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4092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16.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中医诊断切诊ppt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脉 诊,中医诊断教研室,切诊-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获得病情资料的 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又分为: 脉诊 按诊,脉 诊,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 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目的要求 1、 掌握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2、 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与临床意义; 3、 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 4、 熟悉相兼脉概念与主病规律; 5、 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一、脉诊原理,(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乃脉动之源,主宰神明,主司脏腑。 “心主血,其充在脉”、“心藏脉、脉舍神。” 脉乃血之府,脉象的“舞台”,信息的网络。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乃血脉

2、,赖血以充,赖气以行。”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第一节 脉诊概述,(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五脏脉象:肺主气,司呼吸,所谓“气动脉应”。肝主疏泄,关系到血管功能的调节。肾主封藏,脉象有根,预后良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 “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 作为衡量正常脉和病脉的重要指标。,脉象形成示意图,心脏 ,是产生脉搏的源头,亦是生理信息的发射中心。脏腑器官如在网线上的“节点”。其活动信号都以振荡波的形式在脉管上传播。心脏产生搏动的主旋律中携带丰富的谐波,谐波多各持自主的旋律,又受相互间干扰(叠加或衰减),这样的综合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形成了多样的脉象。,二、脉诊部

3、位,(一)遍诊法(三部九候): 上部、中部、下部(二)人迎、寸口诊法(三)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候脏腑病变 趺阳足背动脉候胃气 太溪内踝上动脉候肾气,1、寸口脉诊病原理寸口是脉之大会 :肺朝百脉。寸口脉气最明显:太渊为肺经原穴,“脉会太渊”。脾肺同为太阴经 :两经均起于中焦。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靠脾气不断充养。解剖位置表浅 :便于诊察、操作。,(四)寸口诊法:, 2、寸口分部 (1)寸口部位:腕后高骨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2)寸关尺的定位 先定关: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3、寸口脉的分候脏腑 左寸侯:心与膻中 右寸侯:肺与胸中左关侯:肝、胆与膈

4、 右关侯:脾与胃左尺侯:肾与小腹 右尺侯:肾与小腹命门:左肾右命门 肾之两者 肾间动气,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时间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平静。,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二)平息和体位 平息:医生调匀呼吸。(一息:一呼一吸) 体位:坐位、仰卧; 平臂、直腕、仰掌、手和心脏同一水平。,1、布指: 中指关;食指寸;无名指尺 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 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小儿一指(拇指)定关法。,(三)指法,“一指定关法”:用医生的食指或拇指,指尖朝向患儿肘关节,一指诊三部脉,不细分寸、

5、关、尺三部。,2、指法:三指平齐呈弓形,与病体呈45, 指目按脉。3、运指:医生布指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 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先总按,后单诊。 总按三指平布后以同样的指力切三部脉。 单诊仅一指用力,重点辨某部脉。,4、指力:举(浮取):以轻指力按在皮肤上按(沉取):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寻(中取):介于轻重之间的指力(按至肌肉),或举或按,或前后左右挪动切脉,以寻找脉象的最佳部位和状态。,总 按,单 按,错误的诊脉手法,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候脉时间以 35分钟为宜。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四)五十动,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四、脉象的要素,脉 位:脉管的浅深脉 长:脉动

6、的范围长短 至 数:脉搏的频率均匀度: 脉动的节律、力度 脉 宽:脉管的粗细、脉搏大小 紧张度: 脉管的绷急、弛缓,软硬程度脉 力:脉搏的强弱 流利度: 脉搏的通畅流利程度,脉位,脉数,脉形,脉势,第二节 正常脉象,胃: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从容和缓, 节律一致。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一、正常脉象的特点,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迟不数,从容和缓,节律均匀,五十至无间歇者为平脉,即胃、神、根。,灵枢始终:“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谷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玉机真藏

