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2108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讲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讲 埃利亚斯的理论,“动荡年代的坚定一生”“我们应该自己塑造有意义的生活”,一、生平简介,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90),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的一个犹太家庭1918年在布雷斯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卡尔曼海姆教授的助教,从此开始其社会学研究生涯。1933年纳粹上台后,埃利亚斯辗转流亡国外,先后到过英国、法国、荷兰以及加纳等国1954年,应德国明斯特大学之聘重返德国。埃利亚斯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其社会学思想被重新发现后,立即对德国社会学的重建产生了巨大影响。,1962年,埃利亚斯退休,继续在加纳大学任社会学教授1969年文明的进城30年后重印,

2、成为德国、荷兰年轻一代社会学者的圣经。1977年,获得首届阿多诺奖1986年获得总统联邦贡献大十字勋章,这是联邦德国公民所能获取的最高荣誉。,主要著作还有文明的进程(两卷)、个体的社会、宫廷社会、德国人、垂死者的孤单、介入与距离、论时间、社会学和历史学等。中文出版著作1、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卷一,三联出版社,19982、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卷二,三联出版社,19993、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 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4、诺贝特埃利亚斯,莫扎特的成败: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二、 文明的进程,1、无心插柳大英博物馆的阅读,对礼仪手册产

3、生兴趣2、备受冷落手稿试印本(1937)的遭遇3、褒贬不一初版(1939)的学术影响4、柳终成荫再版(1969)的洛阳纸贵5、袖珍版本(1976)成为畅销书,文明的进程 一书的学术地位,文明的进程取例精微,立意恢宏。它追溯了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礼仪习俗与人格的“文明化”,以及这种过程与国家形成、国家内部权力的垄断间的关系,并期望借此发展一种“过程性”的社会学模式,彻底拒弃传统社会学的许多根本假设。尽管该书从成书到真正为人接受,历经了40年之久,这在社会学学术史上成为一大趣闻。该书堪称社会学的经典著作。此书目前被译成世界上主要的文字,是攻读社会学、特别是历史社会学的必备参考书。埃利亚斯 将社会学、

4、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心理分析、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冶于一炉。它对人类的过去进行了总结,对未来又有所启示,所以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被称为21世纪的著作。,“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辨析,所谓“文明”,“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文明人,就是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公开有序、组织有素、可以预期、可以计算的社会之中。”自称“文明”,不仅是某种自我肯定,也是间接的对某些他人的否定,两者相辅相成怎么理解“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1)英、法国与德国的不同定义德国的“Kultur”,指的是个体性精神产品,可以不断的生成与再生,无终极目标下的“进步”可言。英法的“civilization”,指外在

5、表现出来的物质、行为方式等,是一种通过过程逐步接近的目标,是当时已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优势的法国中产阶级所持“大同”观的体现。,德国社会中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差异:“文明”主要是指个人修养方面的东西,接近“有教养”这个概念;“文化”主要是指科学、艺术、宗教、思想等成就方面的,且把政治、经济排除在外。 而在英法两国,“文明”的概念同时包含了德语中的“文明”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即既可以指个人修养,也可以指个人成就。埃利亚斯认为,法国、德国关于“文明”与“文化” 的不同含义,应从两国的社会结构(18世纪下半叶)上找原因。,(2)“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起源 德语中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

6、念内涵的差别,与德国社会中贵族阶层与中等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对立有关,贵族阶层靠个人修养方面的文明来确立自己,中等阶层知识分子就靠个人成就方面的文化来确立自己。,在德国,文明一词首先是指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文化并不直接指人的本身,而是指人们所取得的成就。 文明已成为贵族证明自身血统和维护自身特权与社会存在的手段。文化则成为中等阶层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并作为反对宫廷贵族的口号。 上层宫廷贵族的封闭和渴求进入上层并正处于上升趋势的知识分子阶层于是产生了存在价值和成就价值观点的格格不入,并最终导致了德国文明同文化的对立。,(3)“文明”概念在法国的社会起源

