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导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导论课件.ppt(3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陈 永,物联网技术导论,第一章 绪 论,1.1 物联网的概念,1.3 物联网的应用,1.4 本章小结,1.2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1.1 物联网的概念,1.1.1 物联网的定义,定义:物联网是通过使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1 物联网的概念,1.1.2 物联网的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1.1.3 “物”的含义,1.1 物联网的概念,1.1.4 物
2、联网概念辨析,EPC系统,信息物理系统,传感器网络,M2M技术,1.2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1.2.1 物联网的起源,国际发展现状,国内发展现状,1.2.2 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1.3 物联网的应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医疗健康,智能家居,1.4 小结,第二章 物联网体系结构,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2.3 物联网关键技术,2.4 已有物联网相关应用架构,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5 物联网的反馈与控制,2.6 本章小结,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2.1.1 意义和功能,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对资源、信息更高需求的综合平台,
3、管理跨组织、跨管理域的各种资源和异构设备,为上层应用提供全面的资源共享接口,实现分布式资源的有效集成,提供各种数据的智能计算、信息的及时共享以及决策的辅助分析等。,图 物联网,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2.1.1 意义和功能,无线传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技术可以作为物联网开发的基础,互联网,互联网连接的是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实现物理世界的互联互通,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2.1.1 意义和功能,图 物联网的三层结构,异构屏蔽性,互联互通,安全性,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2.1.2 设计原则,以“用户为中心”,时空性,互联互通,开放性,可管理性,安全性,鲁棒性,2.1 物联网体系
4、结构,2.1.1 组成模块,图 USN结构,2.1 物联网体系结构,2.1.1 组成模块,图 物联网体系结构,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1 组成模块,感知控制层,数据传输层,数据的动态组织与管理层,应用决策层,数据的实时采集,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的智能化处理,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2 感知控制层,传感技术,传感器是将能感受到的及规定的被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标识技术,标识技术是通过RFID、条形码等设备所感知到的目标外在特征信息来证实和判断目标本质的技术来。,定位技术,定位技术是测量目标的位置参数、时间参数、运动参数等
5、时空信息的技术,它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得知某一用户或者物体的具体位置。,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2 感知控制层,图 定位技术,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3 数据传输层,图 数据传输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广域网通信技术,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3 数据的动态组织与管理,图 云计算架构,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4 数据的动态组织与管理,智能计算技术,海量数据的存储,服务计算,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5 应用决策,监控型应用,图 基于RFID的物流跟踪,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5 应用决策,控制型应用,图 智能交通,2.2 物联网体系结构,2.2.5 应用决
6、策,扫描型应用,图 手机钱包,2.3 物联网关键技术,图 物联网关键技术,2.3 物联网关键技术,2.3.1 感知标识技术,图 感知设备,2.3 物联网关键技术,2.3.1 感知标识技术,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标识技术,定位技术,2.3 物联网关键技术,2.3.2 网络与通信技术,接入网技术,通信技术,三网融合技术,2.3 物联网关键技术,2.3.3 云计算技术,PaaS,IaaS,SaaS,2.3 物联网关键技术,2.3.4 安全技术,从安全技术角度来看,相关技术包括以确保使用者身份安全为核心的认证技术,确保安全传输的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以及确保数据自身安全的数据加密、数据安全协议等数据安全技
7、术。因此,在物联网安全领域,数据安全协议、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数据加密算法设计以及认证技术是关键的部分。,2.4 已有架构,2.4.1 无线传感网,图 WSN,2.4 已有架构,2.4.1 无线传感网,图 WSN体系结构,2.4 已有架构,2.4.2 EPC/UID,图 EPC的组成,2.4 已有架构,2.4.2 EPC/UID,图 EPC,2.4 已有架构,2.4.3 CPS,图 CPS,2.4 已有架构,2.4.4 M2M,图 M2M,2.5 物联网的反馈与控制,2.5.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自动控制的概念及应用,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
