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465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X 页数:87 大小:3.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PPT课件.pptx(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3.积累古诗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十五从军征,(1)订正字音 松柏(bi) 冢(zhn) 狗窦(du) 雉(zh) 旅葵(ku) 舂(chn) 羹(n) 饴(y),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阿:前缀,用在某些代词或称谓前面。冢:坟墓。累累:众多的样子。文中形容坟丘众多。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雉:野鸡。持:拿。一时:一会儿。饴:同“贻”,送给。,朗读指导,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

2、/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整体感知,1.题目是什么意思?,从军征,指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是谁“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1.诗歌的主人公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内容探究,65年。 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

3、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一说,“十五”和“十八”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是实指,意在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2.老翁在回家路上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老翁心情喜悦、充满期盼。 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 3.老翁在回家路上,对家中景象可能进行了各种美好的想象,但他实际见到的景象是怎样的?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他实际见到的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的。,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4、。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是通过哪些诗句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是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体现出来的。,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句。,品味赏析,老兵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看到。 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写法探究,以叙述为主,语言质朴。 本诗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尽情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语言风格。它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鉴赏评价,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

5、特点?,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拓展延伸,学习了这首诗,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的确战争是可怕的,它带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它使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我想对战争说:战争,你给太多人们的心带来伤痛。这都是我们渴望和平的心声,但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会奋战到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

6、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总 结,结构图示,总写 内心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野兔野鸡旅谷旅葵,行动,饭羹作好不知饴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作者介绍,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天宝三年(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二度从军。病死于成都。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对边塞生活及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最为出色,其诗挺拔沉雄,新奇瑰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

7、佳作。作品有岑嘉州集。,(1)订正字音 裘 (qi) 衾 (qn) 薄(b) 掣(ch),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控:拉开。着:穿。瀚海:指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惨淡:阴暗。掣:拉,扯。翻:飘动。,朗读指导,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8、空留/马行处。,整体感知,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忽如”二字用得神妙,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不仅和雪形似,而且千树万树竞相开放、压枝欲低的姿态,还和雪神似。此外,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体现了诗人乐观而昂扬的情绪。,内容探究,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的作用

9、是什么?请稍作分析。,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光,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3.诗人为什么要写红旗的情状?,送别时,诗人抓住了“红旗”这个军营特有的意象来写,从视角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煞是美丽。同时,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心恸。,4.如何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马行处”这里指朋友远去留下的足迹。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

10、长的马蹄印。这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诗人在想些什么呢?是为朋友归京而不舍,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神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诗人的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的天山雪原的雄浑浊背景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其意境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极为相似。,1.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两句。,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

11、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品味赏析,2.“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是如何突出冷的程度的?写出了什么?,这四句先用“散入”一词将视线由广漠无垠的填空转移到军中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接着写出一系列表现雪天奇寒情形的细节。“狐裘不暖”“锦衾寒”“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令人难以忍受。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战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表现得十分逼真,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同时也表现出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的无助和无奈。,写法探究,构思巧妙,笔法浪漫。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

12、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如“狐裘不暖锦衾薄”),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别的真挚情谊。 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巧妙的构思可使诗歌别具一格,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写作。,鉴赏评价,本诗是如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本诗着重写西北边地奇特景观。 一奇是雪随风至; 二奇是“八月即飞雪”; 三奇是以花喻雪; 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戚从生活细处落笔,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

13、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戚。,“一切景语皆情语。”写雪景,其目的是以雪景衬别情。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唐诗,体会它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相似之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完美地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

14、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总 结,结构图示,塞北雪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光奇异,飞雪(14句)奇寒(58句)沙漠(9、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送别场景,宴会(1114句)送别(1518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军置酒饮归客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壮丽景象豪迈气概,依依惜别,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

