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经济学规制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制经济学规制理论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规制经济学规制理论,经济管制的三种理论,经济管制理论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谁从管制中得益,谁因管制而受损,管制会采取什么形式以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从发展的顺序来看,有三理论。公共利益理论,最近被称为“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Normative Analysis As a Positive Theory,NPT)。俘获理论(Capture Theory,CT)管制的经济理论(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ET),一、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该理论认为,管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产业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基本假设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受约束的竞争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尤其是在自然
2、垄断和负外部性条件下,政府必须干预。如自然垄断产业,存在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矛盾。生产效率要求一家企业生产,而独家生产其价格必远高于成本,不能保证分配效率。,对NPT存在争议。1、它不是一个很完全的理论。它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管制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时候,因为潜在的净社会福利收益产生公众的管制需求。但忽略了立法机构和管制执行机构、利益相关者对管制的影响。2、缺少足够的实证证据来证明。管制并不与外部经济性、外部非经济性以及垄断性市场结构呈正相关关系。(如出租车行业)3、存在某些厂商主动要求管制的情况,如AT&T支持FCC的管制。4、管制并不总是能够约束厂商的价格行为。,NPT的重构鉴于相冲突的证据,
3、NPT被重新构成。这个重构后的NPT认为管制原本是用来纠正市场失灵的,却被管制机构误用了。但重构后的假设仍不令人满意。原因:第一,只陈述了一个假设而不是从模型中总结出来的假设。即,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管制结构会误用;第二,重构的假说与被管制行业并不是明显的市场失灵的行业、以及企业常常支持管制的证据仍然不一致。,二、俘获理论,俘获理论(斯蒂格勒)本来以管制产业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管制机构最后被该产业所俘获。这意味着管制促进了产业利润而非社会利润。管制的供给是应行业的管制需求,管制机构变成行业控制。这就是规制的亲生产者理论,例如亲生产者剩余理论。如,货车运输业和出租车行业,管制支持在成本以上定价和阻止
4、进入防止租金散失。,研究发现,一个产业可以从国家得到4种好处: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的进入;影响竞争对手的替代性产品和互补性产品的生产;固定价格。因为俘获理论与管制历史更一致,因此它比NPT更引人注目。但同样受批评。原因: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解释行业是如何控制管制的。似乎大多数规制由以上两种理论(亲社会福利动机和亲生产者理论)结合起来推动。,三、管制的经济理论,在NPT和CT以后的管制研究者发现,管制不但与市场失灵不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也并不是明显表现为倾向于行业和厂商的,相反,现实中厂商所在的行业和消费者等不同的利益群体都通过管制提高了自己的福利。现实需要一种更有解释力的管制理论对此做出说
5、明。这一理论必须能解释所观察到的,为什么以下行业曾经管制、又废除管制。如,铁路、电信、运输、航空、天然气等。 施蒂格勒方法(Stiglerian Approach);Stigler/Peltzman 模型;Becker模型,施蒂格勒方法(Stiglerian Approach),管制理论的重大突破表现在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施蒂格勒经济管制理论。它接近了问题:为什么有管制?与NPT和 CT相比,施蒂格勒提出了一系列假设,作为此假设的逻辑延伸,预测了哪些行业将被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形式,施蒂格勒方法(Stiglerian Approach),施蒂格勒分析的首要前提是:政府的基础资源是:强制权。
6、一个利益集团可以说服政府使用强制权为他们谋利。第二个前提: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可通过选择行为以谋求最大效用。两假设导致管制的供给是应利益集团争取收益最大化要求这一假说。管制只是途径,通过它,利益集团可以游说政府使用强制权来提高集团利益。只能在两种对立的理论间选择:要么是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要么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斯蒂格勒佩尔斯曼公式有三个关键要素: (1)管制立法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他认为决定管制形式的核心因素是管制对社会成员间的财富转移方式。(2)立法者的行为受连任动机限制,会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3)利益集团用政治支持来换取立法上的倾斜,并根据自己的收益来决定提供多大的政治支持。,斯蒂格勒佩