8、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程序运行。,自动控制的概念及应用,2.5 物联网的反馈与控制,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反馈控制定义,反馈把取出输出量送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相比较产生偏差信号的过程,称为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反馈控制就是采用负反馈并利用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而且,由于引入了被控量的反馈信息,整个控制过程成为闭合过程,因此反馈控制也称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组成,测量元件:检测被控制的物理量,并将其转换为电量。给定元件: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
9、的系统输入量。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参据量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放大元件: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信号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执行元件: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校正元件:也叫补偿元件,用串联或反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以改善系统性能。,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反馈控制方式,方式:按偏差进行控制。特点:减小或消除这个偏差作用:具有抑制任何内、外扰动对被控量产 生影响的能力,有较高的控制精度。问题:系统使用的元件多、结构复杂,设计 麻烦。,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方式: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 用而没有
10、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特点:是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 生影响。设计简单。作用:可以按给定量控制,也可以按扰动控制。缺点:按扰动控制方式只适合扰动可测的场合, 且一个补偿能力单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复合控制方式,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主要扰动采用适当补偿的装置实现按扰动控制,同时再组成反馈控制系统实现按偏差控制,以消除其余扰动产生的偏差。特点:系统的主要扰动已被补偿,反馈控制系统就比较容易被设计,控制效果也会更好。,2.5 物联网的反馈与控制,2.5.2 物联网系统的控制论解析,2.5.3物联网的控制特性,2.5.4控制理论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前景,物联网系统的控制论解析,物联
11、网中的“感、智、控”分别构成了物联网控制系统的测量、比较、执行等三大部件,这三大部件又在“联”这种网络平台上得以相互作用,形成了“控制系统”,最终实现了“控”的目的。,联,物联网的控制特性,鲁棒性保安性可信性时延性,控制理论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前景,物联网的控制系统一定是一个计算机参与的离散控制系统,将离散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引入物联网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设计过程中,能够使这一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对系统的各种性能将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同时也便于进行仿真分析。,第三章 传感器技术,3.1 传感器概述,3.3 传感器技术原理,3.4 常见传感器介绍,3.2 传感器分类,3.5 本章小结,3.1 传感器概述
12、,3.1.1 传感器的功能,物理世界的“感觉器官”,从狭义角度来看,传感器是一种将测量信号转换 成电信号的变换器,从广义角度来看,传感器是指在电子检测控制设 备输入部分中起检测信号作用的器件,3.1 传感器概述,3.1.1 传感器的功能,3.1 传感器概述,3.1.2 传感器的特性,线性度,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3.1 传感器概述,3.1.2 传感器的特性,灵敏度,灵敏度是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是输出量增量y与引起输出量增量y的相应输入量的增量x之比。用S表示灵敏度,即:,3.1 传感器概述,3.1.2 传感器的特性,迟滞,传感器在正(输入量
13、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迟滞,3.1 传感器概述,3.1.2 传感器的特性,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3.1 传感器概述,3.1.3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微型化,智能化,多样化,网络化,集成化,新型材料,高精度、高可靠,3.1 传感器概述,3.1.3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3.1 传感器概述,3.1.3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工业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家居,环境保护,医疗,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3.2 传感器的分类,3.2.1 根据测试对象,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
14、度传感器,3.2 传感器的分类,3.2.2 根据原理,电学式传感器,磁性式传感器,电势型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电荷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谐振式传感器,电化学式传感器,3.2 传感器的分类,3.2.3 根据输出信号,模拟式传感器,数字式式传感器,3.2 传感器的分类,3.2.4 根据能量,有源传感器,无源传感器,3.2 传感器的分类,3.3 传感器的技术原理,3.3.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3.3 传感器的技术原理,3.3.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3.3 传感器的技术原理,3.3.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变片电阻值,绝缘电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机械滞后,零漂和蠕变,极限,横向效应,3.3 传感器的技
