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4161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专题复习:自然灾害(非常详细、实用)课件.ppt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建构 思维建模 提升学力-自然灾害与防治,周曰志,知识建构 思维建模 提升学力周曰志,知识建构 思维建模 提升学力-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解读与处理一三二高考命题特点考试标准知识建构 思维建,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考试标准(加试部分),类型分布成因危害防御,明确考试内容与要求,章次考试内容与要求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1.分析,09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黄土/西南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之洪涝10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东南/气象灾害之台风11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征兆(防御) -东南沿海、山区/台风与泥石流12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成因 -美国/气象灾害之龙卷风,2015.092016.

2、10四次选考 试题分析,二、高考命题特点,2015.09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成因-气象灾害之欧洲雪灾,2015.10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气象灾害之非洲旱灾,2016.04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与成因-地质灾害之贵州地面塌陷,2016.10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与成因-气象灾害之青海风沙(地质地貌灾害之土地荒漠化),2009.062016.06 八次老自选 试题分析,13自然灾害的成因、关联性与防御- 西南/地质灾害之泥石流、滑坡14自然灾害的分布、 防御 -江南丘陵/气象灾害之低温冷冻15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西南/气象灾害之旱灾16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山西/湖南地质灾害之地面塌陷、地裂缝、泥

3、石流,探求命题趋势,命题特点1.自然灾害类型: 重点考察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2.自然灾害种类: 趋向于非典型灾害种类, 但属某区域的典型灾害3. 考察灾种尽量不重复, 同一灾种考察方向不同4.自然灾害知识板块: 突出考察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防御5.以区域为背景,结合区域的典型自然地理特征, 注重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09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2015.092016.10四次选,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众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理性分析),防灾与减灾(最终目的),教材框架结构,三、教材解读与处理章次考试内容与要求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三

4、、教材解读与处理,教材框架结构,地理学科的知识角度,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的角度,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区域国情的角度,区域性环境特点的角度,相对独立,但密切联系,三、教材解读与处理教材框架结构地理学科的知识角度国家安全和个,选修模块与必修、区域模块的关系,选修五

5、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将“灾害学”和“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交叉在一起。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必修1自然地理原理、规律、过程,以及区域地理尤其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密切联系。 重视地理原理、规律地理特征的应用 地理分布、成因、过程等的分析、探究,通过衔接教学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选修模块学习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通过衔接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必修模块中的地理原理、规律、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衔接教学,明确区域地理特征与地理要素特征的构成,强化分析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三、教材解读与处理,衔接教学温故知新,

6、选修模块与必修、区域模块的关系 选修五自然灾,(一)整合教材,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二、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防御 1.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2.地质地貌灾害及其防御 3.海洋灾害 4.生物灾害的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 2.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依据新的选考时间安排与选考命题特点,不拘泥于教材原有顺序,对自然灾害知识板块进行适当重组。一来节约时间,二来建构知识,构筑完整的知识系统,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章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一章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按类型、种类进行整合、学习

7、,第二章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三章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一章 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一)整合教材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依据新的选考时,自然灾害,影响,种类,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周期性、联系性、严重性等,人类活动,成灾强度、发生频率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分布,防御,危害,成因,自然灾害影响概念自然异变受灾体灾情种类类型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对每一类、每一种灾害从概念、成因、分布、危害、措施等

8、方面进行完整的教学,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形成思维线索。,知识建构,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 对每一类,(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然灾害的概念中往往包含有该灾害的主要成因与危害的表述,教材P3: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材P11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

9、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雨涝灾害是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材P19: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形成机制坡-不稳定的山坡形态滑-软弱结构面的存在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形成机制泥石-丰富的疏松物质 流-陡峭的沟谷 短时间有

10、大量的水源,(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机制形成机制(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把,(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地理概念的图式化,地震的要素“两点三线”,(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地理概念的图式化震,“灾害”与“灾情”不要混为一谈。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自然致灾因子的强度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灾情是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度量,因为灾情还受区域开发历史、区内抗灾防灾设施、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情况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地区自然致灾因子强度波动与灾情波动有明显差异的根本原因,如:干旱和旱灾的差别,

11、干旱区与严重旱灾区不重合。,如“灾害”与“灾情”,辨析、区分概念(相近相似、相对、上下位等),如“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与“崩塌”等,(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灾害”与“灾情”不要混为一谈。灾情的严重程,建构地理概念群,(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洪涝、干旱、寒潮、低温冷冻、雪灾、冻雨、台风、沙尘暴、干热风、强对流天气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等,风暴潮、海啸、海水入侵、赤潮、海浪、海冰、海雾等,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鼠害等,地理概念结构化,形成概念群体系,如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种类,建构地理概念群(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

12、1.重视概念教学洪涝,建构地理概念群,如台风灾害链,如地震灾害链,如寒潮灾害链,如海面上升灾害链, ,建构不同自然灾害成因/分布上的关联性,如人类活动与灾害链(植被破坏、水体污染等),(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1.重视概念教学,建构地理概念群台风大风暴雨风暴潮洪涝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崩塌,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成因会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去思考。 对每一要素能从其要素地理特征的角度入手分析。 人文原因会从人口、聚落、产业活动等角度去分析。 并能从人文要素地理特征角度展开分析。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 能依据区域典型