7、与德国相比,法国较早地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法国在国外进行殖民扩张,在国内推广宫廷贵族礼仪。宫廷贵族同化其它阶层的倾向明显不同于德国宫廷贵族与其它阶层的对立。法国因为有统一且强大的上层,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和中等阶层出类拔萃的人物较早地被宫廷社会圈子所容纳。埃利亚斯指出:“早在十八世纪,至少是市民阶层的上层人物与宫廷贵族之间在习俗方面就没有明显的区别了。”,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使得市民阶层很早参与了统治和管理,甚至担任了政府的高级职务。市民阶层进入宫廷使得不同社会地位成员间持续的、密切的接触成为现实。也使他们自身得到了较强的政治训练。君主专制使市民阶层上升到足以与贵族抗衡的地位,并产生了频繁的接触,生活习

8、俗日趋同一。因此,在法国,“文明”概念首先是指“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的”,与法国宫廷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礼仪一致。,十八世纪下半叶法国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之争及由此引发的法国改革运动 ,使得“文明”概念带有了“过程性”的特征。“人类的理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各国人民的文明进程还没有结束。至今尚有无数因素阻碍着有益的知识的进步,然而,唯有知识的进步才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体制和我们的道德。” 这种意见认为,社会在“文明”的道路上已经达到了某一阶段,但还是不够,不应停留在这一阶段。文明进程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各国人民的文明进程还没有结束”。,文明的进

9、程的问题意识:埃利亚斯在前言中写到: “这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那种被人们视为西方文明人所持有的行为方式。今天所谓文明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在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并非与生俱来”。 在指出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埃利亚斯进一步追问这样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中,这一“文明”的演变是怎样进行的,表现在什么方面,其原因和动力是什么?,2、 文明发展的曲线(1)饮食 。历史表明,文明越发展,饮食仪态的讲究也就越多。中世纪饮食行为的讲究和戒律是相对少。当时饮食最具特征的乃是人们以手抓食,共用一个盆,同喝一碗汤。那时骑士的餐桌上的戒律不过是:不要把嚼过的食物再放回盆里去,实在咽不下去,就丢在地上;不要把咬过后觉得好

10、吃的东西再让朋友尝;不要把鼻涕擤在桌布上,因为那是用来擦油手的,也不要擦在抓食的手上,擦在另一只手上吧;不要大声地咂嘴;不要用刀剔牙缝,等等。否定同时就是肯定。这些戒律再生动不过地传递了当时饮食行为的信息。到十六世纪,叉子开始派上用场,人们一改用手抓食的习惯。调羹也同时出现了,人们渐渐改去了共喝一碗汤的仪态。与此同时,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餐巾。餐桌上的讲究开始越来越多。在法国大革命前不久,法国宫廷的就餐行为已经具有现在正规宴会的雏形了。,(2)身体的自然功能 。 在中世纪,人们可以当着别人的面大小便,或谈论这些事。羞耻阈尚未萌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还可以公开谈论这些事,但一些戒律已经形成了。

11、例如,“不要同正在大小便的熟人打招呼,请装做没看见”,“不要在椅子上摇来晃去,以免他人觉得你在或想放屁”(这些戒律可以看作是羞耻阈产生的过渡)。直到一五八九年,布伦威克宫廷内的楼前屋后还颁布“尿臭熏人,禁止随地大小便”的公告。随着后来羞耻阈和窘迫阈的逐渐产生,人体这些自然功能慢慢地变成了个人的隐私,羞于启齿了。,(3)处理鼻涕 。 在中世纪,人们习惯于用手或袖子擤鼻涕,并无不雅之感。那时社会对于擤鼻涕的限制还是很松的,厌恶阈几乎未见端倪。到文艺复兴时期,变化开始发生了,人们被告诫鼻涕擤到地上后要马上踩掉。后来开始使用手帕,在当时几乎成了富有的标志。路易十四据说是第一个拥有大量手帕的人。受他影响

