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5655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科凝血功能障碍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科凝血功能障碍,第九节,产科凝血功能障碍,掌握常见诱发产科DIC的病因。熟悉产科DIC的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了解产科DIC的诊断方法。熟悉产科DIC处理原则。,一、概述,定义相关知识产科DIC特点,定义相关知识产科DIC特点,一、概述,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进的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物质,继而又发生纤溶活动亢进,引进凝血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一、概述,定义相关知识 产科DIC特点,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进的血

2、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物质,继而又发生纤溶活动亢进,引进凝血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一、概述,定义相关知识 产科DIC特点,(一)血凝,定义相关知识 产科DIC特点,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凝块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因子 I, 纤维蛋白原因子 II, 凝血素 因子 III, 凝血

3、酶原酶 因子 IV, 钙(Ca2+) 因子 因子 V, 促凝血球蛋白原因子 VII, 前转化素,因子 VIII, 抗血友病甲因子因子 IX, 抗血友病乙因子因子 X, stuart因子 因子 XI, 抗血友病丙因子因子 XII, hageman因子因子 XIII, 血纤维稳定因子,外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因子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血凝三个阶段,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Ca 2+,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一般从因子的激活开始。,因子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血凝三个阶段,a,凝血酶原,凝血

4、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Ca 2+,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一般从因子的激活开始。,细菌病毒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高热酸中毒等等,因子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血凝三个阶段,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Ca 2+,因子(组织凝血激酶)与因子组成复合物,在有Ca 2+存在的情况下,激活因子生成a。,外科大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重度烧伤胎盘早期剥离等等,因子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血凝三个阶段,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Ca 2+,其他激活凝血的途径: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的

5、膜磷脂碎片和ADP某些恶性肿瘤细胞某些蛇毒可激活X因子及凝血酶原等等;,定义相关知识产科DIC特点,抗凝血酶 (antithrombin)肝素,(二)抗凝,一、概述,定义相关知识 产科DIC特点,血液中含有一些物质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fibrinloytic system),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三)纤维蛋白溶解,四种成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plasminogen)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纤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纤溶的二个阶段,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6、+),纤溶酶抑制物,(+),(-),一、概述,定义相关知识 产科DIC特点,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定义相关知识 产科DIC特点,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 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四)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栓的形成,一、概述,定义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产科DIC特点,妊娠有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分娩时易于病理状态下诱发DIC;常突发,病情危重;病因明确,及时抢救预后较好。,二、病因,诱发产科DI

7、C的生理因素产科DIC病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大量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可以造成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严重障碍。大量吞噬了其他物质(如细菌、坏死组织)导致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封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结果血液中大量促凝物质堆积,诱发DIC发生,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肝脏合成抗凝物质减少;肝脏灭活活化凝血因子减少;肝细胞本身大量坏死也可以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引起肝功能障碍的某些病因(病毒、某些药物)激活凝血因子。,影响DI

8、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定义: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性增高,使有利于血栓形成的一种状态,也称之血栓前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 of blood),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分类原发性高凝状态 继发性高凝状态生理性高凝状态,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9、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某些纤溶抑制剂等使用不当等,二、病因,诱发产科DIC的生理因素产科DIC病因,凝血功能变化纤溶系统变化妊娠期存在大量促凝物质妊娠子宫压迫静脉。,生理性高凝状态: 妊娠妇女,在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逐渐增加 。血粘度增加,二、病因,诱发产科DIC的生理因素产科DIC病因,凝血功能变化纤溶系统变化妊娠期存在大量促凝物质妊娠子宫压迫静脉。,胎盘产生纤溶抑制物;,二、病因,诱发产科DIC的生理因素产科DIC病因,凝血功能变化纤溶系统变化妊娠期存在大量促凝物质妊娠子宫压迫静脉。,胎盘、胎膜、羊水及胎粪中含有组织凝血活酶,可通过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10、,二、病因,诱发产科DIC的生理因素产科DIC病因,凝血功能变化纤溶系统变化妊娠期存在大量促凝物质妊娠子宫压迫静脉。,下肢、盆腔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二、病因,诱发产科DIC的生理因素产科DIC病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稽留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疾病产科大出血围生期感染其他原因:妊娠合并症,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发生快慢分按DIC的代偿情况分,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发生快慢分按DIC的代偿情况分,急性DIC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急性亚急性慢性