13、地理特征,结合自然灾害的成因、产生机制角度分析推测某一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某一具体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运用整体性原理进行思维建模,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自,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如旱灾,分布,世界,气候,降水(根本),气温/风力蒸发,a.长江以南,伏旱为主,b.华北、 东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夏连旱,c.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a.降水量少/偏少b.冬夏降水 降水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大)c.雨季长短等,地形植被土壤,如山区坡度大土壤滞水保水能力差如西南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如西南土层浅薄

14、,土壤保水滞水能力差如东北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缓解春旱,水资源因素,水资源时空分布,水土匹配不均衡,如河湖径流、地下水、冰雪融水等,如华北河流少,流量小;东北春季积雪融水缓解春旱新加坡面积、地形河流发育,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镇分布/工农业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污染、浪费(利用率低),(根本),(直接),(间接),自然,主要成因,干旱、半干旱区(如热草) 季风气候区等,中国,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如旱,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但教材中并没有进行成因分析的自然灾害种类,教学中要进行适

15、当拓展、延伸。,如气象灾害中的冰雹、龙卷风、雷暴、雪灾、干热风、沙尘暴、连阴雨、冻雨、雾等,干热风,干热风:高温、低湿(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 一般出现在5月初至6月中旬(春末夏初)的少雨、高温天气, 此时正值华北、西北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时期,对小麦生长影响很大,干热风,(焚风: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蒸发和蒸腾旺盛,产生旱灾,导致农作物和植物受损乃至枯死,甚至引发森林火灾。初春焚风增温可使积雪大规模融化,产生雪崩或融雪性洪灾。程度较轻的焚风可能促使早春积雪融化,秋季农作物早熟,利于农业生产),气温高,降水少,风力、风向,如华北春末夏初雨季到来之前的干旱季节,

16、降水少多晴天,气温回升快,多大风,是干热风发生的气候背景,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强对流天气,冰雹、雷暴、雷雨、龙卷风等,形成条件,纬度低、气温高 /夏季午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爬升,位于迎风坡,气流抬升,低气压,中心气流上升,1)充足的水汽,2)强烈的上升气流,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强对,冻雨,冻雨:近地面气温低于0+降雨 由过冷水滴组成,当它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降水现象。冻雨通常发生在初冬和冬末春初时节。 强冷

17、空气到达南方,特别是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容易出现冻雨。,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冻雨冻雨:近地面气温低于0+降雨2.强化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自然灾害的影响、危害 灾害的影响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结合地理特征多角度分析,并抓住影响的主要方面。,(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有利,不利,自然地理要素角度,自然(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直接,间接,影响,结合地理要素特征进行思维建模,一:农业、二:工业、三:交通通讯、旅游等,

18、人口与聚落,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 自然灾害的影响、危害,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 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 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台风: 缓解东部地区旱情(伏旱);利于降温消暑。寒潮 大风:提供风能资源,利于污染物扩散; 降温:低温杀死病虫害; 雨雪:缓解冬春旱情/ 净化空气等火山: 硫磺:形成矿产资源; 火山灰:提供肥沃土壤; 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火山地貌:提供旅游资源,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部分自然灾

19、害的有利影响 沙尘暴的有利影响:3.自然灾害的影,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自然灾害的防御 结合区域地理背景,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产生机制(形成条件)与危害,“中西医结合”因地制宜地“标本皆治”。 对主要自然灾害灾种的防治对策都要明确。,如沙尘暴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大风;二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地面沙质沉积物;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每年的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冷空气进退的影响,大风天气较多(具有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此时草木初生,许多农田开耕,地表比较裸露(地面缺少植被保护,具有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20、;此时地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满足了形成沙尘暴的热力条件)。 防治沙尘暴,应该从克服沙尘暴发生条件入手,因地因时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因为造林种草一是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和粗糙度,减小风速,减少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二是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整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三是可以减轻沙化,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自然灾害的防御 结合区域地理背景,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产生机制(形成条件)与危害,“中西医

21、结合”因地制宜地“标本皆治”。 对主要自然灾害灾种的防治对策都要明确。,其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措施(“硬件”)与非工程措施(“软件”)两个基本方面结合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管理等角度去防去治,去适应、扭转或恢复等,如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

22、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自然灾害的防御 结合区域地理背景,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产生机制(形成条件)与危害,“中西医结合”因地制宜地“标本皆治”。 对主要自然灾害灾种的防治对策都要明确。,其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个基本方面结合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管理等角度去防去治,去适应、扭转或恢复等,1)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建立灾害应急机制2)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非工程,工程,4)生物、工程、(农业)技术措施等,防御,适应扭转恢复,干旱的防御工程: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开采地