7、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景岳全书脉神章:“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胃气之脉”。,滑伯仁指出:“有力即有神”之说。 诊家枢要脉贵有神:“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正常脉象的特点,平脉系列脉图,正常脉象的特点,二、脉象的生理变异,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 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怒伤肝 脉多弦急 日久,脉多弦细 惊气乱脉动无序,不同年龄的脉象图,青年人脉图1,青年人脉图2,中年人脉图,老年人脉图,20年前后自身脉图比较,二、脉象的生理

8、变异,3、与季节、地理、气候等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斜飞脉:脉搏从尺部斜向手背方向延伸。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 六阳脉:六脉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第三节 病理脉象,1、浮脉、沉脉 2、迟脉、数脉、缓脉 3、虚脉、实脉 4、长脉、短脉 5、洪脉、细脉 6、濡脉、弱脉 7、滑脉、涩脉 8、弦脉、紧脉 9、结脉、代脉、促脉,一、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 浮脉,1、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反减而不 空;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诊宗三昧:“ 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 按之稍减而不空。”,2、临床意义:主表

9、证,亦主里虚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 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3、临床应用,表寒证浮紧表热证浮数表虚证浮缓浮脉亦见于里虚证 生理浮脉,浮 脉,1、散脉(了解),(1)脉象特征: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2)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诊宗三昧:“其脉散者死。” 脉理: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相类脉】,散脉,2、芤脉(了解),(1)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2)临床意义:失血、伤阴之际。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芤脉,3、革脉(熟悉),(1)脉象特征: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濒湖脉学“ 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10、特点:脉管表面绷急、力强,按之中间空虚。,(2)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脉,革脉、芤脉鉴别:同:芤脉与革脉皆居浮位,脉形大,中空,即有浮大中空的特点。其主病亦有相似之处。异:芤脉管壁较软,如按葱管;革脉管壁较硬,如按鼓皮。, (二) 沉脉,1、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诀刊误“ 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 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 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2、临床意义:主里证 沉而有力里实 沉而无力里虚,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生理沉脉,三指禅:“沉而无病世人多。”,沉 脉,1、伏脉(了解),(1)脉象特征:极重按之,推

11、筋着骨始得。 诊家正眼“ 推筋着骨,得始其形。” (2)临床意义:邪闭、厥证、痛极(伏而有力)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等可见。,【相类脉】,伏脉,2、牢脉(熟悉),(1)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李中梓:“ 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脉说:“ 沉而有力,劲而不移,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2)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之实证。 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牢脉,牢脉、革脉鉴别:同:同为管壁坚硬。异:革脉居于浮位,外坚中空;牢脉见于沉位,按至筋骨乃得,内外皆实。,(三) 迟脉,1、脉象特征:脉来迟

12、缓,一息脉动三至 (一分钟不满60次)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 仅三至。”,2、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2)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生理迟脉,迟 脉,缓脉,1、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1)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 )。 为平缓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见于正常人。 周学霆:“缓即为有神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相类脉】,(2)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王冰曰:“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 脉经“ 去来亦迟,小快于

13、迟。”,2、临床意义:主湿病、脾胃虚弱。,缓 脉, (四) 数脉,1、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六至。 (90120次分)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 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2、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张景岳:“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 “愈虚则脉愈数。” 生理数脉,数而有力实热数而无力虚热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虚阳外浮,数 脉,数脉图,疾脉(了解),1、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大于120次/分) 2、临床意义: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 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相类脉】,疾脉,(五) 虚脉,1、脉象特

