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636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课件.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目录,一、农业的地位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三、农业技术革命的机遇四、农业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五、农业信息技术六、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七、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任务与对策,一、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古到今,老百姓都知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得者则生,弗得则死,理固然也”。但在实际上,农业的地位,无论从理论到实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决策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农业出现前:在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类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意识和手段,采集、狩猎、捕捞等成为人类最早从事的经济活动,单纯依赖大自然业已存在的的原型资源,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原始农业时代:从距今

2、约已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以铁器和畜力的广泛应用为终结,跨越约七、八千年。初期为以种植植物和驯化饲养动物为特征的“火燎杖种”或“刀耕火种”,逐渐发展为以火开荒,用石制和木制工具播种。原始农业曾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和基础,为人类定居、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1 原始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基础,传统农业 :铁器农具,特别是铁犁和役畜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传统农业的产生。人类对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土壤肥瘠等认识逐步深化,开始因时因地种植,畜牧业开始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3、 传统农业大约经历了两千年。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对农业资源认识、开发、利用,使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农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曾创造了人类农耕文明的辉煌时代,供给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的物质来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2 在农业社会农业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工业社会:18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生产了农业文明社会不可比拟的物质财富,而且这种生产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性质。二战结束后的50年

4、来,世界国民总产值增加了7倍。 1994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美元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早已超过2 万美元,有的甚至接近4万美元。而在战后初期,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才只有一两美元。工业文明带来的财富增长,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0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世界发达国家首先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农业在各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从而形成对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动摇。,1.3 工业社会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动摇,现代社会: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

5、的兴起,推动了全球的信息化,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所有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都在上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信息社会发展,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现在已只占1/3左右,第三产业已占到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实现工业化,工业的比重仍在上升,现在已占到40%左右,第三产业也增至40%左右。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逐步增大,使得农业在各类国家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已只占5%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也仅为17%左右。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致使有些人对农业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认为“农业发展对带动相关产

6、业起飞的意义不大”,主张“把农业放在次要地位”的论调也就有了市场。,维持人类生存前提的食物及其营养物质始终要靠农业来提供。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如何发达,粮食等农产品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类的生活消费方式和饮食文化无论如何变化 ,人们“食”的本质却仍不会改变,食物和营养物质的来源说到底毫不例外是依靠农业来提供的。农产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是决定和制约社会其它产业的社会基础工程。农业对于社会其它产业的基础和制约关系,以及其它产业对于农业的基础依存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在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之中。农业是为解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产业,农业

7、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工业对于农业的依存关系就体现出来。发达的农业经济既能保证国内供需平衡,又可以对外换取外汇 ,平衡对外农产品贸易收支,还可以把农产品当作向国家间进行政治交易的战略武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工农差别,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1.4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从本源的意义上说,一切丰富多彩、光耀夺目的体现人类进步的社会生活,都是有赖于农业剩余劳动积累增加的基础上形成或转化而来的。就目前而言,我国有9亿农民,农民收入的近60

8、来自于农业,同时,农业还担负着为60以上社会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的任务。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农业剩余劳动向城市或其他产业转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不断下降的历史趋势与农业生产率持续上升的历史必然是一致的,反哺农业是历史的必然。,农业“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物质资料”,具有为社会提供食物、有机原料、生物能源、生存环境和休闲场所的的本源功能和根本特征。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从而树立“社会大农业”的观念。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泛而普遍的意义;强调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强调要把农业这种既有综合投入和综合产出又有决定和制约其它关系

9、特性的经济活动当作“社会基础工程”来认识。农业是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虫业和农村副业等产业的基础产业;利用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对农副产品的精加工业;农工贸、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大系统。,1.5 树立大农业的观念,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大农业包括三个组成部门:农业第一部门:又称农业前部门和农业产前部门,主要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包括提供农用机械、农用化肥、农用药品及其他农用生产资料等;农业第二部门:又称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业产中部门,包括种植农作物,植树造林,饲养农畜家禽等;农业第三部门:又称农业产后部门,包括广义农产品的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 无论从

10、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出发,我们都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摘自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公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

