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148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先秦散文,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千秋亚圣孟子,“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

2、,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希望能够在

3、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退而与弟子决心写书建立学说。,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君为轻”,行王道,制民产,省

4、刑薄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庙亚圣殿,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亚圣府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孟府仪门,孟庙康熙碑亭,孟母林神道,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对于,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荒年

5、,第一段,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取独,国君谦词,语气词连用,使动,使迁移,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

6、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词语讲解,(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感到困惑,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

7、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第二四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喜欢,请允许我,用,打比方,击鼓,名动,兵器,拖着,逃跑,有的,才,凭借,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

8、允许我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罢了,这,通“毋”,不要,只是,衬字,告诉,使人知道明白、知道比喻,(1)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器、武器(2)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军事、战争(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4)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9、 士兵,(1)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弯”相对(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后序) 正确的、正直的(3)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面对、遇到(4)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是,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判断句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重点习惯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只罢了。”3是亦走也“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分析“民

10、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

11、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背,耽误,粮食,尽,c,密,网,池塘,砍伐树木,名动,按照,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第五段,名动,埋葬,办丧事,“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养活家人,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是王道的开端。,动名,活着的人,动名,死去的人,能承担,能承受,尽,胜利,战胜、超过,优美的,(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

12、说赵太后) sh 数目、数量(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sh 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 sh 命运(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 密,与“疏”相对(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 计算(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 屡次,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第六段,树:名动,栽种;之:音

13、节助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介词,凭借衣:y,穿,名动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五亩地的宅院,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鸡、猪、狗等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养育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百亩的农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作季节,数口的人家就可以凭借这而没有饥饿

14、了;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种植树立、建立培养树木,(1)四时之间,无日休息(2)脱我战时袍(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5)斧斤以时入山林(6)时韩吏部权京兆(7)时鸣春涧中(8)不拘于时,学于余,季节时候,时辰时代时机、机会时节,季节当时常常、经常、

15、不时时俗、时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用 介词认为 动词,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填然鼓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太后曰:“然。”,然,音节助词,无义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百姓,代词,这样代词,这样助词,地、的样子形,然而、但是对,是这样的,接着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措施五亩树之以桑鸡豚无失其时百亩勿夺其时谨申之以孝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效果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养民,

16、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第七段,“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17、知道开仓发粮赈济;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是:这异:区别兵:武器罪:名动,归罪斯:那么,就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和刺杀一个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了。”,sh 吃sh 食物s 喂养,(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孤当续发人众 (3)刀刃若新发于硎(4)使人发书至赵王(5)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6)舜发于畎亩之中(7)发其士文之悲哉

18、(8)非常之谋难于猝发(9)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恐前语发(11)然后扣树三发(12)齿危发秃,发射 派遣、派出出发,出发送、递交征发、征调起用、兴起抒发、流露发动、爆发打开、拿出暴露、败露量词f 头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

19、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斯天下之民至焉,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分析问题: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者=一百步者,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民不加多”,解决问题:,仁政之始,仁政之成,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20、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

21、,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讨 论,古今异义,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更,再,副词今: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有时今: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古:兵器今:战士,士兵,弃甲曳兵而走古:逃跑今:行走谷不可胜食也古:尽今: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细、密今: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种植,动词今: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可以凭借今:表同意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