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1480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t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千秋亚圣,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2、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年,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3、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青少年,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滕国 ,滕国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4、在滕国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滕国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

5、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

6、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孟子名言,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时代背景:

7、,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池,w,衣(

8、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殍( ),pio,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作代词 1、指示代词.如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可译作这,这样。 2、代人.如“人皆吊之”【可译作塞翁。 3、代物.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土地。 4、代事.如“与坐谈,问之客曰”【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之”的用法,二. 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三、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 如“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

9、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 是有”的宾语,提前了。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3.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三.

10、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之 1做代词: 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 特殊: (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 (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 2做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久之,蛇竟死/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 (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虽我之死/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提宾句的标志: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 3做动词:到、往.子将安之,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

11、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由此观之”.【这里的“之” 接在动词“观” 后面,协调音节,无义。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的烛之武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 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12、路者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通假字,颁通“斑”,涂通“途”,无通“毋”,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2)动词活用作名词(3)形容词作动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填然鼓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2)动词活用作名词,请以战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王无罪岁,(5)意动用法,使迁移,以为罪,3、特殊句式,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判断句,(2)介词结

13、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是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4)固定句式,(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

14、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4、古今异义,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整体分析课文1、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困惑?他的困惑是什么?,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转归正题),王好战,请以战喻(迂回侧击),整体分析课文2、孟子是如何分析梁惠王的困惑?,不违农时,

15、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整体分析课文3、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方法来解除他“民不加多” 的困惑?,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整体分析课文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3、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整体分析课文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人物:梁惠王,形式:对话,孟子,困惑(移民移粟),论证方法:设喻,民不

16、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落入瓮中),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斯天下之民至矣,施仁政(养民、教民),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

17、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18、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展示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19、,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第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散文写作特点:,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