23、下水等-(开源/时空分布) 生物:植树造林、修建防护林(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农业: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开源) 调整农业结构、 选择耐旱作物、(适应)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改进耕作制度等 (节流)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健全法律法规 协调流域上中下游用水等,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洪涝(调洪、分洪蓄洪、泄洪束洪)生物、工程: 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修建水库(蓄洪) 中下游:a.修建蓄洪分洪工程、退耕还湖 (蓄洪分洪) b.疏通河道、裁弯取直、 开往入海新河(淮、海河)等(泄洪) c.加固堤坝(束洪),农业: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调整耕作制度等管理:预警预报/应

24、急机制/泛洪区土地管理等,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御的教学,(二)自然灾害类型的教学,自然灾害的防御 结合区域地理背景,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产生机制(形成条件)与危害,“中西医结合”因地制宜地“标本皆治”。 对主要自然灾害灾种的防治对策都要明确。,其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个基本方面结合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管理等角度去防去治,去适应、扭转或恢复等,洪涝(调洪、分洪蓄洪、泄洪束洪)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防,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三)自然灾害与环境,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说是在前面对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危害、防御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理特征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规律应用、

25、能力提升。,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2.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自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人文地理条件,自然灾害的区域性,自然灾害发生地点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发生频度与成灾强度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这一部,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三)自然灾害与环境,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中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多发区,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是一个地理综合体,要素很多,有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条件、气候特点、水文特点、土壤植被特点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等,世

26、界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多发区,2.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影响,自然灾害,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三)自然灾害与环境区域中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三大板块交会两大地震带之间,亚洲东部,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区,季风气候典型,降水季节与年际变化大,干旱,洪涝,冬季风影响,寒潮,低温冷害,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台湾、华北西北、西南,多山的地貌,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27、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三、教材解读与处理,(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特殊的太平洋西岸三大板块交会亚洲东部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中国主要灾种的地域分布,我国自然灾害分区的主要灾种,(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多发,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如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如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如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如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如,(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

28、,世界主要灾种的地域分布,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灾种,(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灾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1)沿海灾害带-沿中国海岸线省区 夏季风势力强弱、进退的早晚暴雨、洪涝、干旱 临西北太平洋台风 温带、热带气旋、冬季风大风风暴潮、海水入侵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2)沿江灾害带-主要指川西山地以东的沿长江流域的省区 中上游:地形及构造运动活跃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中下游地形平坦、泥沙淤积,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暴雨、洪涝、干旱3)山前灾害带-指横断山脉、川西山地、秦巴山地、太行山、大兴安岭的山区与平原或高原地带 地震

29、、泥石流、滑坡、冰雹(水源充足,对流强烈)等,世界两大灾害带,(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中国、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多发区我国,(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人类活动,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影响,2.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陡坡开荒、破坏植,1.让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审视问题,2.运用整体性原理构建知识联系与思维线索,几 点 杂 想,4.图式化教学-概念图、结构图、区域图等, 文图转换,以图导思、以图助思,3.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型,6.重视教材文本(正文、阅读、活动),5.

30、具体灾种的教学-以区域为载体,区域对比,共性与个性,脚踏实“地”,心中有“理”,学会“思维”,“搭架子”,“建匣子”,“找梯子”,教师=“教”+“思”教学=“教”+“学”,1.让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审视问题2.运用整体性原理构建知识联,练习,是一种检验, 是一种训练, 更是一种提升。,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 谢!,练习,是一种检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15.9选考测试卷),二、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3)结合图2所示时段,分析A地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及原因。(5分),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成因-气象灾害之雪灾,(3)雪灾。(1分)该时段受西风控制,气候湿润,降水较多。(2分)该时段气

31、温多在0以下,以降雪为主,易出现雪灾。(2分)说出其它气象灾害,成因分析正确,酌情给分。,(2015.9选考测试卷)二、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3)结合图,二、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2015.10选考)28、【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图1为非洲某区域略图。,材料二 图2为图l中地(海拔380米)和地(海拔457米)气候资料统计图,(1)近年来,非洲东部不少国家遭受严重的旱灾,简析其大旱的自然原因。应对干旱,这些国家在发展农业中可采取哪些措施?(5分),28、(1)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变率大; 气温高,蒸发量大, 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 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区域用水

32、协作协调能力; 培育抗旱农作物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气象灾害之旱灾,二、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2015.10选考)28、【加试题】,(2016.04选考)29【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下图为贵州省略图。材料二 贵州省拥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贫困人口623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比重较高的省份。根据“十三五”规划,贵州省拟通过易地搬迁实现142万贫困人口脱贫,就近相对集中安置迁出人口,(2)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 崩塌 、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4分),可溶性岩石多,地下溶洞发育;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等,自然灾

33、害的空间分布与成因-地质灾害之地面塌陷,(2016.04选考)29【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16.04选考)29.【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4分),。,(3)风沙

34、(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与成因-气象灾害之风沙(地质地貌灾害之土地荒漠化),(2016.04选考)29.【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之洪涝,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气象灾害之台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征兆(防御)台风与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征兆(防御),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成因气象灾害之龙卷风,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关联性与防御地质灾害之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的成因、关联性与防御,自然灾害的分布、 防御 气象灾害之低温冷冻,自然灾害的分布、 防御,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气象灾害之旱灾,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御,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地质灾害之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