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5481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课件.ppt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医护理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状态,历代医家必综合医、药、护三者的知识、经验于一身。在中医临床,护理职责一般是由医者、医者的助手或由医者指导患者家属分担,呈现出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特征。,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原始时代,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二、初步成形阶段夏商周至三国时期,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的医学典籍 在生活起居方面,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人们要“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春夏两季宜“夜卧早起”,秋季当“早卧早起”,冬

2、季须“早卧晚起”。,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的医学典籍 在饮食护理方面,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肝病“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肾病“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灵枢五味认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等。,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的医学典籍 在情志护理方面,内经提出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护理上提倡以情胜情 “悲胜恐”、“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的医学典籍 在病症的护理要点方面,如素问腹中论指出“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

3、,石药发瘨,芳草发狂”。 同时内经介绍了针灸,推拿,热熨等至今临床护理中仍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最有影响的临床医学巨著 在服药护理方面,详细介绍了煎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对服药反应的观察及饮食宜忌。 桂枝汤方后注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药后应“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等。在治疗期间注意“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最有影响的临床医学巨著 记载了各种护治一体的疗法,如治百合病的洗身法,治狐惑病的熏洗法、烟熏法;治咽痛的含咽法;以及

4、坐浴法、外掺法、灌耳法、吹鼻法等外用药护理。 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护理,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内容。 饮食护理上已有专篇论述,指出饮食应辨证:“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要注意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冷热食忌、妊娠食忌,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伤寒杂病论最有影响的临床医学巨著 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张仲景首创药物灌肠法,伤寒论阳明篇中记载了对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者,用蜜煎导而通之,或用猪胆汁灌肠以排出宿粪。 在急救护理方面,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详细记载了抢救自溢、溺死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急诊复苏护理的典范,具体方法与现代人工呼吸

5、法极其相似。,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名医华佗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是我国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首创剖腹术,发明了“麻沸散”,有完整的手术及护理方法,但可惜未能流传于世,在施行其他手术过程中指导弟子或家属做了大量的护理工作。他吸取前人“导引”的精华,创造了古代的保健体操“五禽戏”,属于最早的康复护理方法。“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姿态进行锻炼,起到疏通气血、帮助消化、运动筋骨、防病祛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体育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典范。华佗告诫人们:“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上著粉,身体便轻,腹中欲食。”,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三、全面发展阶

6、段晋唐至明清时期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集传染病、中医急救、内、外、妇、伤、五官等各科论述和护理要求的代表著作。,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书中“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两篇,专论医德, 妇产科护理方面,妊娠恶阻产难 在护理技术上,首创用细葱管进行导尿对蜡疗、热熨法、疮疡切口、换药、引流、消毒等护理操作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其他王焘的外台秘要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巨著,对伤寒、肺结核、疟疾、天花、霍乱等病情观察方面均有较详尽的记载。 孟诜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金元四大家,

7、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其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重要的药学专著 吴又可温疫论的“戾气”说是传染病病因的创见,同时也论述了温病的护理经验。 明代冷谦在修龄要旨中阐述了养生术的“养生十六宜”侍疾要语是清代名医钱襄所著的护理学专著,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四、鼎盛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中医护理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2.中医护理教育迅速发展,3.中医护理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方兴未艾,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护理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整体观念贯穿于以下方面:,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1、

8、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在结构上,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结作用,将人体的内脏、形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网络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功能活动上,各脏腑组织之间密切联系。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的协调和制约,才能维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在病理上,脏腑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体表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脏腑之间也可以相互传变。 治疗与护理上,同样是从整体出发,整体把握防治原则,局部病变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内在联系的基础

9、上进行医治。 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

10、、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影响社会,社会也对人产生影响。如机动车辆带来的噪音;工业发展带来的水、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紧张的生活节奏;社会地位的变更等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焦虑、失眠、头痛等。,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二、辨证施护 “症”,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在外的征象,如咳嗽、头痛、失眠等。 “证”即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 病揭示的是某一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全过程的

11、规律及特点,证揭示的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等。 中医在治疗和护理病人时注重辨病论治(施护),更注重辨证论治(施护)。,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二、辨证施护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 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

12、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 “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施护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暑多挟湿),护理应采用一些祛暑化湿的方法。如果是冬令时节感冒,宜采用中药温热服,给生姜红糖葱白汤等热饮以助药力,服药后覆盖衣被,使其周身微微汗出,而达汗出表解之功效。,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 “异病同护”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

13、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如久泻之后出现脱肛,属于中气下陷;而产后调理不当,子宫下垂也属中气下陷,这两种情况在护理上都可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第三节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医护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第三节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医护理与医疗一体化 古代医者同时兼有医生与护理的双重身份,在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中更能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与护理

14、的护理技术方法,多由医生进行操作,如敷药法、熏洗法、冷热敷、刮痧、坐浴、针刺、艾灸法等都属于将治疗技术用于临床中医护理的操作技术,第三节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二、中医护理与医疗并重 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调养主要靠精心护理实现。 医生对疾病既治疗又护理,对资料进行分析,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的过程,说明医疗与护理同等重要都不可或缺。 现代中医护理与中医医疗分开,医者有更多的精力钻研医术;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细心观察、精心照料患者,更有益于护理与医疗的相互促进。,第三节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三、中医护理是医疗的延伸 中医临床治疗能治愈、控制或缓解病情;中医养生能强身、防病益

15、寿,但两者都离不开中医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是中医医疗的延伸,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帮助健康的人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独特的护理技术有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刮痧、中药熏洗等,护理方法有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第三节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节选(2011-2015年) 第四部分重点任务的第九点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思考题】,1.举例说明中医护理发展历史中重要的医家及学术思想。2.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如何理解整体观念?4.什么是辨证施护?试举例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