15、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1)订正字音兜鍪(mu)(2)词语释义神州:中原地区。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坐断:占领,占据。,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这首词中作者追怀的古代人物是谁?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追怀的人物是年轻有为、雄踞东南一方、富有英雄气概的孙权。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面对当时的中原已非我所有的愁思和感慨,指出南宋朝廷当像当年孙权那样不畏强敌,收复失地,绝不能庸碌无为,怯懦苟安。,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6、上阕写景。以问句起,以答句结,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讽刺。 3.词作思路是什么? 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 ”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诗的开头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作者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内容探究,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自问喻答,那

17、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 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问: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作者答: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3.“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说说下面几句各用了什么典故。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

18、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显然,作者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

19、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3)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将其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1.“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战未休”有何含义?,“战未休”含

20、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而又含蓄深沉。,品味赏析,2.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几句。,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采取直问直答的形式,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色: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

21、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鉴赏评价,本词是如何不露痕迹地用典的?,词中多处用典,如上阕“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出自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再如尾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含蓄深刻地对南宋当朝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拓展延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

22、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总 结,结构图示,上阕,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对景抒怀,北固楼望神州千古兴亡,江水流,下阕,坐断东南无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借古讽今,赞天下英雄抒兴亡之感,过零丁洋,文天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

2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文学家、诗人。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1279年正月,崖山会战时,文天祥也被元军押解参加了崖山会战。只不过这一次他是以一个俘虏的身份,押解他的船只经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跋”是与“序”相对的,故跋语也就是书后作者作的一个说明),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寥(lio)落 飘絮(x)惶(hun)恐

24、 (2)词语释义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1.本诗首联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寒窗苦读,进入仕途。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2.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感受呢? “辛苦”“寥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探究,3.颔联用那两个意象来进行抒情?,柳絮、浮萍。 4.

25、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 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5.文天祥又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6.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惶恐滩、零丁洋。 7.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8.“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如果不是,那还指什么? “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

26、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9.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10.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写诗人有过伤怀之情。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形象地书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品味赏析,写法探究,纵横交错,虚实相映。 首联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

27、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颈联则承接颔联进行具体的补充,引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既对仗工整,又虚实结合,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伶仃,真是精妙之笔。,前面三联由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吟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贞精神的自然流露。前三联是铺垫,尾联才是主旨。前三联悲苦欲绝,尾联高亢激烈。这样的情调转换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鉴赏评价,请从诗意解析、字词品味、情感体会和修辞手法等角度中任选,给过零丁洋这首诗的任意一联写一句诗句赏析。,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

28、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拓展延伸,南宋文人具有民族气节的诗词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过零丁洋中作者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写了国仇家恨,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为国家慷慨赴死的高尚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

29、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这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总 结,结构图示,首联:回顾一生 颔联:国破家亡 尾联:以死明志,过零丁洋,悲愤忧惧,颈联,追忆过去感叹眼前,丹心垂史映照千古,深爱沉痛,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作者介绍,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老野人,元代散曲家。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途径扼秦、晋、豫之要冲的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峰峦(lun) 潼关(tng)踌躇(chu ch) 宫阙(qu

30、) (2)词语释义山河表里: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检查预习,朗读指导,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整体感知,词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1.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

31、吗?,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其中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内容探究,2.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山聚、涛怒,采用拟人手法,将山河人格化。“聚”赋予群山以守卫潼关的生命和意志,从视觉上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

32、围的险要地势;“怒”字,写出了黄河水奔腾汹涌的气势,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地势。,品味赏析,写法探究,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 开头从写景入手,大处落墨,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气象的雄浑。曲中即便是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中,作者也不是单纯写景,而是渗透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河以人的秉性。“望西都”以下,咏史和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尾评议历代兴亡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引人深思,而且议论中蕴含深沉的感叹和悲愤的情感。,鉴赏评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做简要赏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

33、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两句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作者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下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千古流传的语句。,拓展延伸,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34、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组成的画面。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这首词是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势恢宏,堪称历代咏史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派之先河。,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总 结,结构图示,潼关,山坡羊潼关怀古,战争灾难,怀古,百姓疾苦深切同情,险,山:峰峦如聚 水:波涛如怒,望:宫阙万间 意:伤心秦汉,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