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ppt课件.pptx(4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儿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一、中医儿科学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一)最早的儿科文献 1 四千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贞子疾首”。 2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3 黄帝内经(1)提出儿科范围的划分少小科由来(2)小儿体质特点 (3)关于胎病方面 (4)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4 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仓公(淳于意)诊籍25则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载华佗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5伤寒杂病论未曾专论儿科,但所建立的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
2、系,对后世儿科临证体系建立的影响。,(二)扁鹊为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三)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中古巫方所作,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影响。,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隋宋),1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系”。 2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论及小儿疾病6卷,255候。 3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3、少小婴孺方 重视小儿养育,如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 。,4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 小儿药证直诀: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此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的补泻治则。 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创134方。,5 其他: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寒凉法,钱乙为之写序。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南宋刘昉等编著的
4、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烧灼法断脐预防破伤风。,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元解放前),1 金元四大家 2 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对疳积和惊风的贡献。创琥珀抱龙丸等。3 明代医家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 鲁伯嗣著婴童百问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万全,字密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多种 。“育婴四法”: “一曰预养以培其元,二曰胎养以保其真,三曰褥养以防其变,四曰鞠养以慎其疾。预养者,即调元之意也;胎养者,即保胎之道也;褥养者,即护产之法也;鞠养者,即育婴之教也。”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治疗方面,强调调
5、理脾胃的重要性。对病证的认识 :,4 清代医家夏禹铸幼科铁镜重视小儿望诊和推拿疗法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一部重要的麻疹专著。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八纲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归纳了小儿的生理特点。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掌握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标准。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一、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1.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身长测定方法及正常值3.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4.乳牙萌出时间、恒牙萌出时间及数目正常值5.呼吸、脉搏、血压与年龄增长的关
