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0592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含义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度量第三节 后发障碍与后发优势,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含义,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关系,(一)发展的含义,1主要以经济增长指标进行衡量的传统发展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理论中,发展不仅仅是增长,发展过程是包括经济增长、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程度、消灭绝对贫困,以及社会、公众观念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在内的综合性、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古莱特认为发展包含着三个核心内容:生存、自尊和自由。,2、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概念,传统的发展概念基本上是把发展当做一种经济现象,认为人均收人的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是

2、发展的最重要的内涵 。,3、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 、更全面。概括起来说,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发展的本质是选择自由度的扩大。,4、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阿玛蒂亚森按照权利和能力的扩大来定义发展,经济学要关注现实的人且要以人为本。对于森来说,发展不仅仅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他举预期寿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000美元,预期寿命为72岁,南非的人均收入高达3000美

3、元,预期寿命却只有65岁。再者,美国黑人的收入虽然在美国相对较低,但肯定超过大部分中国人的收入,但是,美国黑人男性在各个年龄组的死亡概率都超过中国同年龄组男性的死亡概率。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无疑属世界上不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人不是单面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多重追求的社会人。经济目标只是他的追求之一,而健康、教育、不受他人压迫、自由迁徙、自由表达以及自我实现等等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森将人的全面追求统一在自由之下。,森的自由观是围绕“能力”这个概念展开的。 “一个人的能力指的是可供一个人获取的不同的功能组合。能力同时是一种自由:一种达到不同功能组合的重要自由。”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仅包括他所拥有的权利

4、和物品,而且包括这个人使用这些权利和物品的能力。比如,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无论多么有钱也无法自如地在没有轮椅坡道的街上移动;他虽然拥有了物品,但却没有拥有使用这些物品的能力。,阿玛蒂亚森的自由理论有两点内容特别突出。其一,不自由是一种剥夺。这里的问题是:谁在剥夺?谁被剥夺?阿玛蒂亚森的一系列专著尤其是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告诉我们,被剥夺者是陷于失业、贫困、疾病和饥饿等困境中的人,而剥夺的主体则多种多样:国家的特定法律、制度和政策,特定的阶级、种族或种姓,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性别、年龄、长相,等等。恰恰是它们使得一部分人不自由。其二,个人自由是一种社会承诺,不自由源于社会安排。这里的“社会”应理

5、解为国家。如此理解之后的问题简单明了:赋予和兑现个人自由是国家的责任,个人不自由是国家的过失。这样的理解使个人和国家面对自由问题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对于个人自由而言,国家既不是“守夜人”,也不是“看门狗”,它是责任人。,对于饥荒的研究是森得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贡献之一。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他提出了关于饥荒的索取权理论。根据这个理论,饥荒不仅仅在粮食供给量急剧下降时才会出现,即使当粮食人均供给量没有变化的时候,人口中的某一部分也会因收入的急剧下降或国家的强力干预而失去对食物的足够索取权,从而产生饥荒。森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所亲历的原印度孟加拉邦饥荒和七十年代孟加拉饥荒为例,证明它们的产

6、生不是因为食物短缺造成的,而是因为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底层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造成的。饥荒是对人的能力的完全剥夺,而贫困是对人的能力的慢性剥夺。森认为,以收入指标衡量的贫困是工具性的贫困,对贫困的实质性衡量必须使用关于能力的指标。这是因为,能力才是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收入与能力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森特别强调,收入的相对差距可能意味着能力的绝对剥夺。比如,对于一个生活在富余国家的穷人而言,他可能因为无法进入主流社会而失去参与社会的能力。,一般人对市场的拥护来自对市场结果的评价,比如,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有效率,因此我们需要市场。森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同时也指出它的不足。他认为,我们需要市场,不仅是

7、因为它产生好的结果,而且是因为市场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特别是自由择业的机会。“即使是那位资本主义的伟大批评者卡尔马克思也把就业自由的产生看作是一项巨大的进步。”森认为,剥夺人们的买卖、交易和寻求幸福生活的自由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巨大失败。,阿玛蒂亚森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内容异常丰富,绝非仅仅效率一个方面能够概括和表达。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灵魂和核心是自由。这里的自由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效率只不过是自由的一个结果,它为自由服务而非自由服从于效率,认为自由低于和服从于效率天然合理的理论是美国南部奴隶主和曼彻斯特资本家的心意表达。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需要智慧、勇气和

