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5402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赏析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 定 城 楼 李商隐,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 故谓“虚垂涕”。商隐此时27岁,应博学鸿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但并不得志 ;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

2、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踬,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意为,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哪里还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商隐以庄子和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

3、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清朝的袁子才曾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惟李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用典”亦称“用事”,是指古典诗词中引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来比今事、今人,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增加词句含蓄与典雅的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

4、证今,借古抒怀。,从形式上看,“用典”可以概括为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前人诗句、固定字词五种类型。以上五种都是用典故,典故是指“典例故事”,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它包括了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等。巧用典故,可以利用前人已经营造好的氛围,使行文简洁,事半功倍。,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 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 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 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 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 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 我听你绿窗人

5、静棋声响, 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 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 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永巷长年怨绮罗,(深宫宫女失宠)-失宠 离情终日思风波。(友人离别相思)-离情 湘江竹上痕无限,(娥皇、女英怀念虞舜)-伤悼 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感德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难归 兵残楚帐夜闻歌。(霸王别姬)-末路 朝来灞水桥边问, (灞水桥折柳赠别 )-送别 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 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点化

6、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二)分析典故的方法,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只用现

7、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纵观义山诗的用典,大致有这样一些较为深层的内在心理动因,1.因身世履历上感到与古人是异代的天涯沦落人而产生的仿同心理。在类比联想的心理状态下,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直用其事”,表现出与古人思想感情上的古今同慨。2.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而产生的存异心理。诗人在对比联想心态下,自觉地对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即正典反用,由此体现与古人或时人思想和情感上大不相同的存异心理。3.出于“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发兹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讽讥,而文多隐避”的“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语之”的安全需求而产生的自我卫护心理。4.审美体验上的异代美感共鸣心理。诗人因此直接借用

8、或移置(植)那些积淀和凝缩了一定的美感境界的故实(可称作一种美学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一种创造美感和意境的用典。,写愁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赵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