11、,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发生快慢分按DIC的代偿情况分,慢性病程长,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常以某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转为急性型。,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发生快慢分按DIC的代偿情况分,亚急性在数天内渐形成DIC 。临床表现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常见于宫内死胎。,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发生快慢分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失代偿型(显性DIC)代偿型是(非显性DIC),失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和休克等,常见于急性型DIC。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三、病理生理,分期分型发生快慢分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失代

12、偿型(显性DIC)代偿型是(非显性DIC),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 。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出血和血栓形成症状,易被忽视,也可转为失代偿型DIC。常见于轻度DIC,四、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四、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DIC最早的临床表现。多部位严重的出血倾向是DIC的特征性表现及重要诊断依据之一。出血的发生率高达85.0%100.0%。,阴道出血切口针眼血尿、内脏出血,四、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发生率为50.0%80.0%;重度及晚期休克又可促进DIC的形成。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休克的

13、程度与出血程度不相称 ,常规的抗休克治疗效果差 。,四、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在DIC 的高凝期,有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脏器缺血缺氧而引起实质细胞的损伤;,肺血栓形成,四、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肾皮质坏死和急性肾功能不全;肺水肿或肺出血、肺栓塞,导致呼吸衰竭;脑组织多发性小灶性坏死,严重时可昏迷或死亡;心肌缺血、梗死,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胃肠膜广泛的小灶性溃疡;急性肾上腺坏死,发生华-佛综合征垂体坏死,导致席汉综合征,四、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常见于慢性DIC及某些亚急性DIC;除了具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

14、特点外,周围血中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的异型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裂体细胞),DIC时,微血管中有广泛的纤维蛋白性微血栓形成,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脆性增高 。,五、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五、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存在原发疾病;有下列两项以上表现。(1)多发性出血倾向。(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4)抗凝治疗有效。,五、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主要诊断指标: (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血小板(PLT)数低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Fg)

15、含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g/L。,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DIC前期(Pre-DIC) 实验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测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固,或PT缩短3s以上,APTT缩短5s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含量增加:-TG、PF4、TXB2、P-选择素;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F1+2、TAT、FPA、SFMC;抗凝活性降低:AT-:A降低、PC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分子标志物增高:ET-1和

16、TM。,诊断,全血凝固时间 参考值为412minDIC早期每3min,六、处理,消除病因及早发现并治疗高凝状态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六、处理,消除病因及早发现并治疗高凝状态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解除产科DIC的根本。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体血循环。,六、处理,消除病因及早发现并治疗高凝状态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应早用抗凝药物常用药物:肝素,肝素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用法,处理,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败血症、死胎稽留综合征DIC诊断明确,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消耗性低凝状态。,肝素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用法,处理,

17、DIC后期患有严重性出血性疾病。严重低纤维蛋白血症未纠正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DIC。,肝素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用法,处理,首次剂量:0.5mg/kgI溶于100毫升盐水中静脉滴注,60min内滴完.每812h皮下注射2040mg或静滴.每日用量:50120mg用试管法观察凝血时间大于30min为用量过量小于12min为用量不足2025min为用量恰当1%鱼精蛋白静注对抗其过量.,六、处理,消除病因及早发现并治疗高凝状态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在使用肝素的基础上加用抗纤溶药物。常用药物:抑肽酶、止血环酸、对羧基苄胺、6-氨基已酸。,六、处理,消除

