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2696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颂汉主讲《美学概论》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 学 (一),主讲人:潘颂汉,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 录,导 论,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

2、,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2、在西方(1)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论美和善;柏拉图的“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德

3、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导论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2、美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具体方法:艺术学的方法; 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法。,第一章 美 论,第一章 美论一、美的探索,1、西

4、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1)倾向于美的客观属性:形式说(毕达哥拉斯、波里克勒特) ;理念说(柏拉图、黑格尔);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分有说(普罗丁);关系说(狄德罗、伏尔泰);感性特征说(博克);生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章 美论一、美的探索,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2)、倾向于美的主体属性快感说(英、休谟,美即美感);判断说(康德,唯主体论,判断力是一种天赋,美是合目的的形式);情感符号(苏珊.朗格,美的本质是“生命形式”的形而上学);直觉说(意、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第一章 美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形式说、博克感性特征说、苏

5、珊.朗格情感符号);(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理念说、判断说、叔本华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章 美论二、美的本质(马克思的美学观),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1)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2)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脑手的进化);(3)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第一章 美论二、美的本质,2、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两个基本点: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

6、(广义的理解);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狭义的理解);(2)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自然观的形成。“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可以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创造性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个方面来证明。,第一章 美论二、美的本质,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2)劳动创造了能欣赏美的人。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 联系性 情感性 创造性,第一章 美论三、审美关系,

7、1、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它要求在对对象的感性形象的观照和感应中达到自我肯定和自由体验,获得身心整体的愉悦和满足,并使人的本质得以生成。(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力量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包括感性、理性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总和。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4)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第一章 美论三、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基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分

8、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和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审美直觉P39);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3)审美是求真能力和求善能力的综合。 真是美的前提和基础;善是美的灵魂,违背了善,也就失去了美。美又不能同真、善等同,它必须具有感性的形态,所以审美关系中的“美”呈现出了多层级、多侧面的丰富多彩的属性。,第一章 美论三、审美关系,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1)个体性和集体性(2)民族性(3)阶级性(4)历史性,第二章 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9、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2)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第二章 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2、美感根源的困惑(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如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等;(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如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等。,第二章 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10、,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1)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2)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3)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一方面,人类对于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大大加强; 另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人自身”,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发展审美器官,培养审美能力、积累审美经验、创造审美环境、酝酿审美态度,以致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第二章 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4、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1)人类早期的审美理想:人类对和谐、平静生活的向往(毕达哥拉斯);审美观念中的实用、功利的痕迹(苏格拉底);自

11、然美的人格化、道德化(古代“比德”说)。(2)审美领域的扩大、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审美感受的细致和深入,使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畅神”观);(3)20世纪,文化领域的反传统倾向,即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又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第二章 美感论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4、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4)广义美感层的美感特征美感的差异性:a、美感的时代性,是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b、美感的民族性,美感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c、美感的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美感的共同性:a、人类的生

12、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b、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淀着历史的文明,建构了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c、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有代表性。,第二章 美感论二、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智力机制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将客体的规律内化于心灵的结构形态。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把多种多样的自然规律性的结构和形式,转化为语言、符号和文化的信息体系,人们获得知识并达到对“真”的把握的过程。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区别: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概念的认识

13、。美感活动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第二章 美感论二、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意志机制是社会理性在人类心灵中的凝聚,它是人的社会性凝聚于心理结构中形成的人类行为活动中的道德感,是追求“善”的观念。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自由观照的、愉悦的精神活动,不直接体现功利和目的的要求;后者最终表现为行为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联系:a意志能使人专注于审美对象,驱使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愉悦,从而产生审美的巨大社会作用;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

14、,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身,达到审美活动的最后目的。,第二章 美感论三、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3)情感机制和美感活动: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能力、进行审美判断的一个心理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情感的调节沟通作用:a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的心理结构是社会劳动实践积淀的结果;b美感活动是借助于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以美启真)和意志结构(以美启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2、美感的心理结构,欲辩已忘言(美感生成),意志 情感 认识(审美心理机制),第二章

15、 美感论三、美感的特征,1、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四契机”(1)“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对某一对象或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2)“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愉快的”;(3)“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4)“模态”的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第二章 美感论三、美感的特征,2、美感中微观的审美心理特征(1)直觉性直觉性有两层意思:a、形象的直观性;b、瞬间生成性。美感直觉性的原因:a、审美客体具有形

