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5482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课件 .解表药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第一章 解表药,.,2,复习:表证 里证,.,3,3,复习:风邪的致病特点,.,4,4,概述,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 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即黄帝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5,5,概述,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6,6,概述,分类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

2、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7,7,概述,选药及配伍: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2. 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3.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8,8,概述,【使用注意】1.发汗力较强

3、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2.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3.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9,9,概述,【现代药理】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10,10,第一节 发散

4、风寒药,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11,发散风寒药,.,12,12,麻 黄 本经 其味麻,其色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 、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13,13,麻 黄,【药性】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14,14,麻 黄【临床应用】,1.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

5、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15,15,2.咳嗽气喘 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麻黄性刚,杏仁性柔,临床上常有“麻黄以杏仁以臂助”的说法,如三拗汤。 若兼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小青龙汤) 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者,配伍石膏(麻杏石甘汤),麻 黄【临床应用】,.,16,16,3.风水水肿

6、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越婢加术汤。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麻 黄【临床应用】,.,17,17,【用法用量】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麻 黄,.,18,18,1.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

7、药。2. 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3. 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麻 黄【按语】,.,19,19,桂枝 名医别录 桂树之枝,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20,20,桂枝,【药性】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平冲降逆,.,21,21,桂枝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

8、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与麻黄鉴别)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22,22,桂枝 名医别录,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

9、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23,23,桂枝 名医别录,3.痰饮、蓄水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24,24,桂枝 名医别录,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阴寒内盛,引动下焦

10、冲气,上凌心胸奔豚,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25,25,【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桂枝,.,26,26,麻黄与桂枝之鉴别,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27,27,香薷 名医别录薷本作葇,其气香,其性柔,来源为唇形科植物

11、江香薷及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28,28,香薷 名医别录,【药性】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有夏月麻黄之称,.,29,29,香薷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辛温发散,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30,30,香薷 名医别录,2.水肿脚气。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

12、有表证者。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31,31,香薷,【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32,32,紫苏 名医别录 叶背色紫,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33,33,紫苏叶 紫苏梗,.,34,34,紫苏,【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功效】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安胎 解鱼蟹毒,.,35,35,【适应证】,1.风寒感冒。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

13、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和胃,故风寒表证兼有气滞者多用。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梅核气。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36,36,紫苏,【用法用量】 煎服,510g,不宜久煎。 紫苏叶长于发散发寒,解毒 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37,37,生姜 名医别录,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38,38,生姜 名医别录,【药性】 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化痰止咳 解毒,.,39,39,生姜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

14、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40,40,生姜 名医别录,2脾胃寒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41,41,生姜 名医别录,3.胃寒呕吐。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胃

15、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42,42,生姜 名医别录,4.肺寒咳嗽。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风寒袭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43,43,【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附药】1. 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

16、。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2. 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3. 煨姜:将原支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生姜 名医别录,.,44,44,荆芥 本经,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45,45,荆芥 本经,【药性】 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 解表散风

17、宣散透疹 祛风止痒 消疮 炒炭止血,.,46,46,荆芥 本经,1.外感表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47,47,荆芥 本经,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48,48,荆芥 本经,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

18、胡等药配伍。,.,49,49,荆芥 本经,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治血热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50,50,防风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干燥根。药材习称“关防风”。,.,51,51,防风 本经,【药性】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祛风止痉, 止泻,祛风的要药,内风外风均可治疗,为风中润剂,.,52,52,防风 本经,1.外感表证。辛

19、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53,53,防风 本经,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54,54,防风 本经,2.风疹瘙痒。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

20、,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55,55,防风 本经,3.风湿痹痛。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56,56,防风 本经,4破伤风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熄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21、。,.,57,57,防风 本经,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药配伍,如升阳益胃汤(脾胃论)。若用于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常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58,58,荆芥与防风的比较,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不同点: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

22、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59,59,细辛 本经,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汉城细辛或华细辛 的干燥全草。,.,60,60,药性,【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61,61,【功效主治】,.,62,62,传统有“辛不过钱”、“辛不过五”之戒,“多则气闷塞而死”。动物实验证明,过量细辛可使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与传统之说吻合,应予注意。细辛中的主要有毒成分是其挥发油中的黄樟醚。在相同剂量下,细辛粉末中的挥发油含量相当于细辛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15倍。可见,应用散剂入药,不可任意加大用量。,细辛 之毒性与用量,.,63,63,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

23、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如小青龙汤;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细辛 之配伍,.,64,64,羌活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 的干燥根茎和根。,.,65,65,羌活 本经,【药性】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 解表散寒 胜湿止痛(气味雄烈,升散),.,66,66,【适应证】,1.风寒感冒。 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才考虑使用。2.风寒湿痹。善于治疗腰以上的风湿痹痛。,.,67,67,藁本 本经,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的根茎及根。,.,68,68,藁本,【药性】 辛,温。归膀胱

24、经。,.,69,69,【功效主治】,.,70,70,藁本与羌活比较,相同点:二药同能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同中之异:在发散表邪方面,羌活之力大于藁本;在治疗头痛方面,羌活长于治头项强痛,藁本长于治疗巅顶头痛。在除湿方面,羌活优于藁本且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71,71,白芷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72,72,【药性】,【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73,73,【功效主治】,.,74,74,苍耳子 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 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75,75,【功效主治】,.,76,76,苍耳子宣通鼻窍,为治疗鼻渊的要药,现今临床将其

25、用于治疗慢性鼻炎多有疗效。据报道,苍耳子30-40个,轻轻捶破,加入芝麻油30g,用文火煎炸,至苍耳子成焦黑色为止;去苍耳子,待油冷却,装入干净容器中,备用。使用时,用消毒棉签蘸苍耳油少许,涂于鼻腔内,1天2-3次,2周为一疗程。,苍耳子 治疗慢性鼻炎,.,77,77,【用法用量】苍耳子有毒,不宜大量使用;煎服,31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入药部位】 苍耳子重在通鼻窍; 苍耳叶功能祛风清热解毒。 苍耳虫外用解毒消肿。,苍耳子 本经,.,78,78,辛夷 本经,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武当玉兰或玉兰的干燥花蕾。,.,79,79,【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80,葱白,百合科:葱近根部的鳞茎,.,81,胡荽,伞形科:芫荽全草,.,82,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83,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