6、系6.动作发育、语言发育要点,千金要方序列第五“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hai,婴儿的笑声)笑和(唱和,和答)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一岁娃娃会走路二、变蒸学说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 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以后在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均有专门论述。,第四节 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1 含义:2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
7、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吴鞠通“稚阳稚阴” 学说,3 主要表现: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 脾常不足:脾胃薄弱,易运化功能失常 肾常虚:肾气未盛,气血未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说明生机旺盛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理情况下,易从热化火。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说法。提倡稚阳稚阴,批判把
8、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 。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亏,二、病因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中胎产损伤为小儿所特有。七情病证少。外感及脾胃疾病比例高。 (一)外感六淫:(二)饮食内伤:饮食不当、饮食不洁、偏嗜 (三)胎妊期因素:胎惊、胎弱、胎寒、胎热、胎黄、胎毒 等(四)意外因素(五)禀赋因素,三、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 发病容易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脾常不足 ,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 。肝常有余,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昏迷。 时行疾病
9、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2 传变迅速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阳气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 易向两极转化 指疾病过程中,疾病性质转变之快。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 ,转瞬出现气阳外脱之虚证。,(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
10、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p16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理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理,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脾常不足者,脾司火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第五节 小儿诊法概要,重
11、视望诊,四诊合参 。可辨小儿寿夭育婴秘诀一、望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1望神色 通过观察小儿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方面,观察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了解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面部望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五色主病,青色主寒、主痛、主瘀、主惊、主风、主积。红色(或赤色)主热、主痰、主惊悸。黄色主虚(脾虚)、主湿、主疳、主疟。白色主寒、主虚(肺虚)、主吐泻、主疳。黑色主寒、主惊、主中恶,为恶候。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证辨温凉,脾怯黄疳积,虚寒晄白光,若逢生黑气,肾败命须亡” 幼科发挥 观面部五色歌,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12、。”,五部配五脏,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充:“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幼幼集成面部形色赋, 互参,2 望形态 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推断疾病性质 。形体: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姿势动作:喜俯卧/仰卧、项强肢搐、两手捧腹等。 小