16、象性的特征;b、审美主体的生理结构可以将审美经验作为信息储存。,2、美感中的审美心理特征(2)愉悦性:是美感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美感心理形成的一种总体效应 (理解审美愉悦P72)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美感是满足人类较高层次需要的心理活动,它是对其下五个层次需要的快感的扬弃。,第二章 美感论三、美感的特征,2、美感中的审美心理特征(3)超越性: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美感的超越性表现在:超功利性。如康德的“无利害而生愉快,美.桑塔耶纳美感中的“有功利而超功利”,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美是善的象征”;美感的超越性在于使它成为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如席勒“美是自由的象征”,康德

17、把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归为“人是最后的目的”,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等等。,第二章 美感论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1、美感的生理基础(1)美感的生理表现。如乐记中关于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内心情感在声音上的不同表现特征;(2)美感的生理发生。美感的生理表现是由其生理发生过程引起的,其主要机体是人的感觉系统和大脑:感觉系统:人的感觉器官包括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感觉系统;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a、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觉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器官的基础功能;b、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人脑结构:人脑可以分为大脑、

18、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并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系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第二章 美感论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2、美感的心理要素(1)美感的心理要素:是美感心理过程的基本构成成分,审美感受就是这些心理要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是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合规律的自由运动而产生的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它包括感觉和知觉、联想和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通感等心理要素。,2、美感的心理要素(2)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审美感受就其直观性而言,是通过感知来实现的,表现在: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审美感

19、知具有完整性。审美感知注重形式的表情性。(3)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它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联想对于人的审美意识活动的重要意义;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章 美感论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第二章 美感论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2、美感的心理要素(4)情绪和心境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着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如“移情说”。(5)理解理解是主体在感觉、知

20、觉、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把握和解释出客体对象的本质联系;审美理想是指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有三个层次:a、是对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b、是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和技法的理解;c、是对形式中融合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第二章 美感论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2、美感的心理要素(6)通感:也称通觉或联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挪移、转化和渗透现象,使审美感受更加强烈。(7)美感各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联系:美感是各心理要素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

21、渗透,密不可分;区别:审美感受中诸种心理因素的组合方式因主体个性和审美客体的种类、形态不同而存在差异:a、以再现为主的造型艺术,感知因素突出;b、以表现为主的表演艺术,想象、情感因素突出;c、以文字符号为主的语言艺术,想象因素突出;d、以综合为主的综合艺术,想象、情感和理解因素均很活跃。,1、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1)自然美的形态奇险美:惊心动魄的感觉,如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电闪雷鸣壮丽美:胸怀开阔的感觉,如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幽静美:宁静幽雅的感觉,如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星稀秀丽美:清丽秀美的感觉,如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

22、山青水秀,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2)自然美的产生 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如毕达哥拉斯; 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如车尔尼雪夫斯基; 自然美在于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如黑格尔、克罗齐。(3)自然美的特性客观性;形式感,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2、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1)形象美:是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2)内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3)生产劳动美: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产活动美、生产

23、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等方面;(4)社会变革美:是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2)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4、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等特性在于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1)科学美的特性是主客观的统一性;科学美与科学真之

24、间的辨证统一性。(2)科学美的原则简洁性。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理论简洁性的典范; 新奇性。如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关于“大陆水平漂移”的想象; 对称性。如哥白尼的“日心说”; 统一性。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强调的“科学的宇宙观”和“占有科学的方法”理论。,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5、技术美:是英语国家“迪扎因”理论所研究的美,包括生产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和劳动产品的美等方面。(1)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典型的有“自然派”和“社会派”两个美学派别,“社会派”又分为两种意见,“生产派”影响最大。(2)技术美的要求光线和色彩;声音,如音乐调节;劳动时的动作和姿态要符合健

25、康、科学和美学的原则。,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上),1、崇高(1)什么是崇高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中:自然景观的崇高;人事的崇高;人性的崇高德高、才高、品高、格高,精神的崇高;情感的崇高气慨;人创造物的崇高实用物和非实用物(艺术)。,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上),(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伟大心灵的回声;英18世纪博克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崇高的

