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1532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ppt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复习,阅 读,1、归类整理,形成系统,1)按体裁归类 2)按课型归类 3)按知识点归类 4)按表达方法归类 5)按题型归类,按体裁分,写人文章,写景文章,状物文章,说明文,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古诗阅读,写事文章,课内阅读,按课型分,略读课,自主阅读课文,精读课,课内阅读,精读内容,领会方法,粗知文章大意,自读自悟,出示阅读提示,合作探究,按原文填空,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的意思及词句的表达效果,按知识点分,重点语段,借“题”发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文中关键句体会情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能给句子或段落加上标点符号,结合课例,借物喻人的的:如访兰烂漫的点地梅;前后照应的

2、:如回忆爸爸;运用侧面描写的:如唯一的听众空城计;运用丰富的想象来写的:如黄河大合唱天窗;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的:如匆匆运用细节描写的: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运用环境描写的:如翻越大雪山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的,表达方法归类,1、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课文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课文第x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文章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其表达效果)?5、文中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题型,有代表性的,密西西比河风光开头: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课例,天窗结尾: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

3、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高山榕过渡段: 这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高山榕,同成千上万棵高山榕一样普通。然而,它又是那样的不同寻常。 我很重要 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段在文中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总结开头、结尾及文中某段作用,首先我们来看阅读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1、看拼音写汉字或为汉字选择正确读音;2、为句子加标点;3、找近义词、反义词(从短文中选几个词为它找近反义词或先 出示几个词要求学生从短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近反义词);4、解释词语或者用词语造句;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为短

4、文分段、概括段意或者为段落分层概括层意;,7、归纳主要内容;8、找出中心句或者总结中心思想;9、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10、分析重要句子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11、结合生活或自身实际谈体会、感想。,我们再来看 “阅读理解” 的核心能力有以下几条:1、概括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3、抓课文重点句子的能力。4、领悟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的能力。5、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 读出“我”的能力。,描写方法的作用,人物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 。人物描写的作用: 正面描写: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形象(

5、精神品质),表现了性格,体现了 感情。 侧面描写: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了+突出(烘托),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 2.渲染气氛3.为下文埋下伏笔。4.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5.推动情节发展6.烘托人物心情,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的感情。2、排比: 增强语势+内容(突出强调)3、反问:加强语气+内容(突出强调)4、设问: 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

6、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规律性,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所以不能互换。,规律性,课外阅读训练答题方法,速读原文材料,看清题目要求,细找文中原话,认真回答问题,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

7、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喜欢引导学生用“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开放性阅读试题题型归纳,、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延伸拓展的内容(如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名句等);、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对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薄弱环节,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

8、第一人称;或仔细研读语言环境。 、采用或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长大还意味着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和理由。2012我长大了,11/21/2022,返回目录,11/21/2022,返回目录,一、写人、记事类文章,1.写人文章读懂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

9、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10、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主人公: 作者的爸爸二.主人公的特点:肥胖,三.写作意图: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四.作者选择了什么材料或事件买橘子的事件,2.记事类文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大要素)写作意图和感情抒发,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与手法。理解深刻道理,3.写人、记事类文章的表达技巧(一).文章记叙的顺序A 顺

11、序B 倒 叙C 插 叙,(二)文章的表达方式A 叙 述B 描 写C 说 明D 抒 情,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叙述,她不是鲁

12、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描写,说明,大雁的身体构造很像小船,一双带蹼的脚,像是两把船桨。扁平的嘴有锯齿状的缺口,便于切断植物的嫩叶、幼

13、茎和淘食水生植物的块根和种,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抒情,二

14、.写景、状物、说明类文章,1.如何阅读写景文章(1)抓住题眼,着眼景点,弄清作者的描写顺序。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推移的顺序:景物的不同类别:(2)理清文章的层次总分结构:分总,总分,总分总(3)品读重点词句和段落,抓住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15、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分别写了哪些景色?月光、淡淡的云、树、灌木、杨柳、塘中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由上到下什么思想感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腼腆的春 春像一位腼腆的少女,悄悄的来临,她轻轻一挥手,大地便春意盎然,生气勃勃. 瞧,大地复苏,莺歌燕舞,冬眠的小动物们睡完懒觉来迎接这美妙的世界;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展望这全新的世界;柳 树在溪旁梳理着头发,暖风吹过秀发飞扬;笋牙儿不畏艰辛,一个劲儿向上钻. 春天的天空格外蓝,鸟儿欢快地翱翔着,云儿悄悄地变幻着;溪水格外清澈,即使前面的路多么艰辛,他都勇往直前;空气格外清鲜,带着雨后的气息,令人陶醉在这朝