7、尔斯曼模型,一般性的结论:管制倾向于拥有明显偏好的小利益集团,却牺牲偏好不明朗的大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规模越小,搭便车的影响就越弱。解释了为什么管制总是使生产商受益。例:美国花生计划。对被管制行业类型的预测:假设:立法者总是选择使他们能获得最大政治支持的政策。 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分析:,M(p,)为政治支持方程, P 为进入价格, 为产业利润.(P)是利润函数,Mi为立法者政治支持的无差异曲线.M3M2M1,分析结论:立法者的最优价格是p*,是在利润等于(p)这一约束条件下实现的最大政治支持,p*是介于Pc(利润为零时的价格)和pm(行业垄断时实现最
8、高利润的价格)之间的。立法者不会定出一个可以使行业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即p*pm。因为在Pc和pm两种极端情况下,行业会倾向于获取管制干预。因此,经济管制行业一般为相对竞争行业或者相对垄断行业,而管制价格一般介于零利润价格和垄断价格之间。,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贝克尔 (Becker)模型:,斯蒂格勒和佩尔斯曼的模型是建立在立法者选择能使自己获取最大政治支持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加里贝克尔的模型则侧重于分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 他假定“政治家、党派和选民传递着集团压力”,集团压力可以弱化管制者的作用,使得管制总是利于较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贝克尔在模型中假定有两个利益集团1和2,对管制者的总影响
9、力是既定的,因此,集团1会根据集团2施加的影响力p2来决定自己应该施加的影响力p1大小。,贝克尔 (Becker)模型:,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集团的人数和他们使用的资源数量。 如果p1p2说明集团1影响力较大,这种较大的影响力会转化为集团1的更多利益;同样,若p2p1则说明集团2的影响力较大,集团2也会因此从管制中获取较大的利益。 贝克尔给出了集团1向集团2转移的福利T和影响力的函数。T=I(p1,p2)。其中,I(p1,p2)被称作“影响力收益函数”。其中I为集团1的收益,该收益随p1的增加或p2的降低而增加。,贝克尔 (Becker)模型:,贝克尔的分析中存在一个隐含假定:即管制导致的集团间
10、福利转移会存在福利损失。如果要有T福利转移到集团1,那么集团2的福利要减少到(1x)T,且x0,其中xT就是因为管制而导致的福利损失。其模型分析如下,集团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施加自己的影响力,由于影响力的增加是有成本的,因此最佳影响力的选择是在成本收益的比较下进行的。假设1(p2)是集团1的最佳反应函数,2(p1)是集团2的最佳反应函数;即每个集团都是根据另一集团的影响力大小来决定自己的影响力的。由此,若把收入成本综合考虑,在给定一个集团的影响力时就可以求出另一集团的最佳影响力。下图给出了集团最佳影响力的“政治均衡”:,贝克尔 (Becker)模型:,下图给出了集团最佳影响力的“政治均衡”:,
11、政治均衡并不是帕累托最优,双方可以通过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的影响力水平。如果我们以图中(p*1,P*2)点作为初始的政治均衡点。(p01,P02)为新的政治均衡,如果我们以图中(p*1,P*2)点作为初始的政治均衡点。在该点上,集团1选择了p*1水平的影响力,而集团2选择了P*2水平的影响力。这表明集团1由于一个较大的影响力从管制者那里获取了较多的利益,由于管制会造成福利损失,此时集团2遭受的福利损失是一个比集团1获得的转移福利T更大的福利损失,即(1x)T。这会刺激集团2选择一个更大的影响力,以减少福利损失。,因此,集团2不会选择P*2水平的影响力,而是选择P2水平的影响力。这会导致集团1的最
12、佳反映函数线1(p2)移动到01(p2),当集团2的影响力为P2时,意味着集团2以较大的投入获取了政治支持,但此时由于集团1得到的转移福利减少了,所以集团1缺乏动力去投入更过资源来提高管制,因此会选择一个较低的影响力,反映在最佳反映函数线上就表现为2(p1)向02(p1)的移动,以此来回应管制变化造成的边际损失的增加。这样新的政治均衡(p01,P02)得以形成。该点表示,此时集团2增加了影响力,集团1减少了影响力。因此从集团2向集团1转移的福利也减少了,因为此时I(p01,P02)I(P*1,P*2).,贝克尔模型的分析结论如下:当两个集团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影响力水平时,就实现了一个政治均衡。
13、政治均衡点是两条最佳反映函数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两个集团同时向管制者施加了自己的最佳影响力。利于提高和增加福利的管制政策更容易被接受。显然贝克尔的模型为市场失灵需要管制(NPT)的情形提供了说明,这一点是对斯蒂格勒和佩尔斯曼模型的改进。,贝克尔 (Becker)模型,斯蒂格勒佩尔斯曼模型和贝克尔模型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 (1)管制的设计对管制偏好较强的小企业有利,而以牺牲管制偏好较弱的大集团利益为代价。且多数情况下,由于消费者无法有效组织,管制是有利于厂商的。(2)管制政策不是根据行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制定的,通常管制价格会低于垄断价格,以谋求消费者的政治支持。(3)管制通常发生在相对竞争或者相
