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0608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卜算子苏轼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于元丰二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抵贬所,最初即寓居于定慧院。这院实际是个佛寺,又名定惠院,苏轼曾写有游定惠院记一文。这一时期他与佛印禅师等高僧常有交往,并且成为很好的朋友。作者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未几即迁居临皋亭,最后又复营建了东坡雪堂,“东坡居士”的称号就是取于此时。这首词从题目和内容看应该是初到黄州时所作。,译: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

2、,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 沙洲上。,词的上片,前两句展示的是一个幽冷凄清的环境: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上,漏声已断,夜阑人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这里“幽人”和“孤鸿”是两个意象,名为二实为一,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的“幽人”形象,随即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契合,幽人即是孤鸿,孤鸿即是幽人。,缥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貌.这两句是说,我这独自往来的幽人,就象那时有时无的孤鸿影子一样,有谁看见我 呢?这既表现了作者幽独孤寂的心境,也道出了 他当时的难堪处境.,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

3、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下片四句说的全是孤鸿,而实际上还是句句说的自已。“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说孤鸿被惊起不断地回头,心中的怨恨却无人知道。作者的这些内心活动,可从他给朋友的信中看出。苏轼答李端叔书其中有一段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由此可见他在乌台诗案后,深知宦海风波的险恶,惊惧犹存,以致灰心钳口,有恨也无人知道了。“拣尽寒枝不肯栖,

4、寂寞沙洲冷”。是说孤鸿找遍了寒枝,拣来拣去总“不肯栖”,而宁愿在寂寞的沙洲里受寒耐冷。这是孤鸿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作者的人格境界。,品读与探讨 2,首二句写夜深,用“却、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的心境。”时见“两句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幽人“指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下片把两句合在一起,写”孤鸿“也就是写自己。下片用”惊、恨、寒、寂寞、冷“。更明显地写出,自己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全篇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非人非鸿,把寂寞心绪表达得清妙高超。,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 逐流的心境,

5、寓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表现手法,意象 说明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

6、、“寒枝”等就是意象。,意境说明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 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 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 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此词以孤鸿自喻。孤鸿是苏轼喜爱的生命意象,他多次用来比况人生,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断暗喻生命历

7、程之不畅。孤鸿喻幽人,而幽人正是苏轼自指。独往来、缥缈,写生命之孤独、漂泊无依,然而却坚守着高傲高洁的品格.,换头两句顿起波澜。“惊起”是生命之震憾,是心灵的悸动。“有恨无人省”是无奈的清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高贵的 孤 独,是自觉的选 择。 这首词寓意高远空灵,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这是一首借物比兴的词,由于意境很美,有一种仙骨气质,因此历来有很多的附会。关于此词的本事,宋人就有四说,其一,为黄州王氏女子作;其二,为黄州邻家女子作;其三,为少年时邻家豪右之女作;其四,为惠州温都监女作。这第四种说法流传最广,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作:“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8、,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这四种说法均为传闻,大抵出于当时的一些坊间评话。这些牵强附会的传说,是对这首词的歪曲,有损于作者的原意,但也说明苏词的影响很大。虽然今天我们无法还原本旨,从当时作者的处境约略可以推断,词人初被贬谪,惊魂甫定,心情自然幽独凄清。这首词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物寓怀,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自伤,同时也表示了作者的孤高自许,篾视流俗的生活态度,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

9、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

10、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他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谢谢!猪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