16、气蓬勃的画面之中. 春雨绵绵,滋润着万物,雨后,花儿绽放,争奇斗艳,带着晶莹的露珠,使得花儿更加美丽,啊!美好的春! 雨后,甲虫音乐家们从巢穴中昂首阔步的走出来,他们全神贯注的振着翅膀,站在草叶上引吭高歌,声音圆润洪亮,优美的旋律,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令人赏心悦耳. 春是那么含蓄,那么腼腆,那么迷人,她会令人遐想,令人无法抗拒.,什么结构?总分总总起是哪句?春像一位腼腆的少女,悄悄的来临,她轻轻一挥手,大地便春意盎然,生气勃勃.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冬眠的小动物们、小草、柳 树、笋牙儿、天空、鸟儿、云儿、溪水、空气、春雨绵绵花儿、甲虫总结是哪句?春是那么含蓄,那么腼腆,那么迷人,她会令人遐想,令人

17、无法抗拒.,段意合并法。重点段段落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取主舍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用词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标题补充法。有些文章题目,我们把它补充完整就是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找中心句。,本文主要记叙了。本文主要描写了。本文主要介绍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形式,考 试 一位美国的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一天,她来到一所学校,请校长找来三名四年级的学生。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然后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

18、着绳子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在瓶子里。 她对三个学生说:“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一口没有水的井里玩。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说完了以后,她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小朋友齐声回答:“记住了!” 美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小梅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喊完,三个小朋友各自安稳地把三个小铅锤拉了出来。 那位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 小梅如实地告诉了她。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教育家问。 小梅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

19、出去。” 那位美国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小梅 ,抱了好久才放下 ,她对校长说 :“ 在美国 ,这样的实验我做过多次 ,但每次都由于争着先往外拉铅锤 , 总要把瓶子拉翻 。 今天 ,我的实验第一次获得成功 。”,/,/,/,教育家做实验过程。,教育家的实验获得成功。,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20、,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我 家 的 小 园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

21、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了。 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玉米棒子。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的可爱。 秋天,石榴树上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好像迎着我咧嘴傻笑。这怎能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

22、样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白色的世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啊,小园!”,/,/,游龙华公园 星期天,我们游览了桃花盛开,曾经洒过劣势鲜血的地方龙华公园。 进了公园,我们先走向“桃园”。不多会儿,满园桃花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的桃花品种繁多,有“樱桃”、“白桃”、“垂桃”、“日月桃”等。桃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红的像一团火,白的像一片云,还有黄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微风吹过,送来了缕缕清香。 “你们看,那儿有许多蝴蝶!”一个同学指着前边说。我们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些枝头果然有许多蝴蝶在随风摇动。可是走近一看,它们不是蝴蝶而是话,这种花的形状、颜色和蝴蝶非常相像,

23、所以人们称它为“蝴蝶花”。 饱览了桃花后,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两旁松树耸立,四周铺满嫩草,外面围着一圈整齐的冬青。纪念碑上刻着:“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先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读着碑文,我仿佛看到了烈士们正横眉冷对带血的屠刀,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龙华的桃花 离开了纪念碑,鲜明的路标把我们引向旁边的画廊。画廊里展出了许多烈士的照片,照片下面是烈士的生平简介。这里还陈列着烈士的手稿。这些手稿记载着先烈们的战斗历程。 这时,我不禁低语着:“烈士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沿着革命的路走下去,走到底!”,/,/,/,/,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

24、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1

25、/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本文主要记叙了。本文主要描写了。本文主要介绍了。,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形式,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告诉了、,注:写人主要是赞美人物的品质。写景、物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

26、的喜爱。哲理性的文章主要是告诉我们道理。,找中心句,考 试 一位美国的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一天,她来到一所学校,请校长找来三名四年级的学生。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然后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在瓶子里。 她对三个学生说:“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一口没有水的井里玩。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说完了以后,她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小朋友齐声回答:“记住了!” 美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