8、良知的社会安排,它由三个核心因素构成:经济运行体制、政治法律制度的规定和保障以及由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体系来加以维系。第三,市场与国家并非只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此外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冲突或相辅相成的原因在于国家的性质。第四,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国家不是必要的恶,而是它须臾不可分离的前提条件。,计划经济的失败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生活水平上。俄罗斯目前的预期寿命下降到只有58岁;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民也没有选择回到旧体制去,十几年来的选举结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计划经济的失败更多地体现在对人民基本自由的剥夺上。,森对那种将民主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即使是很穷的人也懂得珍惜

9、他的政治权利,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研究(包括森本人的研究)都表明,民主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民主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的。除了民主的规范价值,森强调民主的工具价值和建设角色。民主的工具价值在于防止因政府政策失误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森在许多场合谈到对中国1959-1962年饥荒的评价,认为信息交流不畅是导致那场饥荒的重要原因。的确,倘若毛泽东在庐山上听了彭德怀的批评,情况可能大不一样。民主的建设性角色在于,公开的讨论有利于社会就公共政策达成共识,从而也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实施。森举了印度克拉拉邦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邦的生育率只有1.7,低于中国1.9的水平,但

10、这个邦达到如此低的生育率不是通过强制,而是通过宣传教育进而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达到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对民众的尊重,而且是对政府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帮助。,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森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证明这一点的根据之一是他的学说成为联合国每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的理论基础之一;根据之二是他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之三是主流经济学的发祥地和重镇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纷纷请他合作研究和长期讲学,直到现在,他还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的任上工作。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说他是经济学的“良心”。或许我们还应加上一句:他是当代经济学家中的“圣人”。“

11、圣人”之“圣”当然包括经济学的“良心”,但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学的智慧和这种智慧对人心的启发与教诲。,阿玛蒂亚森是印度人,且在印度接受经济学的基础教育,他凭什么在英美人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经济学领域发动了一场成功的经济学革命?细读其著作便可发现,他的思想的构成要素既独特又丰富:第一,深厚的经济学素养,他对印度和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古老传统有着如数家珍般的了解;第二,既专业又高超的哲学功底,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领域每每贡献出极富智慧的洞见,这印证了哈耶克不被认可的观点,要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成为像样的哲学家;第三,经济学宗旨的返朴归真,他明确提出经济学要“以人为本”,这源自亚里士多德和亚当斯密因而

12、是真正的经济学精神;第四,烙印深刻的童年记忆(经济不自由可致人于死命),这种记忆对经济学革命的影响胜过无数学院化的经济学理论;第五,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现实的关注、研究和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以及由同情激发出的道义责任心,这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家身上最缺乏的东西。,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增加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

13、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的质的飞跃。,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更多的内涵,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两个概念的渊源,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如刘易斯、罗斯托。20世纪50和60年代,经济增长与许多社会问题的不协调逐渐凸现出来,如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的拉大等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绝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都主张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加以区分,1980年出版的新大英百科全书把这两个概念分为两个词条,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仅有增长经

14、济不一定能发展,比如由于制度上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被少数人获取,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不能算经济发展;比如如果经济增长导致整个社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生活质量低下、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经济发展的程度就比较低。世界银行1996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无工作的增长;无声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根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二、经济发展的目标,增加能够得到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并保证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公平合理分配。提高生活水平。让人们有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教育机会、更重视文化和人道主义。把人们从奴役和依附中解放出来,扩大个人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

15、选择范围。,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度量,GNP (或GDP)度量指标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一、GNP (或GDP)度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者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或者它们的人均数值来衡量 优点是简单明了,但缺点很多:无法反映分配状况; 不能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实际的国民产品(地下经济、自产自用的产品和服务、汇率问题*)等。,购买力平价(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在一国国内市场上购买相当于以美元在美国可以购买到的同样数量的货物或劳务所需要的该国货币单位的数目。,二、衡量经济发展

