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第二节 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第三节 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第四节 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第五节 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2,第四章 国际体系,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3,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第四章 国际体系,4,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第四章 国际体系,5,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第四章 国际体系,6,1.创立阶段(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出现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萌芽 国际交往的外交社团制度诞生,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2.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垄断资本在国际社会占据统治
2、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国际化世界经济体系以私有制为核心世界政治体系以强权政治和集团政治为中心,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第四章 国际体系,7,3.两极对峙阶段(1945-20世纪90年代) 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和大国合作为基础 1944-1945 欧洲势力范围划定,体系在西方形成美军1945年独占日本;苏联占领库页岛、千岛群岛 在中国以长城为界划定美苏势力范围8月苏联进入朝鲜北部,成立朝鲜9月美国进入朝鲜南部,成立韩国雅尔塔体系在东方形成,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第四章 国际体系,8,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地位得
3、以增强社会主义进入调整改革、经济转型时期第三世界战略地位下降,处境困难协调、合作、求同、存异成为世界主导趋势,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第四章 国际体系,9,1.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标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列宁:“三类国家”论毛泽东:“三个世界”论,四、国际体系的结构,以系统论的方式研究世界体系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2.以政治制度的差异为标准的不同类型:封建专制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第四章 国际体系,10,二战前:松散型结构: 为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四、国际体系的结构,二战
4、后:完整型结构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竞争共处、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3.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标准,第四章 国际体系,11,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而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响力。,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12,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
5、权威,暴力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暴力是强制其他行为体接收其影响的能力,是行为体实施其影响的最暴烈的方式。,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13,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领导。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
6、裁,或两种手段结合。,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14,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或无形资源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测的能力。现实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有形权力:通常指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如领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无形权力: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士气等。,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15,领土与地缘因素。大国通常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军事上的回旋余地。地理位置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永久性的有利条件。,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
7、体系,绪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面积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公里,领土:,世界上最小国家梵蒂冈,18,2人口因素。较大规模的人口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并会提供一个广大的市场。一般而言,最有影响的国家大多是拥有较大军队的国家。但是,人口少的国家,权力未必就小。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并不多,但是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再加上实行某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也可以拥有强大的国力。比如以色列。,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016年联合国人口司数据,19,20,3自然资源。原材料对于国家的权力
8、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源。对于石油而言,目前的几个大国中,仅仅俄罗斯可以自给,美中日均需要进口。,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1,4经济发展水平。GDP对于一个国家的权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经济能力的增加未必会直接导致国家权力的增长。一国GDP绝对值的增长不代表着其权力的增长,只有在相对于别国GDP有增长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2,23,5军事能力。是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使用,也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威慑侵略者或者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最终的保证都是军事能力的存在。国家
9、军事开支的相对数字的大小与国际局势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4,25,另外,国家政府是否领导有力、是否公正廉洁,国民是否团结、军队是否有士气,国家外交是否得力,人们的保健和教育状况是否良好等等,都是决定权力的重要因素。,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6,1权力结构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配。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超级大国和大国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7,中世纪国际关系,东亚封贡体系“诸番入贡,华夷一统” 的宗藩制度,也称“华夏封贡体
10、系” 以文化 交流和商务往来为主。,穆斯林世界14世纪-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欧洲变革在与教皇的斗争中, 西欧国家走上统一之路。(使节制、主权说),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28,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20世纪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美,冷
11、战遏制,针锋相对,政治,经济,军事,苏,两极对抗与争夺,30,地区性多极格局:19世纪欧洲“五强格局”全球性多极格局: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趋势,(3)多极格局:即多个国家或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作用,对国际事务产生影响的态势,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31,2单极、两极、多极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权力模式。一种是权力结构的均衡(多极);另一种是权力结构的霸权(单极、两极)。一般而言,为了保持国际关系的动态平衡,联盟应该具有流行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固定不变的,二是总有国家出于权宜之计改变自己的组合,这种情况下,权力均衡体系的功能最有效。,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
12、章 国际体系,32,权力均衡 所谓权力均衡,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权力大致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按照权力均衡理论,对一个国家的权力的最有效的制约者是另一个国家的权力。,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33,权力均衡 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独立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平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获得权力的优势。,第
13、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34,霸权体系 霸权体系是与是与权力均衡相反的模式。霸权的产生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35,霸权稳定论: 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产物。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和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仁慈的”霸权能够阻止新的大国出现和与之相平衡。均衡与霸权的循环,即均衡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导致战争,而争霸的每一次失败又会使局面恢复均衡。这