15、术原理,3.3.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3.3 传感器的技术原理,3.3.2 电感式传感器,自感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演示, 气隙变小,电感变大,电流变小,3.3 传感器的技术原理,3.3.2 电感式传感器,3.3 传感器的技术原理,3.3.2 电感式传感器,70,对于变隙式传感器, 因为气隙很小, 所以可以认为气隙中的磁场是均匀的。若忽略磁路磁损, 则磁路总磁阻:,式中: Li 各段导磁体的长度; i各段导磁体的导磁率; Si 铁芯材料的截面积; 气隙的厚度;0 空气的导磁率;S 空气隙的截面积;,3.3.2 电感式传感器,自感传感器分为三种类型:,a)变间隙式,b)S变面积式,c)螺管式,磁路
16、磁阻随着衔铁插入深度不同而变化,3.3.2 电感式传感器,7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是把被测位移量转换为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间的互感量M的变化的装置。当一次线圈接入激励电源之后,二次线圈就将产生感应电动势,当两者间的互感量变化时,感应电动势也相应变化。由于两个二次线圈采用差动接法,故称为差动变压器。,结构特点:两个二次线圈反向串联,组成差动输出形式。,二次线圈,二次线圈,一次线圈,铁心,3.3.2 电感式传感器,73,工作原理,3.3.2 电感式传感器,74,电涡流式传感器,1、电涡流形成:高频电流线圈靠近被测金属,线圈上的高频电流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在金属表面上产生电涡流。线圈
17、通入交变电流I,在线圈的周围产生交变的磁场H1位于该磁场中的金属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形成涡流涡流也产生相应的磁场H2,H2与H1方向相反H2的作用引起线圈等效阻抗、等效电感等发生相应的变化,3.3.2 电感式传感器,75,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块状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 导体内将产生呈涡旋状的感应电流, 此电流叫电涡流, 以上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3.3.2 电感式传感器,76,电涡流使通电线圈的等效阻抗发生变化,线圈等效阻抗的变化反映了金属导体的涡流效应。电涡流效应与被测金属间的距离及电导率、磁导率、线圈的几何形状、几何尺寸、电流频率等参数有关。通过电路
18、可将被测金属参数转换成电压或电流变化。电涡流传感器根据这一原理实现对金属物体的位移、振动等参数的测量。,Z:高频涡流传感器线圈阻抗 :电导率:导磁率 r:线圈半径等几何尺寸I:线圈电流 f:频率 x:距离,3.3.2 电感式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是将被测量转换成电容量的测量装置,它与电阻传感器和电感传感器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测量范围大,C/C 可达100%; 灵敏度高,相对变化量可达10-7; 动态响应时间短,可动部分质量小,固有频 率高; 结构简单、适应性强。,3.3.3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电容量C 的变化决定于参数S、d 和,因而有三种基本类型的电容传感器。,:介质介电常数 r极板间介
19、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0真空的介电常数 =8.8510-12F/m S :极板面积 d :极板间距离,3.3.3 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微位移计,变极板间距离(d)型极板1固定不动的极板2沿间隙方向平行位移,1定极板,2动极板,:极板间介质介电常数 0:真空介电常数 r :极板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极板间距离 S :极板面积,3.3.3 电容式传感器,3.3.3 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变化分析:,非线性误差随着d0的减小而增大为了保证一定的线性度,应限制动极板的位移量。通常规定测量范围 X d0,此时,传感器的灵敏度近似为常数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误差, 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3.3.3
20、 电容式传感器,变面积电容传感器常用的有角位移型和线位移型两种与变间隙型相比,适用于较大角位移及直线位移的测量,3.3.3 电容式传感器,3.3.3 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变化分析:,变介质的介电常数()型改变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改变电容量的大小常用来检测容器中液位的高度或片状电介质厚度,电容液位计,3.3.3 电容式传感器,3.3.3 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变化分析:,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对其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表面上便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恢复到不带电状态。压电材料受力变形,在表面产生电荷正压电效应 压电材料通电压,材料变形逆压电效应
21、 压电材料压电晶体压电陶瓷,3.3.4 压电式传感器,石英的晶体结构为六方晶体系,化学式为SiO2。 定义:x:两平行柱面内夹角等分线,垂直此轴压电效应最强。称为电轴。 y :垂直于平行柱面,在电场作用下变形最大,称为机械轴。z :无压电效应,中心轴,也称光轴。,3.3.4 压电式传感器,压电晶体,压电晶体与压电陶瓷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具有压电效应的压电材料。不同点:石英的优点是它的介电和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好,适合做工作温度范围很宽的传感器。极化后的压电陶瓷,当受外力变形后,由于电极矩的重新定位而产生电荷,压电陶瓷的压电系数是石英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稳定性不如石英好,居里点也低。,3.3.