11、意义。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摘自胡锦涛2004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一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被人类社会发展史证实的一条客观规律。维持人类生存前提的食物及其营养物质始终要靠农业来提供;农业是决定和制约社会其它产业的社会基础工程;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农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稳定,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因此,农业是稳

12、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Quote,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完成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认真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途径。,1、人口急剧增长,食物需求压力剧增世界人口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多年来,世界人口年均以7800万人的速度递增

13、。1999年10 月,全球人口超过了60 亿。预计到 2054 年,全球人口将增至 90 亿。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穷国与富国发展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生活水平、包括健康和教育等在内的人口素质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极为不利。人口增长的时间与数量的奇特比例关系,形成了“人口爆炸”,由此而产生了资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从而构成了人类生存危机。,2.1 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1804,1974,1999.10.12,亿人,年,人口增长的时间与数量的奇特比例关系史前时期需要好几百万年,古代需要几千年,当代只需要几十年。 世

14、界人口从5亿倍增到10亿,历时约200年;再倍增到20亿,历时约100年;又倍增到40亿,历时约50年。目前,全世界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还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还非常低下。据联合国估计:1950年至1990年间,发达国家总人口增长了45,而发展中国家却增长了143。195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7,198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76,2025年将上升为84。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粮食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在已经很低下的情况下还将呈下降趋势。所以,营养不良、饥荒和食物欠缺仍然是这些

15、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难题。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2年,世界人口将倍增到80亿,到下世纪末,世界总人口将达到110190亿。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食物供给不足的威胁的产生,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人类生存危机的阴影更加灰暗,迫使世界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农业的新出路。,2、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行为,造成一系列生态平衡的失调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已接近临界点。森林面积锐减。古代四大文明中心的兴起都得益于茂密的森林的滋润和保护,然而,这些文明却又毁灭或严重破坏了养育它的森林。历史上全球森林面积76亿公顷,由于过度采伐,使全球森林面积每

16、年以1%约20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如果按这种速度计算,再过200年,地球上森林就将完全消失;森林的减少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动植物种质资源急剧减少,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1 人类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统计,自1945年以来的近50年中,全球共有2.96亿公顷土地因严重流失而退化;9.2亿公顷的土地因过度耕作而使地力衰退。 据统计现在世界年损失土壤量已增加到254亿吨,超过新土壤的年形成量;全球沙漠化已占陆地面积的1/7,还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46亿公顷的

17、耕地和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100150万公顷的耕地毁于盐碱和涝灾。,2.1 人类面临的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 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稀有资源,淡水不足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2000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均供水量比1980年减少一半,其中约有41个发展中国家人均供水量不超过1000吨。到2035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一半。环境污染加剧。 现代农业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这些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流入江河,污染水、土和空气,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体,其结果轻则致病,重则致死。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2/3的水体被污染,有10亿人饮用受污染的水,5亿人因此而得病

18、;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条件更趋于恶化,对农业产品的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生物圈的功能也受到严重破坏,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1 人类面临的挑战,3、自然灾害加剧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原因,人类面临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都在恶化。由于释放到大气中的各类气体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致使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严重程度和受灾面积都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C;两极冰冠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46米。氟利昂等化学材料的过度使用,导致臭氧层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到1985年,南极上空的总臭氧量已减少了约50。臭氧层的严重破坏将给农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动植物的

19、生长、繁殖都将受到破坏,产量急剧下降甚至绝收。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广延性特征,对自然环境条件的依赖性极强,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程度相对一定时,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2.1 人类面临的挑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本源情况而言,我国具有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人均土地资源占有数量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数量低。我国土地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占有量比例很小。由于我国人口绝对基数的制约,在全球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高于孟

20、加拉国与日本,为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排在世界第110位,位列倒数第三;以我国目前13亿人口计算,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比美国与印度明显偏低。在我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约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警戒线和危险线的县比例较大。,1、土地与耕地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国耕地总量不足,质量在下降,可以开垦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二者相加总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9%。可利用耕地质量总体较差,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占耕地面积是倒序;水产田占耕地面积比例不到一半;,1、土地与