13、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寒热:肺热,则手摇掐眉目鼻面,心热,合面睡,上窜咬牙,口中气温;肾气不足则下窜” 腹痛肿胀诸症:小儿腹痛体瘦,面色晄白,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和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病也。,脑积水,落日眼,小颅,呆小儿小老儿,3 审苗窍 根据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推测脏腑情况。(1)舌: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 舌体:木舌、重舌心脾火热 弄舌惊风先兆、病后心气不足、先天愚型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地图舌(2)目:黑睛 、眼睑、白睛 、瞳孔的变化。小儿药证直诀肾虚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晄白,此皆难养,
14、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 露睛,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目连眨也,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3)鼻(4)口:口角流涎胃热或脾寒不能固摄;小儿药证直诀: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区分口疮、鹅口疮 、麻疹粘膜斑 、痄腮、发颐。 睡中齘(xie)齿,多属胃热、食积或虫积。牙龈溃烂黑腐为“走马牙疳”。 喉痧、白喉,(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 “肾虚则耳薄”;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泪,常为麻疹之先兆;痄腮表现。 (6)二阴:水疝,狐疝。下焦湿热、
15、尿布皮炎。4 辨斑疹 5 察二便 :量、形状、颜色、气味。泄泻色淡如注,且多为泡沫,为感受风寒外邪。夏季泄泻,色兼黄绿、气臭,多为暑热熏蒸。 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亏内热;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6 察指纹:颜色和形状。岁,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鱼刺状为惊风,水字状为肺风痰咳,乙字状为食厥、慢脾或伤食下痢;曲虫状为疳积,透关射甲为疾病危重。 幼科发挥三关脉纹变见歌,活幼口议,鱼刺形,水字形,乙字形,蛇形,透关射
16、甲,幼幼新书,流珠形,针形,水字形,鱼刺形,乙字形,二、闻诊: 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气味。幼科发挥原病论“闻者,听声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则声悲,肺病则声促,心病则声雄,脾病则声缓,肾病则声沉,此属于脏。又大肠病则声长,小肠病则声短,胃病则声速,胆病则声清,膀胱病则声微,此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三、问诊幼科发挥原病论“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盐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凉,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问年龄、病情、个人史。十问歌问寒热:恶寒,发热,湿热,夜间发热。汗:部位、时间、量、加剧和缓解。汗后感觉。头身:二便:饮食:睡眠:
17、个人史:胎产史,四、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采用一指定三关,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里虚证。小儿腹痛或惊风多见弦脉;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多见结代脉;失血为芤脉;气血不足或湿邪较盛可见濡脉;内有痰湿或食滞可见滑脉。,脉弦急 气不和,脉沉缓 伤食,脉促结 虚惊,脉浮为风,脉沉细为寒,脉乱不治。 直诀幼幼集成总括脉要歌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浮而有力热兼风,无力阴虚汗雨蒙。有力而
18、沉痰食害,沉沉无力气凝胸。迟而有力多为痛,无力虚寒气血穷。数脉热多终有力,疮痍无力热虚攻。,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一、内治法(一)用药原则:1及时、正确、谨慎;2轻灵、对证、中病即止。3顾护脾胃;4先证而治,防止传变;5 6“准、切、精、捷”:认准病机、切中要点、精选方药,快捷服药,随证变方,随拨随应。(二)给药方法:1中药的剂量 ;2剂型 ;3煎煮方法 (三) 常用内治法:十二法二、外治法:优点:种类:熏洗 、涂敷 、敷脐 等三、其他: 针灸 、推拿 。(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章 儿科保健,大戴礼记保傅“文王胎教”,千金方“养胎” 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调节情志非常关键 马牙,螳螂子
