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1923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简介用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峨嵋共比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苏 诗,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2、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物介绍苏轼,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3、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人 物 生 平 :,公元1036年,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人 物 生 平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

4、,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

5、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6、。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

7、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

8、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

9、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2,人 物 生 平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人 物 生 平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人 物 生 平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 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

11、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人 物 生 平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人 物 生 平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

12、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人 物 生 平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人 物 生 平 :,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儋dn 州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后徽宗即

13、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享年六十六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何正臣,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乌台诗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

14、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乌台诗案,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舒亶等御史们对苏轼的指控后,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的监狱。何、舒等人把苏轼写的诗深文周纳、无限上纲、曲解附会,目的是欲陷彼于罪,置彼于死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苏轼诗风的影响,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