16、的综合性指标,综合性指标体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衡量发展水平,例如,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包括16项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另一类是用生活质量来衡量发展水平。,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由三个指标组成的一个综合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每项指标都采用百分制表示, “1”表示“最坏”,而“100”则表示“最佳”。,由莫里斯(Morris,M.D.)等人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l),1

17、.含义由人均寿命、教育水平、实际人均收入三个指标构成一个综合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水平:以成人识字率(2/3权数)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1/3权数)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实际人均收入:以调整的实际人均GDP来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利用以上数据,通过一个公式计算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是从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按人类发展指数可把国家划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2004年排序 2004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根据人类发展程度

18、共列出177个国家和地区。 (1)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55个,前五名是挪威、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其中挪威最高 0.956; (2)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86个; (3)低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36个,后五名是布隆迪、马里、布吉拉法索、尼日尔和塞拉里昂,均来自非洲,塞拉利昂最低0.273,连续7年包尾。,2004年中国的HDl为0.745,属于中等行列,排在第94位。中国香港的HDl为0.903,属于高等行列,排在第23位。,案例: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面积:92万KM人口:1.2亿人均GNP:280农业份额:43%婴儿死亡率:84儿童营养不良:43%文盲率(15岁下):49人类发展指

19、数:0.35,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海岸。1960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250个少数民族。城市化率25%,南部较富裕,北部贫困。 在20世纪70-80年代,从一个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和主要出口可可、花生等产品的国家,变为一个石油出口国。90%以上的出口收益、30%的国内产值和70%的联邦财政靠石油出口。 在70年代之前,尼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人均GNP为80。随着70年代的石油暴涨和大片新油田的开发,尼国开始了一个经济大变革,1968-1980年间,人均GNP以1000%速度增长,达到1020。80年代后,增长发生逆转,石油价格下降,过度雄心的工业化计划,对于

20、农业的忽视,过度举外债以及普遍存在的经济腐败和管理不当,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和下降时期的延长。,1994年,人均GNP下降70%,为280。 70-80年代,工业化进程和对农业的忽视,导致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的大量失业问题。此外地区间的收入悬殊(5:1)为全球之最。尼国每年新增人口330万。如果人口增长率不下降,2010年将达到1.5亿,2035年会达到3亿。,第三节 后发障碍与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后进国家的发展优势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一、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因素,二、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人均收入水平

21、低人口增长更为迅速国际移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率较为低下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存在很大差异国际经济环境对后进国家不利,三、后进国家的发展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人力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维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围。,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Ger

22、chenkron,1962)在总结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发优势论。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增长速度就越快。格申克龙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俄国等国为经验作为分析基础的,由于时代的发展,他的有些观点已显得过时了,不过,他提出的后发优势的主要思想仍然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格申克龙之后,阿伯拉莫维茨(M. Abramovitz, 1986)将后发优势论提高到一般性的理论层次,提出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关系的追赶假说。他同时指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条件

23、下才能成立,限制条件包括作为外在因素的技术差距,作为内在因素的社会能力,以及一国历史、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他关于社会能力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后进国能够成功赶上先进国家而大部分后进国与先进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的历史现实。,赫尔希曼(O.Hirschman)、南亮进、金泳镐等通过对拉美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将后发优势论应用于拉美、东亚经济发展的实际,印证并修正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和阿伯拉莫维茨追赶假说,使其更有广适性、更具解释力。如南亮进(南亮进,1992)以日本为背景,探讨了日本的后发优势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认为日本过去的高速增长

24、主要依赖大规模的模仿创新,依赖后发优势,而以1970年代为转折点,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或消失,日本依靠引进技术、实施追赶的机会日益减少,后发优势逐渐失去,同时日本没有从根本上将其模仿能力改造为真正自主创新的能力,经济发展因此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这也是美国超过了英国而日本没有超过美国的根本原因。,伯利兹、克鲁格曼、兹东等(Brezis, Paul Krugman, Tsiddon,1993)提出蛙跳理论,认为先发国基于原有技术的沉淀成本、资产专用性及技术转换的高机会成本,可能会延滞对新思想新技术的采用,而被锁定在原技术水平上,而后发国因为后发优势及选择性政策干预,更愿意采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潜力很大