22、4 压电式传感器,压电陶瓷,如果线圈是N匝,磁场强度是B,每匝线圈的平均长度la, 线圈相对磁场运动的速度为=dx/dt, 则整个线圈中所产生的电动势为:,3.3.5 磁电式传感器,恒通式磁电传感器原理,图 恒通式磁电传感器原理图,3.3.5 磁电式传感器,恒通式磁电传感器原理,3.3.5 磁电式传感器,式中:N为线圈在工作气隙磁场中的匝数;B为工作气隙磁感应强 度;,;,为每匝线圈平均长度。,变通式磁电传感器原理,图 变通式磁电传感器原理图,3.3.5 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3.3.5 磁电式传感器,图 霍尔效应,在一块导体的两侧面ab通以电流,在导体的垂直方向上施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
23、,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另外两侧面cd上将产生电势,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产生的电势称为霍尔电势。,3.4 常见传感器,3.4.1 温度传感器,按测量方法分类,3.4 常见传感器,3.4.1 温度传感器,按材料分类,图 热电偶传感器,图 热电阻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2 温敏传感器,氯化锂湿敏电阻,图 氯化锂湿敏电阻,3.4 常见传感器,3.4.2 温敏传感器,半导体陶瓷湿敏电阻,图 半导体陶瓷湿敏电阻,3.4 常见传感器,3.4.3 光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3.4 常见传感器,3.4.3 光电式传感器,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指一束光线照射到物质上时,物质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
24、而发生了相应的电效应的现象。根据光电效应现象的不同特征,可将光电效应分为三类。 外光电效应:在光线照射下,使电子从物体表面逸出的现象。如光电 管、光电倍增管等。 内光电效应:在光线照射下,使物体的电阻率发生改变的现象。如光 敏电阻等。 光生伏特效应:在光线照射下,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的现象。 如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电池等。 光电倍增管还是光电倍增管 器?名词统一为好,3.4 常见传感器,3.4.3 光电式传感器,光电器件,3.4 常见传感器,3.4.3 光电式传感器,光纤式光电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3 光电式传感器,CCD图像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4 气
25、敏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5 压力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6 加速度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7 智能传感器,图 智能传感器构成图,3.4 常见传感器,3.4.7 智能传感器,图 模块式智能传感器,模块式智能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7 智能传感器,图 混合式智能传感器,混合式智能传感器,3.4 常见传感器,3.4.7 智能传感器,自校准功能 自补偿功能 自诊断功能 数据处理功能 双向通信功能 信息存储和记忆功能 数字信号输出功能,3.5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详细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相关特性和发展趋势;其次,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将传感器分为应变式传
26、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和磁电式传感器等,并对这些传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等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目前和我们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常见的传感器,例如用来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的传感器,分别介绍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标准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旨在使读者对传感器技术原理和应用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第四章 标识与定位技术,4.1 条形码技术,4.3 定位技术,4.4 本章小结,4.2 RFID技术,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条形码 (bar code,简称条码)技术是集条码理论、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条码印制技术于
27、一体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条形码也叫条码。它是一种以光电扫描识读的信息图形标识符。,条码,图 条码的组成,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字符集,字符集是指某种码制的条形码符号可以表示的字母、数字和符号的集合。如EAN/UPC条形码只能表示09共10个数字。,编码方式,代码,符号码,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常见的一维条形码,图 UPC,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常见的一维条形码,图 UPC-A,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常见的一维条形码,图 UPC-E,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常见的一维