26、分析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上),(3)崇高的审美特征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a、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b、从美感上,崇高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以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c、从形式上,崇高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自然界中的崇高有两方面的内涵。a、对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来说,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离不开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由此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与社会的

27、崇高行为的联系;b、从自然本身来看,崇高离不开自然合规律活动所展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广阔深邃的无限空间。,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上),(4)艺术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是对自然中和生活中崇高进行反映和创造的产物。宏伟、规模大、巍峨是反映在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a、对现实中崇高客体的集中表现,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和自然景观的崇高;b、艺术作品容量、艺术结构形式的壮美;c、艺术家的博大情怀。崇高的来源:a、崇高之美所由产生的心理根源是人类理想从有限向无限扩张的需求,是理想和需求的无限性;b、崇高之美是一种伟大之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最突出的显现;c、崇高美的产生和存在

28、更具有痛苦和悲壮的历程,丑恶的伴随更能突现崇高的价值;d、艺术中的崇高来源于客体的崇高品性和艺术家创作激情的相互结合。,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上),2、优美(1)优美和崇高的区别在审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审美对象都可以划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种类型;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优美引起单纯的快感,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崇高使人奋发激荡、昂扬向上;有关优美和崇高区别的探索:a、中国古代“美”与“大”的区别;b、古罗马朗吉弩斯“小溪小涧”的美与海洋的美的区别;c、清代姚鼐“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别;d、博克崇高与美的区分为:前者体大、不平、直线或强烈扭曲,后者体

29、小、光滑、缓慢弯曲;e、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对美和崇高的探讨:美有形式限制,而崇高则体大、力大;f、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的生活高度考察崇高与美的差异:符合人们人生观的生活就是美的,反之比比较的事物更伟大的就是崇高。,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上),(2)优美和崇高本质上的共同点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便符合了人类的目的,在成为自然主宰者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比强烈的崇高感;被征服了的自然,被改造了的客观世界由于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人类的实践,自然也就具有了美的意义。,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1、丑(1)丑作为审美范畴,指某种由于不协

30、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为了确定丑的审美本质,应分清以下几个界限: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审美范畴的丑和道德范畴的丑(丑恶);与美相结合、相对照、相转化的丑和游离于美之外的丑;艺术内容的丑和艺术形式的丑;以肯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和以否定态度处理丑的题材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2)艺术中的丑艺术表现丑的社会根源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异化,被扭曲的艺术集中反映了被扭曲的心灵和社会;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a、有些丑的形象外观包蕴着美的意趣与理想,通过形象本

31、身外丑和内美的强烈对比而产生审美效应,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b、作品以丑为题材,但因艺术家真实地展现出丑的事物必须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以否定的态度对其加以表现,并通过这样的表现寄寓了美的理想,从而使丑的题材具有审美价值,如果戈里小说死魂灵;C、作品以某种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欣赏的外观,其中丑的内容与美的形式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如波德莱尔恶之花的某些诗篇。,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3)美学史上对丑与美之间关系的论述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如亚里士多德的“滑稽面具”说、奥古斯丁“美是绝对的而丑是相对的”、鲍母嘉通以“

32、主体的感性认识的完善与不完善”界定美与丑、叔本华以“主体意志的客观化是否充分”界定美与丑、立普斯以“主体在对象 中投射的感情是否有价值”界定美与丑;丑的审美本质与崇高、喜剧性相联系,如博克、莱辛;德国美学家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a、丑是美的否定;b、丑的分类;c、丑在艺术中不可避免。根据创作经验探讨美和丑的关系,如罗丹、克罗齐。,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4)关于审丑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但却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作为美的异化、美的对立面而存在;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伦理范畴的恶,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长相丑、令人厌恶的蛇与白素贞美的品性,丑的审美本质就

33、是通过这种矛盾表现出来;应该将有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和无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严格区分;丑依附于美而获得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所谓“审丑”实质上还是一个审美问题;承认丑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中的丑进行肯定。,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2、悲剧性 悲剧性是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音乐、文学作品、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可以表现悲剧性。,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1)悲剧性美感的类型是源于代表社会先进思想的正面