12、,使用手帕在宫廷圈子内成了一种时髦和身份的显示。到十七世纪后期,手帕的使用不但推广了,而且成了强制性的义务。到了十八世纪,有关如何使用手帕的书籍也产生了,使用手帕开始有了具体的讲究。正是由于厌恶阈的渐渐产生,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4)吐痰 。 中世纪人们对于吐痰几乎不加限制,随地吐痰不但是一种习惯,而且简直成了一种必需。唯一被禁止的是把痰吐在餐桌上或水盆内。到十六世纪,随地吐痰虽还未被禁止,但已要求把痰迹踩掉。一个世纪之后,随地吐痰被认为是有失体面之事。手帕也渐渐开始在某些场合使用。到十九世纪,不但吐痰被认为是一种令人恶心的现象,而且连谈到它也觉厌恶。作为

13、杜绝随地吐痰的工具,痰盂已经普遍使用了。再后来,连痰盂也用不着了。在六十年代的英国,公共汽车上还挂有“禁止吐痰”的牌子,七十年代后这类牌子不见了。厌恶阈和羞耻阈变成了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量,外在的强制也就纯属多余了。,(5)关于卧室的行为。 在中世纪,当时的卧室并没有什么隐私,在卧室接待客人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当时人们还习惯于赤身裸体地就寝。着衣入睡反会被人认为身体有毛病(所以要遮掩)。一家人呆在屋里,也可以个个一丝不挂。甚至脱光衣服穿过门外巷子前去澡堂也不是稀奇事。男女合浴在当时亦有记载。对裸体的介意始于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后对裸体的羞耻感产生得更快了。大概和叉子和手帕的诞生同期,睡衣也渐

14、渐地进入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裸体不再是司空见惯的了,于是裸体描绘在艺术中获得了重要的意义。,3、文明行为的变化 文明行为的变化:人们的情感、心理或人格结构趋于越来越分化、细致,人们对于情感、本能和冲动的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和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和公众形象,人体的自然的、生理性的功能和行为越来越转移到社会视线的幕后进行。,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朝着这一方向变化的呢? A有人说这是由于卫生和健康的缘故。因为用手抓食不利健康,所以启用叉子。因为痰是传播病菌的途径,所以人们克制吐痰。埃利亚斯认为这种解释似是而非。他指出,远在十九世纪医学发现痰为传播病菌之媒介

15、之前,有关吐痰的厌恶阈和羞耻阈以及社会戒律就已经产生了。后来的医学发现不过是印证了这种厌恶感和戒律的合理性并加速了吐痰现象的杜绝。再如,吃饭或喝汤发出声响,丝毫无损健康,人们同样对此感到讨厌。,B有人说是因为物质匮乏。因为缺少调羹,所以共喝一碗汤。因为没有叉子,所以用手抓食。因为缺乏手帕,所以用手擤鼻涕,等等。埃利亚斯认为这也不是根本的原因。这些器皿工具往往是伴随着人们的心理结构的变化之后才被生产和使用的。没有需要,它们也就无从问世。,埃利亚斯的观点: 文明过程的根本和主要动力只能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寻找。文明发展的成果不过是社会结构和关系变化发展的产物。埃利亚斯把这一过程称作文明的社会发生

16、 埃利亚斯没有在社会结构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间直接地建立起映像,而是引入了人们的心理结构,将之作为前两者之间变动的桥梁。 此过程为文明的心理发生。为社会所不受欢迎的本能与愉悦的表现受到某些限制措施的威胁和惩罚,这些措施使人们对原有的满足快感的方式产生不愉快和焦虑的感觉,并不断巩固。攻击性情感与行为方式的逐渐驯化是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埃利亚斯的逻辑:社会结构 心理机制 文明行为,3、从社会强制到自我强制:文明的心理发生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第一卷中向我们描述了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背后作用的心理机制的变化过程: 首先是世俗上层出于对自身地位的眷恋形成了对下层行为方式的难堪和羞耻感;其次是世俗上

17、层将这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前移的难堪和羞耻感变成了社会强制,迫使下层接受;最后是随着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和各阶层相互依赖性的提高,上层施加于下层的有关难堪和羞耻感的社会强制变成了自我强制;文明的进程获得其现代意义。,4、从封建到专制: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 (1)封建化机制 在自然经济站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早期,整个社会的最大财富就是土地。中央领主通过战争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但限于其时的交通水平和其它技术原因,他没有亲自管理大量土地的能力。同时,那些跟随他四处征战的功臣希望得到一定的赏赐。当货币和财宝相当缺乏的时候,土地无疑是最被希望得到的赏赐物。于是 就采取了采邑分封制 。这样,封臣与王国之间的依赖