28、条形码,图 EAN,4.1 条形码技术,4.1.1 一维条形码技术,常见的一维条形码,图 ISSN,4.1 条形码技术,4.1.2 二维条形码技术,图 二维码的分类,4.1 条形码技术,4.1.2 二维条形码技术,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纠错能力强,可加密,寿命长、易打印、成本低,识读方便,4.1 条形码技术,4.1.3 三维条形码技术,128码,93码,2.1 物联网体系结构概述,2.1.1 意义和功能,无线传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技术可以作为物联网开发的基础,互联网,互联网连接的是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实现物理世界的互联互通,4.2 RFID技术,快速扫描,体积小、多样化,抗污染、耐久
29、性好,可重复使用,可穿透,容量大,安全性高,4.2 RFID技术,4.2.1 RFID的概念及分类,RFID技术是无线电广播技术和雷达技术的结合。无线电广播技术是一种使用无线电波发射、传播和接收语音、图像、数字、符号的技术,而雷达技术是一种应用无线电波的反射理论的技术。,图 RFID,4.2 RFID技术,4.2.1 RFID的概念及分类,RFID系统包含射频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和数据管理系统组成,图 RFID的组成,RFID的组成,4.2 RFID技术,4.2.1 RFID的概念及分类,ISO/IEC、EPC global、Ubiquitous ID Center、AIM
30、global和IP-X,RFID的分类,RFID的标准,工作频率,标签,读写方式,藕合原理,4.2 RFID技术,4.2.1 RFID的概念及分类,RFID的关键问题,标准,成本,技术,安全,4.2 RFID技术,4.2.2 RFID的核心技术,RFID标签,图 低频标签,图 高频标签,4.2 RFID技术,4.2.2 RFID的核心技术,RFID标签,图 标签分类,4.2 RFID技术,4.2.2 RFID的核心技术,RFID阅读器,图 RFID阅读器,4.2 RFID技术,4.2.2 RFID的核心技术,RFID阅读器,图 RFID模拟部分的发送与接受,4.2 RFID技术,4.2.2 R
31、FID的核心技术,天线技术,图 RFID天线分类,4.2 RFID技术,4.2.2 RFID的核心技术,RFID中间键,图 RFID中间键的三层模型,4.2 RFID技术,4.2.2 RFID的核心技术,RFID中间键,图 RFID系统结构,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标签碰撞,图 标签碰撞过程,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标签碰撞,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码分多址,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标签碰撞,图 纯ALOHA算法,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标签碰撞,图 二进制树算
32、法,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阅读器防碰撞,图 阅读器频率干扰,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阅读器防碰撞,图 标签干扰,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阅读器防碰撞,图 隐藏终端干扰,4.2 RFID技术,4.2.3 RFID的防碰撞技术,阅读器防碰撞,Colorwave算法,Q-Learning算法,Pulse算法,4.3 定位技术,4.3.1 卫星定位技术,GPS系统的发展,GPS系统的组成,扩展导航功能,基于位置的服务,主要功能,1 空间部分,2 地面部分,3 用户接收设备,4.3 定位技术,4.3.1 卫
33、星定位技术,GPS定位原理,图4-29 GPS定位原理示意图,4.3 定位技术,4.3.1 卫星定位技术,GPS的应用,1 定位导航,2 勘察测绘,3 应急救援,4 精确制导,4.3 定位技术,4.3.2 蜂窝定位技术,COO(Cell of Origin)定位,图4-30 COO定位原理示意图,4.3 定位技术,4.3.2 蜂窝定位技术,TOA(Time of Arrival)定位,图4-31 TOA定位原理示意图,4.3 定位技术,4.3.2 蜂窝定位技术,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图4-32 TDOA定位原理示意图,4.3 定位技术,4.3.2
34、 蜂窝定位技术,AOA(Angle of Arrival)定位,图4-33 AOA定位原理示意图,4.3 定位技术,4.3.2 蜂窝定位技术,A-GPS(Assisted GPS)定位,第五章 现代通信技术,5.1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5.3 有线通信技术,5.4 Internet技术,5.2 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图5-1 现代通信技术,5.1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5.1.1 Wi-Fi技术 5.1.2 蓝牙技术 5.1.3 ZigBee技术,5.1.1 Wi-Fi技术,Wi-Fi采用的协议标准,IEEE 802.11b标准,IEEE 802.11a标准,IEEE 802.11g标准,IEEE
35、 802.11n标准,5.1.1 Wi-Fi技术,Wi-Fi特点,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建网成本低,使用便捷,更健康、更安全,5.1.1 Wi-Fi技术,Wi-Fi组网技术 Wi-Fi应用前景,Ad-hoc模式,接入点模式,图5-2 基于接入点模式的Wi-Fi组网示意图,5.1.2 蓝牙技术,蓝牙协议栈,图5-4 基于802.15版本的蓝牙协议栈结构示意图,5.1.2 蓝牙技术,蓝牙组网技术,图5-5 蓝牙组网示意图,5.1.2 蓝牙技术,蓝牙应用服务 蓝牙技术应用环境,5.1.3 ZigBee技术,ZigBee技术的主要特征,功耗低,较小的传输范围,时延短,网络容量大,成本低,安全性,可靠
36、性较高,5.1.3 ZigBee技术,ZigBee协议标准,图5-6 ZigBee协议栈体系结构示意图,5.1.3 ZigBee技术,ZigBee组网技术,(a)星型 (b) 网状 (c) 树状图5-7 ZigBee网络拓扑,5.2 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5.2.1 卫星通信技术 5.2.2 移动通信技术 5.2.3 微波通信技术,5.2.1 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原理,图5-8 卫星通信示意图,图5-9 卫星通信原理示意图,5.2.1 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原理,卫星通信频段,5.2.1 卫星通信技术,通信卫星分类,从卫星结构划分,从卫星的运行轨道角度划分,从卫星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划分
