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4987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八下课外古诗词(二),5.题破山寺后禅院6.送友人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卜算子咏梅,5.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作者简介: 常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过盱眙(xy地名,现江苏)小官.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子时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小径直通幽静的后院,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美丽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

2、澈潭影澄净了人心。,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然寂静,只能听到寺院里的钟磬声。,理解此诗的意境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3、“山

3、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这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 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

4、,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1、本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 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2、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3、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4、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问题:,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被公认为千古名句,说说你理解。 这两句引发人丰富的联想和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6、全诗的主旨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7、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清幽/幽美,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

6、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成为永恒。12、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3、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的两句是: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欢悦,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

7、马/鸣。,6.送友人,【诗歌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自然环境,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译文,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游子心思恰似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不忍西沉得落日就像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长鸣,送友人,首联: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人送友

8、,从内城一直送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诗人与友人的不忍遽( j仓促 )去,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颔联:切题,分析表达效果。,颔联,写友人离去,飘忽不定,表现离别的深情。即: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

9、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 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偶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扣题,分析表达效果。,末联:化用典故,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描写“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诗人和友人马

10、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化用典故,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总结,这首送别诗的情感主要包括:1、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2、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怀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分析这首诗的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借用马的萧萧长

11、鸣的典故,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无限深情。,特色鉴赏,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迁移,1、李白在送友人中,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2、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表现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即景设喻)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

12、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化用典故,以景结情,衬托离别)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 ,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 和宋代的 、 、 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13、li 。,子瞻,东坡居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一、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

14、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失意自伤低沉苦闷,随遇而安洒脱旷达,乐观豪迈积极向上,前期,中期,后期,一、疏通词意,体会意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

15、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时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三、归纳主旨,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四、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16、。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

17、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5.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五、总结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

18、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启示:要有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6.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迁移,1、苏轼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通过一连串意象,营造萧疏凄冷、幽寂的氛围借以表达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句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在卜算子 黄州

19、定慧院寓居作中,以鸿自喻最能体现苏轼虽贬谪黄州仍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的句子(通过描写孤鸿选求宿处的情景,表达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人生态度):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恐不已,心怀幽恨,无人理解的忧愤之情的诗句是的诗句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幽独凄清失意自伤,人生空幻壮志难酬,时运不济超脱旷达,不畏坎坷笑看风雨,热爱生活、旷达乐观,8、卜算子 咏梅,南宋 陆游,

20、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写作背景简介,陆游,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迁移,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2、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借梅花盛开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词句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5、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的词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3、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词中描写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