18、性很小,离心力很强。 这样的社会结构是中世纪早期人们较少约束自身情绪的冲动的本能的社会原因。,(2)骑士阶层的兴起 封建领主间的张力使骑士阶层获得了一个崛起的机会:领主们在战争中必需依靠骑士的作战能力。作为对骑士的慰抚及奖励,领主们别无选择地将土地分封给为其效劳的骑士。骑士在其领地形成的庄园经济仍属于自然经济,各庄园间依赖基础也十分薄弱,但骑士与领主间已初步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也不例外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结构。人们仍是较少约束情绪的冲动和本能,但已由于骑士阶层的出现而在上层间形成了一种微弱的抑止,宫廷礼仪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3)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兴复时期,随着骑士阶层的没落

19、,市民阶层的日渐崛起,世俗上层的宫廷贵族由于实施了更广泛的暴力独占而变得更加强大 。社会各阶层的接触日见密切,不同生活群体的生活模式开始互相渗透,起初主要地是由上层向下层渗透。上层对体力暴力的独占使得市民阶层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则是下层的行为趋同于上层。于是,原先由上层意识到的难堪水准通过相应的社会戒律表达了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强制。,(4)专制国家的形成 从十六世纪开始,一个更加森严的新的社会等级形成,专制主义的宫廷社会产生了。重新组合过的新的贵族上层阶级的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是由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血统的个人构成的朝臣阶级,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清一色的骑

20、士阶级。正是由于社会来源的不同和宫廷社会关系的复杂微妙,朝臣们被迫以一种区别于骑士风格的新的方式相处,被迫更敏感细致地考虑宫廷行为标准,被迫更仔细地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细心地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于是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细致、分化的心理、情感结构(包括羞耻阈、窘迫阈、厌恶阈等),新的仪态标准和行为方式便应运而生了。,(5)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社会分工、市场竞争的发展以及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既定的文明成果并没有变成无足轻重的东西,相反,它变得更为重要,并且进一步得到发展。资产阶级无须象朝臣们那样过份拘泥于形式主义的仪态,但资产阶级却必须比朝臣阶级更严格地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本能和冲动,从

21、而仪态标准和行为方式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发生了新的变化。,三、社会关系演变的动力,埃利亚斯在分析个人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时,始终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背景,分析的是个人喻益紧张而全面的融入这种网络的过程、动力与后果,行为方式的演变与社会分层、社会权利机会分配的结构等简单地说,自中世纪以来,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增多,彼此的关联也日趋紧密。渴望重塑新的集体认同的人十分注意与他人的交往,相互认同的程度不断增高,需注意的行为方式也趋于精细。在日趋富于竞争的社会里,上层鼓励下层模仿自身的行为方式,但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与竞争优势,又不断地提高自身行为的精确程度。这就在整个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22、。,两个封建时代的划分,第一个封建时代,是“离心”作用和“封建化”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第二个封建时代,11世纪作用,出现“向心”作用和“国家形成”的过程考察的是怎样的社会过程带动起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整合和相互依赖的形式,使得市场不断扩大,供求双方的链条加长,对货币经济的需求重新高涨,社会的单子细胞式结构开始逐渐瓦解,相互依赖的网络愈益密集。,产生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除了市镇的勃兴,“市民阶层”的形成、货币经济的上升之外,埃利亚斯还分析了:(1)垄断机制: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暴力手段和征税手段不断集中到各个地域内的单个统治者及机构手中。二是通过与相邻统治者的竞争和相互剪除,扩大自己的领域(2)王室机

23、制:即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内部,各种社会力量的内部平衡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权力逐渐稳定地集聚到国王手中,其顶点就是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的“绝对专制”王权统治。以路易十四为例,说明越是大权独揽,越是陷入诸多臣属者的关系网络之中,越是依赖于他的下属。(3)“私”垄断向“公”垄断的转变:所谓的“绝对专制”统治首先是一种体制性的机制,自身必然处于多重冲突网络之中,必须以多方的冲突竞争为自身存在维系的前提。以国王为化身的“私”垄断势必向以“功能民主化”为基础的“公”垄断转化,宫廷化也是文明进程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动力。这一过程中交织着从武士到廷臣的变化,世俗权威机构与教会机构的竞争。为什么一种特定的“奢侈”

