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328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ppt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主讲:刘德道,会计学导论,本章内容,第二章会计的概念、职能与目标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二、会计的发展第二节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定义二、会计的特征三、会计信息使用者第三节会计的职能和目标一、会计职能二、会计目标,一、会计的产生(一)会计产生、发展的动因(二)会计的发展历程二、会计的发展一、会计的定义二、会计的特征三、会计信息使用者,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The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一、会计的产生 The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会计是适应生产活

2、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其发展而发展。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它产生的根本动因。,(一)会计产生、发展的动因,人类产生,生产活动,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投入:劳动耗费,产出:劳动成果,社会进步:成果大于耗费,原始的计量、计算、记录行为,会计的萌芽阶段,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比较,剩余劳动成果的管理和分配,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成为独立的职能产生了会计思想、理论、方法,(二)会计的发展历程,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也将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会计的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古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阶

3、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奴隶社会繁茂时期,这一阶段称为会计的萌芽阶段,也叫会计的原始计量与记录阶段。原始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行为和会计方法,它还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是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劳动成果、劳动耗费等事项纪载下来。,1、会计的萌芽阶段(The original metric and record),在我国在远古时期,曾出现过“绘图记事”、刻记记事”和“结绳记事”等最简单的原始会计行为,并被认为是会计的起源。周易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誓约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

4、,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结绳是神农或神农以前上古时期的一种记事方法。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盘点结算法”,据马克思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都有类似于会计的记录或会计官制与会计活动的记载。古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埃及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原始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行为和会计方法,它还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是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

5、收入、支付等等记载下来”,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2、古代会计阶段(Bookkeeping),奴隶社会繁茂时期1494年以前。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结合,私人财富增加。奴隶主不再参加生产活动,而是将其委托于他人经营管理。为了考核受托人履行职责的情况,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会计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由脱离生产的人来担任。这时的会计不仅应当保护奴隶主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还应反映那些受托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认真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所有这些都要求采用较先进、科学的计量与记录的方法。于是,原始计量、记录(The original metric and record)行为就演变为单式簿记体系(Book

6、keeping),会计的方法得到了发展。,中国:会计产生于商代,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字中,已有“获”、“入”等文字来专门反映收入情况,用“用”、“出”等文字来专门反映支出情况。中国最早的国家会计机构诞生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尚书中记载:“夏后氏禹,别九州,任土作贡,成赋中邦”,开一代国家财计之先河。贡赋备则会计生,夏王朝是中国会计机构的历史起点。但是,由于历史荒远,文献匮乏,难以认定当时的会计机构是如何设置的。,会计名词的出现,西周时期的会计机构比较健

7、全。据周礼记载,西周时设有冢宰,总揽全国经济事务,下设司会、小宰、大府和宰夫,分别管理会计、财务、国库和审计。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月计岁会”构成了官厅会计(即政府会计)的主要内容,首次出现了会计的名词,其含义主要是指对财务收支业务的记录、计算和考核。,一种方式为将“计”置于“会”前,组合成“计会”六韬龙韬王翼中记载:“法两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淮南子人间训中云:“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另一种方式为将“会”

8、置于“计”前,组合成“会计”周礼天官司会记载:“凡在书契版图者之,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管子四时:“三政曰: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当时,“会计”和“计会”两种词序的涵义相同,为人们所通用。汉代以后,“会计”逐渐成为固定的单一用法。,会计由“会”和“计”两字有两种边缀方式,秦朝之前,会计记录的内容不分会计业务和统计业务,记录的内容比较全面。人们把计量和记录的载体叫做“册”,或者叫“簿籍”。秦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簿籍记录的内容开始划分,记录会计业务的简册称之为“簿书”,记录统计业务的简册称之为“籍书”。形成了以简册为载体,以“入”和“出”为记账符号的中式账簿的雏形“簿书”。

9、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到南北朝时期,会计业务除了在竹简上记录外,开始在纸上进行记录并得到迅速的推广。把记在竹简上的会计记录叫做“簿”把记在纸或帛上的会计记录叫做“账”账簿由此而来。,秦汉时期,西汉、东汉,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入去=余)。东汉时期,出现了会计的计算工具算盘。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余备历丘岳,村壑必过,乃于泰山见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术。余因受业,颇染所由隶首注术,乃有多种其一珠算”文中所说的刘会稽,就是他的老师著名的历算学家珠算之父刘洪。刘洪(约公元130年一一196年后),字元卓,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人

