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534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北宋】苏辙课件.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昌九曲亭记,苏辙,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

2、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第一段翻译,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

3、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1.第一段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山行图。作者以简略的笔墨表现了西山的独特风光:山峰连绵起伏、峻峭幽深;松枥满山遍野、遮天蔽日;佛寺宝刹至清至静、远隔尘世;二三子“幅巾应笑,相携徜徉”既是赏景又是风景。自然因人而增胜

4、,人因自然而怡情。,2.作者描绘这种景观的用意何在?,通过写西山之景和游西山之趣。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寄寓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作铺垫。,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第二段翻译,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

5、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

6、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1.子瞻在西山废亭“睥睨终日”的原因是什么?,(1)此处有地势之利:“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者至此必息”,供游者休息。 (2)此处可得赏景之乐: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就此赏景,子瞻自得其乐。 (3)此处有废亭,有树百围,不可加以斧斤,难以修亭,子瞻心存遗憾,“睥睨”既有赏景之喜,又含建亭之心。,2.试赏析本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妙用动词,“倚”、“荫”、“俯视”、“仰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

7、含了人的情趣。“倚”的闲适洒脱,“荫”的惬意舒适,“俯视”的居高傲气,“仰瞻”的凝神敛气,“旁瞩”的游目骋怀,“笑”的自信潇洒,所有景物都为“我”所用,体现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称“有我之境”。主人公的形象与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之中,又为下文表达“适意为悦”之情做铺。,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

8、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第三段翻译,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

9、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及回忆少回忆,体味“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这句话的含义。,少年轻狂,翩然独往山水之中,以至见者以为仙人。然而少年已逝,时过境迁,命途多舛,只能洒脱。作品难免也沾染了一些虚无主义的色彩,但这对作品的质美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反而使本文的情致显得更真纯。这种快乐是杂有烦恼的,或者说苏轼兄弟是用这种快乐来征服烦恼的。消除内心迷惘的不仅仅是外物,而更重要的是内心“无愧于中

10、,无责于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才能真正如赤子一般的面对自然,寻找快乐,解读人生,诠释自我。,主要字词,迁:调任官职,这里为左迁。庐:居住。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乱流:横渡江水。穷:寻求到尽头。幅巾:裹着幅巾。适:顺应。以此:因此。,适:去往 效:显示,呈现。席众客:坐得下,容得下。 睥睨:斜着眼睛看。陈:陈列,陈设。 厌:满足责:责备。 胜:优美的景致。,结合全文,试分析子瞻之“乐”的内涵。,(1)游山玩水,建亭赏景,有赏心悦目之乐;(2)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有怡然自适之乐;(3)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有超然洒脱之乐。,写作特点,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句前后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楚,结构清晰。,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一体。,句式运用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严整之中有富于变化,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