25、的新技术,通过更好地把握新技术和机会,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从而证明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不仅体现于跟随性的模仿创新,而且体现于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 “蛙跳效应”表明,历史既有连续性、累积性,又有跳跃性和更替性,先进与后进、发达与不发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发国与后发国是会兴衰交替的。,资本的后发优势,主要是指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资本是自

26、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从绝对量来看,发达国家注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基本上呈递增状态。这个方面的后发优势现在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是否存在。从各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数据来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投资率高于储蓄率,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储蓄率高于投资率,这表明资本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应该比发达国家更高。,在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本后发优势的表现与作用不同。早期偏向于对资本数量的需求,后期则对资本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数量严重不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

27、”的双缺口模型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吸引外资大规模流入的理论基础,外资的流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储蓄的增加,资本数量不足的矛盾得到根本性缓解,资本的后发优势不再体现于引进外资的数量方面,而主要体现于引进外资的质量和结构方面。,技术的后发优势,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花费了巨大的投资和时间发明创造的,这些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他们只要花费很

28、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学来并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方面节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除模仿创新之外,一个重要的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就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技术的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如日本没有经过西方蒸汽动力阶段,而是绕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日本的现代化通过走捷径,使日本成功地在50年左右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现代化国家在200年才完成的历程。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先进国家开发的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步伐是新时期发挥

29、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外国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其技术溢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当地企业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跨国公司向其子公司转移新的产品与技术,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产生了示范作用,引起了当地企业的模仿行为。二是对相关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企业而言,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质量标准与技术要求,促使并帮助当地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标准,提高质量水平,以满足其原料供应或销售服务的要求。三是对当地员工的培训作用。由于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管理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跨国公司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培训当地员工,提高了其技术水平

30、,而掌握了新技术的员工通过自办企业或为当地企业雇用,就会把由此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人力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大优势,也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及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都将存在的重要优势,这一优势既是比较优势,也是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工会是反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他们之所以反对全球化,一方面是担心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造成发达国家的产业空洞化而导致其熟练工人的失业,另一方面是担心政府按WTO的规则降低关税、减少补贴,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发达国家造成冲击,两者都在于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中国正在逐渐成为

31、全球的制造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当然,由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存在,仅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与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复杂劳动密集型。,劳动方面的后发优势的另一重要体现是知识的溢出效应。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和共享性,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知识是有时效性的,随着知识的更新与进步,对原有知识体系或陈旧的知识进行再投资显然是非理性的,是对经济资源的浪费,理智的选择是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效应。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发展中国

32、家能够跳过漫长、曲折的中间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创造人力资本。一是教育的国际化。在全球化、信息化同时,教育也日益国际化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发达国家教育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热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同时,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为了扩大生源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积极地从发展中国家中招生。特别是因特网的建立,远程教育的扩展,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普及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便利。二是国际贸易中的知识溢出。在WTO的框架下发展对外贸易,是从国外获取知识的最

33、重要方式之一,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需要与国际接轨,都需要掌握有关的知识信息,执行共同的标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传播和吸收的过程。三是外国直接投资中的知识溢出。跨国公司在知识创新和传播方面是全球的带头人。他们占了世界生产总值的1/3,占世界FDI的70%,占世界R&D支出的80%。通过培训当地职员,以及与国内供货商和分包商的接触,外资企业带来了包括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可观的知识外溢效应。,制度的后发优势,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一种有效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经过反

34、复、动荡、危机以至战争等等才能形成,而制度又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这种制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来者就可以避免这种试错的高额代价,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正式规则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并且制度转让并不像技术转让那样涉及到知识产权(专利权)和技术转让费之类的问题,这将大大降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成本,降低正式规则建立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同时,在开放经济中不同制度安排的效率差异会得到鲜明对比,从而产生改善不合理制度的强大刺激,不仅能够产生强烈的

