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1996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39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ppt课件《雨霖铃》+《望海潮》.ppt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雨霖铃,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常识,了解柳永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贡献。2、有感情地背诵雨霖铃,赏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了解点染的诗歌创作手法。,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q)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

2、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专力写词的词人(专业词人),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犹擅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表现封建社会文人怀才而失意的情绪。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铺叙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创作的作品特别适合底层百姓传诵,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读柳永梁衡,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3、。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

4、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

5、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送别词:一首骊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阙: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

6、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下阙: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7、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思考1: 你能感受到词中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即将与心上人分别而依依不舍、满腔愁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思考2: 词中的满腔愁情是如何抒发的?,一、直抒胸臆: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深秋黄昏,寒蝉叫声凄切无比,急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三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眼前这令人黯然神伤的暮

8、雨秋景,烘托出了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暗含着词人凄切无比的感情。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叠词:情感恳切)想到此行远去,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黄昏时分雾霭沉沉,楚地天空一望无边。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千里”强调离别之远,烟波浩渺,飘忽不定,南方天空的色彩之压抑和空旷辽远,无不加上词人心绪上无比惆怅的孤独落寞之感。,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只有杨柳岸边,晨风凄冷,残月半悬。离别后,心绪自是孤寂伤感、肝肠寸断,而词人仍是写景而代写情,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漂流的孤舟中所见

9、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三、虚实结合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体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不忍离别、依依不舍。“念”的主语即可为行者也可为送别者,衬托出二人孤寂无助的心绪。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的“良辰好景” “千种风情”都是想象未来之景象 ,非为实景,但皆是实情,使“伤离别”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加深了相思之情的倾诉。,虚实结合中的虚景1、神仙鬼怪世界

10、和梦境2、回忆过去之景之事或古人古事3、设想的未来之境4、联想揣测对方活动和心情,虚实结合:这是古人评论诗文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这样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

11、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想象夫妻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彼时相见的温暖来衬托今时自己思念的寂寞与惆怅,诗人将眼前与今后,将实与虚构成对比,抒发自己思念亲人,渴望回归故里与亲人(妻子)重聚的强烈渴望。,月夜(杜甫)今夜鄜(f)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12、,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想象的角度是多样的,其中一类便是立足于现在,从己方的角度设想对方此时的行为和心理,以此来表达自己现时的内心情感。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女儿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笔,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使得自己的思念之情更加突出,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作业:1、完成分类详解P21 (2018浙江卷)诗歌鉴赏题:送王昌龄了解点染手法。2、默写本词在作业

13、本中,红笔批改,错的句子改3遍,翻译2遍。3、阅读报纸呼唤信仰并作摘抄。,望 海 潮,创作背景: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

14、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这首词在当时被广泛传诵,负有盛名。,上阕: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下阕: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

15、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望海潮理解性默写,1、望海潮上片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的句子是 , , 。2、望海潮中描写杭州城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的句子是 , , 。3、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句子是: , , 。4、在望海潮中,描写湖光山色,繁花茂盛,桂花飘香,荷花满湖的句子是 , , 。 5、望海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宁静欢乐生活场景的句子是 , , 。6、望海潮下片描写达官贵人出行游乐场景的三句是: , , 。,答案:,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