违背合约情况下代理人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自己目标或利

10、益的行为就称为机会主义行为。在公司内,每个人作为代理人都有可能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广泛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公司内部不协调,每个人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努力干活,从而引起公司效率的下降,这种效率低下不是由于资源配置引起的非配置无效率,同时由于这种效率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衡量,所以也称为X无效率(莱宾斯坦)这是产生企业激励约束问题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机会主义行为激励问题产生的条件,其次,企业激励约束之所以必要,还因为委托者和代理者之间信息并不对称代理者拥有所有者或委托者所不知、且难以验证的信息,即“私有信息”而且这些私有信息拥有者的一些行为或决策是所有者无法观察和监督的,即“不能观投入”,我们的理解

11、,莱宾斯坦强调了提高非配置效率或X效率的重要性;以及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合约不完备要用合约规范代理人行为来消除机会主义非常困难用监督的方法来消除机会主义又要支付监督成本,而且监督者本人也无法避免机会主义行为故消除或至少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以提高X效率的方法就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的内容,激励机制也称为次优合约,其中心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委托人要给予代理人的努力以补偿,使代理人自愿地为委托人的利益努力工作。如果代理人从委托人得到的补偿大于或至少等于进行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满足程度,代理人自己就会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委托人由于代理人消除机会主义带来的好处大于或至

12、少等于所支付的补偿,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就是有效的。,激励内容分类,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企业职工的激励(二)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对企业职工的激励,1.实行浮动工资(效率工资)制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企业向员工支付这种高工资以吸引最好的工人可以使工人努力程度提高,也可以减少工人的流动性。1914年福特公司支付给工人每天5美元的工资(当时市场的均衡工资是2.34美元)就是效率工资其中计件工资制更容易产生激励效果因为它可把业绩和收入直接联系起来可以降低团队生产中的“搭便车”问题代价低而易行对独立操作的工人和营销人员较为适用对许多人协同完成而无法分别计量的工作不适用,浮动工资制的弊端

13、,浮动工资制很容易出现激励过度问题因为代理人从事的工作不止一项,代理人的努力是多维的委托人对不同工作的监督能力不同,有些工作比另一些工作更难以监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效率工资,会产生对易于监督的工作激励过度的倾向,会诱使代理人片面地将精力用于受到过度激励的方面,而忽视未来同样受到重视的其他方面。例如国企改革中的承包制,2.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是要让企业的骨干人员如部门经理级中层管理人员或重要的技术人员持有公司股份可以是持有干股仅仅有股份分红的权力,而不能转让,也无投票权也可规定在一定条件之下这种干股可以部分或全部转为普通股这是为世界上很多企业所广泛采用的办法,员工持股开始于美国,但目前已经成为

14、一种国际趋势例如美国沃尔玛连锁商业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员工持股计划比如奔驰公司每年有40左右的员工可以认购企业股权,自1996年来,奔驰把每年认购股权以10股扩大到30股,每股可得到450马克的盈利股份补贴,自建立这一制度以来,股值已猛增300以上,奔驰公司职代会主席卡尔福伊尔施寨认为,向员工发放盈利股票,不仅能增加员工个人收入,还使他们更关心企业。,3.分享制即剩余索取权在雇主和雇员中间分享,把全体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每年按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每个员工的收入日本企业中的劳动契约大多属于一种满足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并让工人享有某些剩余控制权的模式,采取的是看板式的生

15、产流程,即不再是一种事前制订计划并在生产中严格保持计划不变的集权式的生产方式,而主要是通过对“事后信息”的分散处理对来对“事前计划不断进行微调日本企业效率高、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引入日本企业的做法,占有剩余索取权,无论实行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占有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是最为强烈的激励如书中所讲的出租车公司的例子,对企业所有权的理解,什么是企业所有权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就是在契约对决策权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权利和在契约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米尔格罗姆把它进一步归纳为对剩余决定权的拥有和对剩余收益的分配。 契约的不完备性是前提,是基础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意味着,当实

16、际状态出现时,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意味着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这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由来;同时契约的不完备性还意味着要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什么是剩余控制权在企业合约签定过程中,人们通常把那种能在事前通过契约加以明确确定的,如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力称为特定控制权,而把事前规定基本点,其细节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决策的权利,称为剩余控制权,如重大投资、合并和拍卖等战略性的决策权要素持有者在签约组成企业时,无法将事后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说清楚,于是剩余控制权的归属问题就变得异常重要了在所有者自己经营的企业,剩余控制权与特定控制权是统一的在现代

17、企业中尤其是公开招股公司中,特定控制权则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而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什么是剩余索取权企业剩余的存在是企业契约不完备性的内生特征,是相对特定收益权而言的契约条款尚未明确规定的收益索取权,也就是说它是相对于固定收益而言的,指的是企业收入中扣除所有固定的契约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即利润)要求权,具有排他性、分割性和可让渡性等特点任何企业契约当事人或说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剩余索取者 如当公司无法清偿其债务时,收益的增加必须优先付给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是剩余索取者;同时,经理人员的努力会影响到公司的成功和失败,

18、因而经理人员是剩余索取者之一;此外,在公司状况良好时,为了激励工人,给予工人剩余分享,从而工人也可成为企业剩余索取者。,那究竟应该由谁拥有这两项权利? 所有权配置给不同主体将导致不同的激励效果,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给某一契约主体,也将表明其在企业产权缔约与分配中的地位一般地说,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最优原则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或者说是风险承担者和风险制造者的对应,因为如果拥有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或无法真正承担风险,他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哈特认为在不完全契约的世界中,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配置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二)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1.大股东的监督2.薪酬设计3.市场

19、约束,1.大股东的监督,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主要来自权力比较集中的大股东小股东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更倾向于“搭便车”由于大股东的收益与公司经营状况紧密相联,所以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企业经营者的活动。机构投资者的出现使得所有权与控制权又出现了合一的趋势,2.薪酬设计,总经理工作的好坏对企业X效率的高低至关重要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由三部分构成:基本薪金:是和职务相联系的固定薪金,由合约规定,在合约期内不变,是对总经理完成各种正常工作的报酬,与业绩没有直接关系。年度奖金:与年度业绩挂钩。可以采用奖金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持有一定股份,按股分红。长期激励:一般采取股票期权或业绩股份的方式,直接以股票的市场表现来

20、确定报酬,与企业的长期业绩相关,3.市场约束,主要有三个:一是产品市场;二是经理市场;三是资本市场,对激励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原则并不复杂,关键是具体采用什么做法最有效。在实行激励机制时有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从理论上说并没有哪一种激励机制是最优的。哪一种激励机制最好取决于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照搬其他公司的方法,而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最适用于自己的激励机制例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分享制在美国并未取得成功,第二,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实际上人并不完全是关注物质利益的,他们也希望有精神激励,包括工作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企业有一种令人留恋的气氛,委托人对代理人,上级对员工的真心关切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委托人与代理之间除了物质利益关系之外,还有一种精神上的配合或默契。许多企业能摆脱困境依靠的并不是物质激励,而是一种精神激励,例如,对某种事业的共同追求,委托人的精神魅力,等等,第三,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和公开化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要用制度确定下来,按制度行事。这种制度应该得到广泛认可,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随委托人的意志朝令夕改。激励机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必须公开“秘密红包”做为一种激励机制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往往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时还有相反的作用。只有激励机制制度化和公开化才能作到有效和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