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病理机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的病理机制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热的病理机制fever,本章要求掌握: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及发 热的机制;发热各期热代谢的特点。熟悉:发热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发热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一节 概述 临床概念: 体温升高(超过0.5)时,就称为发热。 生理性 发热分为 体温升高. 病理性 1、生理性体温升高 伴随着某些生理活动出现的体温上升。如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剧烈运动等。,2、病理性体温升高 (1)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控障碍(产热过量或散热受阻),使体温超过调定点。如甲亢、中暑、广泛鱼鳞癣等, 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发热(fever): 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在高
2、水平上的调节。 是调节性体温升高。,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 病理性体温升高 高,与SP相适应)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 高,超过SP水平),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EP细胞,EPs,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 散热,体温升高,一、发热激活物,是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
3、外毒素,可溶性外菌素 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1)革兰阳性菌,细菌,(2)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脂 质A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细菌,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种类,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差、6080 30分钟破坏,好、160 24小时破坏,毒性作用,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
4、C等,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病 毒,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 血细胞凝集素,流感病毒,SARS,麻疹病毒感染,真 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 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疟原虫,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间日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二.内生致热原(EP),产EP的细胞在EP诱导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发热激活物,IL-1TNFINFIL-6,EPs,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能分泌包括IL-1,
5、 TNF-在内的众多cytokine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体温调节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通过刺激迷走神经(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6、,无论EP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它们引起发热都有一个潜伏期,提示EP需要通过一定中介才能引起发热。,EP,调定点上移,?,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前列腺素E (PGE) PGE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EP短 EP诱导发热期间,动物CSF中PGE水平升高 PGE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CSF中PGE水平 Na/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升高体温, Ca2降低体温 EP先引起体温中枢内Na/Ca2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环磷酸腺苷 (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一氧化氮(NO),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热限的存在,Fever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C,为什么?
7、 机体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阻止体温无限上升。,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 cryogen),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内生致冷原,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释放。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室旁核分泌CRH a-MSH,发热激活物,单核细胞,EP,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Na+/Ca2+ ,cAMP ,PGE2 ,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寒战,散热,产热,体温上升,AVP-MSH
8、,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的时相,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上升期,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期,高峰期,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高峰期,退热期,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退热期,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发热时,产热;体温升高使基础代谢率(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机体分解代谢明显,物质消耗。,一、物质代谢的改变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
9、酸。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血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水、电解质代谢: 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一)糖代谢: 1、能量消耗肝糖原、肌糖原分解糖 原储备。 2、氧债(oxygen debt):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加 大,对氧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摄氧相对 不足氧债。 此时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依赖糖酵解供给,乳酸生成。,(二)脂肪代谢: 1、能量消耗 2、糖原储备 3、营养摄入 脂肪分解脂肪氧 4、交感-肾上腺髓 化不全酮血症、 质系统兴奋性 酮尿
10、症。(三)蛋白质代谢: 高体温 发热 蛋白质分解尿氮 EP (2-3倍) 负氮平衡。,(四)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高热期:排尿Na+、Cl-在体内潴留。 退热期:尿量大量出汗Na+、Cl-排出 低钠血症。 发热易导致脱水: 高热期因皮肤、呼吸道蒸发,饮水不足 脱水 退热期若大量出汗,二、生理功能改变(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主要表现: 1、头痛、头晕,机制不明。有时有谵语、 幻觉。 2、小儿高热可引起抽搐(热惊厥),可能 是CNS发育不全。 3、发热常伴睡眠(IL-1有诱导睡眠作用),(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窦房结兴奋性血温升高 心率 交感系统兴奋性 CO 心肌收缩力(一般体温每升高l,心率
11、每分钟增加18次) (但心率超过150次/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下降)。,体温上升期: 外周血管收缩Bp轻度。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退热期: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循环血量BP,严重时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长期慢性发热营养不良。致热原毒性作用心肌损伤。(三)呼吸功能改变: 血温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发热 呼吸 代谢酸性产物、CO2生成 加深 加快,散热,CO2呼出。,(四)消化功能改变 1、交感神经兴奋性及脱水、致热原的 毒性作用消化液分泌、消化道蠕 动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和 便秘。 2、发热酶活性三、防御功能改变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
12、不利的一面。,(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高温 、EP可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发热是否使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尚有争议。(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发热时产生的大量EP(IL-1、TNF、IFN)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对热难以耐受,发热疗法已被用于肿瘤的治疗。,(三)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反应。主要包括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浓度改变及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急性期反应是机体产生的一系列防御反应中的一种。中等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节 防治的病
13、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一)对尚未查明病因的非高热患者,不要 冒然退热,以免延误诊断。(二)注意补充营养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 碱平衡紊乱。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一)高热(40)病例都应尽早解热, 尤其是小儿,容易诱发热惊厥。,(二)心脏病患者,高热易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心衰,应及早解热。(三)妊娠期妇女也应及时解热 1、发热和过热有致畸胎的危险。 2、妊娠中、晚期,循环血量增多,发热加重 心脏负担,可诱发心衰。,(四)解热措施: 1、药物解热: (1)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 (2)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3)清热解毒中药。 2、物理降温:冷敷:酒精擦浴、冰帽或冰 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