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357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 有无相生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周六写作文,有无相生,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老子简介,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

2、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解题,何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得以形成。,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黑点?,第一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

3、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认识世界,分析文本,深入挖掘,翻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是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

4、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对立,知美即知恶知善即知不善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统一,几组事物 关系,分析第一则,认识世界,他敢剪吗?(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认识世界,分析文本,深入挖掘,第二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

5、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无” “有”,“室”,比喻说理,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毂中心器中心户牖,“车”,“器”,分析第二则,认识世界,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你能找到几

6、张脸?,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7、,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翻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已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8、。,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翻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不立不行不明不彰无功

9、不长,阅读第三、四则,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这二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认识自己,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翻译: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

10、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成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无为的态度,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重视困难,谨慎行事,分析第五则,认识人生,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翻译: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遥远

12、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1、唐玄宗,当政

13、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可是到了后期,则“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导致唐朝走向衰落。2、褚(ch )时健:红塔集团原董事长 他从亲自卷着裤脚种烟叶开始,17年间,率领职工把云南玉溪卷烟厂从一个小厂发展成为有70亿元固定资产、缴纳利税总额达800亿元的大公司,成为全国第一纳税大户,扛着云南半个财政,后因私分公款被判处无期徒刑。,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英国民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

14、些细节。 托尔斯泰,上海地铁一号线的站台最外边采用金属装饰,里面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在里面铺设同一色彩地砖。这样的装饰,给予待客乘客心理上暗示,从而使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站在地砖所在的范围内,和地铁保持了大约50厘米的距离,保证了乘客的安全。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色的地砖铺成,稍不注意就会过于靠近轨道,使得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门的人员来提醒乘客。,上海地铁地面装饰线,上海地铁,三级台阶 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齐平的,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要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不要小看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它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

15、来没有动用过,与之相较地铁二号线曾发生过雨天被淹的惨剧。,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翻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本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

16、,有良好的处世修养。,第7则,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 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卧薪尝胆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春,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率军攻越,在夫越(今浙江绍兴北)打败越军,越军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越王勾践率披甲持盾的5000名士兵守卫,同时贿赂吴太宰求和。越国又给夫差进献美女求和,伍员认为不妥,但夫差有志向北方扩土,不纳伍员之言,与越媾和。勾践与范蠡作为人质留在吴国,卑事夫差,而把治理

17、国政之事交给文种。勾践在越三年,到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他苦心积虑,立志报仇雪恨,为了磨砺志气,不忘屈辱,他把苦胆挂在室内,吃饭之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他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让夫人织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饰采,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周敬王三十八(前482)夏,越王勾践乘夫差远出,以大军攻吴,大败吴师,破吴都。周元王四年(前473),勾践再次大举攻吴,击败吴军,夫差自杀。此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即为诸侯之长,勾践遂称霸于诸侯。,认识世界:对立

18、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贵有自知之明认识人生:凡事从细小处做起,积累,善始 善终,有预见性生存之道:以柔克刚,感受选文的思想精华,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1、行文干净精微主,凝神畅达,是格言,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2、善于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3、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4、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文言知识通假字,“见”通“现”“亡”通“妄”“泮”通“判”“累”通“蔂”,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预习提问,巩固提高,(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用法,“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

19、有味”(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译为“容易的事情”,“细小的事情”(3)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用法,“以之为难”,译为“认为难”(4)其未兆易谋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显露迹象”,文言知识词类活用,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文言知识文言句式,学生讨论:儒道两家的主张异同?,1.相同点:两家都爱惜民利,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2.不同点:(1)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用积极入世的思想教育人们做入世的事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豪情。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重视

20、人的自然性。用积极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2)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勇担社会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这观照人间,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社会。(3)儒家期盼天人和谐,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用礼仪教育人民,推崇孔孟之道;道家希望与道和一,讲究修身养性,禅悟,尊崇老庄。(4)在生活追求上,儒家尽自己的责任,压力比较大;道家不受拘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5)在消费上,孔子主张礼的等级规范,用仁义道德约束,节俭行为准则,强调伦理道德;老子提倡道的法则,不欲的心理约束,知足的行为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