19、,祛除胎毒喂养方法:衣着饱暖:背暖、肚暖、足暖、头凉早期教育:,推荐阅读的古籍书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密斋育婴秘诀幼科发挥曾世荣活幼口议 现代书目:王静安临床精要孙谨臣儿科集验录蒲辅周医案等儿科中医外治疗法,第十二章 新生儿病,第一节 胎怯1 概念病名 传统胎怯、胎弱国际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2 病因病机:肾精薄弱、脾肾两虚 3 预后4 诊断与鉴别诊断,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鉴别诊断见下表:早产儿 小于胎龄儿皮肤 薄,水肿,发亮,有毳毛,胎脂多 极薄,干燥,脱皮,无毳毛,胎脂头发 乱如绒线头 细丝状,清晰可数耳壳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 软骨已发育,韧,耳舟已形成指(趾)甲软,多未达到指
20、(趾)端 稍软,已达到指(趾)端乳腺 无结节 有结节跖纹 仅足趾根处有12条足纹 整个足底有纹外生殖器阴囊皱襞少,睾丸未下降; 阴囊皱襞多,睾丸已下降;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大阴唇能遮盖小阴唇,注:早产儿 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小于胎龄儿 又称宫内生长迟缓综合征,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 指初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其中大多数是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凡体重不足1500g者又称极低体重儿。,早产儿,不足7个月出生、仅有885克的早产男婴,出生就先后伴有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败
21、血症、呼吸衰竭等10种危险并发症,经过四十多次抢救、上了38天呼吸机、输了8次血、高危病房住了84天后,最后勇敢逃离了“鬼门关”。,5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五脏不足之轻重治疗原则:补肾培元证治分类:分证治疗,有合并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1)肾精薄弱:证候、辨证、治法、方药、加减(2)脾肾两虚:证候、辨证、治法、方药、加减,胎怯患儿往往表现为五脏俱虚,以脾肾为主。从以下两个方面辨识证型:两者可从形体、毛发、皮肤、耳壳、腹部症状、指甲诸方面加以区别。一般来说,形体瘦小、毛发稀黄、耳壳软、指甲软短多为肾精薄弱;肌肤瘠薄、皮肤干皱、耳壳软不明显、吮乳无力、腹胀腹泻,甚而水肿者多为脾肾两虚。早产儿
22、多表现为肾精薄弱证,小于胎龄儿多表现为肾脾两虚证。,补肾地黄丸:益精充髓为主,兼以补肾温阳益精:紫河车(甘咸温)、鹿角胶(均血肉之补)为君药、肉苁蓉补阴:熟地、枸杞、山药(臣药)补阳:杜仲(臣药),可加鹿茸、附子健脾:茯苓(佐药)、可加二芽、砂仁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 唇甲青紫加桂枝、红花;,保元汤黄芪异功加姜桂温运脾阳,健脾益肾加减:呕吐加半夏,生姜易干姜和胃降逆 泄泻加苍术、山药运脾燥湿 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助运 喉中痰多加半夏、川贝母化痰 气息微弱加脐带、蛤蚧补肾纳气。兼肺虚:重用黄芪、白术,加黄精,佐防风 补肺固表兼心虚:加当归、麦冬、龙骨养心安神兼肝虚:加熟地、枸杞子、牡蛎滋肝熄风
23、,第二节 硬肿症,一、定义: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综合征。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二、发病情况1 季节:寒冷季节,若在严重的感染过程中,则无季节性。2 发病年龄: 多发生在天的新生儿。 早产、窒息、感染的新生儿易见本病。3发病地区:国内尤其是北方发病率较高。,4预后本病病死率,国外高达61 75,而国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病死率为40左右。 通过辨证论治,配合药物外敷,确有较好疗效。故目前国内各地均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发症:肺炎、败血症、肺出血三、历史源流归属于
24、“胎寒”、“五硬”、“血淤”范畴。 婴童百问第二十七问 “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雍疼痛连胸膈间,脚手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 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医学纲目提出“胎寒”和“再伤于风”是本病发生的因素。“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颤动,口噤不开,乃胎寒之故。”医宗金鉴认为五硬的发生是由阳气不能运行敷布所造成 。简要地阐明了五硬的病机。 儿科精萃指出本病的治法是补肾益气驱寒,治疗主方是当归散、小续命汤、理中汤、黄芪汤等。近代儿科名医何世英则认为新生儿肺体特别娇弱,如果分娩时早破羊水,或
25、感染风寒之邪,则气血不调,脾失健运,水湿浸于肌肤而形成硬肿症。,四、病因病理病因 内因先天不足,元阳不振 外因护理不当,感受寒冷病位皮肤肌肉。 涉及脾肾基本病机阳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先天中寒,后天感寒,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寒凝气滞血凝血瘀水肿亡阳,皮肤硬肿,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症状体温不升,多在35以下,最低者可低于30,全身冷,反应差,哭声低微,重者不能吸吮,呼吸浅表或暂停。2.体征:先出现在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也受累,呈对称性,严重者波及全身。受累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捏起或移动,按之似硬橡皮样。伴水肿者,按压可有凹陷。皮肤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