21、耕地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耕地面积在减少。我国人均耕地已由1949年的2.71亩降到1993年的1.2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近10年耕地每年减少36万公顷。近年来,农村土地以每年数百万亩的数量递减,形成人增地减的尴尬格局,从而使本来已经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对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与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主要的引发源在于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以开发区建设,越权批地,城镇化与非农业发展为特征的土地不合理利用与土地乱占滥用;以水土流失与过度开发为特征的耕地功能弱化与耕地面积锐减;以耕地污染与有机肥料过度使用为

22、特征的耕地退化与肥力下降。农村土地闲置与耕地抛荒不良循环。受产业利益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抛荒与土地闲置现象。大量耕地抛荒现象的出现,致使耕地的生产及经济功能丧失,人地矛盾突出毫无疑问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基础的巩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土地与耕地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人口增加,粗放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我国人均径流量已由1949年的4800方减少到1993年的2300方,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100多个国家中排第88位。目前每年缺水360亿方,

23、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800亿元。黄河断流次数和严重程度与年俱增。到2030年人口增加到16亿时,人均水资源还将减少30,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沙进人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范围扩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扩大,受害农田面积已达7亿亩。,2、资源与生态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森林资源枯竭 本世纪下半页以来,我国的森林遭到三次大破坏。1958年,大片砍伐森林,焚烧林木大炼钢铁,大量青山被剃成光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以及“以粮为纲”的片面作法,森林再度遭殃。1979年,全国掀起一场毁林歪风,西北、西南一些防护林、水源林以致沙生植物被大量砍伐。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已由

24、50年代的69下降了一半;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5下降到只有7.3。全国每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8.7。,2、资源与生态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总体还是较高,每分钟约出生38人.平均不到两秒钟出生1个人。而这其中,农村占较大比例。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3亿人,其中约6000万跨省流动。到203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左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逐年减少,近年来辍学现象严重,有些地方出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386199现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技术传播手段跟不上

25、,抗御自然灾害风险条件有限。农民受教育程度差,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整体水平不高,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1995年乡镇企业净减少291万家,减少11.7%。乡镇企业已进入数量减少、质量要求提高的新的发展时期。,3、农村与农民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还非常低下。而发展中国家多为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历史惯性更增加了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与流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6、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普遍化的经济现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约束与现实困境。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新形势下反而呈现出新的运作特征,即:城乡隔离分而治之的制度体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传统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发展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对立运行传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相对滞后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难题, “三农”问题便是突出的表现。,4、体制问题,2.2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还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与升级换代滞后。从产业产值结构上我国已经是现代工业社会,而从就业结构上我国仍然处于传统农业

27、社会;在经济效益层面上就表现为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大大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以较大的劳动力份额(50.1%)创造出较小的产出份额(17.7%)在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中较小的劳动力份额(23.7%)却创造出较大的产出份额(49.3%)。 发展中国家一般要经历以农支工、农工协调与工业“反哺”农业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内涵与关键环节。,4、体制问题,2.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高产优质高效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前提,而农业科技进步又是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因

28、此,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依靠科技进步将是21世纪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普遍战略。世界各国以及我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都雄辩地证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科技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为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逐渐成熟,农业科技已进入综合集成的新时期。这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新的农业产业革命的发生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29、。这是一个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当今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科学论断,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三、农业技术革命的机遇,在人们探求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的认识的进程中,农业技术革命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半叶, 持续到20世纪后半叶。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受益于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在农业育种中的实践李比希植物矿物营养学说的应用 谬勒有机化学合成农用化学物质技术的普遍应用现代化大工业为农业灌溉技术、机械化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撑,对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30、作用。20世纪到末,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已显著下降,农作物平均单产的增幅已明显趋缓。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与现代工业革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强调规模化和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表现为片面追求农作物的产量而忽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我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3.1 农业技术革命,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以基因工程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对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全局性推动作用,使全球农业和农业技术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必将导致农业结构

31、从自然型向人工型转换,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转向未来大农业的结构重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也使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的一些传统的技术继续发挥作用,并获得新生。,3.1 农业技术革命,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与前二次不同,前两次革命以“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为特征,是以单项技术突破为基础的。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培育和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曾使农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白色革命:90年代生物技术革命的风起云涌,又引起一场新农业革命即白色革命的悄然兴起。新的科技革命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推广的整体跨越式发展。是以现代生物技术、