37、,从卫星与地球上任一点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划分,5.2.1 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分类,从卫星制式划分,从通信覆盖区域的范围划分,从用户性质可分划分,从业务范围划分,从基带信号体制划分,从划多址方式划分,从运行方式划分,5.2.1 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的特点,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具有多址连接能力,频带宽,通信容量大,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通信机动灵活,线路使用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特殊需求,5.2.1 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新技术,VSAT卫星通信系统,轨道(L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中轨道(M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静止轨道(G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5.2.2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分
38、类,从设备的使用环境划分,从服务对象划分,从系统组成结构划分,5.2.2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发展,第一代(1G)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标准,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及标准,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及标准,5.2.2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发展,第一代(1G)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标准,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及标准,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及标准,5.2.2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图5-12 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5.2.3 微波通信技术,图5-14 频谱示意图,5.2.3 微波通信技术,微波类型,5.2.3 微波通
39、信技术,微波通信方式,图5-15 微波通信示意图,5.2.3 微波通信技术,微波通信的用途,传送电报信号 传送数据信号 传送传真信号 传送宽频带信号及彩色电视信号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与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5.2.3 微波通信技术,微波通信的特点,微波频带宽,通信容量大 微波中继通信抗干扰性能好,工作较稳定、可靠 微波中继通信灵活性较大 天线增益高、方向性强 投资少、建设快。,5.3 有线通信技术,5.3.1 双绞线5.3.2 光纤5.3.3 以太网,5.3.1 双绞线,图5-16 双绞线示意图,5.3.1 双绞线,双绞线分类,一类线(CAT1)二类线(CAT2)三类线(CAT3)四类
40、线(CAT4)五类线(CAT5)超五类线(CAT5e)六类线(CAT6)七类线(CAT7),5.3.2 光纤,图5-17 光纤示意图,5.3.2 光纤,图5-18 光纤结构示意图,光纤结构,5.3.2 光纤,图5-19 光传输示意图,光纤通信,5.3.2 光纤,光纤通信特点,频带宽损耗低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保真度高工作性能可靠成本不断下降,5.3.2 光纤,光纤局域网,总线型局域网,环形局域网,5.3.3 以太网,以太网分类,标准以太网及标准 快速以太网及标准千兆以太网及标准万兆以太网及标准,5.3.3 以太网,以太网拓扑,总线型,星型,图5-22 总线型以太网,图5-23 星型以太网,5.4
41、Internet技术,5.4.1 Internet通信协议5.4.2 Internet接入技术5.4.3 路由算法,5.4.1 Internet通信协议,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栈结构,图5-24 TCP/IP协议栈结构,5.4.1 Internet通信协议,图5-25 TCP/IP协议应用展示,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应用,5.4.1 Internet通信协议,图5-26 数据封装过程,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数据封装,5.4.1 Internet通信协议,TCP协议 IP首部,图5-27 IP首部格式,首部,0,4,8,16,19,24,31,版 本,标
42、志,生 存 时 间,协 议,标 识,总 长 度,片 偏 移,填 充,首 部 检 验 和,源 地 址,目 的 地 址,可 选 字 段 (长 度 可 变),位,首部长度,数 据 部 分,固定部分,区 分 服 务,5.4.1 Internet通信协议,IP网际协议 IP地址 IP 路由,图5-28 IP地址格式,5.4.1 Internet通信协议,TCP协议 TCP首部,TCP首部,目 的 端 口,数据偏移,检 验 和,选 项 (长 度 可 变),源 端 口,序 号,紧 急 指 针,窗 口,确 认 号,保 留,FIN,32 位,SYN,RST,PSH,ACK,URG,位 0 8 16 24 31,
43、填 充,5.4.1 Internet通信协议,UDP协议 UDP首部,伪首部,源端口,目的端口,长 度,检验和,数 据,首 部,UDP长度,源 IP 地址,目的 IP 地址,0,17,IP 数据报,字节,4,4,1,1,2,12,2,2,2,2,字节,发送在前,数 据,首 部,UDP 用户数据报,5.4.1 Internet通信协议,IPv6协议 IPv6特点 IPv6头格式 扩展包头 IPv6地址,5.4.2 Internet接入技术,Internet接入方式,电话线拨号 ISDN xDSL HFC 光纤宽带无线网络,5.4.2 Internet接入技术,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物理层互联设备数据