26、。 3.理化检查,4 并发症(1)肺炎咳嗽,气急或憋气,口吐泡沫,鼻翼煽动,肺部听诊可有细湿罗音。(2)败血症反应极差,面色青灰,腹胀,肝脾肿大,可伴病理性黄疸, 血培养阳性。(3)肺出血肺部可出现中细湿罗音,而后口鼻流出鲜血。(4)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低下,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5 诊断要点:见书,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别虚、寒、瘀孰轻孰重。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的重症多属虚;反应尚可,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的轻症多属寒,两种证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 2治疗原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3证治分类:寒凝血涩(轻症)
27、全身寒冷、气滞血瘀为主,硬肿部位比较局限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阳气虚衰(重症)阳气虚衰,血脉瘀滞,硬肿范围大,全身症状重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当归四逆汤: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需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桂枝汤去姜枣加归辛通。(血气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加芎、丹参、桃红增加活血力量。 加减 参附汤:人参、黄芪补气,附子、巴戟天温肾阳 桂枝、丹参、当归温经活血 加减,七、其他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敷、推拿按摩、西医复温、药浴法何世英儿科医案硬肿汤:生黄芪9 茯苓6 猪苓6 白术6 泽泻6 麦冬6 白人参2 五味子0.6 甘草3 轻中度有效,重
28、度无效赵炳南医疗经验集:药浴法 伸筋草 祁艾 桑枝各15 透骨草 刘寄奴 官桂各7.5 苏木 草红花各4.5 研末装纱布,水煮或外溻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六经中风通剂,患儿置于温箱内,裸露出按摩部位,将复方丹参注射液两毫升涂抹于硬肿处,以指腹及鱼际自下而上按摩抚触,节奏舒缓、动作轻柔、着力均匀,至有微热感。每次按摩1520分钟,上下午各1次。此法经对42例硬肿症患儿临床治疗,证实比传统疗法效果明显。,当医生接过只有不足2斤重的婴儿时,发现婴儿全身青紫,呼吸、心跳等都不正常,属于重症婴儿。婴儿来到35度恒温的暖房后,第一天,全身水肿得非常厉害,呼吸困难,并出现肺部感染,第二天,他出现过呼吸暂停
29、状况,肩部、四肢、脐部以下出现硬肿情况,但孩子的哭声比较正常,并且护士开始用注射器往孩子嘴里点滴母乳,孩子有吞咽动作。第三天,呼吸比较均匀,胸部吸满了仪器管。,第三节 胎黄,一、定义 :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含义。50足月儿80早产儿西医范畴:高胆红素血症 ,核黄疸(胆红素脑病) 二、历史源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病因病机病因胎禀湿蕴(湿热、寒湿),气滞血瘀。病位肝胆、脾胃病机脾胃湿热/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西医病因病理要点:1 生理性黄疸的原因: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减低;肝脏发育
30、不成熟,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肠循环活跃。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2 病理性黄疸原因:围生因素、感染(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婴儿肝炎综合征。预后转归:病理性黄疸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严重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又称新生儿核黄疸,1-5。,病理性黄疸1,病理性黄疸2,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伴随症状:发热、呕吐、白便、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由颜面部黄疸逐渐扩展至手足心,可能有肝肿大。2 鉴别诊断: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胆红素脑病。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阴阳