32、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并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农业科技进入综合集成的新时期。跨入21世纪际,由于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推动,人类正加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的新时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是来势迅猛,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世界范围内的关税壁垒正在减少、信息化程度急剧提高。这些趋势为21世纪的农业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也创造了良好的机遇。,3.1 农业技术革命,现代农业是知识产业、战略产业,并且是21世纪的关键产业。新的农业革命并非单指农业技术革命,而是包括以下一系列革命。 经营革命。 未来的农业是知识化产业,高投入、高产出规模经济型产业,高技术、高效益、高收益的“三高”农业必须进行

33、广泛深入的经营革命,把农业办成知识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型产业,把农业企业办成农工贸一体化的综合经营企业。土地革命。经营革命的前提则是土地革命,即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土地转让、集中,以利规模经营。 土壤革命。土壤革命是解决目前世界农业面临:土壤退化、耕地锐减和水资源枯竭三大难题的良策。例如,推广无土栽培,发展高技术农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素以替代化肥,防止滥施化肥导致土壤退化;利用新材料技术,开发人造土壤、代用土壤或改善土质的“添加物”。,3.2 新农业术革命的内涵,人才革命。人的因素是决定农业成败的首要因素,人才革命是经营革命的前提。新世纪的农业经营者不但要掌握有

34、关的基本技术和信息软件知识,还应具有市场营销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经营者都要以低成本生产优质产品,看准时机开发热销产品,用奇谋异策打入市场,扩大营销,进行竞争。这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革命。主要表现在为农业服务的产业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应用于农业、农场、农村的规划、计划管理、资源合理利用、投资决策等方面,引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管理革命。市场革命。高技术农业、生物农业等高效农业的高产出农产品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流通机制和高效益的消费市场,就得不到高收益的回报,农业革命也将夭折。市场革命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价格革命、流通革命、经营革命,提高市场效率和效益

35、,从而推进农业革命。,3.2 新农业术革命的内涵,技术革命是社会进化、竞争激化的产物。社会进化促进消费需要,竞争激化则激发创新思想,诱发出技术革命。在传统农业和个体农民中,不会发生技术革命;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虽有研究硕果,也不会爆发革命。只有在经济发展迅猛、社会需求旺盛、城乡交流畅通、市场机制健全、农业企业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农业技术革命。 在农业经营中,小规模经营和大规模经营的技术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农业的高技术与生物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只有在实现一体化、融合化的大型农业企业中,才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精细农业”的技术开发,产生对技术革命的迫切需求,推出农业技术革命的高潮。技

36、术革命主要包括:机械革命从18世纪末改进手工农具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作物和畜禽生产实现全盘机械化为主止,历经了150余年的渐进过程。现代农业技术的机械革命将向大功率、多样化 、智能化发展。生物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进口良种牲畜开始,至今方兴未艾并向工程化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生物革命产生了新的内在动力。化学革命几乎与生物革命同时进行。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矿质肥料,新的化肥品种不断产生,施用量不断增加。此外,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也在提高。进入现代,化学革命向有机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向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

37、化的方向发展,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3.2 新农业技术革命的内涵,四、农业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如果按照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实现“振兴中华和平崛起”,那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作为全球性技术的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可能超越传统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化的新途径,创造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与融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新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在目前,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电力和原子能的发明发现与利用为内容,使人类在生产利用材料和能源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高效率、专业化大生产

38、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Internet为代表、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应用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传统方式,代之以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现代方式,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文化的时代。工业革命虽然催生了许多新技术,但其基本作用是扩大了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以往以扩展和延伸人的体能为特点的产业革命不同,信息革命是以扩展和延伸人脑的功能为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信息革命仅在几年内就席卷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我们的是物质生产,而信息革命不只影响人类的

39、物质生产,而且全面影响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4.1 信息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1. 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信息科学将成为高新技术的源泉;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将成为社会运作的核心。网络信息技术为真正的自由奠定了物质基础;知识和信息将成为产品和商品构成中占优势的价值成分;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信息文化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乃至我们的