24、生活方式对于廷臣们来说是如此必要?大约在17世纪,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宫廷社会”,其成员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有明显差别。埃利亚斯分析乐社会形态如何充当了维持并控制贵族的一种手段,如何型塑了贵族的人格,以及它在文化方面的后果。法国贵族及上层资产阶级有着形形色色的等级区分,其居所的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着严格的等级化。贵族的生活是他们职业生活本身,他们必须在这样的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的等级,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事关名誉,将决定自己升降的命运。,是等级决定了所有的开销,不是量入为出。推动宫廷社会里这种“炫耀性消费”的,是一种独特的“宫廷理性”,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经济理性。宫廷生活的言行举止

25、都是争夺和维持地位与权力的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贵族绝非“有闲阶级”,他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言行都负载着深厚的意涵。在宫廷生活中,相互依赖成了一种必要,人们在日益细密的关系网中看着他人和自己,时刻保持反思性的观察,保持高度的自我控制,保持稳定的情绪,含而不露。埃利亚斯之所以选择法国宫廷社会为个案,是因为它对整个欧洲的宫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分析了英国的议会化和德国的科层化。在这些过程中普遍体现出心理化和理性化的趋势。,心理化:同时也是与他人的相互认同增强的过程:个体如何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外在行为在他人那里的解释,观察自我与他人如何日渐变得重要,日常生活如何成为在喻意复杂细密的关系网

26、络之中进行的“游戏”或“博弈”理性化:埃利亚斯认为理性化的过程绝不是任何单一一个群体、阶级或阶层的推动结果,而是某一个社会领域中不同的功能群体彼此之间的张力,或同一个单位中的不同个人之间的竞争的结果。但这种竞争也是受到来自“上”、“下”两方面压力的结果保持身份。贵族越来越“精致化”,但社会沟通的加快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其又不断地沦于“粗俗”,从而又推动产生新的精英式行为规矩。,四、社会生成与心理生成,埃利亚斯认为文明进程最基本、最普遍的结构过程是劳动(社会功能)分工的日益增长。随着社会网络复杂性的上升,人际之间相互依赖的链条加长,对个人的压力加强,从而需要更多的控制与预见,从自发的、即刻的

27、冲动到长期稳定的自我控制。要想在网络中举止得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结果是在个人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之外,牢固地树立起一种自发运作的自控机制。它就像一堵根深蒂固的恐惧之墙,防止个人越出社会规范,作出社会所不容的行为。,埃利亚斯通过比较中世纪与现代社会中,人们行路时所面临的危险、为此做出的心理准备和行为反应的不同,分析了人的互赖关系网和个人自控机制的不同。古代,政域分割,路途险恶,需要的是情感上和身体上同时具备即刻作出反应的能力,不稳定的情绪随时准备战斗;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冷静的自持、计算和遵守规则。这种社会控制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队暴力更有效的垄断所形成的更均衡的社会控制机制;一方面这

28、是个人人格中形成的更均衡的自我控制机制。心理生成则通过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实现。他认为,在个体心理生成的过程中造成了许多心理疾病,但真正表现出来的只有少数,大多数人是隐蔽性的。整个社会的危险少了,但也逐渐失去了令人兴奋、动情、愉悦的因素。日常生活中所丧失的东西,通过梦、书籍、艺术、体育运动等创造的到了替代性的重新体现。,五、文明的进程之贡献,(1)将历史学家从正统的观点中解脱出来,启发他们去研究人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变迁的课题,而同时又不放弃理论的追求;(2)破除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对立,认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同是人的两个不同的、相互联系的方面”;(3)开拓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领域,促成西方兴起了