18、病因及早发现并治疗高凝状态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高凝状态解除后,必须补充。常用药物: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其他成分输血。,六、处理,消除病因及早发现并治疗高凝状态抗纤溶药物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产科处理积极防止休克注意防治急性脏器功能衰竭。,七、护理,详见产科休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李燕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年 6 月 第 2 卷 第 6 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以凝血为特征的中间病理过程 1 。产科DIC多数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19、,母婴死亡率高,我院1997年1月2004年9月共收治1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 DIC发病诱因 13例均有DIC高危因素。发病于羊水栓塞5例,胎盘早剥1例,中期妊娠稽留流产钳刮2例,子宫破裂2例,产后出血2例,重度妊高征1例。1.2 临床表现 12例有阴道出血,且出血不凝,伴有失血性休克,出血量平均为1725ml。伤口及针眼处渗血4例;血尿4例;消化道出血1例;3例同时有多脏器损伤,表现为肾衰、心衰、呼衰。1.3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DIC血液学检查得以确诊,本组3例血小板下降,2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2例纤维蛋白酶下降,3P试验阳性9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

20、分析,临床资料1.4 治疗 (1)5例羊水栓塞DIC患者,给予吸氧、抗过敏、抗休克、输血、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其中3例因对羊水栓塞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应用肝素,最终死亡;另外2例及时应用肝素。在上述治疗的同时仍有阴道不凝血流出,行子宫全切术,使病情得以控制。(2)1例胎盘早剥,纠正休克同时行剖宫产,发现子宫卒中,给予宫缩剂,温热盐水纱布湿敷后好转。(3)产后出血2例,均补充血容量,给予宫缩剂,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抗纤溶治疗等处理(其中1例切除子宫),阴道出血逐渐减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4 治疗 (4)1例妊高征,双胎,孕35 +3 周,行剖宫产结束

21、分娩。术中发现血液高凝,术后发现产妇胸前及刀口处有密集出血点,给予抗纤溶、输血、补充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5)2例稽留流产,在钳刮后出现持续少量阴道出血且血液不凝;1例输血并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后,出血停止;另1例在上述治疗后仍有阴道不凝血,切除子宫后好转。,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5 治疗效果 13例患者中治愈9例(69.2%),死亡4例(其中3例为羊水栓塞,1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切除子宫3例。围产儿情况:1例双胎,1例3胎,3例足月活婴,6例早产儿,1例死产。,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讨论 在DIC的抢救过程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诱因,尤其是

22、合理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讨论 2.1 早期诊断 产科胎盘早剥、胎死宫内、出血性休克、妊高征等易诱发DIC,故在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基础上,必须加深对易发病的认识 1 。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出血、休克并有全身微循环栓塞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立即行血液学检查和动态观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讨论 2.2 及时去除病因 只有阻断促凝物质的来源,才能阻断血管内凝血的发展。因此,就产科方面,应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可行剖宫产,术中如出血不止,应果断切除子宫 3 。文中3例羊水栓塞患者在产后进行抗休克、抗纤溶一系列治疗后,DIC各项指标不稳定

23、,仍有阴道不凝血流出,行子宫切除术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讨论 2.3 合理使用肝素 诊断明确 特别是在血液高凝状态,应立即使用肝素,肝素是有效的抗凝剂,作用是阻断凝血过程,防止微血 栓进一步形成,保护重要脏器。但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在症状出现10min1h之内应用效果最好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讨论 2.4 其他治疗 (1)改善微循环,适当补充复方乳酸钠液、右旋糖酐液。特别是低分子右旋糖酐有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2)注意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失衡,预防肾衰。(3)补充凝血因子,输新鲜血液、冷冻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等。(4)抗纤溶治疗,用抑肽酶、止血环酸、止血芳酸等。(5)应用抗生素。,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选择题,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主要是因: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障碍 D.纤溶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选择题,DIC的治疗原则中哪一项是错误? A. 补充凝血因子必须在肝素治疗基础上进行 B.在高凝期不能用纤溶抑制剂 C.应及早大量使用抑制纤溶的药物 D.肝素应早期开始使用 E.可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