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281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上课 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教学内容: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2、 了解本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3、 准确、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 掌握好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全文。,秋水,庄子,3,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

2、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4,庄子的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

3、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在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富贵,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的“仁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主张一切都要顺从天道、顺应自然。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另外还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他主张养生,要

4、“保身全生”。,5,庄子的文章,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故事,7,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鄙弃功名利禄,心性淡薄,追求身心自由。,8,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

6、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10,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寓言的故事情节;了解寓言的寓意和由此体现的庄子的思想; 2、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11,寓言: 寓言

7、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言近而旨远。,阅读思考,问题一: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翻译,问题二: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后来为何又望洋兴叹?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问题三: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本文的寓意是什么?,1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2

8、、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狂妄自大,自愧不如,14,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 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 将贻笑大方。,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 他善于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评的精神。,15,探讨寓意1、庄子想借这个故事来阐明怎样深奥的哲理呢? 明确:宇宙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9、人如果满足于已有的一点认识和成就,是十分可笑的。,2、试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则寓言的寓意的理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不辩牛马。,随着时令,名为状,通“径”,径直。,这样,通“辨”,辨认。,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助词;,认为;,美景,形为名;,是,连词表修饰;,向东

10、,名为状;,到达,面对;,连词表修饰,在这种情况下;,才;,脸,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连词表修饰,这样,认为;,没有谁;,比得上;,取独,小看,形为动;,见闻,动为名,形容词尾,轻视,形为动;,不,取独;,看到边际,形为动,到;,您;,危险,表被动;,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长久;,17,课文翻译,1、结合课文注释,口译三分钟。2、学生接龙翻译,记住以下重点实词和虚词:,泾流之大,不辩牛马,(直流的水波),(同“辨”,辨别),秋水时至,(按时,名词活用为状语),于是焉,(这个时候),东面而视,(面向东方,名词活用为状语),旋其面目,(面孔),18,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认为少;认为

11、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的样子),成语:望洋兴叹 现在用来比喻想做某事而能力不足,无可奈何。,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今多指慷慨,不吝啬),成语:贻笑大方被内行取笑。,19,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判断句,应翻成“是”的句式。),(被动句,应翻译成“被”的句式),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

12、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浅,认为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得大道之人所耻笑。”,秋水译文,21,随堂检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辩牛马。,按时,名为状;专指黄河,直流的水波,通“辨”,辨认。,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向东,名为状;,面朝东方;尽头,1、口译红色的词语:,2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仰视的样子;,这样,虚指,形容数量多;比得上;,认为少,尽,危险,表被动;,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随堂检测,23,2、填空题: 本文的作者是 ,名 ,他是 时期著名的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 合称为 。他在生活上主张 ,在政治上主张 。 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 。 本文衍生的两个成语是 。,庄子,周,道,老子,“老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寓言,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短小精悍,道理深刻。,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