35、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而且由于政府在制度比较中对新制度的预期收益更加明确,对实现制度变迁的有效途径的认识更加清楚,因而也会促成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消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开放经济中的制度创新不同于原来在一个国家框架下提出的制度创新,它不再只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制度变迁,其制度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国家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且还来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受到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影响,制度所涉及的问题有很多也超出了某一个国家的界限和范围。对一个相对封闭和缺少国际竞争的社会,制度选择空间较大,这个社会完全可根据其偏好决定其制度。但随着一个社会开放度的提高,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激烈,制度选择

36、的空间就有缩小的趋势。对一个国家而言,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其制度安排也逐渐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制度趋同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入世对中国制度创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为我国制度创新提供了总体的原则和制度框架,为我国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它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待遇,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制度变迁的进程。WTO规则是约束其成员间国际贸易的行为准则,是由其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拆除各种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秩序化、规范化,推进贸易的自由化。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条款的影响是强制性的。它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性制度化协调。WTO规则最基

37、本的是市场化规则,它是一个处理国际贸易关系的总的制度框架,它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健全透明、公正的管理体制,以此来建立国际新秩序。二战以来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未再爆发类似30年代大危机那样的世界性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三大世界经济协调机构,制定了通用的规则和条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烫平了经济波动。,结构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农业国,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

38、增长。这方面的后发优势在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因为在那里所有部门都现代化了,生产率差异较小,至少没有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工业的生产率差别大。不考虑其他因素,仅就结构转变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快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效率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将更加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速度将会更快,一方面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将加速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使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结论: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不

39、会、也没有必要按照统一的模式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各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与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论”是不同的。同样,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技术的模仿创新、制度的借鉴改造、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人之长、补已之短,后发制人,这与依附论等悲观的后发劣势论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后发优势的表现更加突出,影响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四、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最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表现优于以往的任

40、何时期,1998年世界GDP水平相当 于1950年的6倍,年增长率达到3.9%。与 之相比,1820195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 1.6%,而1500182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 为0.3%。,1. 亚洲的经济奇迹,在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突出的一部分国 家被麦迪逊称为复兴的亚洲,在其他文献 中这一现象也常常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亚洲经济增长的特征是外向型经济、高投资、低通胀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增长不仅来自于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亚洲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上的高度开放。,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东亚诸国经

41、济增长的成功与各国在下面几方面的努力分不开:,(1)东亚各国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2)高度开放自由的经济与适当的政府 调节相结合的政治经济体制; (3)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 经济的稳定性。,除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东亚诸国,亚洲还有主要由产油国组成的西亚诸国(西亚主 要有15国家组成,其中10个是重要石油生 产国)。这些国家中由于石油的重要性, 使得许多产油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高, 可被划入高收入国家。,2.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国家奉行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拉丁美洲经历过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基本因素发生了变化。OECD国

42、家积极推动反通货膨胀政 策。美联储转向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元升 值。拉美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本 身严重影响了拉美各国的持续经济发展。而同 时,为了解决萦绕不去的危机,这些处于恶性 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边缘的经济必须大规模收 缩。这进一步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增长。,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严重债 务危机,拉丁美洲诸国不得不放弃以往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战略,而转向更 具市场化倾向的政策。 这种转型当然存在成本。19801990 年十年间,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都 出现了负增长。,3. 非洲的困境,非洲拥有接近13%的世界人口,但仅 生产3%的世界GDP。这里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

43、,其1998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 当于最富地区的5%,不到亚洲(不包括日 本)人均收入的一半。,贫穷和经济停滞或下降是非洲的主要特征。但非洲各国之间也存在收入水平和增长表现方面的巨大差异。相对繁荣的主 要是地中海沿岸的5个国家:阿尔及利亚、 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非洲经济长期增长的落后和停滞有着历史原因。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控制。殖民统治造成的强迫劳动和种族隔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缺失,经济结构畸形等种种弊端使得非洲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上,增长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经济停滞的现实原因有:,(1)政局混乱; (2)制度缺失;(3)外债沉重; (4)人口暴增。,思考题,名词解释: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类发展指数思考题:1、发展的含义是什么?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GN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哪些缺陷? 4、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社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形? 5、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