14、对垄断的行业,会对利益群体的福利产生影响。(4)市场失灵的存在是管制出现的重要理由,因为管制者的政治支持不可能离开消费者。,对ET的结论和批评,对ET理论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利益集团会直接影响管制政策”这一假定的。批评者指出:如果利益集团要控制管制政策,那么(1)利益集团必须有能力控制选举结果。(2)利益集团对立法者的政治支持是其连任的决定因素。(3)管制者必须受立法者控制。但这些在管制过程中都是无法保证的。因为,立法者不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而且管制者也不是立法者的傀儡。立法者和管制者都很难被控制。第二个批评主要针对ET理论对司法部门在管制中作用的忽视。实践表明,法院在管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15、角色。,对ET的结论和批评,规制具有帮助对其有强烈偏好的相对较小利益集团牟利的趋势。亲生产者趋势受到消费者集团的约束意味着价格低于垄断水平。规制最有可能发生在竞争或垄断产业,这些行业有强烈的动机去游说实行规制。市场失灵使得规制更有可能存在,因为一些利益集团遭受巨大的损失。,经济规制理论的结论,传统服务成本规制的 弊端:缺乏对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它是一个低能的 激励合约。服务成本规制通常采用听证会制度,它需要规范的 行政程序和 充分的信息集,还要经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确定,其行政成本较高。在传统服务成本规制方式下,规制是通过制定并实施事业法和相关行政命令来实现的。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可能尽善尽
16、美,不可能具有完备性,因此,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必然要赋予执行主体一定的自由量裁权。传统的 服务成本规制还可能由于规制时滞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损失。,激励性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 理论 的 形成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表现为规制机构知道的 有关被规制企业的 信息要远远少于企业所知道的 相应信息。传统规制理论没有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把政府规制部门看成是万能的 ,也就没有设计出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制方法,从而造成规制效率低下。激励性规制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假设前提,把规制问题看做是委托代理问题,通过设计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合同,以提高规制效率。,激励性规制理论是在保持原有规制
17、结构的条件下,给予受规制企业以提高内部效率的刺激,即给予企业以竞争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激励性规制理论内容包括:特许投标制理论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价格上限规制理论社会契约制度理论,四、激励性规制理论,特许投标制理论:基本观点:在政府规制中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产业或业务领域中的独家经营权,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报价最低的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把特许经营权看作是对愿意以最低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一种奖励。特许投标制是用“市场的竞争”代替“市场内的竞争”,提高了垄断性市场的可竞争性。,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基本思路:以独立于本区域的其他区域中与本区域受规制
18、垄断企业生产技术相同、面临需求相似的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参照,制定本区域垄断厂商的价格和服务水准,以刺激垄断企业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价格上限规制理论:目的寻求能合理控制垄断企业价格、节约规制费用,同时能给予受规制企业提高内部效率激励的规制方法。价格上限规制一般采取RPI-X模型,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即通货膨胀率。X是由规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若RPI为5%, X固定为3%,则企业提价的最高幅度是2%。若RPI-X为负,则企业必须降价。企业成本越低,获利越多,只要不超过价格上限,企业能够自由变动其产品价格。(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社会契约制度理论:社会契
19、约制度理论,也称为成本调整合同理论,是指规制机构通过与受规制的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就与产品价格和成本有关的一系列指标做出约定,并视企业执行约定的情况由规制机构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以达到鼓励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政府规制目标的目的。,德姆塞茨1968年提出,为达到社会福利最优对自然垄断必须施以规制,且提出特许经营权竞标方式以代替规制。政府授予一家企业特许经营权提供这类服务。特许经营权的授予通过竞争性投标方式,投标采取对服务提出收取价格的形式。提出最低标价的潜在进入厂商将获取特许经营权。若在竞标阶段有充分的竞争,则价格将压至等于平均成本,中标者可获得正常利润。政府的角色是充当拍卖者而不是规制
