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复习之《赤壁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复习之《赤壁赋》ppt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赤壁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1.自幼聪慧好学,父苏洵游历四方,由母程氏启蒙教读。2.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深受 主考官
2、欧阳修赏识。 3.神宗熙宁四年,上书陈新法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外调 4.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5.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后奉召回京,累官至礼部尚书 。 7.晚年又因新旧党争,屡遭迁谪,远贬至惠州、儋州。,苏轼生平,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
3、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另有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前赤壁赋,作者通过记叙夜游赤壁的经历,阐述对人生的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伤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
4、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赋: 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文之间。 重视词藻、对偶、问答、铺排。 脱胎于楚辞,源于荀子赋篇。 1.盛行于两汉,体制铺排的大赋。 2.魏晋南北朝行文骈俪的骈赋。 3.唐朝则盛行声律和谐的律赋。 4.宋朝因古文而趋散文化的文赋。 5.明清因八股科举的制式股赋,关于赋,名句默写(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2)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3)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不绝如缕。 ,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
5、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字音落实,举酒属客(zh)歌窈窕之章(yo tio)徘徊于斗牛之间 (du)冯虚御风(png)扣舷而歌之(xin)桂棹兮兰桨(zho)击空明兮溯流光(s)倚歌而和之(h)嫠妇(l)愀然(qio)山川相缪 (lio)舳舻千里 (zh l),旌旗蔽空 (jng )酾酒临江 (sh)横槊赋诗 (shu)渔樵(qio) 江渚(zh) 麋鹿 (m)举匏樽以相属 (po)寄蜉蝣于天地 (f yu)渺沧海之一粟(s) 哀吾生之须臾(y) 挟飞仙以遨游 (xi)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ng),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6、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秋,七月十七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
7、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景,事,情,夜游赤壁乐,写景作用,作用,营造氛围,烘托情怀,为议论作铺垫,首尾呼应,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着江面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遥望美人啊,天各一方。”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
8、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 慕泣 诉,乐极生悲,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有吹洞萧者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或修辞方法,(句式:介词结构后置),(修辞:对偶),(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对偶),(修辞?对偶),(句式:定语后置),(修辞?对偶),读文思考: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
9、词语。2、概括本段内容。3、分层,并用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一层:苏子之问承上启下,第二层:客人之答,第(一)层客人三问,第(二)层转写自己,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望地而问:孟德之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幻想不能实现:托遗响于悲风;,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10、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盘绕,草木茂盛苍翠,这地方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击破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边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
11、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成仙长生的想法是不可能多有所得(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说说这一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客曰:,曹操,诗句:月明、乌鹊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议论说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怀
12、古,伤今,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 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短暂 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写因悲生议。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 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情,苏子曰
1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还
14、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自然届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有的。,思考: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
15、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思考讨论:,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思考讨论:,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凌乱。我和客人们在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
16、的这种和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赤壁之景,夜游之行,乐,客,苏子,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借景议理,解客之悲,乐,景,情,理,构思和表达艺术,感情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
17、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艺术特色,1、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2、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
18、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艺术特色,一.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9、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嘱,缭,凭,藉,互文见义,对偶,比喻,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对偶,对偶,对偶,对偶,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而今安在哉?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5.凌万顷之茫然。6.渺渺兮予怀。7.而又何羡乎?8.何为其然也?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式,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倒
20、装句式,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现象,名作状,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侣鱼虾而友麋鹿3.正襟危坐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方其破荆州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7.下江陵,顺流而东也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名作状,使动用法,名作动,名作动,四、一词多义,1.歌,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 倚歌而和之,2.望,七月即望望美人兮天一方,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如,5.之,6.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哀吾生之须臾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月出于东山之上扣舷而歌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7.于
2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些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月出于东山之上,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声,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眺望,动词,攻下、攻占,名词,下面,位置低的,与上相对,动词,像,动词,往,到,助词,取独,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不译,动、形容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吗”,介词,在,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音节助词,不译,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
22、,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被介词,在,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哀吾生之须臾 (3) 苟非吾之所有 (4)耳得之而为声 (5)吾与子之所共食 (6) 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的助词,的主谓之间代词,它 主谓之间 主谓之间,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又何羡乎,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介词,在语气词,表示疑问 语气词,表示疑问,五、翻译句子,注意句子的特点。,、举酒属客,诵
23、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
24、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
25、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
26、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7、,(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四、倒装句
28、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
29、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
30、、“安”、“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31、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皆以美于徐公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二、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三、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四、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夫
32、晋,何厌之有何后之有忌不自信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国之孺子之游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乃号令于三军曰遂使之行成于吴十年不收于国又败之于没谤讥于市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赵氏求救于齐和于身也甚于妇人贤于长安君封之以膏腴之地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浴乎沂,风乎舞雩为国以礼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六、综合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驾一叶之扁舟 山川相缪 。 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
33、句子。 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形容船小,缭,盘绕,同一样,箫声的余音,B,C,A,A,3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为其然也?(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4、。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何为其然也? B而今安在哉?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4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寄,劝 B冯虚御风 冯:乘 御
35、:驾 C倚歌而和之 倚:靠,依 D盈虚青如彼 盈:满,D,D,D,C,C,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和不同 和相同 B和相同 和不同C和相同 和相同 D和不同 和相同8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11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 仙的快乐情感。B作者写曹操横
36、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B,D,B,12。课文阅读训练,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_,_,_,_。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把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在横线上。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
38、面的一段文字来。3说说此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C,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同时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39、,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 归纳此语段的段意: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 _ 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诗。3“孟德困于周郎”指的往事是4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正襟危坐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举匏樽以相属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3。课文阅读训练,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14。课文阅读训练,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40、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2二段有八句话,请在其句序之间用“/”标注出第一层。 ,3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苏
41、子愀然( )(2)西望夏口( )(3)方其破荆州( ) (4)横槊赋诗( )4翻译下列句子(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是6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B.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C. 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D.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