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1480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80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课件.ppt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于忧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幼吾幼,人之幼,死于安乐,地利不如人和,失道寡助,(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年,孟 子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2、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3、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青少年,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4、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成年与晚年时代,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一、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二、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三、“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

6、道,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澄海东里中学 陈亿聪,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池,w,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莩),pio,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7、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民不加多”的语句,把握文章的思路。,提出 “民不加多”的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分析 “民不加多”的原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整体分析课文 第一段内容1、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困惑?他的困惑是什么?,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转归正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君入瓮),王好战,请以战喻(迂

8、回侧击),整体分析课文2、孟子是如何分析梁惠王的困惑?,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家(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卑幼亲属),知识拓展:古代表示谦虚的自称,帝 王:一般人:官 吏:读书人:老 人:称妻子:称亲属:,寡(寡德之人) 、,愚、鄙、敝、仆,下官、末官、卑职,小生、晚生、不才,老朽、老夫、老汉、老身、老衲,拙荆、贱内,孤(小国之君)、朕,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整体分析课文3、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方法

9、来解除他“民不加多” 的困惑?,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整体分析课文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3、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整体分析课文5、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狗彘食人食(贵族)涂有饿莩(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爱民,除暴政,对比,比喻,以民为本,保民、富民,养民、教民,寡人之于国也,人物:梁惠王,形式:对话,孟子,困惑(移民移粟),论证方

10、法:设喻,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落入瓮中),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斯天下之民至矣,施仁政(养民、教民),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讨 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