10、,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被尊为“算圣”。,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四柱结算法”是中式会计方法的精髓,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我国会计对世界会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以上会计采用的都是单式记账法。,盛唐、清朝,盛唐时期(公元807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会计专著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丰处厚的大和国计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会计学著作。这些关于会计的专著早于国外600余年。清代,焦循孟子正义对“会计”解释是:零星算之为

11、计,总合算之为会。,西方,在西方,早期出现的“簿籍”,是指通过簿籍对财产物资的收支活动进行记录和计算来考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十字军东征(10961291)推动了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业城市银行借贷业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意大利北方的三个港口城市,即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为了记录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金融家逐渐发明掌握了威尼斯簿记法,一种复式记账法,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正式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14世纪后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的簿记,借鉴了银行的记账方法,从按人设置账户登记债权、债务的记录,扩展到了按商品、现金、损益、资本等设置账户,记录它们的增加和减少即理论

12、上的“拟人说”,进一步奠定了借贷记账法的基础。1494年借贷记账法正式出台,进入近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阶段的基本特征,总之,这一阶段的会计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统计、业务技术核算等其他经济核算的工具在内。会计方法由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演变为单式簿记体系(Bookkeeping),但是也仅限于单式记账法,会计的专门方法还没有形成,会计没有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会计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统计、业务技术核算等。会计的方法得到了发展。,3、近代会计阶段 Double entry bookkeeping,近代会计阶段是指从1494年上世纪50年代的时期。复式记账法在理论上的总结及推广揭开了会计

13、由古代阶段向近代阶段迈进的大门。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卢卡帕乔利因此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中国,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中国商界在“四柱结算法”的基础创立了可以计算盈亏的“龙门账”。“龙门账”的问世,是我国特色的复式记账法的起源,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部门会计商业会计的产生。l8世纪中叶(即清朝的乾隆至嘉庆年间),在“龙门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四脚账”。“四脚账”的产生,把中式会计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14、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会计方面无多大进展。辛亥革命后,从西方引入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Debit-credit Double entry bookkeeping 。,外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成为会计学的研究发展中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产业革命,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早期工业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最早产生的。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成本会计。英国政府于1849年在修订公司法时规定:社会上的职业会计师可代行监督公司会计事项职能。这一修改使会计师职业合法化。为规范会计师执业,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15、成立,标志着现代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式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近代会计的特点,近代会计的特点是:第一、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货币作为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手段;第二、会计采用了复式记账方法,形成了严密的账户体系;第三、会计从特殊的、专门委托有关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发展成为一种职业。但是,这一时期的会计限于簿记学(bookkeeping)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accounting)。,4、现代会计阶段Ac

16、counting,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发生了相应变化,体现为:1、会计学基础理论的创立;2、会计理论和方法逐渐分化成两个领域: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对内)和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 (对外);3、审计基本理论的创立;4、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出现,这时,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17、(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简称GAAP)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了生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具有灵活反应的适应能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美国,二十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一经产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

18、。发展至今,除发达国家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20世纪50年代出现管理会计、国际会计。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由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跨国经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贸易的活跃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制定协调和规范各国会计行为的国际会计准则显得十分迫切。1973年6月,澳、加、法、德、日、墨、荷、英、美等九国的十六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负责制订和发布国际会计准则。

19、至九十年代末,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组织。该组织先后发布了三十多项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197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C)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11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宣告成立。,会计领域扩展,后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西方会计学者开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美国密歇根大学赫曼森1964年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二十世

20、纪九十年代出现代出现环境会计、低碳会计等。现在:金融危机会计,经济萎缩会计等等。,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沿用了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体系,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有很大差异,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1993年7月1日起我国进行了全面的会计改革,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此后,一直在陆续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2006年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系列改革使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国际会计惯例也更加接近和协调,使会计真正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

21、,结论,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会计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马克思所总结的:“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作为对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第二节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定义二、会计的特征三、会计信息使用者,一、会计的定义,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的定义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其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对会计本质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分析角度不同,从而导致对会计作出不同的定义。综观学术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一)管理工具论,管理工具论

22、(Management Tool Perspective)认为会计是指一种技术手段,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50至80年代比较流行。它强调的是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核算作用,把会计看成一个方法体系,强调了会计的服务性,主要应用于微观经济领域中。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被动的反映,忽视或不承认会计的监督、预测、控制、分析等其他职能。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对会计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理解,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信息系统论,信息系统论(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来自美国,