34、人物因时代因素、对手条件或自身局限而导致的失败和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的悲剧美,如哈姆雷特主人公;是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人物以自身的痛苦换取人的情操和美德,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穷人中的杰渥式庚;是源于落后人物的英雄行为的悲剧,“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马克思语),如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2)悲剧性美感的产生悲剧快感的产生是因为苦难在人心中唤起了怜悯和悲剧的形式美,如博克、休谟;“同情说”,如立普斯;悲剧的快感产生于安全感和优越感,如桑塔耶纳;恶意快感说,如法国学者法

35、格认为,人总是试图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求快乐。,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3)悲剧性美感的实质唤起人的崇高感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如普罗米修斯与天帝宙斯的冲突,俄狄浦斯与杀父取母的命运冲突;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如黑格尔认为,悲剧性快感产生是因为看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如普罗米修斯被称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3、喜剧性 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存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它源于“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语),指对

36、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谬现象进行审美反映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美感。(1)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如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果戈理小说钦差大臣;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喜剧性的笑是对丑的否定,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肯定,如匈牙利电影废品的报复。,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下),(2)喜剧性美感的类型机智创造、造成喜剧性的能力,在肯定型喜剧正面人物身上表现突出,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细亚,讽刺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作辛辣的嘲笑和非难,多反映否定型喜剧的人物性格,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幽默理解喜剧现象的能力,幽默从机智出发,同时又

37、蕴含讽刺。,第四章 艺术美论一、何谓艺术,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第四章 艺术美论一、何谓艺术,1、有关艺术本质的探索(1)再现说与表现说:“西方的古典艺术理念为再现,而近代转为表现;东方的古典艺术理念为表现,近代转为再现”(今道友信)(2)“有意味的形式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3)“艺术符号”说:“从

38、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艺术都是语言,但它们只是特定意义上的语言。它们不是文字符号的语言,而是直觉符号的语言”(德国恩斯特.卡西尔)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4)艺术本质否定论:莫里斯.韦兹认为,艺术除了具有描述性和评价性的一面外,艺术还具有开放性的一面。,第四章 艺术美论一、何谓艺术,2、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1)马克思主义艺术本质的主要命题认为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精神生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曰能动反映(列宁、毛泽东延安

39、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艺术是不同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的一种特殊的掌握世界艺术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四章 艺术美论一、何谓艺术,(2)有关艺术本质的主要理论学派“艺术意识形态”说: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反映”说:认为艺术是认识生活或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艺术生产”说或实践本质说: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或实践;“审美本质”说:侧重强调艺术的审美特性。,(3)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本质属性规定的两个关键环节:遵循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法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从而达到抽象与具体、逻辑现历史的统一;以“艺术生产”概念作为逻辑“凝结点”。“

40、艺术生产”范畴包含以下三层内容: 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一般),(特殊),(个别),第四章 艺术美论一、何谓艺术,(4)如何在生产、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中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实质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a、生产实践的内容不同;b、生产实践的形式不同;c、生产实践的目的不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即审美特性。,第四章 艺术美论二、艺术类型的划分,1、艺术类型一般与个别的中介艺术的类型作为艺术世界中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具有双重性特点:(1)相对于艺术的一般本质而

41、言,艺术类型具有特殊性。它是整个艺术领域中某一部分的艺术审美特征的归纳概括,而不是对全部艺术本质特点的概括。(2)相对于具体个别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而言,艺术类型具有一般性。它是一定范围内所有个别性存在所形成的“集合”,是对这一范围内所有个体的一般性和共同性的归纳。,第四章 艺术美论二、艺术类型的划分,2、种类与风格艺术类型的两翼(1)艺术的种类主要是依据艺术作品的客观的因素,诸如艺术品的客观存在方式、艺术传达媒介和材料、艺术再现或表现的内容、题材、主题的特点、容量大小、艺术品本身的结构方式、形式特点等划分出的类型。如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划分;(2)艺术的风格主要根据艺术创作中的主观因素,如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心理类型、主观精神状态、精神类型、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等划分出的艺术类型。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类型。,第四章 艺术美论二、艺术类型的划分,3、艺术类型的基本风格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如席勒关于素朴风格与感伤风格的区别;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如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如志摩诗与郭沫若诗的区别;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如静夜思与蜀道难;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如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