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5001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6.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系统畸形整理版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许多良,关节外科医生,目前在医院医务科、病案科工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委员、骨科专业委员会关节镜学组委员、市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微我“医在江湖”,运动系统畸形,许多良,【教学内容】1、先天性肌性斜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2、脊柱侧凸的临床表现和防治。,【目的与要求】1、熟悉先天性肌性斜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2、熟悉姿态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先天性肌斜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并指多指畸形,相关内容,第一节 先天性畸形,一、先天性肌斜颈,学习的重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

2、表现与治疗原则。,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部向患侧偏斜畸形。,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部向患侧偏斜畸形。,宫内:胎位不正,胸锁乳突肌缺血、萎缩、发育不良,产伤:分娩过程中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激化,炎症:胸锁乳突肌感染,局部瘢痕形成,挛缩。,其他:遗传因素、肿块、神经学说、综合因素。,生后714天,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椭圆形肿块,2月左右演变为无弹性纤维索,颈部扭转、头倾向患侧、下颌偏向健侧。,颜面头颅逐渐变形,两侧不对称,枕、颈椎及上胸椎侧弯畸形,颈部肌肉发生相应挛缩,颈椎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骨性斜颈,颈部感染、颈椎结核,颈椎自发性半脱位,眼肌异常与听力障碍,

3、非手术治疗:1岁,按摩、手法扳正,须坚持3-6个月,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者,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早获得好效果,注意:术后需支具外固定4-6周,术中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二、先天性并指多指畸形,学习的重点:先天性并指 多指畸形的治疗原则,并指畸形:双侧多见,常见于3、4指,拇指极少,大部分为指间软组织相连,偶见骨与关节相连。常合并其他肢体畸形。,治疗原则:无骨与关节畸形者,宜早治疗。手术行指间软组织切开、皮肤“Z”改。,多指畸形:多见于拇、小指。 软组织与骨不相连,没有骨骼、 关节 或肌腱; 具有手指所有条件,附着于第1掌骨头或分叉的掌骨头; 完整的外生手指及掌骨

4、。,治疗原则:正确的辨认正指,以切除副指、保留正指为原则。,三、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学习的重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过去称之为先髋( CDH),但尚未被ICD收录。特点是在出生时,部分或全部股骨头脱出髋臼,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发病率在1-3.9,在我国为0.91-8.2,不同地区与种族差别较大。男:女约1:6,左侧较右侧多见。,遗传因素:约有20%30%患儿有家族史,直系 亲属为3%4%,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及关节囊、韧带松弛,机械性因素:胎位不正,承受不正常机械压力,改变甚至破坏髋关节正常解剖关系,继发脱位,

5、一侧下肢活动少,蹬踩力量较健侧减弱,多处于屈曲位,双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纹较健侧深陷,患肢短缩,牵拉患侧下肢时,可闻及弹响声或触及弹响感,患侧肢体伸直或屈髋位时,髋关节外展受限,跛行(单侧脱位)或摇摆步态“鸭步”(双侧脱位),Allis征:双髋、膝屈曲60,两腿并拢对齐,患膝低于健侧,Ortolani及Barlow试验(“弹入”及“弹出”试验),Trendelenburg征(屈氏试验、单足站立试验),套叠试验(“打气筒”试验),髋臼角的测量:正常新生儿30-40,1岁23-28,3岁20-25,12岁15左右,Perkin象限(股骨头位置及关节四区划分),Y,C,C,P,P,6个月

6、内:非手术治疗最佳时期,双髋外展蛙式位支具(或Pavlik吊带)固定3-4月成功率达 85%-95%,超过6月无复位征象应放弃此法。,6-18个月:复位后屈髋屈膝蛙式石膏外固定2-9个月,定期更换石膏 复查X光片。股骨头脱位超过3cm,需切断内收肌及髂腰肌,18个月以上:手术治疗,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股骨头与髋臼 达到同心圆,充分松解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肌肉、韧带,在复位 的基础上纠正髋臼及股骨上段骨性畸形。,6月以内:非手术治疗最佳时 期,双髋外展蛙式位支具固定。,6-18个月:手法复位,髋人字石膏外固定,部分须切断内收肌、髂腰肌。,Salter骨盆截骨术:适应于6岁、髋臼指数45。,Pem

7、berton髋臼截骨术:适应于6岁、Y型软骨骨骺尚未闭合者。,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适应于大龄患儿、髋臼指数45者。,哥哥、姐姐,我多想像鹿儿一样奔跑、像鸟儿一样飞翔,可是我不能不能啊,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学习的重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足部畸形,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3,国内报道0.39,男女比例为2:1,双侧者占40%。病因不明,有关病因理论包括:遗传;骨骼、神经肌肉、软组织、血管异常学说;区域性生长紊乱以及子宫内发育阻滞学说。,跗骨间关节内收,踝关节跖屈,足前部内收内翻,跟骨略内翻下垂,累及到的骨组织:胫骨、距骨、跟骨、足舟骨、糓骨