31、、虚实、动风或虚脱。2 治疗原则:阳黄清热利湿退黄;阴黄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证化瘀消积。 3 证治分类:(1)常证(2)变证,(1)常证湿热郁蒸:热重于湿:茵陈蒿汤加味 加减法:若病去大半,加用白术、陈皮、焦三仙健脾膳后。 湿重于热茵陈四苓汤/茵陈五苓散寒湿阻滞 茵陈理中汤加减(加苡仁、茯苓)。 严重茵陈四逆汤;气血两虚加芪归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加郁金) 加减: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加茵陈、栀子、大黄;黄疸日久用金钱草、莪术;纳差加焦山楂、炒二芽;中焦虚寒可温通化瘀,加干姜、桂枝,2)变证胎黄动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加减:血虚加当归、赤芍等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有臂向后伸、筋脉拘紧、智力低下、食欲
32、不佳等,可推拿针灸,补益肝肾、养血荣筋,用熟地、女贞、白芍、沙参、丹参、补骨脂、川断、鸡血藤等。胎黄虚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加茵陈、金钱草)其他治疗:西医光照疗法高胆红素血症; 换血疗法溶血性黄疸,近代老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经验方:1 消黄汤:茵陈15.6 川黄柏 6 山栀子6 条黄芩6 川黄连3 生川军1克 何世英儿科医案2 退黄汤:茵陈 栀子 黄连 郁金 白蔻仁 香附 苏梗 金钱草 满天星 花斑竹 (王静安)3 新生儿胎黄灵:茵陈15 羚羊角1 竹叶5(李宏仁)4 新生儿阳黄清解汤:茵陈15 白英6 栀子6 黄柏3 金钱草15 郁金3 治疗感染发热黄疸,阳黄。(王蓍础),曹颂昭治先天胆道畸
33、形疑似案男婴,3个半月,出生第3天发现黄疸,1周自行消退,40余天后,又发现全身黄疸,黄色较前加深。西医疑诊为:先天胆道畸形。诊见:患儿面目肌肤黄如橘皮,小便黄如橘子水,大便成形色灰,日行23次,性情急躁,夜寐易醒,不思食,易出汗。腹胀脐突如核桃大,肝大肋下平脐,舌苔薄黄。辨证:禀赋湿火炽盛,内蕴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气滞血瘀。治法: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参以攻坚通瘀。方药:茵陈12金钱草15焦栀子6丹皮6郁金6赤白芍各6醋柴胡5丹参5莪术3石打穿10琥珀粉0.09。药后黄疸渐退,肝大回缩,前后治疗2月,黄疸尽退,面有华色,尿色转清,大便淡黄,腹胀全消,脐突已平,肝脾未及。复查:肝功正常。,
34、第五章 肺系病证第一节 感 冒,一、定义: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病,占肺系疾病的50,门诊多见。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二、发病情况:季节-冬春为多年龄-婴幼儿最高特点-病程中可出现夹惊、夹痰、夹滞兼证。 现代医学所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病例上写双重诊断。,幼科释迷感冒释“感冒之称曰:“感者触之,冒者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病斯痊矣。”现今将感冒解释为“感受”、“冒犯”,意即外邪侵袭人体引起发病之意。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
35、从毛发入,入则抵深,因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又说“风气藏于肌肤之间,内则不得通,外则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汗出,闭则热而闷。”此皆指出外邪侵袭人体而出现的发热恶寒等外感表证。张仲景伤寒论指出“中风”、“伤寒”,列出桂枝汤治表虚证、麻黄汤治疗表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伤风所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清而感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 北宋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已将小儿伤风作为一种病证列出,指出“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哈欠顿闷,当发散。”并列举“自痢”、“腹胀”、“惊悸”、“发搐”等兼证,颇切临床实际。所拟败毒散,可谓扶正解表代表方剂。 婴童百问
36、第五十二问已指出小儿伤寒与成人不同之处。认为“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者,兼惊而已,又有夹食而得。” 迨至清代,温病学派拟辛凉宣透之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等 ,治疗风热感冒之重要法则方药,沿用至今。,病因病机1病因:以风邪为主,可兼时邪。冬夹寒,春夹热,夏夹暑湿,秋夹燥。2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肝脾。(夹痰)(夹滞)(夹惊)3病机:卫阳被遏、肺气失宣。 4小儿感冒兼夹证的机理:肺常不足-痰阻气道 (夹痰) 脾常不足-乳食停滞 (夹滞) 神气怯弱,热扰肝阴-伤风发搐 (夹惊),诊断1临床主症:(1)主要症状:婴幼儿的全身症状明显(除了发热外,还有烦躁不安),而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年长儿主要表现