44、链路层互联设备 网络层互联设备路由器 应用层互联设备网关,中继器 集线器,网桥 交换机,5.4.3 路由算法,图5-32 路由转发示意图,5.4.3 路由算法,典型路由算法,最短路径路由,图5-33 最短路由示意图,5.4.3 路由算法,典型路由算法,扩散法,图5-34 洪泛路由示意图,5.4.3 路由算法,典型路由算法,选择性扩散算法,图5-35 选择性扩散路由示意图,5.4.3 路由算法,常用路由分类,固定拓扑结构路由 自组织路由 机会路由,本章总结,本章介绍了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常用于局域网络构建,光纤和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45、实现与Internet互联。 Internet可被比喻为物联网的骨干,本章介绍了其常用通信协议、接入技术和路由算法。,第六章 数据组织与管理,6.1 物联网数据的特点,6.3 海量数据存储,6.4 海量数据的快速检索技术,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6.1 物联网数据的特点,数据的多态性、异构性,数据的海量性,数据的关联性及语义性,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6.2.1 海量数据的预处理,数据预处理(Data Preprocessing)是指在主要的数据处理以前进行的一些辅助处理,为提高数据应用质量和数据处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技术有很多,主要包括数据清洗(Data Cl
46、eaning)、数据集成(Data Integration)、数据转换(Data Transformation)和数据归约(Data Reduction)等。,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处理,数据集成(Data Integration),噪声数据,数据转换(Data Transformation),数据消减(Data Reduction),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6.2.2 知识概述,广义知识,狭义知识,关联知识(Association)、分类知识(ClassificationClustering)、预测型知识(Prediction)等。,6.2.3 信息与知识的发现与表
47、示,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知识发现,知识表示,KDD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数据集成:创建目标数据集;选择与预处理:数据清理、数据规约、选择数据挖掘函数和挖掘算法;数据挖掘:寻找有趣的数据模式,自动发现分类/预测解释/描述;解释与评估:分析结果,使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现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知识。,6.2.3 知识发现与语义挖掘,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关联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的过程、分类及其相关算法,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
48、关联网。,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须先从资料集合中找出所有的高频项目组(Frequent Itemsets),第二阶段再由这些高频项目组中产生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6.2.3 知识发现与语义挖掘,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分类,聚类分析,分类是数据挖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是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分类函数或构造一个分类模型(即通常所说的分类器),而且该函数或模型能够把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从而可以应用于数据预测。,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被称为聚类。由聚类所生成的簇是一组数据对象
49、的集合,这些对象与同一个簇中的对象彼此相似,与其他簇中的对象相异。聚类分析内容非常丰富,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最大树聚类法介绍,6.2.3 知识发现与语义挖掘,6.2 海量感知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最大树聚类法是模糊聚类方法的一种,和传递闭包法一样,最大树法也要通过正规化,通过标定步骤建立起相似系数构成的相似矩阵。,MapReduce是Google提出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编程模型。Hadoop是MapReduce的一种开源实现,同时实现HDFS这样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6.3.1 基于文件的数据存储技术,6.3 海量数据存储,HDFS分布式文
50、件系统,6.3.1 基于文件的数据存储技术 - HDFS,6.3 海量数据存储,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是一种高度容错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模型,采用Java实现。采用主从式(Master/Slave)架构,有1个名称节点和若干个数据节点组成。HDFS以文件形式存储数据。,6.3 海量数据存储,HDFS的体系结构,6.3.1 基于文件的数据存储技术 - HDFS,6.3 海量数据存储,HDFS中,名称节点作为中心服务器控制所有的文件操作,是所有HDFS元数据的管理者。数据节点提供存储块,负责本节点的存储管理。如下页图中所示。HDFS以文件形式存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