40、日常生活。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壁垒,互联、共享、平等开放、联合协作的观念将为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企业传统意义上的无序竞争将被商业生态系统的观念所替代,在联合协作中竞争以求共同发展。这一切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对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将产生巨大影响。,4.1 信息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2、将大大促进知识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时代,导致信息经济或称知识经济的到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剂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资生产投入总和信息流量促进国民经济各业的信息化信息革命不仅推动了信息产业领域本身发展,网络

41、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给传统行业注入了活力,并推动了许多新兴产业的诞生。如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网络报刊、网络传真、IP电话、虚拟图书文献馆等,大大带动全社会各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关键的要素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全球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全世界均可共享的最大信息基础,使产品中知识与信息含量逐渐增大,使各行业对网络技术与信息知识的依存度加大,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关键的要素。,4.1 信息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3、使企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必将带来交换和市场体系的

42、又一次革命。网络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将改变企业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模式。企业按照Intranet和Extranet建立网络化组织,使企业组织分层化结构与管理发生巨大变革。虚拟工厂、虚拟公司与商店将出现。网络使物理空间作用淡化,地域壁垒逐渐消失,全球化的家庭工厂将成为现实,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生产和消费通过网络直接见面,营销体系将进一步扁平化,中介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淡化企业以规模与实力论长短的传统种观念,企业发展的关键是策划,思路就是生产力。小经营靠机灵,中经营靠技术,大经营靠运筹。任何一个企业,在网络环境中机会是均等的。信息时代竞争

43、的实质,不是产品与技术,更重要的是标准。一流企业卖规则,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力气。,4.1 信息革命与对人类社会发展,4、大大推动信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的作用将超过物质资源。网上游戏、网上影视、网上音乐、网上异地对弈、网上聊天、超文本网上小说等等,不仅作为一种媒体展示了其魅力,而且创造了网上文化,推动了信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充分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越是民族的,越是全球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进入一新阶段,创造一种既能融各民族优秀文化于一体,又保留和宏扬文化个性的、更合理

44、的“世界文明”。,4.1 信息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5、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上医院与远程会诊、网上教育等将使人类接受医疗与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平等,民主自由将得到更广泛的体现将使人类接受医疗与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平等。协同工作和跨时空的交互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与协作性是人类社会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本来特征,而人类交互协作方式,不仅常常决定着社会许多特征的形成,也反映着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程度。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交互协作达到了空前崭新的阶段。封闭式思维和运作与网络信息化是格格不入的。在家办公不是梦,协同工作成为时尚,人类的信息

45、交流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4.1 信息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培养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手段。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减少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

46、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掌握劳动就业动态,改善农业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和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农民收入重要保障。,4.2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兴起 掌握和运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手段,可将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加工、流通领域,将长期分离的农工商连成一个整体,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使区域化布局更合理,科技易于推广,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使得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

47、人越来越少。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使从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咨询服务、信息中介和智能密集型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并产生了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开发、信息中介、网上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的信息服务产品,形成了新的服务产业。,4.2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带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促使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使得传统机械和半机械的耕作方式向激光测量和农田播种、灌溉、施肥实行精确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转变。运用农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信息化手段,将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高

48、产优质高效化,良种化和农民知识化、专业化。农业科研人员利用信息和技术改造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缩短科研周期,促进多出、快出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4.2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性农业是指在保持生态资源存量非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节约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减少决策失误、降低管理成本与风险。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运用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将农业生产模式由粗放、劣质高耗型向集约、优质低耗的“绿色”型所

49、代替,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优化,用现代化环保生态平衡武装农业,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态,进而实现生态人控化,资源永续利用,环境净化优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2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依靠农业决策咨询系统、农业虚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信息化技术,用现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武装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为农业管理者和农业经营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有利于农业合理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结构合理化、规模化和社会化。可使政府在

50、宏观调控中通过信息流动,使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取得同步协调,农业资源被合理地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可以以信息为纽带,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依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安排生产,以达到供求均衡,提高效益。 引导生产方向,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通和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引导技术方向,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我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农民在网络信息的引导下会走上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并促使各种专业生产合作社、各种龙头企业产生。 使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