14、种循环在欧洲体现最典型。,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36,霸权和平: 霸权和平:这种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超群的实力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订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37,罗伯特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国际体系的变革所涉及的主要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因为小国付不起改变体系的成本。
15、在国际权力的竞争中,如果所有大国都接受一种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是合法的。基辛格认为,一种合法的秩序虽不可能消除冲突,但却能限制冲突的范围和程度。,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第四章 国际体系,五、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一极多元时期 1900-1918,多极均势时期 1917-1945,两极格局时期 1945-20世纪90年代,冷战后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
16、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1.一极多元时期 1900-1918,“日不落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国,荷兰,每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都会引起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改变,2.多极均势时期 1917-1945,“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调整政治格局的战争,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势力对比的失衡,战争的导火线,巴黎和会重新排定了欧洲权力的座次,它是通过一系列对德和平条约来实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劳合
17、乔治_克里孟梭和威尔逊,威尔逊提出了“14点”,因此获得了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盛顿会议对亚太的政治力量进行了重新分布,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的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加,二战全面爆发,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时期,
18、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3.两极格局时期 1945-20世纪90年代,两大阵营尖锐对抗时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1955年5月14日1991年7月1日解散,北约成立于1949年8月25日今有29个成员国,冷战时期的几场热战和几次危机,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亦称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庆祝停战,板门店谈判,两次“柏林危机”,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1958-1961年
19、柏林危机,德国分裂图,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古巴导弹危机(1962),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越南战争(1968-1976),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期,西方阵营分化,欧洲共同体建立,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东方阵营瓦解,原因,苏共20大,莫斯科会议,联合舰队长波电台,标志,中苏论战,珍宝岛事件,新兴独立国家出现,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两极依然存在,美苏争霸中美和解,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打破坚冰(1972-1979),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
20、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向中国乒乓球队表示希望访华。4月6日,中国乒乓球协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
21、有交往了啊!”尼克松说:“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上。访问杭州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
22、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发展贸易往来。,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福特、女儿苏珊福特。,1972年4月19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赛。,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布热津斯基此次访
23、华是与中方商谈中美正式建交事宜。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表示,美国政府认为美中关系在其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要性。美国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中美双方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经过半年6次会谈,双方达成协议。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
24、下检阅仪仗队。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白宫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并排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与美国国歌一起在白宫上空回响。,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宴会厅装饰着特地从卡特总统故乡佐治亚洲运来的1500株红色和粉红色的山茶花。乐队演秦中美两国民间乐曲。,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在举行会谈之前交谈。在此次访问期间,邓小平副总理同卡特总统就中美关系,尤其是台湾问题以及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中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文化协定及建立领事关 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 双方还同意不久将签订航空 和海运协定,互派留学生, 互派常驻记者等。,19
25、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欢迎会。邓小平在会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议院议长奥尼尔等人时说,台湾回归祖国后,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台湾当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保持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期,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苏联解体前夕的莫斯科红场,柏林墙被推倒,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的人们
26、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自由的人们。,2008.9.18,美国授予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自由勋章,单极:美国霸权的增长,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欧盟建立,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条约(1991.12.9)阿姆斯特丹条约(1997.10.2)2002,1.1欧元启动,日本:政治大国的努力,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加大亚洲和非洲外交力度力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俄罗斯:试图恢复大国地位,其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平起平坐,苏美合作、争夺霸权,“我们都是世界上
27、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了。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答美国记者),这段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怎样的对外战略?,形成于50年代中期,形成原因,主动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访美,1961年”柏林墙”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特点:缓和又紧张,但战略优势在美国,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原因:苏联国力上升,但与美国仍有差距,美苏争霸概况,第二阶段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中苏边境冲突,中美关系正常化,特点:苏攻美守,入侵阿富汗,陈兵欧洲,结束越战,原因:苏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美经济危机,
28、陷入越战;,材料二:,1961-1975年苏联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8%,几乎高于美国一倍.到1978年的军费开支达1250亿美元,比美国高20%,居世界首位.,材料一:,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特点:美强硬苏收缩,美国局部打击(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原因:美经济复苏 ;苏经济困难,矛盾丛生,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放弃势力范围退出东欧地区,美苏争霸时期各自对中国的政策及原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孤立、反对中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不安,争霸中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