14、征:三部脉举按皆无力,按之空虚。 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脉经:“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 豁豁然空。” 三指禅:“虚脉大而松,迟柔少力充。”,2、临床意义:主虚证,多见于气血两虚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血虚,脉道不充脉细无力迟而无力阳虚 数而无力阴虚,亦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虚 脉,短脉(了解),1、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濒湖脉学:“ 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2、临床意义: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气郁不能伸展,气虚不能鼓动故脉短。,“短则气病”,【相类脉】,短脉,(六)实脉,1、脉象特征:三部脉举按皆有力,来去俱盛。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15、。诊宗三昧:“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2、临床意义:主实证。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充满故实。,实而偏浮数实热证实而偏沉迟实寒证,实 脉,长脉(了解),1、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寸关尺三部。“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相类脉】,2、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素问 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濒湖脉学:“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长脉,(七) 洪脉(钩脉),1、脉象特征:脉形宽大,充实有力,来盛 去衰。 诊

16、家正眼:“ 洪脉极大,状若洪水, 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濒湖脉学:“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 来盛似波澜。”,2、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盛)。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亦主虚证洪大无力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久痢,吐血, 气血大伤,洪 脉,洪脉图(洪大有力),大脉(了解),1、脉象特征: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2、临床意义:见于健康人,或病进。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大则病进”。,健康人脉大而和缓,从容,三部皆大 体魄健壮之象病中见脉大病情加重 脉大而数实邪实 脉大而无力正虚,【相类脉】,(八) 细脉(小脉),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 不绝。 诊家正眼:“ 细直而软,累累

17、萦萦,状若丝 线,较显于微。” 濒湖脉学:“ 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 丝线之应指。”,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偏阴血虚),诸虚劳损: 亦主伤寒、痛甚、湿邪为病。 1)气血不足细而无力 2)伤寒、痛甚脉细而兼弦紧 3)湿侵脉细缓,细 脉 不 得 概 言 为 虚,细 脉,1、濡脉(软脉),(1)脉象特征:浮而细软,重按不显。 脉经“极软而浮细。”特点:脉位浮、脉管细、脉力少、不甚流利。(2)临床意义:主诸虚,或湿证。,【相类脉】,濡 脉, 2、弱脉,(1)脉象特征:沉细而软,应指不显。脉经:“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脉理求真:“ 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 特点:脉体小、脉位沉

18、、脉力少、脉管软。,(2)临床意义: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 白肢冷、气短乏力、惊恐自汗、筋骨痿弱、 遗精泄泻等。,弱脉,3、微脉(了解),(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2)主病:阴阳气血虚甚,偏于阳衰气少 。 正气将绝,鼓动无力,故脉微欲绝。,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微脉,细、微、濡、弱四脉鉴别: 同:细、微、濡、弱四脉,形态上都具有细、小、软弱的特点。 异:细脉与微脉是以应指是否明显为辨,应指清晰者为细脉,应指模糊者为微脉;濡脉与弱脉是以脉位深浅为辨,脉位表浅者为濡脉,脉位居深者为弱脉。, (九)

19、 滑脉,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 圆滑。 诊家正眼:“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 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 与数脉相似。 ”,滑伯仁:“滑有数意。”,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浮滑表证夹痰 沉滑食积 滑数痰热、湿热、食积内热,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 景岳全书“ 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 景岳全书“ 若平人脉滑而冲和,此是荣卫充实 之佳兆。”,滑 脉,滑脉图,动脉(了解),1、脉象特征:滑、数如豆,关部明显 脉经:“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2

20、、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之证。 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搏之候。 特点:滑、数、短。,【相类脉】,动脉,1、脉象特征:细迟短涩,往来艰难。 濒湖脉学“ 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脉经“ 细而迟,往来艰,或一止复来。” 特点:脉管细、流速慢、不流畅。,(十) 涩脉,2、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 气滞血瘀。 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 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气滞血瘀)。 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滑伯仁:“滑类乎数,涩类乎迟”。,涩 脉,(十一) 弦脉,1、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经:“按之如弓弦状。” 脉诀刊误:“ 状若筝弦,从直中过,挺 然于指下,曰