37、鼻塞流涕。(2)兼夹症状: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2理化检查:通过外周血象辨别病毒感染(90)和细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避免滥用抗生素。3 体格检查:咽部、肺部听诊(阴性体征必须写到病例) 鉴别诊断 1肺炎喘嗽 2麻疹、水痘、奶麻 3 喉瘖,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风寒、风热:看咽喉、看舌质、看形态辨恶寒/恶热、二便2 辨暑湿、暑热:症状不同,前者身重困倦、脘痞腹胀,后者心烦口干高热。3 时邪感冒:即流行性感冒,多在冬末春初,具有流行性。全身症状严重,易化热化火,银翘散加普济消毒饮。 4 辨表里:表症夹杂里症5 辨虚实:,二、治疗原则:疏风解表,在使用汗法的基础上尚需配合使用清热、消导
38、、定惊、补益、和解诸法。三、分证论治:1 对寒热夹杂性感冒的治疗。2 对正虚感冒的治疗3 通腹泻热法:里热炽盛,腹气不通。里热除,而表气宣。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暑温感冒清热解暑王氏清暑益气汤虚证感冒-补益、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兼证 夹惊-清热安神镇惊-镇惊丸、小儿金丹片、小儿回春丹。羚羊性平微凉,“既擅清里,又善透表,能引脏腑之热毒达于肌理而外出。”(医学中衷参西录),故为治感冒夹惊之要药。 多在6月3岁,在起病发热后12天出现抽搐,以前若有抽搐的病史,需要频繁的量体温。一般仅发生一次,热退后精神状态好。感冒夹惊与邪陷厥
39、阴有什么不同? 持续高热,持续抽搐,头晕。 夹滞-消食导滞-保和丸,夹痰-风寒:温化寒痰,三拗汤和二陈汤,风热用桑菊饮。(银翘散用于发热重,桑菊饮用于咳嗽重。听声音来判断痰量的多少,决定化痰药的多少;通过听咳嗽时喉中痰声是否松动、紧(是否粘在喉中)和舌质来区别是寒痰还是热痰。四、其他治疗外治法: 针灸疗法:五、预防与护理:注意加衣脱衣;多饮水,使有发汗之源;清淡饮食,防止夹滞;夹惊小儿,密切观测体温。,镇惊丸:琥珀2钱半,青黛半两,辰砂2钱半,天竺黄2两,天麻1两,真珠母2钱半,芦荟半两,柴胡半两,青皮2钱半,甘草2钱半,胆星2两,雄黄1钱半,乳香1两,青礞石(煅)半两。【功用】:镇惊解热。用
40、于小儿急热惊风,痰涎壅盛。 小儿金丹片 :【组成】朱砂、橘红、贝母、胆南星、前胡、玄参、清半夏、大青叶、关木通、桔梗、荆芥穗、羌活、西河柳、地黄、枳壳、赤芍、钩藤、葛根、牛蒡子、甘草、防风、冰片、水牛角浓缩粉、天麻、羚羊角粉、薄荷脑。 【功用】 :散风清热、化痰解痉 小儿回春丹【组成】川贝母 陈皮 木香 白豆蔻 枳壳 法半夏 沉香 天竺黄 僵蚕 全蝎 檀香各37.5克牛黄 麝香各12克 胆南星60克 钩藤24克 大黄60克 天麻37.5克 甘草26克 朱砂适量【功用】开窍定惊,清热化痰。【主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痛泄泻。,1 三根解毒汤
41、毕可恩 葛根9 板蓝根12 山豆根12 马勃9 连翘9 金银花15 柴胡9 玄参15 石膏30 主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2 章次公外感停食经验方:柴胡2.4 枳壳9 黄芩6 槟榔9 连翘9 地枯萝(莱菔子)9重楼(七叶一枝花) 5 生甘草1.5 疏风清热,和中消食复习思考题小儿感冒有那些兼证?与小儿生理的联系?,幼科全书:朱丹溪论伤风辨治 凡伤风咳嗽,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涩多肿,恶风喘气。此因受风而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俟热之时,再服凉解丸以防内热。如伤风发热,又吐又泻者,不可发散,此脾家虚怯也,以五苓散合理中汤最效。凡伤风发热,多得于夏,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眩,手足
42、俱热。此因天气已热,包裹太厚,重受其热也,先用白虎汤,调益元散以解其热,次服调元生脉散以补元气。董廷瑶论小儿感冒的辨证与治疗 用药宜轻,一为处方应轻,如外感风寒,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如感受风温风热,则桑叶、薄荷、荆防、连翘之类清凉解肌,疏化即可退热。此均“轻可去实”也,常见寒臂热盛而惊厥者,此因高热不能胜任也。不可遽投镇惊之品,反能引邪入里,因其病在太阳,必须解表,方为正治。一为用药应轻,小儿肠胃娇嫩,金石重镇,慎需考虑。,第三节 咳 嗽,一、定义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分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见二、发病情况 季节:
43、冬春两季 年龄: 婴幼儿多见 发病特点:发病快,病程短,多伴表证 三、讨论范围:(支)气管炎,如因肺炎喘嗽、肺痨、百日咳所致咳嗽,则不属于本节范围。,四、病史沿革 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令以从其合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形寒饮冷则伤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咳嗽证治作了论述。特别是治疗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干呕而咳的小青龙汤;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等,均为后世治疗咳嗽的主要方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有痰也;咳嗽谓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小儿药证直诀咳嗽中最早提出:“治
