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2606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方框图及系统传递函数ppt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3 动态结构图,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用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能形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返回子目录,一、建立动态结构图的一般方法,例2-3. 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R,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推导,例2-6:,P24,将上图汇总得到:,动态结构图的概念,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信号线,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表信号传递的方向。,2. 传递方框,方框的两侧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G(s)。,3. 综合点,综合点亦称加减点

2、,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省略时也表示,4. 引出点,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1. 串联连接,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串联连接。,2. 并联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3. 反馈连接,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四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思路: 在保证

3、总体动态关系不变的条件下,设法将原结构逐步地进行归并和简化,最终变换为输入量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串联结构图,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两个串联的方框可以合并为一个方框,合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等于两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乘积。,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并联结构图,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等效变换证明推导,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两个并联的方框可以合并为一个方框,合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等于两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代数和。,3. 反馈结构

4、的等效变换,反馈结构图,C(s) = ?,3. 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等效变换证明推导,3. 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图,4. 综合点的移动(后移),综合点后移,Q(s),?,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移动前,移动后,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综合点后移等效关系图,综合点前移,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移动前,移动后,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4. 综合点的移动(前移),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4. 综合点的移动(前移),综合点前移等效关系图,综合点之间的移动,4.综

5、合点之间的移动,结论:,结论:多个相邻的综合点可以随意交换位置。,5. 引出点的移动,引出点后移,?,R(s),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于什么。,引出点后移等效变换图,引出点前移,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于什么。,引出点前移等效变换图,引出点之间的移动,引出点之间的移动,相邻引出点交换位置,不改变信号的性质。,五 举例说明(例1),例1:利用结构图变换法,求位置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Qc(s)/Qr(s) 。,例题分析,由动态结构图可以看出该系统有两个输入r,ML(干扰)。 我们知道:传递函数只表示一个特定的输出、输入关系,因此,在求c对r的关系时,根据线性

6、叠加原理,可取力矩 ML0,即认为ML不存在。,要点:结构变换的规律是:由内向外逐步进行。,例题化简步骤(1),合并串联环节:,例题化简步骤(2),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题化简步骤(3),合并串联环节:,例题化简步骤(4),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题化简步骤(5),求传递函数Qc(s)/Qr(s) :,五举例说明(例2),例2: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传递函数C(s)/R(s)。,例2 (例题分析),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的多回路结构。,例2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逐步化简。,#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将综合点2后移,然后与综合点3交换。,例2

7、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2),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3),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4),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5),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6),串联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7),串联环节等效变换结果,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8),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9),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0),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2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1),等效变换化简结果,例2 (解题方法二),将综合点前移,然后与综合点交换。,例2 (解题方法三),引出点A后移,例2 (解题方法四),引出点B前移,结构图化

8、简步骤小结,确定输入量与输出量。如果作用在系统上的输入量有多个,则必须分别对每个输入量逐个进行结构图化简,求得各自的传递函数。若结构图中有交叉联系,应运用移动规则,首先将交叉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多回路结构。对多回路结构,可由里向外进行变换,直至变换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注意事项:,有效输入信号所对应的综合点尽量不要移动;,尽量避免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的移动。,五、用梅森(S.J.Mason) 公式求传递函数,梅森公式的一般式为:,梅森公式参数解释:,注意事项:,“回路传递函数”是指反馈回路的前向通路和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的乘积,并且包含代表反馈极性的正、负号。,第三节

9、动态结构图,梅逊 (Mason)公式 输入与输出两个节点间的总传输(或叫总增益),可用下面的梅逊公式来求取:式中:信流图的特征式。 =1-(所有不同回路增益之和)+(所有两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所有三个互不接触 回路乘积之和)+ =1 第k条前向通路的增益; = r个互不接触回路中第m种可能组合的增益乘积; N 前向通道的总数; k与第k条前向通道不接触的那部分信流图的;,例1 利用梅逊公式,求:C(s)/R(s) 解:画出该系统的信号流程图,该系统中有四个独立的回路:L1 = -G4H1 L2 = -G2G7H2L3 = -G6G4G5H2 L4 = -G2G3G4G5H2互不接触的

10、回路有一个L1 L2。所以,特征式 =1-(L1 + L2 + L3 + L4)+ L1 L2该系统的前向通道有三个: P1= G1G2G3G4G5 1=1 P2= G1L6G4G5 2=1 P3= G1G2G7 3=1-L1,因此,系统的闭环系统传递函数C(s) / R(s)为,例2:画出信流图,并利用梅逊公式求取它的传递函数C(s) / R(s)。信流图:,注意:图中C位于比较点的前面,为了引出C处的信号要 用一个传输为1的支路把C、D的信号分开。系统中,单独回路有L1、L2和L3,互不接触回路有 L1L2,即 前向通路只有一条,即,所以 例3:例4:,例5: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

11、s)/R(s),求解步骤之一(例1),找出前向通路数n,求解步骤之一(例1),前向通路数:n1,求解步骤之二(例1),确定系统中的反馈回路数,1.寻找反馈回路之一,1.寻找反馈回路之二,1.寻找反馈回路之三,1.寻找反馈回路之四,利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1),利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1),利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2),求余子式1,将第一条前向通道从图上除掉后的图,再用特征式 的求法,计算,求余式1,将第一条前向通道从图上除掉后的图,图中不再有回路,故1=1,利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3),例6: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试求如图所示的系统的传递函数。,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

12、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二:确定前向通路,求解步骤之二:确定前向通路,求解步骤之三:求总传递函数,例7:对例6做简单的修改,求反馈回路1,求反馈回路2,求反馈回路3,求反馈回路4,2. 两两互不相关的回路1,两两互不相关的回路2,. 求前向通路1,3. 求前向通路2,4.求系统总传递函数,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三、 系统的传递函数1、开环传递函数定义:反馈信号B(s)与偏差信号E(s)之比 结论:开环传递函数等于前向通路传递函数G(s)和反馈通路传递函数H(s)的乘积。,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推广到一般情况:式中:K

13、闭环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又叫开环放大倍数或开环增益),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参数。 当反馈传递函数H(s)=1时,开环传递函数和前向传递函数相同,均等于G( s )。,2、闭环传递函数定义:系统的主反馈回路接通以后,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传递函数,通常用(s)3、扰动传递函数把系统输入量以外的作用信号均称之为扰动信号。,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设输入量R(s)=0 当 时,此时扰动的影响可被抑制 。设扰动信号N(s)=0 当 时, 表明此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只与H(S)有关,与被包围的 环节无关。,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R(s)、 N(s)同时作用时:,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4、误差传递函数 a) 在控制量作用下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假设N(s)0,则 称为误差传递函数,第四节 系统传递函数,b) 扰动量作用下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c) 在控制量R(s)和扰动量N(s)同时作用时,系统总的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