21、弦。” 濒湖脉学:“ 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 绰如按琴弦。”特点:脉管细、脉力强、两端绷紧,触手端长,2、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 疟疾,或胃气衰败。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 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濒湖脉学:“弦应东方肝胆经”。,诸痛证弦紧 主寒常见于寒滞肝脉 主痛肝郁气滞、胁痛 痰饮弦滑 木乘土弦缓(肝郁脾虚) 肝病及肾(肝肾阴虚)弦细(数) 胃气已败弦劲如循刀刃,戴同父:“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2、临床意义:,补充:临床上用“弦脉”来描述脉象的两种概念。1、指标准的弦脉:如琴弦状,主气滞等。2、指脉管粗硬:多

22、用于描述老年人的脉管硬化, 高血压病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属于生理性退化的 一种征象。 但这种弦象不能解释为气滞,它是因为肾水 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所致的肝阳上亢征象。,朱丹溪:“脉无水而不软也”,弦 脉,弦脉图(弦型),老年性弦脉, 紧脉,1、脉象特征:脉来绷急,紧张有力,如牵 绳转索。诊家正眼:“ 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 绞转索,如切紧绳。”,【相类脉】,2、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 宿食积于中焦,气机失和,脉管受阻。 脉诀刊误:“ 紧为寒为痛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紧 脉,弦脉、紧脉鉴别:同:弦脉与紧脉均有脉气紧张之

23、象。异:弦脉无绷急之势,如按琴弦。紧脉如按拉紧之绳索,紧张绷急,有弹指感,绞转感,比弦脉大而有力。,李时珍:“紧言其力,弦言其象”。,(十二) 结脉,1、脉象特征: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诊家正眼“迟滞中时见一止。” 2、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可见于正常人。 阴寒凝滞,心阳被抑。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结 脉, 1、代脉,(1)脉象特征:脉来时止,止有定数,良久 复来。脉经“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活人书“ 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 而复动,名曰代也。”,【相类脉】,(2)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

24、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 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结、代脉交替出现,即脉来歇止,时而又规律,时而无规律,多为心脏器质性病变。,代 脉, 2、促脉,(1)脉象特征: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脉经:“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濒湖脉学“ 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 蹶之趣,徐疾不常。” (2)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或邪实阻滞之证。 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 实邪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促 脉,结、代、促脉区别示意图,代脉脉图,结脉脉图,促脉脉图,促、结、代脉,临床上多与心脏病有关。 促、结、代三脉

25、鉴别:同:三脉均为节律失常,脉来间歇。异:促、结脉为不规则间歇,促脉是数而一止,结脉是缓而一止;代脉属于有规则间歇,与促、结脉迥然有别。,二、相似脉鉴别与比较,一、相类脉比较 1、脉位类: 浮浮、芤、虚、濡、洪; 沉沉、伏、牢、弱。 2、脉率类: 迟迟、缓、涩、结; 数数、洪、滑、促。,3、脉宽类: 大(粗)大、虚、洪、芤、实; 小(细)细、弱、濡、弦。 4、脉力类: 虚虚、弱、濡、微; 实实、弦、紧。,三、相兼脉,概念:两种、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原因: (1)正气有盛衰,邪气常兼夹; (2)脉的位、数、形、势。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浮(表)数(热)表热证沉数里热;弦数肝

26、郁化火;滑数痰热,相兼脉,紧:表寒证、风寒痹痛 浮 缓:太阳中风 数:表热证 滑:表证夹痰 迟:里寒 涩:血瘀 沉 缓:脾虚 细数:阴虚内热或血虚,相兼脉,紧:寒证、痛证 弦 数: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细: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滑数:痰热、湿热、食积内热; 洪数:气分热盛,四、真脏脉(怪、死、绝、败脉),病情深重,胃气衰败,真脏脉现。(1)无胃之脉:弦硬不柔,如循刀刃。 偃刀脉、弹石脉(2)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3)无根之脉: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的顺逆: (1)脉症相符顺 (2)脉症不符逆 脉症的从