23、引进我国以后有所改进。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最早提出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思想。他在1953年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指出“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在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实质的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持此观点的代表学者有余绪缨、葛家澍等。这一观点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持这种

24、观点的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在每个经济单位范围内建立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目前,接受这种观点的人逐渐增多。,(三)管理活动论,管理活动论(Management Activities Perspective)认为会计是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用了“会计管理”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一些会计学专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杨纪琬和阎达五等。由于这种观点是强调会计的管理

25、职能,l970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APB-Accounting of Principles Board),在第四号公报企业会计报表所依据的基础概念和会计原则中,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一项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供有关一个经济单位的数量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信息),借以制定经济决策。” 1978年,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在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企业会计报表的目标将会计的定义修改为: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送有关一个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报表使用者可根据它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

26、决策。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会计是为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而提供财务信息的一项服务。”,(四)会计艺术论,会计艺术论或者会计技术论(Art Perspective )认为会计是一种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其结果的艺术。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比较盛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名词委员会于1953年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以报”,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一种艺术,旨在将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且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五)会计控制论,会计控制论(Con

27、trol Perspective )基于会计对宏观管理所起能动作用的视角来认识会计,将会计由“被动的反映”发展为“被动反映与主动控制相结合”,将会计信息的属性由“外在属性”发展为“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相结合”,其代表人物有杨时展、郭道杨等。1989年10月将在美国加州大学举行亚太地区国际会计研讨会,郭道扬教授:会计控制论,会计控制系统论认为:1、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2、会计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就是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并将微观、中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会计控制可以分为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

28、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个层次;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3、会计的目的是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4、会计的实质是受托责任;5、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础,控制是归宿。,JAY S. RICH, JEFFERSON P. JONES, DAN L.HEITGER, MARYANNE M. MOWEN AND DON R. HANSEN:cornerstones of financial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Accounting is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measuring, recording, a

29、nd communicating financial information about a companys activities so decision makers can make informed decision.,我们的观点: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相关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交易Transaction或者事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活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会计的特征,(一)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计量单位

30、主要有三种:实物量度(如公斤、米、件等)劳动量度(如工作日、工时等)货币量度(元、角、分)。(二)会计具有专门的程序和方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会计的方法:核算的方法、监督的方法管理会计的方法:预测的方法、决策的方法、控制的方法,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各种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不间断的计量和记录;系统性是指对会计记录要按一定科学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系统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完整性是指会计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计量和记录,不能有任何遗漏;综合性是指会计对各项经济业务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进行综合汇总,为经营管理提供总括性的价值指标。,(三)会计信息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31、、系统性和综合性,三、会计信息使用者,(一)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1、投资者(股东或企业所有者)2、债权人3、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4、社会公众上述会计信息使用者,其决策的重点和所需信息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若按不同的需求分别提供会计信息,可能成本较高,且无法满足及时性要求。所以会计部门主要提供对各类使用者都有用的信息,即通用财务报表。这种财务报告主要服务于股东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当然也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也要使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包括董事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经营部门经理、分厂经理、分部经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职工等

32、。公司的管理者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做出一系列与经营有关的决策,如筹资决策、生产决策、投资决策和员工薪酬决策等。会计部门根据需要提供产品成本和费用开支等方面的信息,用于内部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和定价决策等,这种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开。职工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以便为工资谈判提供信息支持。,(二)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第三节会计的职能和目标,一、会计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会计职能的拓展二、会计目标,一、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持征所决定的固有的、直接的功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会计能干什么,有什么作用?会计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内容

33、、作用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基本职能拓展职能,(一)会计的基本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把会计的职能高度概括为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资本论第二卷152页)。这一论断,长期以来一直为会计界所赞同,并有所发展和补充。,基本职能:反映(观念总结)监督(过程控制),1、反映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又称为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要求,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将会计主

34、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现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比如一家公司在一定时间内购进了多少商品,支出了多少现金,生产、销售了多少商品,收入多少了现金,在购销过程中发生了多少费用,最后的净利润多少,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等等,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把这些情况都记录下来并计算清楚,最终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记录、计量、计算和报告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1)会计核算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将会计核算的内容归纳为七类。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其他需要办理

35、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2)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主要有: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使用能够统一衡量的货币作为计量标准,也可以使用其他计量标准,但是其他计量单位只作为辅助计量标准。会计核算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只有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以后才能取得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的书面凭证,根据凭证登记账簿,根据各种账簿记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因此,会计核算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会计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逐笔、逐日、逐月、逐年的,不能有任何中断或倒置。,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是