8、和跖骨,累及到的肌肉:胫后、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踇内收肌等。,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累及四肢多关节 ,畸形 固定,不易纠正,早期有骨性改变。,脑性瘫痪: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 ,有病理反射大脑有受累表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马蹄内翻足:为肌力平衡失调 所致,肌有麻痹和萎缩,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可确诊。,治疗原则:越早越好,在出生后即可开始,治疗目标:早期、完全矫正畸形并维持矫正至生长停止,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岁以内:手法扳正,患足外翻、外展及背伸,扳正后胶布或绷带外固定,持续到1周岁。,1-3岁:全麻下手法矫正、石膏外固定,自股部中段至跖趾关节,1-2岁

9、,每2周更换1次,2-3岁,每月更换1次。,6-18个月:以踝关节周围及足周围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截骨矫形为主。,12岁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软组织松解不能达到理想要求者考虑行三关节融合术(距跟、距舟、跟毂关节)。,相关内容,第二节 姿态性畸形,脊柱侧凸,踇外翻,平足症,一、脊柱侧凸,学习的重点:脊柱侧凸的分类与相关辅助检查方法,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部向患侧偏斜畸形。,脊柱向侧方弯曲。 站立位脊柱正位片其Cobb角10(ISRS)。,结构性脊柱侧凸,非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伴有旋转结构固定的侧方弯曲,侧弯不能通过平卧或侧方弯曲自行纠正,或虽纠正但不能维持,受累的椎体被固定于

10、旋转位。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等。,是指脊柱及其支持组织无异常,侧方弯曲像或牵引像上畸形可纠正,病因治疗后脊柱侧凸即能消除。,椎体及附件的改变,椎间盘、肌肉及韧带的改变,肋骨的改变,内脏的改变,X线检查: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像、去旋转像等。,脊髓造影:常规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畸形。,脊柱三维CT或CTM:可清楚的了解骨与脊髓、神经的关系。,其他:肺功能测定、电生理检查等。,脊柱MRI:对椎管内病变性质如水肿、压迫、血肿等分辨力强。,Cobb角的测量:确定侧凸脊柱的上下端椎体,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患者发育成熟度的鉴定:对手术治疗较为重要。包括

11、: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骨龄的测定。 骨龄测定:腕关节骨龄测定:20岁Risser征:髂骨骨骺环分度椎体骺环:髋臼Y形软骨闭合:,治疗目的:纠正畸形、获得稳定、维持平衡,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原则:Cobb角5、Cobb角25,严格佩戴支具矫形;胸椎侧凸Cobb角在25-40之间,应用支具矫形;Cobb角40支具治疗每年加重5,应考虑手术治疗; Cobb角50,手术治疗;胸腰段、腰段侧凸35则行手术治疗。,支具治疗,手术治疗,严格3-6个月随诊,调整支具,根据支具治疗情况,女孩佩戴支具至初潮后2年、Risser征,男孩佩戴至Risser征。,包括侧凸矫形与脊柱融合。King分型与PUMC分型。,二、

12、外翻,学习的重点:踇外翻的预防与治疗。,第1跖骨内翻, 趾向足的外侧过度倾斜(无固定标准),应以外翻超过25,挤压第2趾,第1跖骨头处有踇囊炎称为外翻。与遗传、穿高跟尖头鞋长期站立以及各种炎症如RA等有关。,外翻的病理变化: 外翻,跖趾关节半脱位;第1跖骨内翻、囊炎;第2、3跖骨头处胼胝体;第2趾呈锤状趾;第1跖趾关节OA,外翻角:第1跖骨长轴与踇趾近节指骨长轴的夹角,男10.1,女10.6。轻度为40跖骨间角:第1、2跖骨夹角,男8.3,女9.9,平均10为第1跖骨内翻畸形。,非手术治疗,Mayo手术,McBride手术,跖骨远端截骨,Keller手术,Pretty Big Feet,三、平

13、足症,学习的重点:平足症的临床表现、防治。,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站立或行走时足弓塌陷,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的足部畸形。足弓低平者并不是造成平足症的原因,只有某些原因致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时时才形成平足症。,平足症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先天骨畸形以及后天性或劳损,临床上按平足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分为三类:姿势性平足症;痉挛性平足症;强直性平足症。,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期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加剧,休息后减轻。站立位足弓下陷甚至消失,前足外展,跟骨、舟骨结节突出足跟变宽,足印肥大,跟腱止点外移。,姿态性平足症采用非手术治疗, 包括功能锻炼、穿矫形鞋。,强直性平足症可在全麻下给予手法矫形、石膏外固定5-6周,效果不理想可考虑三关节融合术。,欢迎大家登录我们的网站: 东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欢迎您的光临!,祝福同学们:,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