44、咳大法,(肺)盛即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此基础上又补充“风则散之” 幼幼集成咳嗽论治认为:“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少,俱以辛散为先着,俟痰饮之后,渐加滋阴则得矣。”这种治重肺脾,初起忌用寒凉及滋阴之剂,亦可谓儿科医家心得之言。,病因病机 病因:外因:风邪夹杂其他六淫。 内因:肺脾虚弱 病位:肺,涉及脾 病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痰动而嗽 实证 痰热风寒 外感咳嗽 内伤咳嗽 痰湿风热 虚证
45、 肺气虚 肺阴虚,心热和肝热多见、肾虚少见,诊断 1症状 2季节 3理化检查 鉴别诊断主要与肺炎喘嗽、肺痨、哮喘、顿咳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八纲:辨外感内伤、辨寒热虚实2病症:病程长短、咳声轻浊、痰涎色量二、治疗原则 疏散外邪,宣肃肺气。前人重视心脾肺三脏,提出“抑心气,益脾气,通肺气”,慎勿见咳止咳,招致留邪之弊。,三、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加减金沸草散【来源】博济方卷一。 【组成】荆芥穗120克 旋复花90克 前胡90克 半夏30克(洗净,姜汁浸) 赤芍药30克 麻黄(去节)90克 甘草30克 【用法】上药七味同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
46、升,人生姜、大枣,同煎至90毫升,热服。如汗出,并三服。【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昏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疼,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表实用麻黄汤;凉燥用杏苏散;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燥热用清燥救肺汤。夹湿用六一散。风热咳嗽疏风清肺桑菊饮加减,(2)内伤咳嗽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加减 慢性支气管炎,注意膳后补肺健脾。痰湿咳嗽燥湿化痰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加减:三子养亲汤,夹食积加莱菔子、焦三仙。若湿热,二陈加滑石、芦根等气虚咳嗽健脾益气六君子汤加百部、紫菀阴虚咳嗽滋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1 验方:紫苏9陈皮9白萝卜汁12红糖一汤匙2王静安临床精要:(1)风邪束肺:清宣宁嗽汤
47、荆芥9 炙麻绒9 炙百部12 炙复花15 炙白前15 苇根1530 橘络9 黄连69 山楂15 神曲15 枳壳9 桔梗9偏风寒去黄连加苏叶9-15,偏风热加银花915 黄芩912(2)痰热壅肺:清肺化痰汤荆芥9 石膏1530 黄芩9 瓜壳912 法夏6 炙百部12炙冬花15 炙复花15 山楂15 神曲15 桔梗9,3 湿热蕴肺:宣肺化湿汤苇根1530 冬瓜仁30 荆芥10 黄连1015 炙百部12炙冬花15 炙复花15 炒麦芽15 炒谷芽15 桔梗10 滑石30 木通10 紫苏10 炙麻绒10154 肺阴不足:滋阴润肺饮 沙参1530 麦冬915 知母10 天花粉10 百合15 炙百部12 炙
48、紫菀15 炙杷叶15 桔梗9 山楂15 神曲15,第四节 肺炎喘嗽,一、定义: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为感受外邪,郁闭肺络而致,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 炎是“炽”、“焰”、“焚”之义,肺炎是指肺热较甚。二、发病情况季节 冬春年龄 婴幼儿热性病后。 属实属热者多。预后 新生儿病死率高。先天禀赋不足患儿预后较差。三、病史沿革:四、讨论范围 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三、病史沿革最早见于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其书“气促胸满鼻煽胸高第五十一篇”中有“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早在元代幼科全书中已有“胸高气促肺家炎”的记载。“
49、肺家炎”即肺炎,炎者火之极之意。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幼科全书已注意到用通下法治疗重症肺炎喘嗽。指出“小儿肺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胁煽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咳嗽,此为脾风也,若不急治,或不识症,死在旦夕,宜先用牛黄夺命散治之,后用白虎汤调之。”其中所谓“陷下作坑”与西医学中所称的“三凹征”相似,是重症肺炎呼吸困难的表现。用牛黄夺命散泻下腑实、清热解毒,确有较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 病机:邪闭肺络
50、,肺气闭郁-闭 病理产物:痰热 病位:肺,累及心、肝、脾,常 证,变 证,毒热闭肺,风寒,风热,闭阻肺络,肺闭不宣,痰热闭肺,入里化热,内陷热从火化,肺阴虚,脾肺气虚,腑实证,厥阴动风,心血瘀滞,阳气虚脱,初期,极期,后期,诊断病程:分初期、极期和后期临床症状:主症、重症、“热、痰、咳、喘” 新生儿肺炎:气促、口周发青、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体征:精神、面色、舌脉、呼吸、肺部听诊等实验室检查:胸片常见并发症:脓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 脑水肿、酸中毒、休克等 鉴别诊断 咳嗽、哮喘、支气管异物,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 辨风寒、风热:从咳声、痰、舌脉 2 辨痰重、热重: 3 辨虚实: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