29、整,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中关系恶化,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武装冲突,苏中关系严重恶化,同中国改善关系,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对外扩张,全面收缩,国家,政策,阶段,时间,原因,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国民经济军事化使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戈尔巴乔夫,80年代,经济差距缩小,军事上一些方面超过美国,采取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勃烈日涅夫,60、70年代,经济的恢复取得很大成就,国防工业获重大突破,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赫鲁晓夫,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30、,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苏联已取得的成果,揭露美国霸权政策,抵制美国扩张行为,斯大林,战后初期至50年代初期,原因或背景,对外战略,领导人,时间,99,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自由制度主义者认为,国际合作构成了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合作,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第三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第四章 国际体系,100,第三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之间之所以能够实现合作,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原因:(1)在行为体基于利益的互动中,他们会感受到共同的利
31、益。(2)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行为体之间日益密切的互动,产生于合作的国际规则已经成为行为体参与互动的必要条件。,第四章 国际体系,101,第三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接受联合国宪章作为国际行为规范。在世界经济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建立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合作,行为体之间通常要进行谈判或者讨价还价。之所以会有复杂的谈判,是因为参与合作的各方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最小的让步换取最大利益,这是谈判每一方的目的。,第四章 国际体系,102,第三节、相互依赖与制
32、度合作,二、国际体制,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机制。所谓国际体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在当代的国际体制中,联合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体制。联合国宪章的规范、原则、法则和决策程序,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愿望。,第四章 国际体系,103,第三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二、国际体制,国际体制对行为体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实际上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国际互动中环境中的合作与制度因素具有脆弱性,如一些国家随意退出体制的行为。一方面,国际体制确实不具备国内法那样的
33、强制性;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包括像北约那样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考虑这种制度的制约作用和合法性影响。,第四章 国际体系,104,第三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二、国际体制,尽管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会遇到各种挑战,但这些挑战不会改变国际体系所具有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的属性。由于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行为体理性决策的产物,因此行为体的对外决策行为最终是会受到国际体制的制约与影响的。,第四章 国际体系,105,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一、行为体的观念互动,所谓“观念”,按照词义指思想意识,或者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它包括对世界的认识(感觉、
34、知觉、记忆、思维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发生的情绪(满意、喜爱、恐惧、愤怒、厌恶等),以及人们实现需求与目标所表现出的意志。,第四章 国际体系,106,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一、行为体的观念互动,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出,国家间的交往实际上还是观念方面的互动最多。在现代信息交流大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不是物质的东西和制度的东西,而是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反映人们的观念和意愿的东西占很大比重。通过观念互动,人们会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各种共有观念,而这种共有观念一旦形成影响,就构成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如对于重大国际问题,相关国家的政府、政治精英、公众舆论和媒体的观点互动形成了一
35、种国际氛围,而这种国际氛围对相关国家的战略取向是有重要影响的。,第四章 国际体系,107,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一、行为体的观念互动,在行为体的观念互动中,身份的定位具有首要性的问题。身份定位是国家确定对外政策立场的基本依据,也反映一方对另一方的期望。身份这种关系定位受到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制度、利益需求等影响与制约。,第四章 国际体系,108,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二、主体间世界的属性,观念作为人头脑中的东西,是不能被直接观察的。这一点构成观念的内在属性。观念作为行为体行为的指导,在国际互动中是一定会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构成观念的外在属性。,第四章 国际体系,109
36、,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二、主体间世界的属性,行为体在互动中以外在形式把观念表达出来,大体上可以经由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文本的方式(包括语言文字等形式),另一种是以行动的方式。行为体通过举行会谈、通电话、发表声明或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把自己的对外政策意图表达出来,是常见的外在表现。,第四章 国际体系,110,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二、主体间世界的属性,“安全困境”是一种观念互动的过程。一方声称是出于自卫的意图而发展军力,这种行动被相关的他者得知后会感到紧张,并因而采取行动,包括进行军事上的准备与部署。这种情况反过来会使最初采取行动的一方进一步加强行动的力度,从而导致敌意不断升级。这是
37、互动方互不信任的产物,不信任的意志行动因他者采取进一步行动而得到强化。,第四章 国际体系,111,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三、主体间世界的对行为体的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变成同他者建立了某种关系的整体的一部分,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美国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思华尔兹的观点 国际关系塑造国家行为,国家行为同样 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第四章 国际体系,112,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三、主体间世界的对行为体的社会化,行为体在观念体系的社会化影响下开始互动,从机理讲,都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建构自己的体系知识
38、;分析与互动问题的利害关系;学习共有知识与规范;决定是否接受该体系的社会化。,美国建构主义大师温特: 行为体受体系影响开始互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被迫接受互动,另一种是主动加入互动。,第四章 国际体系,113,第四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三、主体间世界的对行为体的社会化,从互动的角度讲,国家一旦卷入(或被卷入)社会化进程,它的意图与选择就构成了观念结构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无论它的身份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其对外政策行为都会对他者的观念乃至体系的共有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它的观念与政策行为也会受到他者和体系的社会化压力的影响。,第四章 国际体系,114,第五节、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从多元的视角看,行
39、为体与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会涉及不同性质的互动,并因而建构不同的体系;另一方面,行为体在国际环境中实施对外政策,也必然受到体系因素的多元影响,并且会以不同的对外政策加以应对。,第四章 国际体系,115,第五节、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修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这三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修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第四章 国际体系,116,第五节、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霍布斯主义把国际关系描述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行为是不受任何道义或法律限制的,国家遵守协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康德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共同的利益,跨越国界的社会纽带把作为国家臣民或者公民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康德主义把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视为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第四章 国际体系,117,第五节、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格劳修斯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的规则与制度的限制。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经济与社会交往。,第四章 国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