20、者,特许投标制理论,1. 一个特许经营权竞标的案例-一个修正的英式拍卖2. 特许经营权竞标的分析3. 服务的质量4. 特许经营权费用的无效率,竞标阶段的竞争,特许经营权竞标的动力是竞标阶段的生产前价格竞争使得价格和利润保持在竞争性水平上。英国式拍卖是最常用的一种拍卖方式。程序如下:拍卖商宣布一个标价,投标者对此作出反应示意是否购买。若至少有两个积极的投标者,拍卖商将提高标价,直至仅剩下一个投标者。特许经营权竞标是将特许经营权给予以最低价格提供服务的投标者,所以对英式拍卖稍作修正。,一个特许经营权竞标的案例-一个修正的英式拍卖,假定拍卖商开出一个较高的标价,然后不断降低标价只要有两个或多个现行投
21、标者。当价格下降到仅剩下一位投标者时,特许经营权就授予这位。作为和特许经营权的交换,中标者为提供服务而收取的价格就是最后的标价。假定有四家厂商参与特许经营权投标成本最低的厂商中标。,只要在竞标阶段存在充分竞争,特许经营权竞标就会导致平均成本定价和最有效率的厂商运营。特许经营权竞标的优点在于它不要求政府的代理机构必须具备相关的信息。(而规制需要)第二个优点:可以避免收益率规制的无效率。采取特许经营权竞标,就不会有过度投资的激励。特许经营权获得者有动力有效地利用资源,因为它保留全部利润。若政府有需求信息,特许经营权竞标将会导致一个以边际成本定价的两段式价格。,特许经营权竞标的分析,若服务质量能够保
22、证,则竞标阶段的定价竞争将导致社会福利的最优。然而,一个厂商选择它提供的服务的特征涉及如持久性和可靠性等变量。假定产品质量是一个可选择变量,并且产品单位成本随质量水平而增加,如果特许经营权竞标就服务价格进行,竞争将不仅使价格下降,同时也使质量下降。因为竞争仅就价格展开的。,服务的质量,解决办法:1.由相关政府机构具体规定特许经营权所有者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2.采取多维竞标,厂商不仅要提出服务的价格,而且要提出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将质量维度引进特许经营权竞标过程,使事情大大复杂而且要求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服务的质量,对地方政府官员,一个有限系统经营者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者,而且是一个吸引人的税
23、收源泉。出于对他们再次当选前景的关注,当选官员或许宁愿通过有线系统经营者的征税来增加额外收益,而不愿增加对他们选民的收入和财产税。它的含义在于: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投标者不是因为对消费者提供了一揽子利益而是部分地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税收收益。,特许经营权费用的无效率,无论是价格还是就价格和质量,我们都假定竞标是一次性完成的。这适合于环境从不变化的情况。若环境变化,需合同补充。1。周期性的短期合同特许经营权将定期进行拍卖,重新将成本和需求的变化加进去。这一程序为当前的经营者提供了忠于当前合同的激励,尤其是质量。取得周期性短期合同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重订契约时有平等的竞标。,竞标结束后的合同安排,在位
24、者优势是已在设备和机器上做了投资。而新厂商必须投资。(必要资本量壁垒)解决办法:资产转移。政府公正、有效地实施强制性的资产转移。新厂商不必从起点投资,向先前在位者购买。人力资本的情况:工人和管理人员学习积累经验。现存企业重订契约的另一个优势来自于监控该行业的政府。官员们会极力维持现状。变动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工作。如,必须在资本转移中提供协助。若变动结果不好,则会受到指责。政府在重订契约时易偏向在位厂商。,竞标结束后的合同安排,2. 不完全的长期合同对周期性短期合同的一个替代办法是不完全长期合同,15-20年。合同没有提供所有对意外情况的规定,而代之以谈判和内在的谅解来处理,因此称为合同是不完全的
25、。优点是给特许经营权所有者长期投资的适当激励。因为这保证了从这些投资中能不断地获得回报。缺点是合同内容难以规定。它必须考虑未来价格随着成本和需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质量的监控必须在合同中提出惩罚措施。而周期性短期合同,惩罚措施并不是必不可少,因为再位厂商在重订契约时能被惩罚。,竞标结束后的合同安排,3. 事前-事后的机会主义在位厂商比潜在厂商的优势:必要的资本投资;通过“干中学”积累起来的更好的技术知识;等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更熟悉特许经营权竞标程序。这些优势使得在位者通过在合同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变更而机会主义地左右地方政府。对于潜在厂商而言,在竞标阶段的一个策略是提供较低的价格,若获得了特许经
26、营权,然后以低估了平均成本或高估了市场需求为由请求提高价格。,竞标结束后的合同安排,威廉姆森提出了一个正确观点,他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在竞标过程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在不完全长期契约案例中,特许经营权竞标不同于规制只是程度上差异而不是类型上的不同。政府机构必须规定质量和监控特许经营权所有者的绩效。也要和供应商就价格变化进行谈判。规制本身是一个不完全的长期合同。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特许经营权竞标显得优于规制,它在更低的成本上达到同样的结果。当考虑产品质量和确定性时,特许经营权竞标开始越来越像规制。优势不再突出。尽管如此,特许经营权竞标是对规制的一个替代方式,潜力大。,对特许经营权竞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