27、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故出现迟细脉,是假象。 例如:伤寒,阳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舍脉从症:,舍症从脉:,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因而不能把它作为疾病诊断的唯一依据,只有全面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从舍得宜而获得正确的诊断。,小 结,1、主寒迟、紧、弱 2、主热数

28、、洪、滑、促 3、主虚虚、弱、细、濡 4、主实实、弦、紧 5、主痛-弦、紧、代、促(动、伏) 6、主血瘀-涩、结 7、主痰饮-滑、涩、弦、促、结 8、主虚主湿-细、缓、濡 9、主食积-滑、促、涩、紧(短) 10、主阴竭阳脱-微、疾(散) 11、脉律失常-促、结、代,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脉搏在多维空间的动态变化,目前多用以下四组图像组合,表示脉象的多种特征。 指压(p)指感(h)趋势图脉宽图脉长图脉波图,指压指感趋势图,图A手指以轻、中、重三个等级的压力取脉图B以平面坐标系表示指压(p)与指感(h)的关系,横坐标为取脉压力,纵坐标为指感脉力大小,虚线表示指感阈值脉位浅深、脉力强弱、脉势虚实,指压指

29、感趋势图 脉位浅深 脉位图(右图A)表明指感在中取时最佳,则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是平脉的一个特征。正态型 脉位图(右图B)表明轻取时指感即强,脉形清晰,随指压增加指感反而减小或不明显,趋势曲线呈渐降型,则为“轻取即得,重按反减”的特征,表明脉位浅,称为浮脉。 脉位图(右图C)表明轻取时指感小或不明显,随指压增加,指感增大而清晰,趋势曲线呈渐升型,则为“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的特征,表明脉位深,称为沉脉。,脉力强弱指感弱小为无力脉,属于虚脉,p-h趋势图,呈低平型曲线(右图)。指感清晰,强而有力为有力脉,属于实脉。p-h趋势图呈高大型曲线(右图)。指感不强不弱,处于中等力度,则是平脉的又一特征(

30、右图)。,虚脉 实脉 平脉,脉势虚实脉势虚实是指脉力随指压增加而变化的趋势。轻取时指感有力,稍加压力时指感立即减弱或消失,趋势曲线呈“无根型”,表现为浮大、空豁、无根的特征。表明脉道空虚不耐指压,属于虚脉(右图)。反之随指压增加,指感脉力不减,趋势曲线呈满实型,表明脉道充盛,则为实脉(右图)。,脉宽图是表述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即切脉手指感觉到的脉体粗细,但由于皮肤与脉道之间软组织的影响和脉道的横向运动,指感脉宽不完全等同于血管径的粗细。脉宽图用横坐标示脉形宽度,纵坐标示指感大小。正常人的脉形宽度一般在2mm左右。,大脉 平脉 细脉,A平脉(脉应三部) B长脉(脉过三部) C短脉(不及三部),脉

31、长图是表述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即指与寸、关、尺三部的关系。以直方图表示寸、关、尺三部。如指感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为长脉,不及三部或仅出现于某一部为短脉。,h1主波幅值;h3重搏前波幅值;h4降中峡幅值;h5重搏波幅值;,t1急性射血期时值;t4收缩期时值;t5舒张期时值;t脉动周期时值;,W主脉在h1上1/3处的时值等。,脉图的幅值和时值,脉波图主要表述脉动应指的形态,即在一定的取脉压力下,指感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与脉象的紧张度、流利度、均匀度等有关。,平脉呈三峰波,三个波的幅值依次递降,反映一个脉动周期中脉管内压力的逐渐变化,所以在切脉时指感和缓从容。 (A) 滑脉主波峰陡直,重搏前波出现在降中峡附近,或消失,呈双峰波,反映一个脉动周期中脉管内压力起伏明显,故指感充实,流利而圆滑。 (B) 弦脉重搏前波升高,接近主波与主波融合成宽大主波,反映脉管内压力升高的持续时间较长,与端直以长的指感相应。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