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14359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写的历史小说。剧中向我们展们示了许多英雄,也向我们描绘出了许多奸臣。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收集整理了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智慧过人、聪明绝顶、无所不精,但是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光复汉室。纵观一生,他与蜀汉国运紧紧相连。我认为:诸葛亮的智慧使得蜀汉成为三国之一,但也正是由于他对于智慧的过分自负,使得蜀汉兵疲民敝,最终灭亡。诸葛亮本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隆重作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出山之后,马上带领刘备的军队以弱胜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2、后来还成功地联吴抗曹,实现三分天下。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彰显了他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他的缺点。其一便是他做不到知人善任。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又极其重恩重义,却偏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上,白白丧失了捉拿曹操的绝佳机会。据此来看,曹操扬鞭大笑是有一定道理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将曹操步步逼往华容道绝境,却终究因为自己用人不当让曹操得以生还。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未合身亡,却不曾想到这天象正是缘于自己的缺点:不会识人,不会用人。其二便是他的事必躬亲。诸葛亮为人极其认真谨慎,无论多小的事情都不容许差错。他太倚重自己的个人能力,以至于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结果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3、早早离开人世。作为丞相,他需要做的应该是统领大局,至于细节就交给不同的人去做也未尝不可。而他却在主持国事的同时又带兵打仗,不光拖垮了自己,更使得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他虽然是人才,却不会培养人才;他的能力成就了他,却也害了他和他的国家。其三便是他的心浮气躁,主要表现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刘备遗愿,因此频繁征战,力图攻下中原。此时他的智慧被过于强烈的愿望与情感所蒙蔽,如当年的刘备。刘备因关羽的死不顾联吴抗曹的战略而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而归;诸葛亮因刘备的死不顾蜀国远远弱于曹魏的事实,六出祁山,使得蜀汉国力难以恢复,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这两次的感情用事,使得蜀汉由盛转

4、衰,由衰转危。需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蜀汉连年进行毫无意义的征战,穷兵黩武的诸葛亮忘了自己所看重的天命。最终如司马懿所说“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结果也是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其败而已。总体看来,诸葛亮也是聪明半世,糊涂半世。周瑜自负,自负到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更聪明而吐血身亡;诸葛亮更自负,自负到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程度,自负到想单凭自己的智慧一统天下。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2暑假期间,庸碌无为、毫无志向的我揭开三国演义的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诸葛亮,古今流传着智慧的化身,神的象征。年少的他,隐居再清幽的林间,过着隐

5、士的儒雅生活,羽扇纶巾的形象边深深地在我们记忆的脑海里荡漾着,他不仅仅拥有儒雅的节操,还拥有远大的报国夙愿,从诸葛亮愿意接受刘备的三顾之礼后,由卧龙吟便充分体现出他的夙愿了,那首卧龙吟不仅表露了诸葛亮的生活知趣,还抒发了诸葛亮的承载已久的报国怀襟。其中,“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表现了他的儒雅和生活之趣。而,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等句则尽情地抒发了诸葛亮满腔热血的报国热情,拯救人民和救济苍生的怀襟。尽管躬耕南阳,却寻访名师,修心养性,展望报效祖国的黎明之日,尽

6、管隐居山林,却从未忘却国家的安危,尽管身份卑微,却拥有满腔热血的报国夙愿,拯救黎明百姓脱离苦海的伟大怀襟。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报国夙愿,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追逐诸葛亮的步伐,发奋读书,修心养性,树立报效社会和国家的宏愿。由此,不禁对自己的庸碌无为、毫无志向而感到深深地愧疚。暑假期间,做事始乱终弃的我揭开三国演义,充分地纵观刘备的一生。刘备,拥有仁义之君的美称,他的政治方针就是以仁义布德于天下,以匡扶汉室救济于黎民。刘备为后人留下一个仁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他的内心富含道德修养,拥有远大的志向,济世的蓝图,但是他却没拥有济世的才能,致使他的大半生历经坎坷,在他的峥嵘岁