27、二” 小梅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喊完,三个小朋友各自安稳地把三个小铅锤拉了出来。 那位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 小梅如实地告诉了她。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教育家问。 小梅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出去。” 那位美国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小梅 ,抱了好久才放下 ,她对校长说 :“ 在美国 ,这样的实验我做过多次 ,但每次都由于争着先往外拉铅锤 , 总要把瓶子拉翻 。 今天 ,我的实验第一次获得成功 。”,/,/,/,教育家做实验过程。,教育家的实验获得成功。,:“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出去。”,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

28、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

29、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我 家 的 小 园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了。 夏天,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很茁壮,绽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火红的石榴

30、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着阵阵芳香,引来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它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玉米棒子。地里,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望着这丰硕的果实,我感到小园的可爱。 秋天,石榴树上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好像迎着我咧嘴傻笑。这怎能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样披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白色的世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啊,小园!”,/,/,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游龙华公园 星期天,我们游览了桃花盛开,曾经洒过劣势鲜血的地方龙华公园。 进了公园,我们先走向“桃园”。不多会

31、儿,满园桃花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的桃花品种繁多,有“樱桃”、“白桃”、“垂桃”、“日月桃”等。桃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红的像一团火,白的像一片云,还有黄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微风吹过,送来了缕缕清香。 “你们看,那儿有许多蝴蝶!”一个同学指着前边说。我们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些枝头果然有许多蝴蝶在随风摇动。可是走近一看,它们不是蝴蝶而是话,这种花的形状、颜色和蝴蝶非常相像,所以人们称它为“蝴蝶花”。 饱览了桃花后,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两旁松树耸立,四周铺满嫩草,外面围着一圈整齐的冬青。纪念碑上刻着:“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先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读着碑文,

32、我仿佛看到了烈士们正横眉冷对带血的屠刀,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龙华的桃花 离开了纪念碑,鲜明的路标把我们引向旁边的画廊。画廊里展出了许多烈士的照片,照片下面是烈士的生平简介。这里还陈列着烈士的手稿。这些手稿记载着先烈们的战斗历程。 这时,我不禁低语着:“烈士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沿着革命的路走下去,走到底!”,/,/,/,/,我们一定会沿着革命的路走下去,走到底!”,2.状物文章的阅读方法,(1)文章的描写顺序:整体-部分,概括-具体,总分总静物:外形-结构-用途动物:外形-动态-习性植物:形状-大小-颜色-滋味(2)感受作者对物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以物明理:落花生(要做有用的人,

33、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借物喻人:白杨树、落花生、梅花(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气节)、竹子(内空,谦虚),3.说明文章的阅读方法,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阅读模式,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

34、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阅读模式,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

35、效果(或作用),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阅读模式,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6、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阅读模式,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阅读模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三、修辞手法,阅读模式,四、记叙文六要素,五、记叙顺序,六、描写角度,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叙、倒叙、插叙,

37、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阅读模式,七、描写人物的方法,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阅读模式,十、描写(或抒情)方式,十二、说明顺序,十一、叙述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阅读模式,十三、说明方法,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十五、小说三要素,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阅读模式,十六、环境描写分为,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38、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点、论据、论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阅读模式,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十九、论证方法,二十、论证方式,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阅读模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阅读模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六),阅读模式,(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

39、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1)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一、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术语),阅读模式,二、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思路),(1)看看句子写的是什么?,(2)其中表现了什么?,(3)和上下文有何联系?,(4)和中心有何联系?,单击添加内容文字,阅读模式,一般要是问那句写得好,就是文中采纳的那句好!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这句话为什么好,为什么比那句好。 你可以试用以下几个答题要点: 1发现这句话语上下文的联系(比如承上启下、画

40、龙点睛、首尾照应)从而发现它的重要性 2观察词句所用的修辞:拟人、排比(使句子更有力度、更恢宏)、对偶、夸张等等 这句话突出说明了什么: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分析,最重要的是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他总不会哪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来考你吧?!)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这句话是怎样体现中心的? 修辞手法:一般无非是比喻(更生动,贴近读者)、拟人(是所描写物更生动,或者是借物喻人!)、排比(突出表现重要性,气势恢宏),(一),(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41、: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42、,就可以了。,(四),(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公式: 简略式:人物+事件 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本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 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优异的成绩,充分的自信,平和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勤奋,适当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