29、研究宫廷或近代初期的衣食住行的研究热潮。,(4)使得对封建-等第社会向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过程的思考更进一步;(5)他的文明的进程使人从两者极端的历史观中解脱出来:要么把历史看出是无法调控、无法把握的一团混乱,要么把历史看作是有目的、有严格计划规律的进程。他认为,历史进程并无计划,但并非无规律;(6)文明的进程虽是学术著作,但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富有文学性,可读性很强。,六、其他的研究,1、 内局群体和外局群体探讨有关社会不平等、权力机会、人格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强调要以动态过程的形塑观来看权力,再由社会的各种相互依赖所组成的网络这一背景下,结合人和人格结构来

30、理解社会阶级的区隔在内局群体与外局群体:社区问题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中研究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2、运动与暴力寻求刺激: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运动与闲暇消遣埃利亚斯等人认为,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是身体的直接对抗逐渐下降,残忍的暴力被模拟的对抗所取代,人们再有控制的制造紧张刺激,在规则作用的约束之下进行。在整个文明的进程中,对暴力手段的控制逐渐体现出理性化和长期预见化的趋势运动与闲暇不仅仅是为了释放其他生活领域当中产生的张力,也是创造使人愉悦的兴奋、激动。这等于在现代社会中,在文明化过程的诸多约束的同时,开展的“有控宣泄”。在体育运动与闲暇安排之中深刻地体现出需求与控制的张力协调过程,从动物性的驱力到

31、最崇高的情感,整个情感序列都得到了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被强烈的内化了。,3、投入与超脱:知识的社会生成投入与超脱的有关问题反对简单地提客观性主观性的静态二元对立,强调这只是一个续谱。埃利亚斯指出,除了初生的婴儿和神志完全丧失的人,无论是什么人,都不存在绝对的“理性”与“非理性”,“客观”与“主观”埃利亚斯认为在以往各种关于科学知识的学说未能充分说明科学的知识是如何从非科学的知识中发展出来的。用现代人已知的、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和范畴去理解以往未知之时的思维,是很容易产生误导的。他认为,人类知识的“科学化”,是与理性化、先见化、心理化、自我控制的增强等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这其中,个体人格结构的发展又

32、是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的。埃利亚斯不同意所谓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比社会科学高的说法,提出要全面的理解这两种科学的性质,考察他们的研究主体和对象的性质。在知识的传承继替过程中,社会的权力均衡状况实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七、过程社会学,他反对将他的思想归结为“构型社会学”,更注重过程性的、动力性的性质,而不是社会结构、社会系统、之类的静态的、外在于个人的、不受个人控制的物化概念,更注重的是“型构”而不是“构型”构型:彼此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的网络、网络之中的权力均衡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非均衡状态过程埃利亚斯反对区分所谓的理论、经验研究和方法论,很少对自己的观点做出纲要性的总结。他认为关键是要转变人们思

33、考问题所预设的内核概念,揭示许多观念思维方式将过程还原为状态这一点。埃利亚斯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从根本上认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一个个分立的“个人”一样真切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用“化”之类的术语来展示过程性的视角只是一种表面的解救之途。,埃利亚斯对人类社会实际过程的基本认识是:人们以联合或对抗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在日益扩大并复杂化的网络中彼此依赖,相互之间是一种变化不居的权力关系。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身处其间的每一个普通行动者,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都无法把握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发展过程。只有采用发展的视角,才能充分把握这些个人行动的绞缠综合如何产生了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控制的“强制力”,并

34、反过来构成和约束这些人的感知、意图和行动。他采用博弈模型对事物的一般形式和过程进行了类比。指出,如果彼此相互依赖的博弈者数目越多,对每一个博弈这个人来说,博弈的构型、发展和方向都将日益变得模糊。一旦博弈的模型大到相当模糊的程度,就会出现分裂、重组、分层等现象,从而需要重新树立行动网络的模拟状态。因此,社会学家在思考问题时,不要诉诸“结构的变迁”或“结构和过程”,而是要用“变迁的结构”或“过程的结构”,社会学的任务,“(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于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社会学家要努力帮助处于型构中的人们获得自己的行动“地图”,提供可能性的概貌。当然,这还要等待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检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精确度量每一个独立个人为预设前提的问卷调查,即使可能揭示了整个过程结构的一些整体性特征,也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埃利亚斯认为,“倒弄数字”和“鼓捣概念”同样不可取。,参考文献,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南京大学出版社个体的社会,译林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