7、月里时常浮现着惨败的阴影,他历经过诸侯会盟的冷落,他历经过两失徐州的挫败,他历经过败走长坂的坎坷,多少的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头发凌乱的经历映入他的眼帘。纵然刘备历经坎坷,但他在不计其数的坎坷跌倒中,从没因岁月的沉淀和坎坷的挫败而忘却心中承载已久的夙愿,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追逐自己的夙愿,最终实现三分天下的壮举,铸就豪迈称帝的辉煌。刘备的一生,告诫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尽管他人的冷眼与嘲笑,尽管荆棘的困扰,尽管挫败的坎坷,都必须以坚贞不屈的意志追逐它,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开辟辉煌的前程,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谱写绚丽的篇章,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迎接久违的黎明曙光。由此,不禁对自己的始

8、乱终弃而感到愧疚。读三国演义彻底地触动我的心灵,涤荡我的心灵,净化我的心灵,让放荡不羁的我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庸碌无为的我树立远大的志向,让做事始乱终弃的我意志变得更加坚定,懂得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追逐自己承载的理想。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具有江东三世,刘备凭何能与他们争强,除了一个大汉皇叔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罢了。凭什么能让百姓归心,凭什么能让卧龙,凤雏尽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

9、字。因为他对百姓好,宁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宁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所以百姓愿意跟着他。因为他待手下好,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能让诸葛亮和手下诸位将领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爱。刘备是仁的代表。相较刘备,我则更偏爱诸葛亮,羽扇纶巾,八尺男儿,仅二十七岁之龄就拥有安邦定国之才,三国中的孔明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平定荆益七擒孟获自他在这本书中出现,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传诵。更难得的是他的忠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无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

10、尽心竭力的兴复汉室。他出山时曾说待功成之后必当归隐,但最后却在五丈原丢了性命,有一首诗曾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正因为他这些品质,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赞他”托孤既受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已成功改变了三国,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我心中的三国。诸葛亮是智的化身。凭心而论,其实我并不欣赏关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视清高,都让我无法从心里尊敬这个被万人景仰的关公。但他的义是我所不能否认的。他可以为了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和兄长并肩作战。他也能为了以前的恩义,冒着砍头的危险,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是义

11、的诠释。三国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们构筑了这段传奇,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

12、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

13、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

14、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

15、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

16、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代是烽火连天,战事不断,但也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关羽这个时期就是三国。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写的。它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这本书虽说不是正史,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将一个个丰满鲜活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其如此,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非常喜欢读三国演义,读了一遍又一遍,却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我最喜欢

17、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这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刘备被曹操追赶到长坂这个地方,他为了尽快逃离,将自己的妻小托付给大将赵云,独自带着关羽和张飞杀到长板桥对岸。这时,又一拨曹军冲了上来,刘备的妻小和赵云分散了,赵云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最终,赵云将甘夫人和阿斗成功送到刘备身边,糜夫人不幸牺牲。赵云打得曹军人人胆战个个心惊。张飞为了掩护赵云独自站在桥头大喝一声,吓得曹军倒退几十里,可惜他考虑问题不周,拆了长板桥,这使曹操知道了刘备的虚实,他连忙派人修好长坂桥继续追击,这一次差一点儿就抓住了刘备,幸亏关羽前来迎接,才是刘备他们成功逃离曹军的追赶,赶到夏口。这个故事鲜明的对比出刘备得弱小和曹操得强大,我感受到了刘备以人为本得仁慈品性和赵云、张飞得勇猛。作者能将如此的场面描写的这样的栩栩如生,这让我非常惊叹。我很佩服曹操,谁能想得到,他小时候竟是一个好飞鹰走狗、游手好闲的小顽皮。长大后的他,志向越来越远大。而且他有实际的行动,所以走上了成功的舞台。仔细品味他的事迹,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只可惜他未能统一天下,便病死在洛阳。三国演义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仔细思品每个人的心路历程,让我懂得了许多处事和做人的方法:做事应该多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在愤怒的时候最好别做出重大的决定。三国演义真不愧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