36、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进而系统地加工、整理和汇总,以便提供管理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各类信息,而不是零星的片面的信息。,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是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应该进行记录和反映,不能有任何遗漏;同时对所有的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都要进行核算,以便国家掌握全社会的总体情况。,(3)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比较。真实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准确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

37、;完整要求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及时是指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按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及时为单位领导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领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为企业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对生产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比较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作出恰当的估计和判断,做到投入少而产出多。如企业在采购材料时,要“货比三家”,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争取较低的价格;而在销售产品时,要争取较高的价格等等。,(4)会计核算的工作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Identifying me

38、asuring recordingcommunicating,工作环节,记账算账报账,工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工作环节,记账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把会计主体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在账簿上记录的过程。,算账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计算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信息的过程。,报账是在记账、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过程。,随着管理对会计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不仅仅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还应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

39、进行经济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2、会计的监督职能,(1)会计监督的含义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是指以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为依据,以国家法律法规、财经政策与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和控制,并据以施加限制或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进行。只有实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社会主

40、义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的依据是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这种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会计监督也就具有连续性。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的完整性是指要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不仅对已经发生或者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而且对尚未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也要监督。,(2)会计监督的特征,(3)会计监督的种类,会计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会计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按照会计监督的要求可以分为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按照会计监督的主体分为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社会监督,

41、即指民间审计监督,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国家监督也称政府监督,也是一种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代表国家对各单位和单位中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发现的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例如财政部门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42、,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可靠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反之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结果真实性无法保证,会计核算也就没有意义。,(二)会计职能的拓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常见的有三职能说、四职能说、五职能说、六职能说和七职能说等。持三职能说的表达不一,主要有“反映、监督、检查”说(张新周.1962);“反映、监督、促进”说(李天民.1980);“计算过去、控制现在、预测将来”说(姚树人.1988)等。

43、较新的观点认为会计有着三种职能:计量经济活动以指导企业家和投资者;计量利润以作为计算风险资本回报率的基础;确保给投资过程所涉及的各方提供公平的经济状况和业绩报告。,四职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裘宗舜,认为会计的职能包括计量经济效益(单元目标的计量信息搜集与生成)、记录经济事项(信息的加工与储存)、传递财务、成本信息(即信息的输出传递) 、分析预测、参与管理与决策(财务、成本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等四项内容。还有学者表述为:反映、监督、控制和分析。五职能论认为会计具有核算、分析、监督、预测和决策等职能。六职能论认为会计具有反映、监督、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职能。七职能论认为会计具有反映、监督、预测、决策、

44、控制、考核和分析等职能。,我们认为会计的职能分为财务会计的职能和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职能一般有: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1、预测 预测就是通过数量方法和非数量方法,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对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所作的预计和推测。数量方法就是通过数学模型找出事物的发展结果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预测未来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事物所处的状态或基本量,进而定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来;非数量方法是定性预测法,主要是在资料不完备情况下强调人的判断。该法最著名的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2、决策,决策,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确定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决策是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人

45、们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作出决定的过程。决策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往往只采取一种办法来解决,这就要求选择其中可获取最大经营效益的一种,于是就产生了在行动之前需要科学决策的问题。,3、规划,规划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4、控制,控制主要是根据会计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采取种种有效的措施,

46、对预期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决策和预算进行,以便在事前或日常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5、评价,评价主要是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二、会计的目标,(一)会计目标的含义会计目标又称为会计的目的,是指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的。在会计理论结构中,会计目标处于最高层次,是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制定会计原则、会计制度的出发点;在会计实务中,会计目标是制定、改

47、进和评价会计程序和方法的依据,优化和控制着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没有会计目标,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就缺乏建立的基础,没有会计目标作为主线,就无法使会计理论结构成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何种方式提供会计信息等问题。,(二)会计目标的流派,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会计界(以美国为代表)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讨会计目标,并逐渐将其视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70年代后美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流派: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

48、派。,1、决策有用学派,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支持者有斯普劳斯、索罗门斯等。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现实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决策者进行决策时需要大量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因为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决策有用学派更关注未来信息而不是历史信息。,2、受托责任学派,受托责任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但形成一个学派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代表文献有井尻雄士的会计计量理论和三式记账法的结构和原理等。该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

49、评价为中心。,受托责任学派的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会计目标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会计目标的理论地位不高。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现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判断题社会实践题调查了解社会对会计学人才的要求。,下一章预习性作业,1.资金是如何运动的,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会计六大要素包括那些?各自定义及特点如何?2.会计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